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長河中的歷史
-
2 # 頂端學術切磋
東西德統一過程是不平等的。東德政府以叛逆身份被取消其政治地位,並被審判。所以其所有版圖與人民以收復失地的名義被併入西德。所有的原東德人民可以完全合法的參加西德的所有政黨活動,不會受到打壓和排斥。當然這是表面上,官方式的。民間具體情況就會差一點。不過大家應該注意到了,現在德國的聯邦總理默克爾就是東德出身。想來雖然東西德民眾政治平等化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基本上已經在雙方的努力下,可以說一碗水端的平了。不然怎麼可能讓東德出身的默克爾 ,執政德國十餘載呢。
東德經濟原來是實行完全國有制。被西德吞併後,東德的耕地礦產等,都被追還給戰前的原有業主。至於是否原業主屬於東德民眾,是不會被考慮的。只要有戰前地契,都會被歸還。戰後東德政府興辦的企業會被拆解出售。所有前東德國有企業員工都要自謀出路。但是有一筆退職賠償款。東德的地方財政赤字會由德國政府直接下撥扶持。財政缺口是由當時在西德特徵的統一稅來補齊。
併入西德後,東德的行政區劃也被調整成五個聯邦州。以和西德的政區相一致。
東德民眾的教育及老年退休福利等都與西德齊平,不會差別,不會更低,也不會更高。
東西德在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隔閡和摩擦。主要是東德部分民眾,對社會主義優等生跌落為德國鄉下產生一定的自尊心受挫感。所以有一股不小的東德懷舊風,但影響不大。
東德往事幾乎快被忘了在德國現在民眾中。
被認為是德國曆史中一段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
3 # 再言春秋
引言
1989年11月9日,將德國一分為二的柏林圍牆轟然倒塌,東西德開啟統一程序。即便兩德已經統一了30年,卻依然存在各種隔閡,所謂的找平並不存在。
分析東西德形成的原因
2、1947年6月美英法戰區的西德主動提出與蘇佔區的東德分道揚鑣。西德率先推出西德馬克後,東德也推出了新的貨幣。此時,東、西德貨幣和政權分離。
3、東、西德形成初期,兩德之間是沒有國界線的,老百姓可以互往,甚至住在東柏林,在西柏林上班,戰後兩地的經濟也相差不多。
4、隨著東德的政治環境與經濟環境越來越差,尤其是1953年6月17日東德發生過一場席捲全東德的公民反專制抗議,蘇聯出動坦克上街鎮壓,此後東德民眾開始成批地逃往西德。為了阻止逃往潮,1960年東德政府建起柏林牆,標誌著東西德的正式分裂。
東西德統一的過程
1、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各個主要城市,爆發了以要求放寬出國旅行、開放新聞媒介限制為目的的遊行。
2、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佈辭職,之後柏林牆開放。緊接著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3、1990年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經過民主德華人民議會自由選舉後,德梅齊埃擔任總理,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4、5月18日,兩德在波昂簽署關係到東西德未來發展的國家條約。之後,雙方在柏林簽署統一條約。
5、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併入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東西德現狀
其實,西德從來沒有認真想過要兩德統一,更不會無原則地去追求兩德統一。雖然,現在德國東西部之間的許多差距已經縮小,但兩地人民的想法和心態仍存在顯著差異,多達半數東德人仍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
1、經濟方面:財富仍然集中在西部,那裡匯聚了德國大多數的富人和大企業。德國500強企業當中,僅36家的總部設在東德;精英階層的頂級位置多由西德人士佔據,就連東德領導職位,也有多達四分之三由有西德背景的人擔任。
2、人口成分方面:東德的鄉村地區比西德多,但總面積和人口卻較少。若不包括柏林,東德現有人口1250萬,西德人口逾6600萬。整體而言,東部人口平均年齡較大、男性較多、收入水平較低。這主要是因為柏林圍牆倒下後,東德人大舉湧入西德,估計這30年來,多達200萬人西遷,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
3、在教育方面:東德學生的閱讀與數學能力以及高中會考成績都優於西德學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表示,前西德教育體制很早就將學生劃入不同的能力組別,而東德體制則更為注重資源的公平分配。
4、生活習慣方面:與較為保守的西德相比,東德未婚產子較為普遍;西德擁車者較多;東德人喜歡到大型超市購物,西德人則較常光顧雜貨店;東德人愛吃肉,西德人則偏愛甜食。
結語東德西德雖然已經統一,雙方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但因為深層次的歷史遺留問題,社會問題,人文問題,差距依然存在。只能希望透過兩德人民的努力,儘量把差距縮小到無。
-
4 # 月夜luck
並沒有找平哦,其實這是因為很多原因引起的,比如東德和西德的社會性質不一樣,而且貨幣改革政策上西德也要更穩定,還有很多改革原因。
德國在二戰後,應該是最慘的一個輸家了,成為美蘇兩個大國的犧牲品。被分裂成了東德和西德兩國。
而且這兩個國家的貧富差距還越來越大,明明同根生,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首先就是因為戰前兩者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經濟差異,還有美蘇兩個國家對他們的干涉。才會導致東西德的經濟差異產生。
最根本的應該還是因為東德和西德採取的經濟政策不一樣了。當時西德的貨幣改革非常的穩定,而東德的新貨幣只是換標不換本。
西德的政府吸收了歐肯的秩序,還有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創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福利市場經濟制度,他們即強調市場,也重視政府作用。進行了非常有效的改革。
而東德方面並沒有像西德那樣,進行改革,去提高市民生產積極性。東德的經濟制度依然還是模仿蘇聯,沒有去跳出自己老大哥的框架,也沒有審視自己的國情。
後果可想而知,東德這樣生搬硬套最後也就把自己國家的經濟搞得越來越差,而且本身經濟就有弱勢。
而西德非常的靈活,借用吸取了很多國家的改革經驗,因此也是非常的成功。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一直到現在,就產生了兩個國家貧富差距巨大的局面。
-
5 # 齊君
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以後,德國被蘇聯和盟國瓜分,尤其是蘇聯控制區域,徹底的將德國一分為二,隨後蘇聯對德國的仇恨,開始將控制區的很多東西能搶就搶、能燒就燒。而盟軍的佔領區則是相對來說正常一點,所以直接就造成東德和西德的發展水平比例嚴重失衡。隨後,蘇聯解體,德國統一,其實嚴格上來講,東德和西德的水平並沒有持平,其實也是在不斷努力而已。
西德的經濟水平要比東德的發展水平要高很多,所以自然而然西德吸收東德,起初所有的生活模式和制度也被修改,所以,東德制度開始奉行西方,這樣一下子,就把情況徹底轉好。如果說直接拉平根本就不現實,扯平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不過已經和原來很好了,主要原因就是東德被蘇聯乾的太狠了。
西德玩命往東德輸送人才和經濟,盟國也是對德國的發展大力支援,現在的東德比過去已經好的不能再好,但是如果說是和西德扯平,那還是真有一段距離,畢竟西德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的,而東德一直是在追趕腳步而已。
-
6 # 始終先生
直至今日,兩邊的差距也沒有找平。所謂的西部地區要額外交“團結稅”,來貼補發展東部地區。先直接上圖
由圖可以看出,東西部之間還是有差距的,這還是德國統一後30年的努力結果。
1990年,東西德統一,德國民眾歡呼雀躍。但由於東西部地區之間極其不對等的經濟條件,也同樣給德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可以成為痛並快樂著。
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援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1991年起,德國每個公民和企業都需要繳納所得稅的5.5%作為團結稅,用於東部經濟建設。1995年起實施的《團結公約Ⅰ》規定,德國各聯邦州和地方政府需為東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945億歐元資金,2005年生效的《團結公約Ⅱ》將持續到2019年,資金規模達1560億歐元。統計顯示,德國西部每年的淨轉移支付約為德國GDP的4%—5%,佔德國東部GDP的近1/3,至2009年總額已達1.6萬億歐元。
而且,因為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也直接導致東部地區人口向西部地區遷移,人口減少,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就更加放緩。惡性迴圈,因此,雖然西部地區一直向東部地區輸血,但雙方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2009年東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攀升至西部水平的70.5%,到2011年跌至69.6%,又回到2008年水平。
回覆列表
東德地區的百廢待興也導致大量的西德熱錢湧入東德地區,在大量的投資刺激下,東德地區實現騰飛,東德地區的人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在直線的提升。
因為東德地區的待遇,以及換匯過程中帶來的金融虧空,都是建立在西德身上抽血給東德輸血的基礎上。這個成本,最後要西德民眾和企業買單。西德還特別設立了“互助稅”來籌建東德地區的資金。
這政策,導致西德經濟快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