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經日語

     奈良時代 是日本歷史上文化燦爛綻放時代,日本朝廷大力推進文化發展,明確宣佈:“文人武士,國家所重,醫卜方術,古今斯崇。”

      奈良時代唐風盛行,除了大家知曉的儒學、佛教、政治,以及藝術等各方面,都模仿唐朝。當時唐文化為人們心中的最高水平,唐朝首都長安繁華熱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有各族人民,甚至還能看到印度人、西歐人,文化昌盛,經濟發達,所以長安成為了當時象徵國際化和文明的都城,日本也從長安學到唐朝文化,正因為如此,奈良時代的文化呈現出清新活潑的姿態,充滿明朗豁達的氣氛。

      奈良時代大力修建佛教寺院,全國大大小小的寺院總數達到400多所,元正天皇曾命令“都下四十八寺一日一夜讀藥師經”可推測出平城京內也建有相當數量的寺院。

    奈良時期的美術豐富多彩,題材大部分為佛教人物,有很多可以說是絕世佳品,唐招提寺的鑑真和尚像可以說是集中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特點。奈良時代還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萬葉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古事記》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史書,這些作品都展示出奈良時代獨特的文風和較高的藝術水平

      奈良時代的繪畫模仿唐朝,著名的法隆寺金堂壁畫,讓人感受到盛唐時期隆重莊嚴的氣息。正如美術史家勢專一郎說:“日本一切文化皆中國舶來,其繪畫也由中國分而成長,有如支流小川對本流江河。”

  • 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先問有沒有,再說是不是。唐代距今已逾千年,而東傳日本的很多事物也早已隨著日本自身的理解產生了不同變化。單純認為“日本=唐朝”無疑是一種單純且淺顯的錯誤看法。畢竟很多地方,差異真的很顯著。

    然而對比日本現存的一些人文風俗,不難發現其中還能見到很多蛛絲馬跡。舉例而言,日本的新年,天皇會有「四方拝(拜)」,姑且先不吐槽唐代李治那個天皇大帝的出現時間,就說平安時代的禱文,來,看截圖:

    注意圖中紅線部分,請問這個「急急如律令」怎麼解釋?想想日本天皇拜著四方天地時說這個我就想捶桌⑴。

    並且還不止如此。清代黃遵憲所著《日本國誌》提到日本民間在新年時會吃雜煮,但喝的卻是屠蘇酒⑵。宋代《文昌雜錄》中便已說過「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校牙餳……」⑶。而根據唐代《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酒能追溯至晉代。這隻能證明,日本繼承的並非只是唐代的事物,而是“中國自古以來”。

    僅僅一個日本新年元日便有這麼多蛛絲馬跡,那麼其他如成人節、春分日、兒童節(中國端午,又稱五毒)、秋分日……自然也就更多了。當然,而今日本因為西方文化的傳入,也有了聖誕這樣的西方節日。

    ————————

    關於唐代的魅力……這並不好說。但或許對當時的日本而言,唐代更像是一頁無法形容的夢幻篇章。他們對唐代的畏威懷德,以及種種渴盼,或許更多源於自身的文明性質。

    日本四周環海,是典型的海洋型國家。而中國早如三國時期,便有孫權遣人抵達東南亞地區,以及東晉時法顯以海路從天竺回國等記載。那麼在隋唐時期,可以說在整個東亞地區,唯有唐代的船舶不僅遍佈海域,還能直抵中亞、西亞地區(見《蘇萊曼東遊記》)。

    這種興盛的海貿,也催生出了陳武振這樣的海中大豪,甚至被傳聞可用符咒擷取商船⑷。只是在正史記載中,比如《舊唐書》,長慶元年(821年)有平廬節度使薛平,說海賊綁架新羅女子販賣(新羅婢),這證明當時海盜在東亞地區的肆虐。而早如天寶三年(744年)時,就早已有南海太守劉巨鱗破海賊吳令光一事。【注】鑑真二次東渡時,所購軍用船隻便來自劉巨鱗。

    另外像《唐大和東征傳》中也提到了很多與鑑真有關的唐代海上活動,比如萬安州的馮若芳,又或是在廣州黃埔往來的印度、馬來、波斯等國的船舶,可謂是舟艫被江。或者正因為大唐海上力量的如此強盛,讓日本人感受到了來自生存的壓力,才會如此崇拜、學習和模仿這種先進。反觀今日,美國自黑船事件之後所表現出的種種,不也是如此麼?

    —————————

    ⑴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2004 年 12 月 208頁。

    ⑵見《日本國誌·卷三五禮俗志二》:「親戚故舊來賀者亦進屠蘇酒、供雜煮。」

    ⑶見《杜工部草堂詩話》卷一。

    ⑷見《太平廣記·幻術三·陳武振》。

  • 3 # 日本二三事

    日本保留唐朝時期的文化以及文物,有這樣一句話:日本天皇留給後世,中國皇帝帶進墳墓。在唐朝,中國皇帝賜予給日本天皇很多東西,基本上大多保留到了現在。不僅是物品,在古代傳入到日本的文化,如今有很多成為了日本的“代表”。從隋朝建立,一直到唐朝覆滅,其經歷跨度很大,公元589年~公元907年。此時的日本有三個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經過三個時代的影響,一直到鎌倉時代,日本依然保留著很多唐朝文化。

    日本保留文物之地--正倉院

    文化傳承最好的證據就是歷史文物,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正倉院。所謂的正倉院是日本在奈良、平安時代設立,特意儲存中央、地方以及寺廟中重要物品的地方,這種倉庫有很多處,其統稱為正倉院。雖說日本保留文物很多,但是隨著年月的流失,很多文物也只能葬身於歷史長河之中。保留最好的是在東大寺的一處正倉院之中,依然有著當年的風韻。

    8世紀中期,有許多寶物傳到日本,多是當時日本無法制作的精美工藝品或者文書。據現在統計,該處藏的文物大約有九千多個,內容十分豐富。按照用途簡單劃分,有書卷文書、筆墨紙硯、樂器、遊戲用具、佛教用品、武器、工藝品、服飾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五絃琵琶”一物,目前已經在國內失傳,只有日本才有真品。如果想要了解唐朝的建築和文化,那麼就應該去一趟奈良。從這些文物當中,依然可以看到當時中華唐文華的風采,這些是全人類歷史上的“驕傲”。

    至今保留的文化習慣

    和服

    提到和服,很多人會很詫異。如今作為日本服裝的代表,為何是唐朝文化的保留呢?先不要著急,我們先看一張日本的壁畫。

    上圖壁畫的具體年代無法追溯,但是經過研究,此壁畫呈現的是日本7世紀末的服裝樣式,當時唐朝正是如日中天之際。

    上圖中間的是唐朝的服裝樣式,從構造上來講,多少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不僅如此,在當時日本朝廷的官服,同樣和唐朝服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上圖是《唐本御影》中,畫的日本聖德太子裝束。如果不特殊的說明,很多人會以為是唐代官服。日本整個奈良時代,服裝文化上受到很多唐文華的影響,其構造也大多相同,主要原因是日本引進了唐朝的禮法制度,所以從服裝上也是按照禮法進行定製。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本的和服也隨著生活而變,最終成為現在的樣式。

    茶道

    日本茶道同樣世界有名,但是其起源依然是中國。(只是現在日本有著自己的流派)最初將系統的種植茶葉、飲用茶葉等方法總結出來的是唐朝的陸羽,其所著的《茶經》透過空海和最澄兩位僧人傳到日本。但是隨後日本並未有太大的發展,最初日本人認為茶葉屬於奢侈品,只會在必要的時候“煎茶”,而不會大量的飲用。飲茶的習慣逐漸在日本貴族和大名之間流行之後,茶葉才大規模的種植。在鎌倉時代,日本人將從中國帶回來的茶葉拿到九州島進行種植,就有了現在全球知名的“宇治茶”!

    京都城

    說起唐朝文化,就不得不說一下日本的京都城。在古代日本詩文中,許多人將京都叫做“長安”或者“洛陽”。現在在京都,依然有古代文化的遺留。在如今的京都,有以所高中名為“洛陽綜合高等學校”,說起淵源,確實與中國的洛陽有關。古代京都分為西側和東側,西側稱為“長安”,東側則稱為“洛陽”。在京都依然也有洛西、洛東、洛北、洛南的說法。

    上圖是古代京都城的全貌,由於西側的“長安”多是潮溼地帶,所以很多沒有保留。如今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當時京都的東側,也就是“洛陽”地帶。所以,喜歡唐朝文化的人,可以到京都真正的體驗一番!

    《日本的不可思議:你的常識在日本行不通!》

    《談日本人國民性:“忍”並非本意,“嫉妒”與生俱來?!》

  • 4 # 日本物語

    唐太宗貞觀年間,文治武功蓋世,盛世文明垂範天下,唐朝文化、禮儀、律典、文物制度皆被四夷爭相效仿採納,以沐中土華風為榮。大唐都城長安也成為各國使臣、留學生、僧侶彙集的國際都市。

      以唐為範 大化革新

      年輕的孝德天皇,接受了“遣唐使”的建議,於公元645年(唐太宗貞觀二十年)推行“大化革新”,效仿中土大唐建立年號,定名“大化”。“大化革新”以大唐盛世為楷模,以唐朝律令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改革日本政治經濟,完善日本國家政體。

      

      從653年起,十六年中日本六次派出遣唐使(其中遇難一次),學習盛唐文化。

      從653年起,十六年中日本六次派出遣唐使(其中遇難一次),學習盛唐文化。後直到宇多天皇為止,前後兩百五十年,共派“遣唐使”十九次。奈良王朝興盛時期派出的使團規模最大,每次都約五百人左右。日本大量的學生、僧侶、建築技師、織女等人,隨使團前往中國,修習經典、參觀文物古蹟、藏書館等。

      

      遣唐使的航路 沐浴盛唐文風

      盛唐濃厚的文化氣息,被日本留學生、僧侶帶回國後,在當時掀起競相修習中國漢詩的風潮。《詩經》、《昭明文選》、《玉臺新詠》等漢文典籍傳向日本後,直接影響了日本的和文和歌的創作。編撰於751年的最早的日本漢詩集《懷風藻》收錄了64位詩人的作品。這些詩作多模仿六朝、大唐的詩格,內容涉及吟詠月、梅、菊、雪、酒以及對佛道修煉文化的心得。

      

      日本留唐學生吉備真備兩次出任遣唐使,在長安鴻臚寺研究大唐天文曆法、兵法、建築、律法等知識,其所學造詣深厚。

    (圖為吉備真備畫像,有部日劇叫大佛開眼,講的就是真備的故事,裡面的女天皇很漂亮。)

      日本最早最完備的法典《大寶律令》仿大唐律法著成。日本留唐學生吉備真備兩次出任遣唐使,在長安鴻臚寺研究大唐天文曆法、兵法、建築、律法等知識,其所學造詣深厚。公元735年,吉備真備回到日本,向天皇進獻《唐禮》、《樂書要錄》、《東觀漢記》、天文曆書等近200卷書籍,此外還進獻日時計、中國樂器等器物。其中《樂書要錄》在中國已經失傳,所幸在日本完整地儲存了下來。

      

      吉備真備仿照漢字正楷偏旁發明了日本的片假名。圖為吉備真備塑像。

      吉備真備仿照漢字正楷偏旁發明了日本的片假名;而日本留唐僧人空海在長安青龍寺修習佛學與漢學,他仿照漢字的草書發明了平假名。因為假名的發明,使中國的經史子集、天文、醫藥、技藝等百家書籍,因為漢字與日語的結合,迅速而廣泛地傳向日本民間。“大化革新,即全面唐化運動,使日本從蠻荒中,打開了進入文明的大門。”(《皇朝事苑·歷代天皇錄》)

      空海也以他深厚的漢學修養,編撰出日本第一部有關漢詩的理論著作《文鏡秘府論》,他透過研究漢魏到隋唐的文學作品,對詩歌典籍彙集評論,就像照鏡子一樣檢查自身的文體,理出是非功過,以供後世參考。同時,他也把中土的書法藝術傳向日本,成為平安時代書法界三大家之一。

      

      日本留唐僧人空海在長安青龍寺修習佛學與漢學,他仿照漢字的草書發明了平假名。圖為空海雕像

    效法長安 營建都城

      

      日本以大唐國都長安為範,按照長安的條坊佈局,建起第一座正式的都城——藤原京。圖為藤原京舊址

      日本經過“大化革新”後,逐步建成律令制國度。受大唐的影響,日本國簡單的各部職能逐步加入戶籍、徵收賦稅等充盈完善。並以大唐國都長安為範,按照長安的條坊佈局,建起第一座正式的都城——藤原京。後又營建奈良時代的都城——平城京。而平安時代以後的都城為平安京(即今京都),直到明治維新時遷都東京為止。這些都城均效法長安佈局,沿南北中軸線左右佈局建築,皇宮位居北部居中,南部為東西兩市及官衙。

      

      日本營建奈良時代的都城——平城京。

      公元405年,來自北韓半島百濟國的學者王仁向天皇進獻《論語》、《千字文》,被公認為是漢字正式傳入日本的標誌。漢字傳入日本皇室、貴族階層後,凡天皇詔書、國家正史、大律令等均用漢字撰寫,漢字風行一時,中土文化促成日本各道初現雛形。

      太宗賜名“日本” 文化興起

      日本國名,本為倭奴國。唐太宗惡其舊名不美,於是依據其國所處東海,為日出之地,賜國名為“日本”。(《宋史·日本國傳》:“唐太宗以其國所居,為依日所出之東海,故賜其國名為日本,意謂日之本也。”)因此大化革新後,天皇也正式採納昔日太宗所賜國名,改為“日本”。

      

      日本奈良時代的都城——平城京的朱雀門

      回顧歷史,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團,代表著當時日本精英階層的皇室官員、學者、僧侶、技師等,他們的往返使中土文明在日本廣泛傳播。日本主流民眾欽慕中土王朝,效法大唐文化,沐浴中原國風、文風,把當時中土最核心、最本質的文明——崇神敬佛、天地有序、人倫綱常等理念,原封不動地植入東瀛。基於崇神敬佛的理念,衍生出的思想,又影響了日本的建築、文學、曆法、繪畫、風俗等方方面面,因而奠定了日本當時及後世的整體文化風貌。

    惜哉我大唐風華,如今只能看以中土文化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日本島國文化。

    這經千載風雨的洗禮,至今歷久彌新,它竟成為享譽世界的五千年輝煌的中華文明的又一代言。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子臀中肌凹陷怎麼可以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