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起學書吧

    選 擇

    讀《月亮與六便士》所想到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題記

    怎樣活著,是每個生命都面臨的嚴肅問題。

    小時候,我們懷揣夢想,當詩人,藝術家,運動明星等,很少有人說做一個農民,一個清潔工。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還有多少人一貧如洗的堅持著最初的夢想。身體的需求和靈魂的逍遙矛盾並存,如何選擇,每一個人都在心裡煎熬掙扎。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只有幾步,這幾步的選擇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方向。是追求六便士,還是找尋月亮?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一個40多歲的男人放棄體面的工作,拋棄美滿的家庭,遠赴異國他鄉,在繪畫技巧極其薄弱的情況下,立志做一名畫家。這一驚世駭俗之舉震撼了身邊所有的人。人們紛紛猜測他離開的目的,而他僅僅是受情感的驅使,希望透過繪畫的形式來安放騷動的靈魂。一個人放棄世俗的幸福,忍飢挨餓甚至不管不顧生命的存活,去追求虛無縹緲的藝術世界,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啊!然而,斯特里克蘭德做的又是多麼的平靜和自然。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弘一。

    我的心中,兒時就埋下了書法的種子。小學期間,整日臨帖摹字,唇齒染墨,不亦樂乎。中學喜歡詩歌,立下“我手寫我心”的宿願。可隨之而來的高考、工作的壓力,讓我全力以赴為之奔波。直到上班之後,趁閒暇之餘便急不可遏的重拾毛筆,如久別的情人般終日繾綣,不可分之須臾。自學日久,亦想進京深造,又顧慮家庭、工作、金錢等問題,一直耽延下去。且自我寬慰:書乃修身之道,以我輩資質聊慰精神亦可。或曰:昔之大家多自修成名,吾勤加習之,亦未不可。“有時候人把一副假面具裝的逼真,時間久了,他們真的變成他們裝扮的這樣一個人了”。這樣的裝扮,註定了我的人生。可義無返顧的投入書法獲取精神的快樂是我理應自覺追求的生活嗎?人生是條單行道,命運的軌跡只有一條,我該何去何從?

    醫生阿拉伯罕給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很懷疑阿拉伯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關於偉大,我還是相信這樣的解釋:“我所說的偉大,不是指幸運的政治家或立功的軍人的那種偉大。那種偉大與其說是一個人的特質,不如說是其所處的地位的特質,而境況一旦改變,那種偉大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的偉大是真實的”。

    循心而動的活著是偉大的!

  • 2 # 文行遠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看似讓人難以理解,實則卻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一,生活是詩和遠方

    在無數人奮勇向前的時候,這一句話,更是成為了無數年輕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根本。懂得其中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那麼也就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那麼詩和遠方就是出去旅行了,注意旅行不是旅遊!!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在人說,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時常很多人都是隻顧了眼前的苟且,詩和遠方就不重要了嗎?

    二,生活是苟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說的並不是你現在做的諸多你認為讓你乏味的事情,說的也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飛沖天,而是無數讓你感覺到累的期望,你因為要賺錢上班所以覺得累,但是你有著諸多自己妻兒老小的期望,有著自己孩子以及自己父母團聚在一起的開心。不止眼前的苟且,也就不要去過度看待你自己的這麼一個累。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都要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工作中的紛亂複雜~這些統稱為眼前的苟且吧!!

  • 3 # sspicy

    我覺得這個因人而異,只有可參考的答案,沒有標準的答案。

    從另一個角度看"眼前的苟且”與“詩與遠方”並不是矛盾對立的,兩個都是認真對待生活的態度,只是因個人的喜好有的選擇過好當下的生活為未來的生活打基礎,有的選擇跳出當下的生活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不管是過好當下,還是為了喜好當下選擇改變其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能活的更好。

    在現實生活中,選擇“眼前苟且”還是“詩與遠方”這與一個人的性格和所處的環境有關。就性格而言,對於有的人來說“眼前的苟且”是正道,踏踏實實過好當下,珍惜眼前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各種資源,安安穩穩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是成熟和理智的表現。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還是比較嚮往“詩與遠方”,因此這些人覺得可以為了想要的生活去冒一點讓兒風險放棄當下已有的資本是值得的。儘管可能會失敗但是還是願意去嘗試願意去承擔。就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而言,有的人所處的環境可能各方面還都比較順心,生活中也比較快樂,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也都喜歡安穩的生活,就會覺得安安穩穩挺好的,是正確的。但有的人可能周圍的環境沒那麼好,或者周圍的朋友和親人是比較喜歡冒險的,就會覺得嘗試另一種想要的生活也是一種機會,是人生的一種歷練。

    很多人會覺得生活中追求“詩意遠方”的人就像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樣腦子有點兒問題,放著那麼好的的工作和和諧的家庭去受盡窮苦苦從新開始學畫畫,到了死後人們才意識到他的畫的價值,覺得很不值 ,很傻。但是假設這個主人公不是追求畫畫,而是從新開始創業追求財富死後財富最終被人們認可的話,人們可能對此就是另一種態度覺得值。

    因此人們之所以將“眼前的苟且”與“詩與遠方”對立來看,還是大家潛意識裡都認為追求眼前的財富比較好,減少風險成本,過好衣食無憂的當下更智慧。

    生活是有多樣性的,正式因為這種樣性我們才能看到少數堅持“追求詩與遠方”的人,也是這些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東西,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活著就要喜歡和堅持點兒什麼,要不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眼前苟且”與“詩與遠方”於個人而言都是追求好生活的方法,但堅持所選之後能否最終達心中所想的“好”,只有選擇的人感受最深,最有發言權。

  • 4 # 程式妹子愛讀書

    毛姆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作家,他在1909年到1910年期間,沿著長江流域旅行並且寫下了很多的遊記,以中國為背景創作了《面紗》這部長篇小說。

    月亮與六便士原型

    毛姆在他的全盛時期,即1919年,寫了《月亮與六便士》。他以畫家高更作為書籍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原型來進行創作。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雖然對於高更是否是這本小說的原型,一直都有爭議。但是高更與《月亮與六便士》男主角的經歷高度重疊:他們都曾經做過股票經紀人,中年突然拋棄了工作與家庭,去到了一個只有土著人的島上,高更甚至兩度回到這個小島上融入了土著人之間,過著一種樸素的生活,衣不蔽體。

    生前窮困潦倒,身後突然名聲大噪。高更去了小島後,拋棄了自己原有的家庭與妻兒,在塔希提與當地的女子結合並且生了幾個小孩。他有一個房間專門放自己的畫品,把一些作品贈與了當地的人。

    眼前的苟且與詩和遠方

    無疑,高更本人是實踐了這樣一種生活的,突然間拋棄了眼前的苟且,完成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實際上,書裡的男主角提取了高更人生經歷的一些階段,並且進行了非常極端的處理,把靈魂與世俗之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但現實是,高更本人在去往小島上之前,在辭職前就在做買畫投資的經濟交易,同時也是一名業餘的畫家,辭職後也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畫家,跟梵高是非常好的朋友,曾經有一段時間甚至跟梵高住到了一起,就是那段時間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真實的當時背景下的畫家生活,參照毛姆的另一本書《人生的枷鎖》,這本是他的自傳小說,從自己學醫後有一段時間跑去學畫畫,如果這段經歷是真實的,那麼大概就是在這段時間,毛姆開始對畫家的沙龍圈子有了一定的瞭解,很可能跟高更本人是相識的。

    畫家也是需要交際的,特別是有才能的人之間更是需要相互交往,如果你喜歡的畫家也認可你的作品,你才能是有混出頭的資格的,否則畫了一輩子,也許只能得到名畫家的一句:“你勸你的朋友別幹這行了,他沒這個才能!”

    總結

    眼前的苟且與詩和遠方是相悖的嗎?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你眼前一直在為你的詩和遠方努力,那麼總有一天可以到達。而不是既滿足於眼前的苟且,又想過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這只是你的夢想,而不是你的理想。

    但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從滿地的六便士裡抬頭望望月亮,只要你仰望天空的時候還有那麼一輪月亮,我相信它也是可以給你帶來力量,為你指引方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使眼睛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