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行走的雲
-
2 # 關注三農—社群團購
農業和科技結合主要觀點如下:
一、科技創新在農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科學技術可以提高農資利用率,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三、科學技術可以促進農業規模化;
四、高科技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
五、高新技術能促進農業體系改革;
總結:
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化的催化劑,是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需求,是農業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要條件,是加快實現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是提升應對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能力的需要。堅持科教興農戰略,將農科突出,大幅度增加農科科投,推動農科跨越發展。
-
3 # 歷史天空一朵雲
科技農業發展到今天回頭看一看,收穫的同時失去了什麼?想做的持久,必須有所思考了。科技的應用,帶來農業的豐收,注重了高產,追求了效益,而最重要的東西卻被忽視了,從另一面來看,有些科技跑偏方向了,如此下去,必然面臨淘汰,因為它是所謂的"科技”。
有些農產品,大的出奇又好看,卻失去了原味,人們不敢再吃了。用了什麼,有一點不可懷疑,絕不會有益健康,人民健康指數下降不能說不令人擔憂,發展科技農業的同時,忽視了這個最重要的東西。
農業要發展,科技來助力,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當然更包括人民的身體健康,否則一切失去意義。
怎樣做才持久?那就是利用好科技,朝著綠色農業發展,少考慮一點經濟利益,多關注一些人民的身體健康,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
4 # 朝度話三農
隨著國家對農村改革提出振興鄉村經濟,要想農業增產增收必然是要和科技相結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改變生活,那麼科技與農業怎麼相結合呢?
第一,先進的大棚技術。使用大棚對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空氣溼度、溫度進行控制,使之達到農作物生長所需條件達到最優。
第二,育種技術:透過智慧溫室技術和水肥技術,模擬植物環境,掌握作物最佳生長環境。
第三,栽培技術:對同一品系進行編號,栽培於品種資源圃中,而後根據該品系的表現、市場潛力等方面進行優選,並對選出來的新品種進行命名、申請品種權保護和推廣。
第四,種植技術:依託先進農藝技術、溫室技術和水肥技術,為作物最佳生長環境。達到土地產值成倍增長;反季節生長。
-
5 # 田野開拓者
首先,一般來講,相應的科學技術與您的農業專案匹配的話,是可以降本增效的。這是一個基本結論。
其次,要想持續發展,切不可依靠政府補貼。很多人將各類科技引入農業專案,是為了拿到政府補貼。而事實上,一方面,即使能拿到政府補貼,也是暫時的,不能持續拿到補貼,對吧?另一方面,有時候可拿補貼的科技並不能很好匹配您的專案,而且,持有拿補貼的心理,很難潛心研究如何不斷提升已有科技手段與您專案的匹配度
第三,要糾正“科技手段越高越好”的思維誤區,將科技手段引入農業專案,是為了您的農業專案降本增效的,切不可盲目!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四,要以降本增效為目標,不斷改進科技手段的使用頻度和深度。
總之,如何將農業與科技相結合、且可持續發展?有上述幾條基本的方面可參考,更具體的做法,還需要根據您的具體專案來詳細分析的,只有選擇了匹配度高的科技手段,才會降本增效,才會可持續發展!總之,不能為您增加經濟效益的科技手段,對您來說都是無意義的!所以,針對具體專案,請諮詢專業人士,切不要盲目,切不要只聽科學技術銷售人員的。
-
6 # 情滿田園
首先,我們要明確,農業是載體科技是手段。沒有科學技術的推陳出新難有農業發展的突飛猛進。
我們知道,科學帶頭人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有其獨特深入的研究,他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在農業發展方面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升,為確保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卓越貢獻。
科學技術可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我在這方面有深刻體會,那年我透過小麥、菠菜、棉花的套作種植模式,一畝地硬是增加了1000多元的實際收益。對科學技術在農業實際中的運作成果顯著。
目前在張家口壩上蔬菜產區,滴灌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為農業節水灌溉,實現化肥零增長等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另外農業領域的種養業的規模化發展,機技結合,農業智慧技術的應用無不透露出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那麼,問題來了。發展科學技術如何做才能持久?
第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援力度,有效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在農村不注重科學技術的學習和掌握還很普遍。“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我咋著”,可見這種懶漢種植思想危害有多嚴重。但隨著國家對三農發展的重視,每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檔案正在讓科技發展成為農業發展的持久動力。象咱們《河北科技報》推出的“科技110”專欄,讓許多農民學到了實實在在的農技知識,也有利於農民種養技術的提高。
第二,示範帶動效應有利於科學技術發展的持久。5月26日,農業科技報社首個“強農APP資訊科技示範村”落戶陝西蒲城。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透過建立資訊科技示範村,實現科技助農,資訊助農。讓科學技術發展持久發力。
以上是我對問答“如何將農業和科技相結合?發展科學技術如何做才能更持久?”的具體回答,希望同行老師指正!
-
7 # 藍色畫面保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大多數都有機械耕種了,這就是科技集合,不光是農業要科技集合工業也一樣需要科技集合,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至於什麼方法可以長久的問題?是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的,要說有就是相信科學。因為科學一直在發展也一定要發展,不能停步也不會停步。比如;開始是農耕後面變拖拉機耕,再耕種再耕種收,再耕種管理收穫一條龍,現在是智慧耕種管理了,慢慢會發展成怎樣我是沒辦法預言,因為科技一直在進步,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的事會越來越平常了。謝謝!
-
8 # 農事幫NSB
當前,數字化應用已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國家也在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的應用。
2019年底,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對新時期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作出明確部署,描繪了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發展藍圖。
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有力支撐數字鄉村戰略實施。農業農村資料採集體系建立健全,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網路、農業農村基礎資料資源體系、農業農村雲平臺基本建成。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體系日趨完善。
數字化發展在中國農業農村大有可為。國家高度重視用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用數字農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可見其重要性。今天,農事幫和大家來聊一聊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
中國農業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數字化離不開網際網路。據統計,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64.5%。其中農村網民規模2.55億人,佔整體網民的28.2%,農村網際網路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同時,農業數字經濟與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和領域相比,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據相關資料統計,2018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僅佔農業增加值的7.3%,遠低於工業18.3%、服務業35.9%的水平。
農業農村數字化已初顯成效
經過近幾年國家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應用,當前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首先,農村網路基礎支撐能力明顯增強,2019年中國行政村光纖和4G網路通達比例均已超過98%,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貧困村的固網寬頻覆蓋率達99%,實現了農村網路覆蓋。
其次,數字農業建設成效初顯。農業農村部已在9個省份開展了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示範工程;深入推進數字農業建設試點,在全國開展了蘋果、大豆、棉花、茶葉、油料、橡膠6個品種的全產業鏈大資料建設試點;已批覆建設數字農業試點縣13個;分三批認定全國農業農村資訊化示範基地210個。
再次,農村電子商務得到了快速發展。2018年中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達17050億元,2019年上半年達到1873.6億元,同比增長25.3%。而在2020年,大部分農產品由於受疫情影響銷路受阻,“直播帶貨”在廣大農村興盛了起來,甚至地方政府官員當起了“主播”,帶動當地農產品暢銷。
此外,基於農產品電商、農業遙感的大資料服務產品不斷豐富,定製農業、創意農業、認養農業、雲農場等新業態新模式方興未艾,鄉村分享經濟逐步興起,“網際網路+”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推進。2018年農業數字經濟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3%。
數字化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然而,要推進數字農業農村進一步向更高層次發展,還面臨不少挑戰:
一是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滯後。感測器中國產化、精確度、整合度、抗逆性都不高,動植物本體感測器基本處於空白,尚未研發出專用智慧晶片,也尚未構建起動植物生長模型。
二是資訊資料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政務資訊系統互聯互通不夠,公共服務資訊化程序滯後。全國性和全產業鏈資料共享平臺仍未建立。這也是農事幫現在正在致力於建立的資訊資料資源共享機制平臺,農事幫的目標使用者是全國20多萬個農機合作社、500多萬農機專業戶、5000多萬農機從業人員,以“專注、創新、共享、利他”的精神,為中國八億農民提供農事服務。
三是利用現代資訊科技解決農業產業中的現實問題有待加強。生產環節的智慧裝備研發滯後,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遙感(RS)、第五代通訊技術(5G)等技術的融合整合度低,相關裝備的易操作性差、價格高。四是農村缺乏高素質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技術的應用。
回覆列表
從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的科學技術一直就在身邊。比方說以前牛耕地,後來換成拖拉機,發展到現在拖拉機的馬力越來越大,耕地的質量越來越好。
以前種地就是使用農家自制的農家肥,後來尿素複合肥之類的,而且肥料的種類越來越多。施用的時間越來越細化。什麼階段用什麼肥料,而且保證了莊稼後期不脫肥。現在更是測土配方,土壤缺什麼元素的肥就上什麼肥。
現在的滴灌技術也是如此。
收割水稻,棉花,小麥都是機械操作。
果樹的修枝剪杈,以及果樹修剪的形狀,也是根據行距、株距、光照科學配比的方式行成的。水果的包裝,以前摘下來的水果放在框子裡就去賣了,現在分等級,而且是嚴格的標準數字來執行的。比如蘋果就分6、7、8 的數字大小,精細包裝。耐儲存,而且可以南果北運,北果南運。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再比如設施農業,大棚蔬菜,瓜果,反季節上市都是科學技術的體現。更高階的還有太空育種,實驗室育種。
養殖業也是根據所養物種的需要進行飼草的配比,防疫,繁殖手段等等。
農業和科技已經相結合了,要想長遠發展,就得根據發展當前的問題進行發現研究。時時根據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方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更精確更精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