-
1 # 詩雨花魂
-
2 # 御前帶刀侍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沒錯,這首詩正是唐代詩人李紳所做,主要意思是在表達,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唐朝時候,湖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憫農詩 鋤禾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博,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便有感而發吟起了詩,而這首《憫農》正是當時所做,後被大家流傳至今,就是為了教導大家要珍惜糧食,不要鋪張浪費。
單看這首詩,我們一定認為能寫出這首詩人,一定是一個出身貧窮,廉潔愛民之人,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李紳,出生在宦官之家,父親李晤時任烏程縣縣令,所以,李紳不是出生在貧苦的家庭,李紳一開始還好,但發跡後的他,開始變得腐敗奢侈,有一件事情就可以說明,李紳特別喜歡吃雞舌,幾乎每餐都不斷,一隻雞隻有一個舌頭,所以,他家後院宰殺的雞堆積如山。這跟這首詩原本的意思完全不相符啊,原來愛農,惜農的李紳已經變成了一個吃農,啃農的李紳。
在《本事詩》載:曾官任司空的李紳,曾邀劉禹錫“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劉於席上賦詩曰:鬟髯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因以妓贈之。”由此可見,李紳鋪張浪費,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紳在發跡後,經常用公款吃喝,但在古代這不足為奇,但他官架子非常的大,有一個叫李元的人,李紳在沒發跡之前,都稱呼他為叔叔,他發跡後李元叫他叔叔,哥哥都不行,反而人家以孫子自稱他才勉強接受,而且經常欺軟怕硬。
除此之外,這個人還愛拉幫結派,霍亂朝政,給朝廷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他一生最大的汙點就是“吳湘案”,當時吳湘被人舉報,說他貪汙公款,強娶民女,而李紳當時正好是淮南節度使,接管了這個案子,接到案子後,吳湘被判死刑,當時的諫官覺得這個案子有冤情,就上報,朝廷派人來複查,複查發現,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執意將他送上了斷頭臺,實在是目無王法。
有人說,李紳之所以殺了吳湘,因為吳湘跟他存在利益關係,當時揚州都虞侯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後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汙公款、強娶民女。但是,如果李紳與吳湘之間沒有私人恩怨,李紳不可能如此堅決地處死吳湘。因此,《冊府元龜》中的說法是,李紳欲奪阿顏獻給李黨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幹掉吳湘這個絆腳石。
後來,這個案子得到平反,但此時李紳已經去世了,因此,李紳被“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最終這個結果也是李紳自找的,真的是讓人大快人心。
-
3 # 輝哥史話
對於“司空見慣”這四個詞語,大家在熟悉不過了,如果你瞭解這背後的故事,相信一定會氣的吐血。
這個成語來自於劉禹錫的一首《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當時,劉禹錫參加了一位同僚的宴會,在民生凋敝,百姓貧苦之下,這位同僚家裡鶯歌燕舞,好不歡快。劉禹錫露出驚訝表情,誰知這位同僚以為,劉禹錫看上了一位姓杜的歌姬呢,於是把歌姬直接賞給了劉禹錫。劉禹錫內心五味雜陳,寫下《贈李司空妓》。
你可能會好奇,劉禹錫的這位同僚是誰,居然能夠然劉禹錫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這位同僚乃是李紳。李紳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太相信,就是《憫農》作者。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四句膾炙人口,就是出自這位李紳。

真是萬萬沒想到,這麼一位憐憫農民之人,生活如此奢侈。
李紳生於官宦人家,祖父是曾經做過中書令的李敬玄,父親則是金壇、塢城的等多地的縣令。不過李紳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道中落,母親含辛茹苦把她養大。
李紳少年時,目睹了農民終日勞作,但是依然填不飽肚子,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下了著名《憫農》流傳於世。
那時的李紳,毫不客氣的說,滿懷壯志和憂愁,心裡總是裝著百姓的疾苦。誰知進入仕途之後,判若兩人。
李紳考取了進士,在仕途過程中,捲入了牛李之爭,隨著李黨得勢,李紳逐步發跡,官職不斷升遷,最後位居宰相之職。

當了宰相之後,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忘記了自己本性。
李紳喜歡吃鴨舌,每餐都要耗費300多隻鴨子,其後院宰殺鴨子堆積成山。
李紳除了奢侈之外,還變得非常殘暴無情,從以下兩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窺知一二。
《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這位李元江乃是自己家族中的一個長輩,按照備份應該稱之為叔叔,所以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
李紳發跡之後,根本不顧及往日舊情,又因為李元將有事求他,不得不巴結於他,於是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在當時成為笑談。
另外一件事就是,有一位姓崔的巡管,與李紳有著同科進士之誼。所以特地的來拜訪他,剛住到驛站,自己的僕人與一位市民打了起來。於是李紳便把僕人與市民都除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管抓起來。直接大聲訓斥:“過去我們曾經相識,你既然來到這裡,為何不來相見?”
崔巡管聽完,連忙扣頭謝罪,但是李紳根本不念及舊情,居然仗責崔巡管20大板。嚇得崔巡管,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大聲哭泣。
李紳殘酷無情,不禁讓人心之一震。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如此。
據歷史記載,公元845年,74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但是揚州有一個名叫吳湘的縣蔚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取民女。李紳接到報案後,立即將吳湘逮捕歸案,自作主張判處極刑。
但是此案上報給朝廷時候,朝中言官認為此案必有冤情,於是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元藻經過嚴密的審查之後,發現吳湘確實貪汙國家款項,但是所貪錢財並沒有那麼多,而且對於強娶民女,根本不存在。
但是李紳卻一意孤行,根本不顧及朝廷所調查出來的事實真相,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經過大家的分析,李紳之所以執意殺死吳湘,是為討好李黨的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行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前,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成為了世仇。李德裕當上宰相後,為了出口惡氣,於是故意的整治吳武陵,他貶為潘州司戶參軍,後來吳武陵鬱鬱而終。
李紳身在官場,自然得知官場之道,而且非常的清楚吳李兩家的歷史恩怨。於是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物件,這才想辦法羅織罪名,千方百計殺死吳湘。
本質上來說,這件事情,李德裕也脫不了干係。御史崔元藻回京後詳細的敘說了事實的真相,認為吳湘罪不至死。時任宰相李德裕立即將他貶為崖州司戶參軍,讓他遠離長安,企圖掩蓋事實真相。

不過人間還是有正義存在,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即位後罷免了李德裕宰相職務,李黨等人也被紛紛貶職。這時,吳湘的哥哥吳汝納為弟鳴冤,請求朝廷複查吳湘案,三司複查後吳湘終於得到平反。
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李紳前半生有著悲天憫人的心懷,但是一到做官之後,其本性暴露無遺。李紳的轉變或許與當時的環境有著莫大關聯,畢竟人是環境的產物,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否認,李紳的這種轉變本質還是來自身慾望。
-
4 # 隔壁家的孩子53571785
李紳的早年時期是勵志的最好範本。
據悉,李紳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在重視勞動力的古代社會中,李坤母子孤苦伶仃,所以經常被欺負。然而,李紳並沒有因此就一蹶不起,而是努力學習,挑燈夜讀,最終在他27歲那年,考取了功名,飛黃騰達。
而自從高中進士後,在官場上李坤可謂是一路青雲直上,從最早的擔任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助教開始,而後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節節高升,從校書郎、右拾遺、御史中丞,再到戶部侍郎等職位,實現了人生的一個巨大的飛躍。
童年的生活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而受到的苦痛也讓人記憶尤深。
剛開始為官時,李紳剛正不阿,敢於揭露社會中不平等的現象,批評朝廷的腐敗墮落。然而當李紳漸漸有了權利和地位後,他的所思所想也發生了變化,他不再去關心民生潦倒,而是迫不及待想要彌補自己童年家貧時所缺失的一切,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官味十足
《云溪友議》中記載道,在李紳還未有所成就之前,經常去族中家境最富裕的李元將家裡玩,每次見面,他還稱呼李元將為“叔叔”,嘴巴就像抹了蜂蜜一樣甜,使得李元將常常幫助他、留他吃飯。
然而,風水輪流轉,在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不敢以長輩自居了,去見李紳時,為了避免尷尬還主動降低輩分,在李紳面前自稱為“弟”。
不過,李坤對此不滿,數次刁難後,李元將又只好自降輩分,在他面前稱為“侄”。可是,李坤仍然不領情,逼著李元將自降三輩,直至他自稱“孫子”,李紳才勉強同意。
這樣的態度轉變,不免讓人有些心寒了。
二、六親不認
宣州館驛的崔巡官,與李紳有著同科進士的友誼,有一次特意來拜訪他,卻沒想到,剛到客棧住下,手下僕人就與百姓發生了衝突。
李紳知道這個訊息後,趕來詢問是哪家的家僕,在得知是好友崔巡官之時。李紳竟將僕人和市民都處以了重刑,並派人去逮捕了崔巡官。
見到崔巡管之時,他問道:“為何到了此地,都不來拜見我?”崔巡官連忙表示,自己本準備第二天一早就來,卻沒想到發生了這種事。可李紳還是命人將他綁了起來,並仗打20。
三、豪奢生活
據傳言道,李紳喜歡吃一道用雞舌做的菜,而為了做成這道菜,每次都需要殺掉300多隻活雞,且只取雞舍,其餘的部分全部扔掉。為了能夠做成這一道菜,李紳後院的雞常常堆積如山。
而劉禹錫個人資料" target="_blank">劉禹錫也寫過一句一首《贈李司空妓》,說的是李紳對於奢侈之事司空見慣,在他看來卻極為罕見,也從側面說明了李紳的生活奢華無比。
在後來,李紳在擔任淮南地方官員時候,還向百姓收取苛捐雜稅,實施嚴刑峻法,導致當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只能外出謀求生計。
時過境遷,李紳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寫下“粒粒皆辛苦”的詩人了。在追求金錢與權力的同時,他早已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不知道李紳在享受著老百姓用血汗換來的豪奢生活的同時,會不會突然想起,當時那個懷揣著憫人之心,寫下《憫農》的少年。
-
5 # 弘揚國粹小郎君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與此同時,還夾雜著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兩句家喻戶曉的詩句。而相比之下,寫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就沒有像這首詩這麼的勵志了,他的人品卑劣遠遠配不上這首詩歌的意境。李紳的早年時期是勵志的最好範本。
據悉,李紳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在重視勞動力的古代社會中,李坤母子孤苦伶仃,所以經常被欺負。然而,李紳並沒有因此就一蹶不起,而是努力學習,挑燈夜讀,最終在他27歲那年,考取了功名,飛黃騰達。
而自從高中進士後,在官場上李坤可謂是一路青雲直上,從最早的擔任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助教開始,而後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節節高升,從校書郎、右拾遺、御史中丞,再到戶部侍郎等職位,實現了人生的一個巨大的飛躍,童年的生活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而受到的苦痛也讓人記憶尤深。
剛開始為官時,李紳剛正不阿,敢於揭露社會中不平等的現象,批評朝廷的腐敗墮落。然而當李紳漸漸有了權利和地位後,他的所思所想也發生了變化,他不再去關心民生潦倒,而是迫不及待想要彌補自己童年家貧時所缺失的一切,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官味十足
《云溪友議》中記載道,在李紳還未有所成就之前,經常去族中家境最富裕的李元將家裡玩,每次見面,他還稱呼李元將為“叔叔”,嘴巴就像抹了蜂蜜一樣甜,使得李元將常常幫助他、留他吃飯。
然而,風水輪流轉,在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不敢以長輩自居了,去見李紳時,為了避免尷尬還主動降低輩分,在李紳面前自稱為“弟”。不過,李坤對此不滿,數次刁難後,李元將又只好自降輩分,在他面前稱為“侄”。可是,李坤仍然不領情,逼著李元將自降三輩,直至他自稱“孫子”,李紳才勉強同意。
這樣的態度轉變,不免讓人有些心寒了。
二、六親不認
宣州館驛的崔巡官,與李紳有著同科進士的友誼,有一次特意來拜訪他,卻沒想到,剛到客棧住下,手下僕人就與百姓發生了衝突。
李紳知道這個訊息後,趕來詢問是哪家的家僕,在得知是好友崔巡官之時。李紳竟將僕人和市民都處以了重刑,並派人去逮捕了崔巡官。見到崔巡管之時,他問道:“為何到了此地,都不來拜見我?”崔巡官連忙表示,自己本準備第二天一早就來,卻沒想到發生了這種事。可李紳還是命人將他綁了起來,並仗打20。
三、豪奢生活
據傳言道,李紳喜歡吃一道用雞舌做的菜,而為了做成這道菜,每次都需要殺掉300多隻活雞,且只取雞舍,其餘的部分全部扔掉。為了能夠做成這一道菜,李紳後院的雞常常堆積如山。
而劉禹錫也寫過一句一首《贈李司空妓》,說的是李紳對於奢侈之事司空見慣,在他看來卻極為罕見,也從側面說明了李紳的生活奢華無比。在後來,李紳在擔任淮南地方官員時候,還向百姓收取苛捐雜稅,實施嚴刑峻法,導致當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只能外出謀求生計。
時過境遷,李紳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寫下“粒粒皆辛苦”的詩人了。在追求金錢與權力的同時,他早已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不知道李紳在享受著老百姓用血汗換來的豪奢生活的同時,會不會突然想起,當時那個懷揣著憫人之心,寫下《憫農》的少年。
-
6 # 古今中外雜談
李紳是唐朝宰相,詩人,他的作品《憫農》相信大家都會背誦。
李紳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參加科舉中進士,招官翰林學士,開啟了仕途之路。有一次李紳走訪親友,來到觀稼臺,當他遙望遠方時,看到田野里正在勞作的農夫,內心潮湧澎湃,便隨口作出了《憫農》這首詩。李紳和白居易、元稹等人都是好友,不過後人對於李紳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李紳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天下文章一大抄,網上的文章,大多一傳十,十傳百,然後“飛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對謠言。久而久之,不僅野史成了真料,毫無根據的網文,也會成為大眾認可的“實錘”。
比如,對“憫農詩人”李紳的認識。
李紳以《古風詩二首》聞名小學語文課本,也就是說,在我們剛剛接觸外界人事、培養價值觀之際,李紳就參與滲透進我們的三觀了。而無論是那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還是“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都讓篤定,李紳入仕,必定是個清廉公正的好官啊。
因此,李紳是個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回覆列表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全唐詩》錄其《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今編為四卷。其中《憫農》詩二首較有名。另有《鶯鶯歌》,猶儲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作詩憫農】
李紳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博,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Sunny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作書責龍】
李紳為人剛直,當諫官時得罪過一個顯官李逢吉。李逢吉趁敬宗剛登基,就參了李紳一本,敬宗就找個藉口把李紳貶為瑞州司馬。李紳被貶,一路上翻山越嶺到了康州。康州到瑞州沒有旱路,只有一條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淺難以行舟。地方官說:“李司馬有所不知。這康河有條老雌龍,這河水漲不漲,全看它高興不高興。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備下三牲禮品,上媼龍祠去求水,只要老龍高興,馬上河水就漲。李司馬,你不如備上禮品,上媼龍祠禱求一番,試試如何。”李紳說:“禮品還分多寡麼?”“禮品多,水漲得就大就快,禮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講了。”
李紳勃然大怒,說道:“世上貪官汙吏勒索百姓,猶令人憤恨,沒想到龍為一方之神,竟也如貪官惡吏一般,可憤可惱,我偏不上貢,還要作文罵它一頓!”
地方官連忙說:“司馬千萬不可莽撞!惹惱了老龍,恐怕要誤大人行期……”
李紳說:“當今天子惱我,尚不過把我貶到端州,水中一鱗蟲,看它能奈我何?”來到媼龍祠,李紳命書僮擺出文房四寶,研好墨,伸好紙,手指著老龍塑像,寫道:“生為人母,猶憐其子,汝今為龍母,不獨不憐一方子民,反效塵世貪官惡吏刮民骨髓,豈不恥為龍乎……倘不,吾當上表天庭,陳爾劣跡,定伐鱗革甲,汝不懼雷霆耶?”寫好,在老龍面前點火焚了,一道清煙升起。地方官嚇壞了:“李司馬,可闖大禍了!這老龍十分靈驗,你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漲不了水啦!”李紳傲然一笑,說:“誤了行期,大不了丟了這頂烏紗帽。要是惹惱了我,拼著一死,我也要毀了這老龍祠,教世人不信這等惡神!”話沒落音,家人稟道:“老爺,河水漲了!河水漲了!”
果然,洶湧大水從媼龍祠後滾滾而出,片刻之間,康河成了十幾丈寬,深不見底的大河。地方官又驚又喜,喃喃說道:“難道老龍也怕李司馬的檄文麼?”
【濫施淫威】
《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見到李元將都稱呼“叔叔”。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有一次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家僕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得知是宣州館驛崔巡官的僕人,李紳竟將那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把崔巡官抓來,說:“過去我曾認識你,既然來到這裡,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時,嚇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聲。當時人們議論紛紛:“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由於李紳為官酷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渡過長江、淮河外出逃難,下屬向他報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司空見慣】
一意孤行釀成一生最大汙點。
李紳一生中最大的汙點,是他晚年經手的“吳湘案”。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元藻調查後發現,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按照奏章中的說法,事情的起因是揚州都虞侯劉群欲娶流落廣陵的美女阿顏。不料阿顏的養母卻悄悄把阿顏嫁給了江都縣尉吳湘,劉群聞訊後非常氣憤,就唆使他人舉報吳湘貪汙公款、強娶民女。《冊府元龜》中的說法是,李紳欲奪阿顏獻給李黨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幹掉吳湘這個絆腳石。
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見得真實。畢竟李紳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將死之人(李紳在此事後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於五年後),不太可能為爭奪一美貌女子謀人性命。而且,李紳家中私妓成群,完全沒有必要奪人所愛。詩人劉禹錫吟了一首《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見劉禹錫如此著迷,便將自己的家妓送給了劉禹錫。所以,李紳還沒有瘋狂到想把所有的貌美女子都佔為己有的地步。
還有人認為,李紳執意處死吳湘,是為討好李黨老大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行動。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是世仇。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物件,因而羅織罪名,處其死刑。
大中元年(847年),“吳湘案”終於得到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