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左蕭郎
-
2 # 塵埃讀歷史
關於努爾哈赤的死因,史學界爭論不休,始終沒有定論。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死於紅夷大炮
1626年,68 歲的努爾哈赤親率6萬大軍(號稱14萬)南征,一路勢如破竹,不戰而得八座城池,很快兵臨寧遠城下。明朝寧遠城守將袁崇煥嚴詞拒絕努爾哈赤的招降,親率兵民萬人頑強守城。他們在寧遠城上架設了11門紅衣大炮,準備迎接來犯之敵。努爾哈赤帶領後金軍隊發起衝鋒的時候,被紅衣大炮炸成重傷。由於寧遠兵敗,努爾哈赤在肉體上和精神上受到重創,抑鬱而亡。
第二種說法:死於探索渾河
清代史籍有很多有關努爾哈赤臨終前在渾河上情況的記載。《滿洲實錄》載:“天命十一年(丙寅,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帝不豫,詣清河溫泉坐湯。十三日大漸,欲還京,遂乘舟順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後覺華島明代屯糧城北門遺址(位於今遼寧省興城菊花島鄉)。迎之於渾河相遇,至艾家堡,離瀋陽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時崩,在位十一年,壽六十八。國政及子孫遺命預有告誡,臨終遂不言及。
當時,從本溪清河溫泉坐船順太子河入渾河是順流而下,雖然入渾河後坐船是逆流而上,但是返回瀋陽皇宮也用不了幾天的。由此可見,努爾哈赤從“大漸”至死是有充分時間交代後事的。但是現在看來,無論他是病重在渾河船上,還是沒病,都完全不必讓大妃來陪著滯留在渾河上而不入宮。那時定會有一個渾河的秘密在努爾哈赤的心中隱藏。當時的情況是否應該如此設想:努爾哈赤與大妃相會之時並非已是生命垂危之際,而是招大妃阿巴亥到渾河上相陪,敘說他對渾河的崇敬和戰敗後心中的苦悶。見面後,努爾哈赤並沒有想到自己會死,更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得很快,便沒有留下什麼遺訓,而是與大妃談論著渾河、天柱山人渾河之處的風水,渾河這條龍脈之水對他的天之相助,天之旨意:談論著將來他們死後要一同埋葬在福陵這塊風水寶地上,寄託、希望他的子孫萬代都能穩坐在這條渾河龍脈之上,乘風破浪,永享千年。然而,努爾哈赤卻在這興奮之際內火攻心突然一命歸天了。
第三種說法: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努爾哈赤回到瀋陽以後,一則由於寧遠兵敗,赫赫有名的沙場老將敗在初歷戰陣的青年將領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創傷,整日心情鬱憤;二則因為年邁體衰,長期馳騁疆場,鞍馬勞累,積勞成疾。1626年7月中,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並非炮傷,7月23日往清河湯泉療養。到了8月7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8月11日,便乘船順太子河而下,轉人渾河時,與前來迎接的太妃納喇氏相見後,行至離瀋陽四十里的雞堡死去。
當然,歷史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去證實。結合努爾哈赤當時的環境和《滿洲實錄》記載來看,個人更傾向於努爾哈赤死於毒疽。
-
3 # 譙郡太守
有關努爾哈赤的死,在清朝官方《清史稿》和《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中努爾哈赤是因病於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駕崩於瑗福陵隆恩門雞堡。另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傷驚嚇引發癰疽而死。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覺得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努爾哈赤的死和寧遠之戰有很大關係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寧遠之戰是怎樣一個戰況哪?在寧遠之戰中袁崇煥率領只有兩萬的大明軍一舉擊潰十三萬後金精銳軍隊,這和大明軍隊中擁有11門紅衣大炮有很大關係。雖然當時的火器使用在明朝晚期的軍隊中已十分常見,但是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是大明和澳門貿易獲得,較早用於國內實戰。紅衣大炮炮壁厚,由銅鐵合金製成,重約1噸左右。炮管由上到下逐步加粗,設計比較合理,用藥量大,所發炮彈最大射程能達到2.5公里。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當時大明的紅衣大炮一響,讓毫無心裡準備的後金軍頓時亂做一團。由於紅衣大炮射程較遠,指揮後金軍的努爾哈赤也在射程之內,《明熹宗實錄》也記載,寧遠之戰曾斃傷後金一大頭目,因而後金軍在戰爭開始不久便草草撤退。從其他文獻記載也證實,當時努爾哈赤確實負傷。可以說寧遠之戰是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敗的最快最慘的一次戰鬥,這次戰爭也成為努爾哈赤心裡永遠的“痛”,和無法解脫的“心鎖”,每每想起心中便憤憤不平,最終導致傷口進一步惡化,引發癰疽而死!這也是後金軍一直對袁崇煥忌憚,欲除之而後快的原因。
-
4 # 仲由子
天命十一年毒疽轉危死於今瀋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
我不才但能分辨,遍覽努爾哈赤的的一生,絲毫沒有發現發展進步等等。所有的記錄全是搶掠殺戮破壞。我有點不太明白所謂的歷史偉大的人物應該是什麼樣的,但是我明白,努爾哈赤的軍隊所在之處,就不可能有先進的生產力更沒有所謂的國民生產總值等等,更不可能有什麼貿易通邊的出現。只有肆意的屍橫遍野、戰後的殘屋破瓦,原本好好的農田直接變為荒地,原來生存還算和諧的平民從此成為奴隸。
如論偉大,應該是推翻一個政權後而在新朝背景下優先待民才是偉大,清入關後所作所為並不光彩,清史稿對這些都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但這並不能改變歷史。可以說如果當時清廷如若不是有漢臣在中晚期的一些作為,恐怕清會更不堪。
努爾哈赤軍事能力值得肯定,但反觀歷史所有的遊牧民族發家都是因為資源搶奪開始。
-
5 # 雲和月
大多對清朝歷史感興趣的人,都知道清王朝的創立者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但很少有人提及努爾哈赤的死因,他究竟是生病死的,還是被別人害死的?我們讀遍清史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即使有一些模糊的答案也是猜想。
努爾哈赤死於天命 十一年(1626年)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 喀爾喀 ,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於奉天去世,皇太極登基後尊為清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努爾哈赤雖然死了,可是他的死卻給後人們留下了不解之謎,那麼我們根據史書的記載來分析一下,努爾哈赤究竟死於哪一種疾病比較靠譜。即使被別人加害,是誰加害了他,使用了什麼手段?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盛京舉行的努爾哈赤龐大的葬禮,清王朝的前身“後金”舉國上下陷入一片哀嚎當中,都在沉痛的吊念這位大漢的離世,同時也因努爾哈赤的離世使後金這個剛剛崛起的小國陷入一片混亂。
悲痛之中迎來了一位前來弔唁的不素之客,本著死者為大的傳統,無論誰前來弔唁,都應該以禮相待,可是這位前來弔唁的人不是別人,他是努爾哈赤天大的仇人,袁崇煥派來的使者,這一舉動,即使努爾哈赤活著也不會想到。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在努爾哈赤嘣世之前的正月,後金的努爾哈赤與大明王朝的袁崇煥,在大遼河以西山海關以外,爆發了一場寧遠大戰,就是在這場大戰中,努爾哈赤大敗,並且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擊。
(清·鄂爾泰·《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一城不下,大懷憤恨而回”。
我們從鄂爾泰的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努爾哈赤對這次的寧遠大戰的失敗,在心中一定產生了巨大憤恨,可是這個失敗的憤恨對努爾哈赤的身體究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這裡沒有說清楚,所以這也成為清王朝歷史上的一大謎團。
可是這袁崇煥的使者前來參加對手的弔唁,他的意圖和目的是什麼?由史學家分析說,首先是看努爾哈赤到底是真死還是假死,其次是看努爾哈赤即使死了,究竟死於什麼原因。
努爾哈赤確實死了。可是努爾哈赤究竟是死於什麼原因成為了史學家們探討的話題,最終得出結論,無非有兩種,一是死於疾病,另一種的猜測就是寧遠大戰明王朝軍隊的紅衣大炮。
七月二十三日,帝不豫,詣清河溫泉沐養。(八月)十三日(應當是八月初七,原文如此)大漸,欲還京,遂乘舟順代子何而下,遣人請後迎之,於渾河相遇。至璦雞堡,離瀋陽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時崩,在位十一年,壽六十八。——清·鄂爾泰·《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從這裡可以看出,鄂爾泰並沒有明確說出努爾哈赤是患病死的,只有“不豫”二字,可是這二字卻充滿了高深莫測的神秘感。
可是從袁崇煥能派來使者參加弔唁,讓後人們對努爾哈赤的死,似乎有力結論,那就是努爾哈赤死於袁崇煥之手,否則為何袁崇煥要派人來打探訊息。
雖然我們從史書的記載瞭解到,努爾哈赤在這場寧遠大戰的伊始就覺得身體不適,也確實記載著,努爾哈赤的後背上長了一個“癕”究竟這個病是否威脅到了努爾哈赤的生命不得而知。
不過在努爾哈赤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的四天中,確實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炸傷,至於他是當場被炸死,還是被炸傷後回到盛京崩世,這也沒有得到完整的結論,所以就留下這麼一個梗。
我們猜想,假設努爾哈赤是得病而死,卻利用了袁崇煥的紅衣大炮炸死之說,來鼓舞后金計程車氣,或者說,是後來登基作為第一位皇帝的皇太極,以此來大造聲勢來增加滿洲八旗對明王朝的怨恨,也在情理之中。
2019年9月2日於佳木斯市
-
6 # 歷史課課代表
關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死,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太祖實錄》和《清史稿》中對其死亡原因並沒有做出詳細具體的解釋,似乎在有意掩飾著什麼。一些清史專家透過對歷史的排查和分析,最終得出了一個相對統一的結論,那就是努爾哈赤的真正死因是因為戰敗受傷加之年老體衰最終不治身亡。而這所謂的所為的戰敗實際上就是寧遠之戰中被明朝將領袁崇煥打敗的事情,當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六十多歲,一生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敗給了一個毫無戰功的明朝年輕文官,這讓他悲憤不已,加上紅衣大炮導致導致的傷情,最終不治而亡。相對於其他一些關羽努爾哈赤的所謂死亡原因,這個說法其實是最靠譜的。
努爾哈赤一生經歷了許多重要戰役,攻無不克,所向披靡。後金天命七年,即明朝天啟二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並奪取了明朝遼西重鎮廣寧,熊廷弼因兵敗失地而被斬,並被傳首九邊,王化貞也因兵敗棄城而丟官,並被下獄論死。為了挽救遼東地區的敗局,明廷派出了天啟皇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出關赴任,巡查邊務,整頓隊伍,儲備糧草,加強備戰。整整四年,沒有大的戰事。但是孫承宗是東林黨的領袖,其與魏忠賢領導的閹黨勢不兩立,雖然身為帝師、大學士,但是在與魏忠賢等人的較量中也深受排擠,最終辭官回京。
接替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的是閹黨分子高第。高第上任後,一改孫承宗治遼方略,採取了消極防禦的方略,命令山海關外的病理全部撤到關內。明軍官兵棄城丟械,湧向關內。當時身為寧前道的袁崇煥據不從命。當時的寧願是明軍在失陷廣寧後最重要的軍事堡壘,後金軍隊當時進攻明朝首當其衝的就是寧遠城。當時的守將袁崇煥率領萬餘兵民獨守孤城寧遠。袁崇煥還在海外引進了紅衣大炮安放在寧遠城上,並將城外對的商民和糧草全部撤到城內,並且焚燬城外的房舍,並採取軍民聯防的策略,安排百姓巡邏放哨,運送火藥,激勵士氣,同事袁崇煥還親自向官兵下拜,官兵都決心與袁崇煥同生共死,此時的袁崇煥一切佈置妥當,靜待努爾哈赤大軍的到來。
後金天命十一年及明朝天啟六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八旗軍,號稱20萬大軍,渡過遼河,如入無人之境,氣勢洶洶的向孤城寧遠撲來。當時明朝守城將領袁崇煥42歲,進士出身,還從沒有過指揮作戰的經驗。
努爾哈赤命離寧遠城5公里安營紮寨,橫截山海關之間的大路。努爾哈赤故伎重演,採取了先禮後兵的策略,先放回被俘的漢人,讓其捎給袁崇煥勸降的書信,讓其獻城投降,並許之高官厚祿,同時聲稱,如果袁崇煥拒絕投降,破城之日定斬不饒。袁崇煥自然是對此嗤之以鼻。勸降信送達的次日,努爾哈赤派兵猛攻寧遠城,八旗兵冒死鑿洞挖城,將城牆鑿開三四處,明朝守軍拋火球,扔火把,潑油。八旗兵被燒傷者不計其數,與此同時,袁崇煥還拿出了殺手鐧--紅衣大炮,從城上向下轟擊,八旗鐵騎受到重創。處於奴隸制晚期,深諳冷兵器的努爾哈赤軍隊對這種新式的紅衣大炮的效能、來源和威力一無所知,並且還毫無準備。紅衣大炮炮火經過之處,死傷一片。八旗兵心生畏懼,畏縮不前。努爾哈赤只好親自督戰,後金將領持刀奔赴城下,因為畏懼火炮,再次退卻。根據史料記載:寧遠城上紅衣大炮擊中了黃龍幕,並打傷了一個大頭目,用紅布包裹,官兵抬走,放聲大哭。很多人認為這個記載的大頭目便是被打傷的努爾哈赤。但是對於這個史料,清史界有不同的見解。但是 無一例外的是,人們大都認為這個所謂的“大頭目”,應該就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一生戎馬44載,幾乎沒打過敗仗,長期的勝利會讓人衝昏頭腦,努爾哈赤是英雄,但是也是一個人,是人就難免驕傲犯錯。努爾哈赤的晚年便被勝利和驕傲腐蝕了頭腦。天命十一年的寧遠之敗,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遭遇的最大的挫折。此後天命汗努爾哈赤鬱鬱寡歡,陷入苦悶,同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在瀋陽以東40公里處的靉雞堡憂憤而死。
-
7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按照一些野史的說法,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被紅夷大炮擊傷,因為傷重不治身亡。然而在寧遠之戰結束後,努爾哈赤並沒有任何受傷的跡象,一直到了寧遠之戰結束7個月後,才傳出了努爾哈赤生病的訊息,又過了一個月努爾哈赤因為病重去世,這時候距離寧遠之戰已經長達8個月的時間。
在寧遠之戰時期,袁崇煥的確裝備了一部分紅夷大炮,不過紅夷大炮使用的炮彈是一噸重的實心彈,這種炮彈的殺傷範圍不大,殺傷力卻非常多大,一旦被紅夷大炮的炮彈擊中,即使沒有丟掉性命,也肯定會落下殘疾。
而在寧遠之戰結束後,袁崇煥專門派遣了使者拜訪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正常接見了使者,並沒有任何受傷的跡象。袁崇煥在給朝廷的奏摺裡面,只說在寧遠擊敗了後金軍隊,根本沒有提到努爾哈赤受傷的事情。
而且寧遠之戰在公元1626年正月結束,在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帶領大軍親征蒙古,五月努爾哈赤帶領軍隊回到盛京抵禦毛文龍,在五月下旬,努爾哈赤又親自出城十里迎接了來訪的客人,絲毫不像是一個受傷的人。
況且古代的醫療水平有限,一個68歲的老人在受到重傷後,不可能在短短三個月痊癒。如果努爾哈赤已經在4月份痊癒,那麼努爾哈赤更不可能在8月份因為傷重病逝了。因此從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後的表現來看,努爾哈赤被紅夷大炮擊斃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已經68歲,按照古代人的壽命標準來看,努爾哈赤已經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常年的征戰已經讓努爾哈赤的身體狀況大大下降,而且在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的信心受到了打擊,憂憤的心情也加重了努爾哈赤的病情。
按照清朝時期的史料記載,努爾哈赤在七月份患上了毒疽,搬到了清河湯泉養病。到了8月初期,努爾哈赤的病情加重,在返回瀋陽行宮的路上病逝。
從努爾哈赤去世時間,以及努爾哈赤去世前的表現來看,努爾哈赤死於背疽的說法最可信。而努爾哈赤去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努爾哈赤一直所向披靡,在寧遠戰敗後心態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了身體健康狀況下降。第二個原因是努爾哈赤年齡增大,身體情況本來就大不如前。最後一個原因是背疽在古代很難治癒,很多名人都死於背疽。
-
8 # 記錄怪咖
對於努爾哈赤的死因,現在史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其中有一個說法,較為可信。
努爾哈赤兵敗寧遠城,被紅夷大炮擊中,導致重傷,後來天氣酷熱,引發其他的病症,不治身亡。
為什麼呢?
第一,寧遠大戰發生時,袁崇煥43歲,剛剛指揮打仗。努爾哈赤已經68歲了,久經沙場。一個久經沙場的常勝將軍,卻被一個初出茅廬的袁崇煥打敗,那個心情定是無比鬱悶。
第二,寧遠大戰時,有關文獻都有記載,大炮擊中了一個頭目,用紅衣包裹。雖然還不確定,這個被擊中的頭目是不是努爾哈赤,但是極有可能就是他。
第三,寧遠大戰發生的時期是酷熱的夏天,傷口腐爛,再加上挫敗的心情和其他煩心的國事,努爾哈赤鬱鬱而終。
所以,努爾哈赤很有可能是死於被炮擊後,引發的併發症,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水平不夠高,最終離世。
-
9 # HuiNanHistory
關於努爾哈赤這位梟雄的死因,歷來爭論不休,有很多種說法:
有些人說努爾哈赤是被袁崇煥用“紅夷大炮”炸傷而死,還有人說努爾哈赤死於“憂忿成疾”。但無論是哪種觀點,都和寧遠之戰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寧遠之戰這場戰鬥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遭遇的最大失敗,袁崇煥阻止了後金撲向山海關的步伐。
但是,要說努爾哈赤是死於寧遠之戰的炮火,其實並沒有任何可信的根據。
以時間順序而論:
寧遠之戰發生的時間是天命十一年(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結束於正月二十七日,也就是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努爾哈赤死亡的時間是天命十一年(天啟六年,1626年)的八月十一日。
這之間可是間隔了將近八個月啊。若說努爾哈赤死於炮火,這週期也太長了吧。
還有一種觀點是,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到了炮傷,雖然沒立刻要他的命,卻讓他在八個月後付出生命代價。這種觀點也不可信。
如果說努爾哈赤受了重傷,那麼就不可能再輕易出征作戰。
但事實上是:兵敗寧遠後,努爾哈赤在當年的四月初四日,還率軍征討內喀爾喀的巴林部,並且取得了勝利。
這就說明,努爾哈赤根本沒有在寧遠之戰中受什麼重傷,否則是不可能移動的。
總而言之,所謂努爾哈赤是死於袁崇煥的炮火的說法,其實是不可信的。
但是,努爾哈赤雖然沒有在寧遠之戰中受什麼重傷,但他的死亡確實又與這次失敗有關係。很顯然,努爾哈赤的心態崩潰了。對於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而言,如果心氣兒崩了,各種災病也就找上門了。
果不其然,在當年七月,努爾哈赤的疽病突發,他只得去清河湯泉療傷,卻在回程的途中溘然離世。
-
10 # 火雲雜談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身患毒疽(疽,區域性面板下產生的瘡腫,屬於惡性面板病。),一個月左右的時候,病情逐漸加重,最終病死在靉福陵隆恩門雞堡
-
11 # 晉唐風骨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可謂戎馬一生,功勳卓著,他生前創造的成就常常被後人津津樂道,而他的死因則是人們最常爭論的話題。那努爾哈赤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南征,一路勢如破竹,連續幾座城池都是不戰而克,很快便進攻到了寧遠城的城下。當時,守護寧遠城的是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他率領明軍堅決抵抗,並拒絕了努爾哈赤勸降的要求。明軍在城牆上架設了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這種炮射程很遠,殺傷力很大,算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了。寧遠之戰開始後,這種紅衣大炮發揮了強大的功能,將後金軍隊打的血肉橫飛。
在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的助攻下,明軍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後金軍隊傷亡慘重,只得迅速撤軍。一位當時隨明朝軍隊目睹了整個作戰經過的北韓人李星齡在自己的著作《春坡堂日月錄》中記載過,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了重傷,不久袁崇煥還派人帶著禮物假意問候,實際是諷刺挖苦,打擊他的自信心。
努爾哈赤雖身受重傷,但仍然堅持再次作戰,不料卻因“懣恚而斃”。如果這是真實情況的話,那麼努爾哈赤的死就和寧遠受炮傷有直接關係了。
不過也有人質疑,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是在寧遠之戰中受重傷並在不久後離開人世,袁崇煥等明軍將領應該是完全瞭解的,對於袁崇煥等明軍將領這豈不是最大的功勞?明朝廷一定會對袁崇煥等將領給予褒獎,可是為什麼明朝表彰的聖旨和群臣恭賀袁崇煥戰鬥勝利的賀文中都沒提及努爾哈赤受傷一事呢?不僅如此,史料中努爾哈赤受傷後堅持打獵、練兵的記錄,則更加深了我們對努爾哈赤死於炮傷的疑問。
或許,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的確受了傷,但並沒有直接影響他的生命安全;反倒是戰敗後的精神壓力,以及一直以來身體疲憊的狀況,使他患上了重病,真正將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努爾哈赤作為中國封建皇權達到頂峰的清朝的開拓者,不僅是一位軍事家,他還在政治改革、思想轉變等方面的成就依然可圈可點。後人總結努爾哈赤的十個重要貢獻是:
統一女真各部;統一東北地區;制定滿族文字;建立八旗制度;促進滿族形成;建立後金政權;豐富軍事經驗;制定撫蒙政策;推進社會改革;決策遷都瀋陽。
正是這些順應時代的決策,決定了清朝前期的繁榮強盛,也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
-
12 # 清水空流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從統一女真族部落開始,而後一步步成為後金的開國皇帝,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努爾哈赤如果是漢人開國皇帝,一定會被大書特寫。必須承認的是,努爾哈赤也是一個普通人為起點打下的萬里遼東之地,從25歲以十三副鎧甲起兵,最終統一女真各部。為何女真入關打下了基礎,努爾哈赤57歲稱汗建立後金。但在1626年,67歲努爾哈赤兵敗於袁崇煥的寧遠之戰,鬱鬱而終。
不得不說的是,努爾哈赤的指揮能力和水平並不高,成事的主要原因是大明王朝太無能,太垃圾。努爾哈赤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祖上也算是官僚家庭,也算是 闊過,但到了努爾哈赤父親這一代已經是家道中落,努爾哈赤雖然不至於要飯,但已經是食不果腹了,但基本上算是識字,粗通文墨,努爾哈赤的知識主要來自《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以及市井流傳的評書話傳啥的。雖然努爾哈赤一生征戰無數,也算是百戰百勝,但晚年卻遇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就是袁崇煥,以至於後來有人說,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轟死。而正史記載的卻是努爾哈赤在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病亡”。
提及努爾哈赤的死亡就不得不提在1626年的寧遠之戰,寧遠位於山海關外100公里左右,如果說,山海關是了遼東之門戶,那寧遠城就是山海關之門戶,這座小城就好比紮在後金眼裡的一根刺,努爾哈赤數次拔出而不得,可謂恨之入骨,1626年四月初四,67歲的努爾哈赤率軍征討寧遠但還是以失敗告終,而不僅僅是兵敗這麼簡單,努爾哈赤被大炮轟傷,半年多之努爾哈赤身患重病於八月十一日病亡。至於說努爾哈赤的確切死因,從清初直到民國基本上認為是病死的看法。清史大家孟森在《清太祖死於寧遠之戰不確》認為努爾哈赤是病死,寧遠之敗更多地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而努爾哈赤本人沒有受到實質性傷害,北韓人記載有關努爾哈赤死於寧遠之戰的結論是錯誤。
而努爾哈赤重傷後死於紅衣大炮首先就來自袁崇煥的奏報,但問題是袁崇煥何以能夠確認目擊到大炮轟到的就是努爾哈赤。這顯然是無法確定的,而北韓人回憶則是來自目擊證人韓瑗的見聞和李星齡的記載,韓瑗是北韓人,他是“翻譯官”。他親眼目睹了努爾哈赤當時已是重傷但未死。而且言明親眼看見袁崇煥派遣使者問詢努爾哈赤病情。(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而斃雲。)意思就是努爾哈赤是因為重傷外加氣憤窩囊而亡。北韓方面的記載肯定有水分。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努爾哈赤肯定是受傷了。
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努爾哈赤病後,太醫讓努爾哈赤進行溫泉沐養”,這是當時滿人治病療傷的常用手段,但沒有任何療效,反而讓努爾哈赤痊癒,反而傷情加重,最後不治而亡。
-
13 # 雜書坊
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奠基者,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生於建州左衛(今遼寧新賓縣西南),其父親是塔克世,母親是喜塔喇氏。
明天啟六年年初,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如日中天的努爾哈赤親率13萬滿洲八旗兵,號稱20萬,嚮明朝遼東防線發起全面進攻,意圖一舉蕩平明朝在山海關外的所有軍事力量,然後問鼎北京城下。在滿洲八旗兵的凌厲攻勢下,各路明軍兵敗如山倒,望風而逃。滿洲前鋒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不承想卻在通往山海關路上的寧遠城遭到明守軍的頑強阻擊,不僅沒有攻下城,撤退時反被明軍出其不意地在葫蘆峪設伏殲滅大半,一時滿洲兵攻勢受挫。
雄才大略,屢戰屢勝的努爾哈赤哪把小小的寧遠城放在眼中?更何況,他早已透過探子將寧遠城的情況打探清楚了:整個寧遠城中的守軍,加上百姓壯丁不足兩萬人。指揮者是一個文官,名叫袁崇煥,綽號“袁蠻子”,他們戰勝滿洲前鋒部隊看來是一時僥倖而已!
正月二十三,滿洲八旗各路大軍齊集寧遠城下,努爾哈赤將行營紮在了城外螺峰山下的龍宮寺,分兵定向、將寧遠城圍成鐵桶之後,下令總攻。一時間,寧遠城下殺聲震天,驍勇的八旗辮子兵浪濤一般直撲寧遠城牆。守城的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早將城牆潑成了冰牆,不慌不忙地隱在高高的城垛上,對架著雲梯好不容易爬上來的辮子兵刀砍槍刺,箭射火燒,進退自如,令八旗兵無隙可乘,不斷敗下陣去。更厲害的是,守城明軍擁有十幾門當時最先進的火器──紅夷開花大炮,一炮打下去,便將辮子兵擊死一大片。不到半天,城牆下被消滅的辮子兵屍積如山,就連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的鑲黃旗勇將額亦都也被明軍抓俘,左耳朵被割下懸掛在了城門中的箭樓上──滿洲兵勇最忌的就是左耳被割,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努爾哈赤第一次感到無計可施,日落時只得下令鳴金收兵。
守城的明軍守住了城池,士氣大振。可袁崇煥並沒有放下緊皺的眉頭,他清醒地知道敵我力量懸殊,守城的箭支和火藥只會越用越少,不利於久戰,必須儘快地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方能真正擊退敵人。為此,袁崇煥衣不解甲,將眾將和府衙大小官吏悉數召來,共商大計。
大家七嘴八舌,一致認為,從快從重打擊敵人的最有效方法莫過於擒賊先擒王,利用紅夷大炮能遠射,威力大的特點,認準努爾哈赤,一炮轟斃他!但怎樣才能認出努爾哈赤呢?說來努爾哈赤雖已建國號為“大金”,自稱罕王,但督戰時並不身穿顯眼的明黃龍袍,依舊穿著與普通戰將無二的盔甲戰袍,況且滿洲士兵都是前腦門剃得精光、腦後拖一根辮子,模樣差不多,極難辨認!
一時間,大家都沉默了。忽然,一員大將高叫道:“聽說努爾哈赤手下有個第一謀士叫范文程,此人本是遼東漢民,大明的秀才,可他卻主動投奔滿洲,為虎作倀,為努爾哈赤屢獻奇計。努爾哈赤對他言聽計從,極是敬重,口稱‘範先生’,和他形影不離。聽說范文程至今仍是秀才衣著,也不曾剃髮留辮,若是能認出范文程,則努爾哈赤定在他附近,一炮打去,興許能打中努爾哈赤!”
這倒不失是一個好辦法!大家又熱烈議論起來。坐在袁崇煥身邊的參議 事章永一指坐在最末位的一個書生道:“顧子楨不是范文程的表弟嗎?明天讓他到城牆上去認一認范文程!”
顧子楨一時窘得臉通紅。這顧子楨年紀三十來歲,是遼東有名的丹青高手,尤善摹繪人貌,只要與人有一面之識,便能閉眼將此人的相貌栩栩如生繪畫出來,人稱“小畫聖”。他雖與范文程是表兄弟,卻頗識大義,有一腔報國忠心,與范文程分道揚鑣後,聽說袁崇煥愛才,便投筆從戎,來到袁崇煥軍營中當了一名負責畫地形輿圖的文書。他將遼東地形做成沙盤,使袁崇煥很快熟悉了遼東地形,為上次葫蘆峪設伏殲敵立下了功勞。顧子楨不無遺憾地道:“今天我一直在城牆上四處奔跑,東西南北各處都去了,就是想找到那認賊作父的范文程,讓炮手轟斃他,可惜沒有發現他的蹤影!”
袁崇煥點點頭,一聲輕嘆道:“實不相瞞,據咱們的密探所報,此次范文程真的沒有隨努爾哈赤來寧遠。早些天,蒙古科爾沁部的酋長鄂巴洪臺吉勾結滿洲,共抗我大明,派使臣去盛京與努爾哈赤會盟,由於需要一個精通漢、滿、蒙三族文字的人主持儀式並交換盟書,努爾哈赤便將范文程留在了盛京。”
這下眾人都又沉默了,再也議不出個子醜寅卯。袁崇煥只得揮揮手令眾人回去休息。顧子楨卻等眾人退走後,磨磨蹭蹭來到袁崇煥身邊,悄聲道:“袁大人,幸虧此次范文程不在努爾哈赤身邊,小生倒有一計,可讓炮手認出努爾哈赤!”說著附在袁崇煥耳邊,如此這般一番。袁崇煥聽了,不由眼一亮:“好計好計!”但隨後又連連搖頭道,“你一介書生,深入虎穴,太危險了,只怕稍有差池,連性命也要搭上呢!還是算了吧。”顧子楨慨然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小生正愁報國無門、殺敵無力呢,請大帥不必顧慮!”
袁崇煥一番沉吟,終於道:“也罷,我再派營中密探高手時虎幫助你,讓他為你通風報信!”
當天夜裡,在袁崇煥的周密安排下,顧子楨和時虎悄悄地縋下了城牆,沿著冰面渡過了護城河。在時虎的引領下,兩人鑽溝越壕,躲過滿洲兵營的崗哨,進入了螺峰山。天剛矇矇亮,顧子楨從溝渠中爬出來,彎身蛇行,時伏時起,直趨龍宮寺,但他很快就被守衛龍宮寺的滿洲兵丁發現了,一擁而上扭住了他。兵丁們從顧子楨身上搜出了紙和筆,當即把他五花大綁,推往寺中。伏在溝渠中的時虎則眼含熱淚,離開了溝渠往回走……
只說顧子楨到底是個書生,一進森嚴的龍宮寺大雄寶殿,便不由自主地癱軟在地,驚恐地睜大眼睛望著端坐在虎皮椅上、不怒自威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看了看兵丁呈上來的那張紙,只見紙上彎彎曲曲畫的是螺峰山地形,不由一拍案臺:“哦,原來是個探子。綁起來,推出去一刀砍了,祭旗!”
顧子楨惶恐至極,慌忙大叫:“大王饒命!範……范文程是我表兄!”
努爾哈赤身後的一個漢人謀士聞言,看了看顧子楨,“哦”了一聲對努爾哈赤秉道:“罕王,此人確是範先生的表弟,叫顧子楨,是個畫師呢。”
努爾哈赤沉吟道:“既然如此,看在範先生的面上,就饒他一命,將他暫監起來。但要派個信使將此事告知範先生,並順便徵詢徵詢範先生的意見。”
這一天,滿洲鐵騎再次向寧遠發起進攻,但依舊被打得大敗,損失更慘重,令努爾哈赤恨得咬牙切齒。接下來的第二天是正月二十五,天一亮,滿洲八旗諸將齊集龍宮寺,等待努爾哈赤的指令。這時,袁崇煥派來了一個懷抱錫杖的使者帶著一封信來到龍宮寺,要求談判。使者不是別人,正是參議僉事章永。努爾哈赤起先以為袁崇煥支撐不住了要求投降,但同章永一交談,一看信才知道袁崇煥打算用額亦都交換顧子楨,信尾寫道:“顧子楨午至,額亦都夕返。”
努爾哈赤手下的四大貝勒和那些與額亦都有生死相交的將領們傳看了袁煥崇的信,都認為這樣交換人質挺合適:用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換回一個戰功赫赫的滿洲勇士,值!
努爾哈赤卻頗費躊躇:這生意乍一看袁蠻子是在做賠本買賣,但只怕其中有詐啊!但轉念又一想,顧子楨是來偵察螺峰山地形的,如今地形圖已被繳獲,諒他回去也沒有了用處,再說明軍被圍在寧遠城中,自顧不暇,還能突出重圍、突襲龍宮寺不成?當下手一揮:“同意交換!”
正在這時,一匹累得口吐白沫的快馬飛奔而至,昨天派往盛京去見范文程的那個信使一身霜雪地下了馬,跌跌撞撞跑到大雄寶殿臺階下,掏出一個貼上了九根白翎雞毛的信,交給侍衛,氣喘吁吁道:“範……範先生的急信,快……快快交給罕王!”隨即一頭栽倒在地──分明是馬不停蹄,連夜從盛京趕回來的!
努爾哈赤接過范文程的雞毛信,拆開一看,信中所談正是顧子楨做探子一事。范文程聽了信使所言,判斷顧子楨並非來窺測摹畫螺峰山地形的,因為袁崇煥已坐鎮寧遠二年有餘,豈能對近在咫尺的螺峰山尚不熟悉?這顧子楨最擅長摹寫人物,只怕他是來偷窺罕王相貌的!望大王不必顧念人情,可一刀斬之!如果實在不願斬,也要剁去顧子楨拿畫筆的手,以免他將來逃回明營,做出對罕王不利的事來……
努爾哈赤捧著信,不由驚出一身冷汗!這時,鬆了綁的顧子楨被帶到了大殿下。努爾哈赤已打定了主意,對章永冷笑道:“聽說額亦都被你們割去了左耳,本王也要顧子楨留下一樣東西,不然,有失公允!”
事出意外,章永和顧子楨不由大吃一驚,面面相覷。
“你窺我地形,本欲剜去你的眼睛,但本王慈悲為懷,就不剜你的眼睛了,但要留下你拿畫筆的右手!來人,將顧子楨的右手剁去,然後再放他走!”努爾哈赤高叫道。
“努酋,你還不如殺了我呢!沒有了右手,我還畫什麼畫?生不如死啊!”顧子楨掙扎著,無助而又無奈地將右手翻往後背,兩個辮子兵將他捉小雞似的按倒在地,大刀一抽,“嚓”地一下剁掉了他的右手。
“把他的手掌留起來,讓範先生代他收藏,畢竟他和範先生親戚一場!”努爾哈赤嘲諷道。
章永悲憤至極,從自己衣袍上撕下一塊白布,為渾身血跡的顧子楨包紮好手腕,然後扶他上了馬,兩人並轡出了龍宮寺。
半個時辰後,太陽出來了,努爾哈赤正要向諸將發出進攻令,一匹快馬又飛馳而至,馬上的滿洲騎手高舉著另一封雞毛信,高喊:“報罕王,範先生又……又一封急信!”
努爾哈赤接了信一看,不由渾身微微一哆嗦:“好個狡猾的顧子楨!”原來,遠在盛京的范文程在努爾哈赤的信使走了以後不久,忽又想起一事:與一般畫師不同,顧子楨是個左撇子,向來是用左手畫像的!只怕努爾哈赤不知,讓顧子楨帶著左手溜回寧遠!
努爾哈赤拿著信在案臺後急走兩圈,掐指一算,一拍案臺,叫過個金刀侍衛:“你帶一隊騎兵快馬加鞭,追上顧子楨,把他的左手剁下來!他們要過咱們大營的一道道關卡,接受盤查,馬是騎不快的,只怕現在沒有過護城河呢,還來得及!”
“喳!”侍衛飛身上馬,一溜煙塵絕而去。沒多久,侍衛又飛馬而回,呈上一隻血淋淋的左手:“報罕王,我剛才追上顧子楨,不由分說便剁下了他的左手,可憐他只剩下兩個光禿禿的手腕了!更可笑的是那個懷抱錫杖的明朝使者,遠遠地看著卻不敢過來,真是膽小如鼠!”
努爾哈赤放心了,“哈哈”一笑:“把這隻左手和那隻右手放在一起收藏好,他日好交給範先生!”
又是一天戰火沖天的鏖戰,寧遠城依舊沒有攻下,但久經戰陣的努爾哈赤已有了信心,他從戰場的情勢上判斷,守城明軍的箭鏃即將用盡,而那紅夷大炮也沒兩天前那麼震天響了,分明是沒有多少火藥了──攻克寧遠城,指日可待!待到又一輪紅日升起,正月二十七,努爾哈赤親自督陣,指揮滿洲八旗向寧遠城發起一波強比一波的進攻。日近中午,幾匹快馬又從盛京方向飛奔而至龍宮寺,為首的正是范文程。昨天與科爾沁的盟書一交換完畢,畢竟不放心寧遠戰事,范文程便連夜火速趕來。留守龍宮寺的侍衛將這幾天的戰況告訴了范文程,並按努爾哈赤所囑,拿出了顧子楨的那對手掌交給他。細心的范文程一看那對手掌,大吃一驚:“這兩隻手掌的大小、膚色、關節全不一樣,分明不是同一個人的左右手掌,這隻左手掌定是那個明軍使者的!罕王好粗心,又中了顧子楨他們的李代桃僵之計了!”
原來,昨天顧子楨和章永好不容易出了滿洲軍營,忽見背後煙塵滾滾而來,馬鳴蕭蕭,情知事情又有變!顧子楨大悟道:“知我者,范文程也!定是他又指使努爾哈赤派兵來剁我的左手!”眼見追兵只有一箭之地,事情危急,章永不由分說與顧子楨換了馬,將自己的衣袍連同使者錫杖全塞在顧子懷裡,讓他用寬大的袍袖遮蔽右手,自己則揮刀砍向自己的右手,隨之左手一勒馬韁繩岔到了山道一旁。剛做完這些,那滿洲侍衛便來到了眼前……
只說范文程大驚之下,急帶侍衛又趕往戰場,要提醒努爾哈赤注意隱蔽。然而晚上,范文程剛出龍宮寺沒多遠,便見前面滿洲八旗兵如潮水一般潰敗而來,而努爾哈赤則渾身血跡地被抬著,昏迷不醒,四大貝勒圍著痛哭不已!范文程揪住一個潰兵一問,才知道今天剛開戰沒多久,寧遠城上的紅夷大炮便如長了眼睛似的,“轟隆”一炮直向罕王打來,幸虧罕王跟前的兩個偏將捨身護主,危急關頭一齊伏在罕王身上,方才使罕王雖負重傷卻保住了性命,而周圍的幾十名侍衛全被炸得屍骨無存!
范文程一屁股跌坐在地,喃喃道:“定是顧子楨回去後畫出了罕王的容貌,讓放紅夷大炮的兵丁辨識出了罕王!看來踏平山海關爭天下,要延遲幾年了……”
身負重傷的努爾哈赤又羞又氣,回到盛京後只幾個月便死去了。袁崇煥則一戰成名,從此成了明朝守衛遼東的柱石。人所不知的是,失去了右手的顧子楨和失去了雙手的章永都因感染了傷寒和風寒,救治無效而死。悲慟萬分的袁崇煥和將士們將他倆隆重安葬在了龍宮寺後面的山坡上。
-
14 # 自由人84173
努爾哈赤與鴻程壽打仗鴻程壽的契丹兵打敗了努爾哈赤的滿洲兵,努爾哈赤受傷回到新賓不久去世。鴻泰吉臥薪嚐膽籌備十年才打敗了明朝。
回覆列表
努爾哈赤是在寧遠大戰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炸傷,外加年老體衰,加上內心鬱悶等原因死去的。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13萬人以銳不可擋之勢,度過遼河,長驅西進,圍攻寧遠城,袁崇煥率領堅守寧遠的明軍僅有一萬多人,以十倍之差的力量與之抗衡。
袁崇煥得報兵臨城下,便召集將士,集寧遠城外民眾於城內。殺豬宰羊,“刺血為書,激勵軍民將士,誓與城共存亡”。
命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分守四門,軍民同仇敵愾,並嚴辭拒絕努爾哈赤的勸降。袁崇煥有膽有識,忠勇謹慎,指揮全城軍民英勇抗擊,多次打退後金軍的兇猛進攻。又命令點燃紅夷大炮(荷蘭產鐵炮),一炮摧毀後金軍軍營一角,努爾哈赤身受重傷,只好收兵,退至寧遠城雙樹堡。重整旗鼓,次日又攻,依然遭致慘敗。兩軍相持20多日,後金軍見破城無望,加之傷亡甚重,士氣大落,無法再戰,被迫收兵回師。袁崇煥率勝兵追擊30餘里,又斬殺後金兵萬餘,才得勝回城。
努爾哈赤在兵敗退回瀋陽途中嘆道:“我自25歲用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可,唯寧遠一戰,慘敗而歸”,並於同年八月,因身患癰疽,病死於距瀋陽40裡的雲愛雞堡。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一心雪恥,又親率大軍攻擊明軍寧錦防線。清軍渡過大淩河圍攻錦州城,袁崇煥派兵增援以牽制清軍的行動。
清軍未能攻下錦州便轉而攻打寧遠。明軍在城頭密排巨炮,總兵官滿桂出城接戰,引誘清軍進入大炮射程,然後猛烈轟擊清兵,又打的清軍死傷無數,倉皇撤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寧錦大捷”。
當時明朝軍隊的火炮除了裝備開花彈,還裝備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和霰彈。實心彈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殺傷人員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實心彈直接命中的話非死即殘,但努爾哈赤並沒有肢體斷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實心彈打死的。
再看霰彈,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構成,射擊時可以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一里,努爾哈赤是不會將軍營設在離城牆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彈也可以排除。
如此一來,只有開花彈是殺死努爾哈赤的“真兇”,開花彈是鐵殼,可以及遠,同時爆炸時威力大。推測當時的情況是一枚開花彈落在努爾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彈片和衝擊波擊成重傷,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