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牽手教育

    很多父母說:孩子你不幸福了,我就不幸福了?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首小詩,頗有感觸!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但每次只是挪那麼一點點。我催它,唬它,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我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孩子是上帝派來和我們散步的蝸牛。”

    多麼形象的比喻,每句話都讓我聯想到自己孩子,同時也深深指責自己的心急氣躁。

    為什麼我們會心急氣躁?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每個人心裡都隱藏著一個假設。孩子的未來不幸福,是父母的責任。害怕孩子不確定的未來,沒有尊重彼此的獨立性,最應該讓孩子學會的是,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如果把孩子比作蝸牛的話,是人性的理想一面。那接下來的故事就是現實的一面。

    ”流浪貓效應”,這個名稱說的是,有個善良的女士,散步的時候看到一隻流浪貓,覺得它很可憐,就把它帶回家餵養。過了幾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隻野貓,覺得它也很可憐,只好又帶回了家。第三隻、第四隻······附近的野貓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很快,她家變成了貓窩。她一邊在家養貓,一邊怨氣沖天,覺得自己的生活被這些貓給毀了。可是扔下這些野貓,又於心不忍。於是,她就成了貓奴。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間都應該有邊界。

    我們需要承認和尊重彼此的獨立性,我為我的生命負責,你為你的生命負責,絕不輕易越界。

    所以,邊界的含義是,即使是最親近的人,我們都需要承認,我們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難,只能他自己去面對和解決;有些決定,只能他自己來做,無論他的決定在我們看來有多糟糕。因為,每個人都只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如果你總是把關係的錯誤歸為自己,經常覺得內疚和自責,那也許你該提醒自己,這不是我的錯。

  • 2 # 風行閣

    這樣的話語,我不建議經常說,小孩與家長的關係是基於尊重的前提。家長不能太放低自己姿態,要培養小孩對自己所做事物要負責的能力。

  • 3 # 1號老酒館

    先表明觀點:不可以!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一直在為了孩子的幸福而不斷的努力。說或者不說,但他們一直在做。

    但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只要你幸福就行,我變怎樣都可以。” 這是不可取的。

    首先,這樣會助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會變的自私,把父母的付出認為是習以為常而沒有感恩之心,這不利於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

    其次,有這樣觀點的父母,往往在生活中也會包辦孩子的一切,也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再次,不同的家庭,情況不同,父母能為孩子創造的條件也不相同,當父母的在為孩子幸福努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父母的幸福,父母還有父母的責任,父母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個人勤奮努力,才是未來幸福的可靠保證!

    總之,“為了孩子幸福”,當父母的默默地,正確的做法比說更合適!

  • 4 # 喬木小小築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其實對孩子來說,就是另外的一種人生綁架。

    很多父母認為,把自己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的幸福都依附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好,自己才會幸福。

    其實這樣對孩子來說一方面壓力很大,因為他身上揹負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父母的幸福。

    另一方面,孩子在這種壓力之下沒辦法釋放自己,生命的全部內性,他的人生和父母的人生緊緊的捆綁在一起,無處可逃。

    其實最好的觀點是:父母做好,父母應該做的,孩子做好孩子應該做的,就像曾仕強老先生曾經說過:父母儘自己最大所能撫養孩子,孩子最後活成什麼樣子,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只有當父母成為了好的父母,有事業心,有人生目標,有人生規劃,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也自然能夠從父母的身上,學到榜樣的力量,過好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最可怕的一種父母是以犧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幸福來達到,成全孩子幸福的目的。

    父母這樣去做的時候,孩子幸福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孩子並沒有幸福。

    父母把自己的幸福和人生,全部重壓在孩子身上,孩子弱小的肩膀,是扛不起這些責任的。

    做父母的首先要明白一點,自己是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孩子的人生,沒有人可以代替,也沒有人可以替孩子行走。

    想要孩子成功,想讓孩子活得開心,想讓孩子以後長大幸福,先從父母學會做自己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硬化有什麼明顯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