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島男爵

    很多人認為殺死子嬰是因為項籍對秦國的仇恨的緣故,其實是錯誤的,項籍並不是那麼意氣用事的人。

    這個說法最致命的漏洞在於,直接殺死項籍叔父的章邯活得好好的,而且才參與戲下相王。

    章邯是殺死項籍親如父親的叔父項梁的秦軍直接指揮官,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子嬰只是新任秦王,之前的事跟他並沒有什麼關係啊,明顯前者更拉仇恨,項籍都忍了。

    這一切行為,都為了分封可以進行下去。

    為了使分封后自己能夠稱霸,項籍自己佔了最大的一塊——梁楚9郡,要知道天下才36郡(不包括新開發的百越地區),項籍佔了1/4,這還不算,如果維持戰國七雄,那麼每一國平均佔天下14%,對項籍威脅太大了,於是新方案就是把天下碎片化,七國變十九國

    西楚佔25%,其餘十八國分75%,平均一國才4%,西楚一國等於六國,有足夠稱霸的資本。

    對此,六國貴族是一個障礙,他們是土地原先的主人,你把他們的土地奪走了,他們什麼心情不明而喻,對於山東六國,項籍採取遷徒惡地的辦法,由原來的將相佔有舊國國都,山東六國在項籍與其他諸侯威脅下不得不接受這個方案。

    對於秦國,就沒那麼“溫柔”,因為秦滅六國如今六國復國,秦就是天下最拉仇恨的政權,殺死秦君有利於分配方案執行,也不會招致太大的反對,何樂而不為?

    而且項籍不但屠殺所有秦國公族,而且還在咸陽燒殺搶掠,就是為了削弱秦地。

    最後,“謠傳”劉邦要在秦地稱王,任命子嬰為秦相,也是項籍下殺手的一個原因。

  • 2 # 逆流的魚L

    項羽殺掉子嬰乃至滅亡秦國王室是必然的,一是因為國仇,二是家恨,三是生氣,四是立威震懾其餘諸侯,這使得項羽必須找個出氣的物件而子嬰作為秦國王室的代表被殺。

    國仇是指楚國和秦國的世代仇恨。楚國和秦國在漫長的戰國時代一直是一種既合作又對立的關係。秦國強大起來後,開始將楚國視為自己擴張的目標,為此不斷攻打楚國奪走楚國大片領土,攻破郢都,焚燒楚國祖陵。最不能讓楚華人接受的是,秦國使用卑鄙的欺騙手段,將楚懷王騙到秦國囚禁後來淒涼的死去,因此所以後來項梁等人反秦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仍然稱他為楚懷王。後來秦國滅亡了楚國,但是楚華人並沒有屈服,反而流傳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

    項羽也是楚華人,他同樣對秦國恨之入骨,因此他在帶兵打入關中秦國的地盤後馬上要發洩自己的仇恨,因為這樣他才能痛快,而子嬰就成了被洩憤的物件。

    家恨指的是項羽的爺爺項燕。項燕是楚國後期名將,但是最後卻被秦國的滅楚大軍偷襲被迫自殺。這個仇恨項羽一直銘記於心,這次進入關中,自然要給爺爺報仇於是,他就殺了子嬰。

    生氣是指懷王之約。懷王有約定誰先進入關中滅亡秦國誰就為關中王。項羽自然志在必得,為此他殺死宋義,帶兵北上,和秦軍作戰,誰也沒想到劉邦趁這個機會打入關中,子嬰投降。自己浴血奮戰結果卻讓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奪取。他心中不甘,可是懷王卻偏偏堅持約定。這讓項羽惱羞成怒,你們不是要堅持約定嗎?好,我得不到的我也不讓你們得到,於是憤怒的他殺了子嬰屠戮秦王室,火燒阿房宮。

    立威則是項羽分分封。項羽此時已經成為整個反秦聯盟的盟主,懷王已經靠邊站了。他殺了子嬰就是為接下來分封諸侯做準備。他殺子嬰,使的反秦諸侯人膽戰心驚,六國後裔不得不接受項羽不公平的分封。

  • 3 # 路遙lgy

    楚懷王被騙到秦國,一直被囚禁在秦國,後來楚懷王死了,秦國把屍體送還給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不久,秦國大將王翦攻破楚國,楚國滅亡,項燕自殺。後來,項梁聽從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然擁立為楚懷王,以召楚人之心起兵反秦。這時有了“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說法。

    項羽之所以執意要殺子嬰,就是因為楚人恨秦久已,楚懷王去世,楚華人感覺秦國戲弄了楚國,不講信用。楚華人與秦國是仇敵,當然也包括項羽。或者說項羽與秦國,是國仇家恨,因為項燕在楚國滅亡時自殺了。

    項羽執意殺子嬰,應該與他的性格有關係。在項羽征戰多年的歷史上,攻城略地,動不動就屠城,百姓也不錯過。這可以凸顯他粗暴,衝動殘忍的性格。

    項羽執意要殺子嬰,還有是因為只有子嬰是代表的秦國王朝,殺了他,就意味著秦朝的滅亡。再有就是,子嬰已經向劉邦投降,項羽心裡自然有些懊惱了。項羽一直是諸侯軍的首領,或者說,他自己認為,只有他才能接受子嬰的投降。

    項羽終究是殺了子嬰,或許他是想著,是自己消滅了整個秦王朝,很是得意很驕傲的又燒了阿房宮,大火燒了幾天幾夜。卻將他的殘暴的形象暴露無疑,使他走向滅亡的開端。

  • 4 # 蕭湘居士__

    楚有三戶,滅秦必楚。項羽正應了此兆之數也。其實楚乃強楚,被滅後大將項燕戰死,項家與贏家存不共載天之仇。由此前因項羽殺子嬰也就不作為奇了的。

  • 5 # 五柳先生8898

    那時的百姓對暴秦恨之入骨。項羽是個性情中人,為在百姓中顯示他的功績一一他是徹底剷除暴秦的英雄。才做出了名智實愚殺子嬰的蠢事。

  • 6 # 漢唐志齋

    楚有三戶,滅秦必楚。項羽正應了此兆之數也。其實楚乃強楚,被滅後大將項燕戰死,項家與贏家存不共載天之仇。由此前因項羽殺子嬰也就不作為奇了的。

  • 7 # 底層故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為人剛愎自用,且好大喜功。當初秦滅六國,對楚國都城幾乎是採取屠城。項羽的許多親朋好友也是死於非命。

    在項羽眼裡自己與秦國是不共戴天的,他殺死了子嬰,也相當於自己親手結束了秦朝,在對於他自己而言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這很當初遷都是一樣的。如果不遷都,如錦衣夜行,沐猴而冠,所以他自己不顧反對非要遷都,最後彭城那個地方沒有任何地勢條件。

    說了那麼多,項羽就是為了自己的虛榮心。

  • 8 # 我不是易中天

    子嬰在秦朝只是個跑龍套的王,如果秦二世沒有被逼死,至少那個禍害可以替子嬰背個鍋。結果有心治國、無力迴天的子嬰還是逃不過一死!

    秦國後期暴政,先確定子嬰落在項羽手裡必死!只不過子嬰的死,不止是背了一個鍋!

    替劉邦背鍋

    繼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羽劉邦成了最具實力的起義軍,很快兩人席捲全國。在攻入咸陽的時候,楚懷王為了離間項梁集團,鞏固自己的政權,於是給各個將軍釋出了一個命令,實際上就是指項羽和劉邦這兩個實力最大的集團: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誰先入關誰就是關中王,這個命令在楚懷王給劉邦吃偏飯的情況下執行。不出所料,劉邦先打入咸陽,當時秦王子嬰為了保命主動向劉邦投降。項羽和劉邦已經是對方的潛在競爭對手,此時項羽在鉅鹿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打敗秦軍主力,結果成了吸引火力,最終給劉邦入關做了嫁衣。好了,實力不濟的劉邦佔了這麼大便宜,項羽本人:

    ———很不開心

    劉邦可以低三下四的道歉了事,可是子嬰做不到啊。那麼迎接子嬰的只有項羽的怒火,霸王一怒之下殺掉子嬰,然後縱火燒殺,痛痛快快的發洩一通後,項羽才舒坦了!

    替秦國背鍋我覺得子嬰也很鬱悶,混了不到三個月的皇帝,沒有吃喝玩樂,每天是水深火熱。秦國結下的樑子太多了,多的讓子嬰應接不暇,每天造反的公文和雪片一樣飛入咸陽,其中以號稱“亡秦必楚”的楚國勢力最強,而楚國勢力最強的項羽和秦國仇恨最深。

    項梁、項羽叔侄和秦國早就結下樑子,兩人分別是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及孫子。楚國被秦滅國後,項梁帶著項羽逃往吳中,一邊給項羽灌輸軍事知識,一邊教育項羽勿忘國恥!

    兩人的關係是:亦父亦師

    好了,此時的項羽非彼時!尤其項梁在定陶戰死後,項羽和秦國的仇恨又添加了濃濃的一筆。子嬰確實夠倒黴的,兩人的邂逅就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前有國債,現有新仇!好吧,只有子嬰的死,才能讓項羽出了這口惡氣。

    替項羽背鍋這話怎麼講?除了世仇,兩人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但是子嬰確實是給項羽背鍋了,這個鍋背的最不情願,但是情理之中。子嬰揹著是項羽性格好殺,剛愎自用的鐵鍋。《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打了勝仗後,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投降的秦兵私底議論自己的前途,害怕以後沒有好果子吃。結果項羽聽到這個訊息後,擔心他們不聽指揮,暗地裡搞叛變。於是把這二十萬餘人全部坑殺,僅有三名將領免死。以前項羽在襄城就幹過屠城的暴行,不管官員百姓殺了個乾乾淨淨。即使在入關前,楚懷王也考慮到項羽的性格缺陷:

    《史記》記載: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項羽的品行大概有個瞭解了吧,從他的打仗生涯來看,喜歡屠城、殺人毫不手軟、睚眥必報。子嬰的身死是對項羽這種性格最好的詮釋,殺就殺了,沒什麼大不了。再看子嬰的生死處理上,劉邦入關後也有很多人建議殺掉子嬰,可是劉邦沒有。而喜歡殺人縱火的項羽確實任性了一把,可是卻輸了格局!在劉邦眼裡子嬰的性命根本無關要緊,要緊的是以後謀取天下的口碑和影響力!

  • 9 # 湘水微波

    秦朝雖然覆滅於子嬰即位之後,實亡於胡亥之手。史上常說秦二世而亡,意為秦朝僅兩世就亡了,也是指秦二世手中而亡。所以說未將子嬰算為一朝。

    秦始皇死於沙丘後,趙高矯詔擁胡亥即位,即為秦二世。胡亥即位後所做所為全由趙高所使,將自己兄弟姐妹及侄輩殺戮將盡,子嬰可能是僅有的倖存者。後來趙高殺胡亥想自立,估計在朝堂難透過,才推出子嬰做傀儡,大權仍然為自己所控制。其實子嬰並非庸才,只是生於末世無力迴天而已,他即位僅46天,做了兩件驚天大事,一是殺掉了權傾天下指鹿為馬的趙高,二是向已攻入咸陽的劉邦投降,結束了這場戰爭。

    那麼秦朝覆滅之後,為何項羽一定要置子嬰於死地呢?這無非兩個原因:

    子嬰像(來自網路)

    一是復仇

    楚國先前因楚懷王昏庸無能,在與秦國對抗中失誤太多,在國內信任佞臣,對外任由秦國張儀忽悠,結果失去了與其它諸侯國的聯盟,憤怒之下在與秦國作戰中又數次慘敗,國力和軍力消耗嚴重,國家開始走向衰落。後來秦王又騙楚懷王前來會盟,楚懷王不聽賢臣勸阻被騙到秦國遭到囚禁,被強逼割讓土地,楚懷王不從直到死於秦國。秦國把楚懷王屍體送還給楚國時,“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秦國滅趙魏韓燕等國後,由大將王翦率軍開始了滅楚之戰。項羽的祖父項燕舉全國軍力誓死抵抗,最終徹底失敗,楚國滅亡項燕自盡。楚人對秦人之恨到了極點,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正是這個意思。

    項羽一家為楚國大戶,幾代為將。集家仇國恨於一身的項羽在叔父項梁的帶領下,開始投入了滅秦復仇的戰爭生涯。

    二是洩恨

    陳勝吳廣死後,在反秦的各路義軍中,形成了勢力最強的兩支人馬,即項羽劉邦。滅秦之戰在楚懷王(老楚懷王之孫)統一佈署下,分兩路打入咸陽,並提出先入關者為王。劉邦一路由西面迂迴入秦,另一路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先救趙然後入函谷關入咸陽。

    秦將王離的長城軍團圍鉅鹿,各方援趙諸侯不敢交戰,宋義項羽數萬人因宋義畏戰遲遲不出兵,項羽殺宋義自率軍隊破釜沉舟,僅帶三天干糧背水一戰。軍士知道不勝必死,人人以一當十,項羽更是身先士卒,殺聲震天。連續九戰九勝,全殲長城軍團,活捉王離。所有作壁上觀的諸侯都尊項羽為領袖。然後,項羽與章邯所率二十萬人馬的驪山軍團相峙。後來章邯受不住來自內外的雙重壓力而投降項羽。

    劉邦則輕鬆得多,因秦軍主力全被項羽吸引,劉邦一路各處對秦軍採取勸降政策。後長城軍團和驪山軍團全被殲滅,秦軍更無鬥志主動投降。劉邦直下武關、嶢關勢如破竹直達咸陽,子嬰自縛投降,秦朝滅亡,劉邦踞軍霸上。

    項羽正攻打函谷關時聽說劉邦先入咸陽,不禁怒火中燒,自己千辛萬苦殺敵無數,而劉邦投機取巧竟然先入關,於情於理於面子怎麼都說不過去。何況自己已有40萬大軍了,勝過劉邦不知多少倍。

    項羽打入咸陽,大開殺戒。先殺子嬰一族,然後一把火燒掉咸陽皇宮。項羽既要復仇,又要洩恨,似乎向世人宣告是他滅了秦,也是他為楚國復了仇,更應該是他入關為王。

    其實項羽真弱智,此時殺手無寸鐵已經投降的子嬰毫無意義,無端把皇宮燒掉更是可笑。憤怒之火完全可以引向劉邦,完全可乘勢滅掉劉邦這個潛在的對手。

    格局和胸襟決定了項羽不能成就霸王之業。

  • 10 # 世界史圖鑑

    項羽作為六國復辟勢力的代言人。在秦末混戰當中脫穎而出,並自封西楚霸王攻佔關中之後燒殺劫掠。將秦國百餘年來在渭水北板咸陽所建立的宮室焚燒殆盡。無數珍寶典籍在焚書坑儒時期,還留有最後的官辦藏本,也被項羽付諸一炬。項羽對於秦國和秦朝的仇恨是無法化解的。他要毀滅秦王朝的一切。將整個秦王朝從歷史上抹去,不留任何痕跡。秦王子嬰也是其中的一員。項羽殺秦王子嬰,首先一定是為了私憤,因為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項氏與秦國可以說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是世代血仇。

    這種報復心態在斬殺九原軍大將王離之後也無法平息,秦王子嬰一定是項羽復仇的直接物件,因為秦王子嬰代表著項羽內心復仇火焰的真正物件。 當然,項羽要殺秦王子嬰,並不單單是這一個問題。其中也有劉邦的因素,劉邦率先進入關中,並未殺掉秦王子嬰,但是當時在劉邦的陣營當中,有很多人都想要殺秦王子嬰。劉邦與項羽唯一不同的是,劉邦接受了其謀士的建議,收買關中人心。此外,楚懷王為了孤立項羽集團,鞏固自己的政權,也先是先發出先入關中者王之的口號。

    項羽當然知道楚懷王是怎麼想的,也知道劉邦是怎麼想的。當時天下未定,項羽並不敢直接挑明這件事,因此在對待秦王子嬰的問題上,項羽採取了強硬態度。就是為了做給楚懷王和劉邦以及天下諸侯看。另外主戰場一直在項羽這裡劉邦屬於趁火打劫。作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人絕對不會接受自己付出的努力,成為他人的嫁衣。雖然劉邦低三下四的道歉,但是項羽的怒火是不會就此結束。殺掉子嬰也算是一種發洩,同時給劉邦已嚴重警告。

    子嬰最悲慘的一點就是他為秦國的所謂暴政背了黑鍋。當然保證有很多非議,在此不做過多論述。關中之地,正適合稱王稱霸,但是將自己封為西楚霸王的項羽,卻沒敢在關中之地久留。在項羽看來,只要破了秦國的龍脈殺光秦國降卒處決秦王朝最後的領導人。其他的諸侯軍隊根本不在話下。這顯然是莽夫之見。之後的劉邦軍隊發展如此迅速,更多的是當初劉邦對於關中父老的收買和對子嬰的善待,使得救秦之地的民眾紛紛

    而項羽對關中地區的破壞與燒殺搶掠,對秦廷的屠殺。也使得在關中地區幾乎所有的民眾都與項羽結下仇怨。最後將項羽分屍的人也都源自於關中地區。追擊項羽在垓下軍隊也大部分是老秦子民。項羽這種愛屠城殺人不手軟,睚眥必報,性格暴躁卻又優柔寡斷的人而言。項羽為自己的自刎和被分屍埋下了伏筆,冤冤相報何時了。

  • 11 # 寄暇學宮

    一般來說,對待前朝君主不外乎三種情況:

    一是優待。比如說後世的漢獻帝。在自己的領地裡還可以享受天子的待遇,直到善終。

    二是廢黜。比如說秦朝滅掉的六國後裔。在滅掉了六國之後,各國的君王被廢黜掉原先的地位,當然了肯定也會限制他們的勢力。顯然秦始皇在限制他們的勢力方面,還做得不夠。後世的那些被廢黜的君主,則是被限制的死死的。就跟鹹魚一樣,再也翻不了身了!

    三是殺死。現成的例子,這位子嬰就是。

    這些君主像漢獻帝那樣的不多,能夠真正享受優待的更少。後世很多禪讓了的君主,表面上是被優待,但是離奇死亡的也不是少數。至於被暴力推翻的君主,大多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

    秦朝是被暴力推翻的,子嬰在劉邦打到跟前時投降了劉邦。

    投降是一門學問!

    同樣是投降,選擇向誰投降,結局會大不一樣。就像二戰時期的德國一樣,有選擇向美軍投降的,有選擇向蘇軍投降的,但是結局便不太一樣!

    如果從項羽和劉邦之間選擇,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應該選擇劉邦。畢竟項羽殘暴嗜殺的惡名在那兒擺著,任誰都不太敢奔他那兒去!劉邦雖然也有過殺戮,但是和項羽的惡名相比,劉邦就是一個仁厚長者了!

    如此看來,子嬰選擇向劉邦投降,應該是最佳選擇吧!

    其實不然!子嬰的悲劇,不是選錯了投降的人,而是他沒有別的選擇。當時的情況,子嬰無法向項羽投降,只能向劉邦投降。

    如果劉邦要殺子嬰,子嬰必死無疑;劉邦暫時的優待,卻也是造成子嬰被殺的原因。這是無解的命運捉弄。

    在歷史上,有些人的被殺,不是因為在爭鬥中失敗,而是這些人被當做了“權力的試金石”。子嬰在這裡毫無疑問的就被當成了“權力的試金石”。

    按照楚懷王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項羽派人向楚懷王彙報。楚懷王的答覆非常簡單——如約。就是照著原來的約定辦。說白了,沒有你項羽什麼事兒!

    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之後又把楚懷王遷往彬縣,最終派英布將楚懷王殺死。劉邦獲悉楚懷王死訊,命令三軍給楚懷王發喪。同時以項羽弒君為名,發出檄文聯合諸侯討伐項羽。

    在這之前,項羽聯合諸侯直逼劉邦。經過鴻門宴上的討價還價,最終項羽進駐了咸陽。在這個時候,就是檢驗權力的關鍵時刻了!子嬰這塊兒“權力的試金石”就被搬了出來!

    如果項羽繼續和劉邦一樣優待子嬰,那項羽的權力便無從顯現;如果項羽繼續和劉邦一樣保留咸陽,那項羽便無從立威。所以子嬰必須被殺死,咸陽必須被焚燬!

    經過這一系列的博弈,項羽自封為“霸王”,主持了分封,從而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秦國的地理位置,促進了秦國的統一。咸陽的地理位置,卻又決定了子嬰的悲劇。面對打到跟前的劉邦,子嬰實在是沒有餘外的選擇。

    如果子嬰最初能夠選擇投降項羽,項羽便不會殺掉子嬰!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2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因為秦和楚之間的仇恨很深,當初秦和楚是世代姻親關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秦朝的不斷擴張,促使雙方的關係發生了改變,楚懷王被秦國軟禁,楚華人對此視為奇恥大辱,久久無法釋懷,隨著秦朝將楚國覆滅,秦朝勝利後對天下的百姓更是殘暴,楚國民眾對此更是怨恨不斷,由此大家都相信秦朝的輝煌必然會由楚人來終結,等到項羽發兵攻打秦朝,秦朝的勢力一天天衰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楚人之間的仇恨更是被喚醒,子嬰向劉邦投降更是刺激了項羽,因為這對於項羽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而且心中的憤怒也無法進行宣洩,於是擊殺 子嬰,毀壞秦朝建築便成為了最好的釋放仇恨的方式,因此項羽才會不顧眾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誅殺子嬰,焚燬阿房宮,然後領兵回到了彭城做自己的西楚霸王,也為後來的楚漢之爭留下了後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6熱火將巔峰小牛幹倒,但疑惑的是,為何卻在07年戰績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