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圖帝

    公元前250年,秦國的安國君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蹊蹺地一命嗚呼。那個曾經在趙國作為質子的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順勢登基,是為秦莊襄王。 呂不韋功莫大焉,出任秦國相國,執掌國政。呂不韋雖然位極人臣,但是秦國朝堂之中,排擠他的人不少,特別是秦國軍中,像王齕這種宿將,根本不買呂不韋的面子。圖-洛邑是呂不韋的封地 趙國利用秦國出現的短暫內耗期,出兵燕國,以避免將來與秦國開戰之時,燕國又在背後捅上一刀。 此次出兵的大將人選,並非信平君廉頗,而是趙軍的二號人物樂乘。趙孝成王為什麼選擇樂乘,因為樂乘提出一個天馬行空的計劃。 按照樂乘的規劃,第一步,趙軍從太原郡出發,途經代郡,攻打燕國最西部的上谷郡。第二步,從邯鄲出發,沿著黃河而下,攻克武陽東面若干城邑,控制北易水。如果兩路趙軍都成功,便能將武陽孤立起來。 從地圖上看,如果趙軍按這個線路進軍,必須得發動兩場戰爭,而且深入燕國腹地。這一方案勞師襲遠、乘險抵巇[xī],如果不是前一年趙軍狂勝燕軍,恐怕誰都會認為這樣的進軍方案是天方夜譚。 正是由於廉頗曾十三萬大破燕軍六十萬,現在任何攻燕的方案,都可以擺上檯面,樂乘這個方案雖然激進,但趙孝成王也點頭同意了。 於是樂乘統領數萬大軍,從晉陽出發,風風火火開拔燕國。 燕國在上谷郡的部署,不出樂乘所料,兵力非常單薄。這個郡主要是抵禦匈奴入侵,匈奴人又不擅長攻城戰,因此上谷郡的城防與中原相比差距很大,兵員也捉襟見肘。燕國對於匈奴的態度,與趙國一樣,以關門自守為主,儘量節省兵力。 樂乘則是有備而來,投石車、床弩、雲梯等大型器械一樣不少,按照中原攻城戰的標準對付燕國守軍。 燕國在上谷郡的部署,只有靠近趙國的逐鹿城防尚可,像懷安、宣化這等要塞,各不過兩千人左右,其他城邑的守軍則更少,怎能抵擋數萬趙軍的狂攻。不到三個月,上谷郡全境便宣告易主。樂乘拿下上谷郡,加固“10軍都陘”的防禦,防止燕軍反撲。“10軍都陘”是太行八陘最北邊的一條通道,燕國本來在“10軍都陘”東出口布有重兵,防範山上的遊牧民族。後來燕國佔據上谷郡,這“10軍都陘”作為燕國內部一條通道,地緣重要性大打折扣。如今趙國控制上谷郡,“10軍都陘”勢必又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此樂乘拿下上谷郡後立即在這裡修築壁壘,打造防線。 從地緣上看,趙國縱跨南北太行山,雖然長平和邯鄲兩戰大傷元氣,但佔得大半個“天下之脊”的趙國依然活躍,與地利的優勢很有關係。 上谷這邊戰事穩定下來,樂乘回師邯鄲補給,再統領數萬人出征。自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兵力便嚴重不足。與燕國的這場戰爭,本來要兵分兩路,但是趙國缺兵少將,因此同一支軍隊先取上谷郡,回師後取得補給再沿黃河而下。 燕國在燕趙邊界的兵力部署,是沿著南易水和北易水的立體防線,但是這兩條防線也有側重,越靠近武陽防禦越強。 樂乘軍沿著黃河而下,最大限度避開燕軍在兩條大河沿線的抵禦,順利抵達北易水東北岸,達到燕國的“督亢之地”。 “督亢之地”是荊軻刺秦王事件中,燕國向秦國獻上的土地,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是“督亢之地”與趙國並不接壤,又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防禦能力可想而知。 樂乘的進兵路線,自然考慮到了這些狀況,這才深入燕國,在“督亢之地”上奪取臨樂、龍兌等城邑。隨後樂乘趁勢轉身渡過唐河與北易水,將武陽以南的汾門城也拿下。 完成以上這些神操作之後,樂乘才兵臨燕國下都武陽城下。 樂乘當然也不是要真的攻打武陽,趙軍也沒有這個實力攻克武陽,而是透過這種方式震懾燕國,在談判桌上撈足籌碼。回顧這次出兵,樂乘兩次出擊轉戰千里,對燕國各城邑防禦水平和守將能力瞭如指掌,精準攻擊燕國防線的薄弱環節,沒有浪費一兵一卒在那些精兵強將把守的城邑上。可見這些年樂乘在研究燕國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樂乘建此大功,趙孝成王封其為武襄君。襄,有輔佐的意思,武襄君,則是武力輔佐趙王的意思,這名號多大氣! 戰國史上,戰功卓越的武將封君,不少都帶有武字。 秦國的武字輩封君有:白起(武安君)、王翦(武成侯)、王賁(通武侯)。 趙國的武字輩封君有:樂乘(武襄君)、李牧(武安君)。 以上白起、王翦、王賁、李牧等人,哪個不是戰功赫赫,樂乘的封號與這幾個人不相上下,可見趙孝成王對其的厚愛。

  • 2 # 盪漾的可樂

    事實是派誰上都沒用。你就是派一個現代的戰術專家去也不好使。。為什麼呢。真實原因是秦國的綜合國力數倍於趙國。再加上長平這個地方的地形。。他根本沒有辦法展開50萬軍隊。在長平對峙。只有兩條路。要麼堅守到天荒地老。堅守到敵人的軍隊完全崩潰。要麼和趙括一樣全軍出擊。來一場一局定勝負的梭哈。結局我們已經知道了不是嗎

  • 3 # 熱愛古文化的小青年

    個人猜想這很有可能是魏國的反間計。廉頗一出發攻打魏國,馬上就被趙王下令撤換,之後逃到魏國,讓人懷疑,魏國在趙國安插了間諜。《史記•魏公子列傳》裡就有信陵君探明趙王田獵的記載,他的間諜比魏王的哨兵還靈敏。竊符救趙後,信陵君在趙國留了十年,瘋狂兼併平原君門客。以他在趙國的影響,讓心腹在趙國朝野生根發芽,干擾高層決策沒問題。廉頗打魏國之日,就是他政治生命結束之時。從軍事角度來看廉頗是名將,在趙軍中威望很高,戰國4大名將之一。

  • 4 # 博古論今天

    我承認樂乘是一名比較厲害的將領,但是讓他跟廉頗來比較根本沒沒得比,就像拿中國足球跟巴西足球來比,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廉頗是誰?堂堂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白起、王翦、李牧),都被唐宋的廟殿奉供的名將。那為什麼趙王要派樂乘取代廉頗呢?

    那這得從政治角度出發了。趙孝成王時期,長平之戰後,秦軍長驅直入要攻打趙國國都邯鄲,趙國當時把趙王最喜歡的太子春平君作為人質送到秦國才使得秦國罷兵,趙悼襄王這時候才能當太子的。

    當趙孝成王死後,春平君還遠在秦國,趙悼襄王得以繼位,當時朝內很多人還是比較擁護昔日的太子春平君的,這春平君各方面也確實比趙悼襄王優秀,剛好這時候秦國又把春平君放回來了,所以趙悼襄王比較害怕大臣們擁春平君取代自己。而廉頗憑藉自己身經百戰的成就和在邯鄲保衛戰中卓越的指揮能力,在朝野和百姓中威望非常高,手握兵權,趙悼襄王最怕的就是廉頗反自己,再加上自己非常寵信的臣子郭開與廉頗有仇,在他耳邊老說廉頗的壞話,說廉頗手握重兵不得不防,於是趙悼襄王也想試一下廉頗的態度,就命樂乘去取代廉頗的兵權。

    這廉頗脾氣也是大,之前被趙括取代一次也就算了,現在又被自己的手下取代,他如何忍受得了,於是率兵攻打樂乘,樂乘當然不是對手兵敗逃走。廉頗雖然打敗了樂乘,也後悔了,但是這違抗王命他也不敢回去趙國了,於是逃到魏國去了。

  • 5 # 少禾君

    趙悼襄王用樂乘代替廉頗,完全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廉頗的實力遠遠超過樂乘,趙王此舉完全是用國家的命運在開玩笑。

    01、趙悼襄王覺得廉頗的存在對於他的王位有威脅,故趁機奪其兵權

    《史記》中記載:

    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看到重點了吧,趙悼襄王繼位之前既不是嫡子,更不是太子,完全仰仗他有個能夠討父王歡心的老媽,所以他的內心是有著極度不安全感,畢竟王位來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他上位之後急需要建立一幫自己的人馬,以此來鞏固王位。 處於這個尷尬時機,且在趙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的廉頗,無論他心裡怎麼想,他都必然成了趙悼襄王的眼中刺了。

    再者,趙國屆時大將中趙奢和李牧已死,朝中已無人可以牽制廉頗,一人獨大,而且還是手握軍權,這都是王上不願意看到的場景。

    當然,最後還有郭開這個小人,天天在趙王耳邊吹風,算是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所以趙悼襄王迫不及待地用實力遠不及的廉頗的樂乘來代替他,只為圖個安心。

    廉頗一代名將的事業,就這樣斷送在政治家的陰謀中。

    02、廉頗pk樂乘 兩人之間的實力,中間差了n個級別,就好比大學生和小學生打架。

    廉頗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公元前283年,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連有虎狼之稱的秦國也對廉頗忌憚三分,所以在長平之戰用反間計令趙王臨陣換將以致敗北。

    其實廉頗和樂乘曾經正面交鋒過兩次,樂乘都是狼狽不堪。

    第一次是長平之戰後,燕國的慄腹、樂乘率軍攻打趙國,廉頗在鄗(hào,耗)地把慄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擒獲了慄腹、樂乘。

    第二次是悼襄王派樂乘代替廉頗時,廉頗心生不滿,率軍攻打樂乘,樂乘逃奔,廉頗也逃到魏國。 可見,樂乘遇到廉頗,毫無招架之力,

    由此可見,趙國滅亡,偶然中含著必然因素。同時也可以看到一個真理,再厲害的名將也躲不過“政治”這把暗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子強和伊國駒在澳門賭錢後被黑2億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