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頭談歷史

    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駕崩了,獨掌朝政的大將軍何進,就與司隸校尉袁紹商量著殺死那些可恨的宦官。但是,何太后不同意。於是,何進、袁紹就偷偷地通知涼州的董卓領兵進京,以為外援。不久,何進後悔了,又不想讓董卓進京了。可是晚了,董卓不但到了京城,而且他已經放縱士兵劫掠財物,燒殺淫虐,無惡不作。

    後來,董卓趁著宦官殺死何進,挾走少帝劉辯的混亂局面,逐漸收拾起了朝政。隨之,打壓、處置不聽招呼的朝臣,另立劉協為帝,進而更加獨斷專行,驕橫跋扈,肆意妄為。 這樣一來,董卓遭到了朝野的反對、抵抗。董卓(劇照)

    張揚、曹操、衛茲等人都陸續招兵買馬,打算除掉董卓。東郡太守橋瑁私自印發公文,宣傳董卓的滔天罪行,呼籲大家起兵討伐董卓,恢復劉辯的帝位。 劉辯(劇照)

    公元190年正月十二日,董卓毒死了廢帝劉辯,這更激怒了天下人。

    廣陵郡功曹臧洪說服太守張超,聯合他的哥哥陳留太守張邈一起舉兵。隨後,兗州刺史劉岱也響應起兵。於是,關東一帶討伐董的態勢漸呈燎原之勢。

    公元190年春,關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 聯軍主要有三個方面軍組成:酸棗聯軍為兗州、豫州兩路人馬;河內聯軍為冀州人馬;魯陽聯軍為荊州人馬。 以袁紹為盟主的聯軍(劇照)

    參加會盟的黨政要員主要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

    但是,聲勢浩大的抗擊董卓的聯合行動不久就失敗了。究其原因,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他們沒有軍權。倡導起兵的多為刺史、太守,均是地方上的行政官員,都沒有軍權。袁術雖然有“後將軍”之銜,但是個虛職,而且已被董卓罷掉了,根本掌握不了軍隊。曹操的“行奮武將軍”,是袁紹賞的,也就是個名頭而已,與實際的軍權掛不上鉤。

    其二,他們都是新官。參加聯盟的頭頭腦腦,大都剛被任命不久,都是一些在地方上還沒能產生多大影響的官員。

    其三,他們的兵有限。《三國志》中說“眾各數萬”。如果他們每人都帶來了“數萬”軍兵,那麼討伐董卓的局面,可能就是另一種情形。實際上,可能是指“酸棗會盟”的軍兵總數也就幾萬而已。而且,都是些新兵蛋子,基本上沒有多少戰鬥經驗,沒有多大的戰鬥力。

    其四,後勤沒有保障。春天,是青黃不接時候。尤其是戰亂後的春天,吃喝就更難伺候。突然間集聚這麼多人,讓東道主冀州刺史韓馥也是很無奈的。 其五,實力派沒參加。會盟的時候,像當時勢力很強的劉表等人,都沒有參加。就是徐州的陶謙,也可能只是掛了個虛名,並沒有參加實際的軍事行動。 其六,人雖在心不齊。他們的人雖然是湊在了一起,可一家有一家難唸的經。剛開始,可能都是鬥志昂揚、氣衝牛斗的。時日稍一長,就難免為自己著想,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事。那麼,戰鬥力自然就打折了。

    這種情況下,要抗衡以騎兵為主的久經沙場、驍勇善戰,且有著充足的後勤保障的涼州軍,那的確是很難的事情。更難以想象會有勝利的曙光出現!

  • 2 # 手把手教你混職場

    這個18路諸侯只是小說裡邊的說法,但是也是反應了當時的情況。

    漢末,諸侯多,野心大,朝廷勢弱,所以諸侯就各種膨脹。但是,按照當時的規矩,你一個諸侯隨便發展勢力,那可是僭越的。

    當時的規定,每一個王侯根據等級不同,擁有兵馬的數量是有明確規定的。如果超過這個數量,那就有造反嫌疑。

    所以,當時諸侯們打出來口號討伐董卓,就是昭告天下,我可不是因為造反才招兵買馬的,我可是為了去勤王啊。於是,討伐董卓就是那個遮羞布,發展勢力的遮羞布。

    另外,就是董卓的兵馬雖然不多,但是都是騎兵,而中原諸侯都是步兵,所以,單獨拿出來一家跟董卓對拼,還真打不過人家董卓。所以要聯合起來討伐董卓。

  • 3 # 聞道520

    我們先來說說董卓個人,年輕的董卓智勇雙全,更具有俠士之風範,在他二十幾歲時就喜歡行俠義之事,同時特別喜歡交友。而且他交友跟普通人也不一樣,普通人交朋友只是圖個好玩,而他交的朋友非富即貴,都不是普通人,可見他在交友方面有著非常強的能力。

    再加上他自己有著不俗的實力,武功特別高強,而且騎馬射箭樣樣擅長。最重要的一點是他還能帶兵,在一開始他還跟匈奴打過仗,每一次打仗都是勝利歸來。

    因為常年在戰場生活,所以他跟士兵們的感情都非常好,手底下更有許多出色將領。在西漢滅亡之後他成功篡位為王,之後的他卻開始不問朝政,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所以當時社會上有許多人想要一起團結反抗他,他曾經跟眾人說過他手下有5萬精兵,只有5萬人,真的值得十八路諸侯一起來討伐他嗎?

    性格暴躁

    要說他是否值得十八路諸侯一起來討伐,其實得從三國初期說起,在三國初期還沒有出現三足鼎立現象,大家都特別齊心,一致的想法就是要將董卓這個人除去,將漢王朝恢復。

    但想要除掉這樣一個天生神力,同時又有出色帶兵能力的人,並不簡單。因為董卓從小家境富裕,同時又住在邊境地區,他的性格跟邊境人士一樣非常彪悍,而且性格也不好。

    他的性格不好,反映在曹操刺殺他的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知道曹操的性格特別暴躁,而且面相恐怖,但如果你知道他在刺殺董卓時嚇的逃跑了,估計也會對董這個人產生好奇,可見他是多麼可怕。

    這個情節其實在《三國演義》開頭的時候就已經出現過了,在當時曹操想要刺殺董卓,但並沒有成功。很多人會想連梟雄都不能殺的人,究竟有何不同?曹操藉著獻刀想要殺害董,當時董卓只看了他一眼,曹操就害怕地騎馬逃跑,隨後便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活。

    正是這一次兩人的正面交鋒,也讓曹操日後的生活過得非常悽慘。三國梟雄曹操,何等冷靜沉著的一個人,能被董卓嚇成這個樣子,可見董卓的面相一定非常可怕,同時脾氣異常暴躁。

    武力強大

    接下來便是第二點,他手上有5萬精兵,這點數量雖然看似很多,但其實放在三國時期,如果三國演義真的群起攻之的話,那麼相信結合起來計程車兵數量肯定不止5萬。那為什麼大家這麼害怕他呢?

    對於這一點有相關史料分析過,說他當時手下計程車兵肯定不值5萬,同時在這部分士兵裡面,有很多是他從邊境地區帶來的。眾所周知邊境地區計程車兵向來彪悍,因為遊牧民族的關係,他們長期在馬上生活,所以比中原士兵的武力值要高上很多。

    再加上他從小生活在邊境,同時又收服了邊境一個少數部落,在這個部落裡面他又挑選出了千名精兵,這些精兵人數雖然看似不多,但實力足以對抗中原計程車兵,所以大家才如此害怕他。

    精兵不止5萬

    同時在他綁架天子時,只用了幾百人的精兵,居然將京城守衛全都打敗。要知道皇城腳下,保護天子的防衛工作一定是非常森嚴的,就算士兵武力值沒有他手下的精兵那麼強悍,但人數總歸有的吧。

    可他卻只用了區區幾百人,居然挾天子令諸侯,可見他有著十足的底氣,他手底下的這些士兵能力絕不可小覷。任何一位君王在擁有權力之後,都會將眼光放在軍事上,要知道沒有哪一個君王能夠將軍事權力交給別人,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而在軍事方面,他將漢朝士兵全都變成自己所有,在此時他又想出了其他辦法,在沒有用兵一人的情況下,就把從前丁原的部下全都歸為自己所有。因為他知道呂布跟丁原之間是有矛盾的,所以他策反呂布。

    這樣他不止得到了丁原計程車兵,同時他還拿到了呂布手下的將士,再加上之前他從邊境帶來的精兵,可見他手下的精兵數量絕不止5萬人這麼少。

    十八路諸侯貌合心離

    那麼大家為什麼要如此齊心將他趕下政治舞臺呢?其實這一點跟董卓個人能力有關,他非常沉得住氣,同時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很多人對他的成功也是眼紅的。

    在他真正擁有權力之後,也不再將太多心思放在國家內部,不願意管那些有的沒的東西。因為他知道,將所有人全都聚集起來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那些想要一致將他趕下政治舞臺的人,也不過是一盤散沙而已。

    因利益而合,最後也會因利益而散,不得不說他的眼光是非常犀利的。因為那些想取代他的人,雖然表面上是團結一致,但內部關係並不和諧,每個人都想從這場戰役中獲利。

    不要說是打敗董卓了,說不定最後連自己都會摺進去,正是因為看清楚了這些,才格外沉得住氣。所以那些人才異常憤怒,想要群起攻之他,於是便集結十八路諸侯想打敗董卓。

    總結: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十八路諸侯的實力本身就沒有那麼強,再加上貌合神離,內部也有許多矛盾,所以最後失敗了,而他們的失敗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

    雖然表面上是一起攻擊董卓,但實際上大家都在等著別人先出手,自己坐收漁翁之力,再加上內部人心渙散,自然不會打敗董卓。況且就算他們團結一致,真的要攻擊董卓,董卓也是不會怕的。

    因為就算他的精兵人數真的只有五萬人,但每一支隊伍都是非常強悍的,要真正打起來也是完全可以佔上風的,再說他的精兵人數遠不止五萬。雖然後期他被逼走,但他也透過自己的實力重新壯大了隊伍。

    這也是十八路諸侯跟他軍隊之間的差別,一支隊伍要想獲得勝利,團結是最重要的,不是嘴巴上說努力便可獲勝,所以十八路諸侯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 4 # 正史漫談

    討伐是假,謀利是真,同樣的例子當今世界也屢見不鮮,比如:

    索馬利亞海盜只是一群渣渣,為何值得全世界強國海軍一起出動?

    一、順應大勢,體現政治正確

    董卓作為邊將進京後,擅立皇帝、剷除異己、魚肉百姓,破壞了當時社會的遊戲規則,成功的激起了公憤。這個時候,《三國演義》中所列的所謂18路諸侯,是必須有所表示的。

    為何?因為從法理上講,他們都是漢朝廷的公務人員,是吃皇糧的打工仔。正史中,公元190年起兵的諸侯主要有幾下12路:

    袁紹—渤海太守;王匡—河內太守;韓馥—冀州牧;孔伷—豫州刺史;

    劉岱—袞州刺史;張邈—陳留太守;張超—廣陵太守;橋瑁—東郡太守;

    袁遺—山陽太守;鮑信—濟北相;曹操—奮武將軍;袁術—後將軍。

    由此可見,正史中的記錄與演義中並不一致,只有12路人馬,而且當時沒人敢稱自己是諸侯。在當時兩漢四百年威嚴面前,這些軍閥們還暫時不敢造次的,這從當時韓馥起兵的決策過程就可見一斑:

    當時,橋瑁假冒京城三公對天下發布討董檄文,韓馥收到後詢問部下:“咱們是幫袁家,還是幫董卓?”

    結果被他手下劉子惠一頓狂噴:“今興兵為國,何謂袁、董!”

    被馬仔訓了,韓馥不僅不敢生氣,還得面露羞愧之色,並且按照他的主意乖乖照辦。

    所以,在中央有難、形勢不明朗的時候,各地的官員們是必須作出表示的,這也是爭取人心、撈取政治資本的好時機。

    二、渾水摸魚,提升自身實力

    無利不起早,當時的各路人馬中,絕大部分都是想借著“赴國難“的藉口,趁機發展自己勢力:

    第一,可以合理徵兵招人。古人做事講究名正言順,和平時期,各地太守並不是能為所欲為的,除了中央的管理外,還要受門閥家族的掣肘。但是在以”為國出力“為大旗時,這一切問題都不存在。比如袁紹至河北,正是以為國討賊為理由,大肆徵兵,招攬人才;曹操至陳留,沒過多久就能聚集五千人馬,而且還能不被人懷疑。

    第二,可以合縱連橫,趁機拉幫結派。古時沒有媒體渠道,要了解天下形勢、各股勢力發展情況,必須得多與人交流。各路人馬聯合討董,恰恰提供了這麼一個好機會。史書記載,他們達到酸棗後,日日”置酒高會“。喝酒只是手段,搞關係才是目的,比如各路大佬紛紛巴結最有前途的袁紹,只有鮑信看重曹操;當然也有趁機報仇的,比如劉岱殺掉橋瑁。

    他們有這麼多的目的,但獨獨沒有剷除董卓、匡扶漢室的心思。因為一旦天下太平,自己可就沒有獨霸一方、當土皇帝的機會了。

    總而言之,說是聯軍討伐,實際上是各地大佬間的一次聚會。在吃完糧草後,他們就主動分頭撤回老家。(所以上將潘鳳對戰華雄是不存在的,配圖純粹娛樂)

    氣不過的曹操獨自進軍,結果寡不敵眾被打的狼狽而逃。不過經此事件,他也徹底看清了各路人馬的老底,從此堅定的走有曹氏特色的發展之路,最終闖出了名堂。

  • 5 # 老蟲

    董卓之所以引起18路諸侯一起討伐,關鍵是他做了不該做的事,董卓私自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引得天下人不滿。其次是董卓在京城太殘暴。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黃巾起義又進一步,摧毀著這個日漸衰弱的王朝。但是經過幾百年的皇權統治,皇權還是深入人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張角很快就被鎮壓,黃巾餘黨還未完全剿滅,但這些大多都是飢寒交迫的農民,短時間內無法解決。

    大將軍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召董卓進京,企圖“驅虎吞狼”,一方面剷除“十常侍”,另一方面想把董卓居為己用,為自己增添軍事力量。

    但事與願違,何進被十常侍殺死,何進的部下又殺進宮,殺死十常侍。這樣恰好給董卓大好機會,兵不血刃入主中央。

    董卓掌握大權後,什麼禮儀啊、綱紀啊,全都不顧啦,他怎麼高興怎麼來。這下董卓幹了件讓天下人不能接受的事情——行廢立之事。

    在皇權至上的年代,無緣無故廢除皇帝,另立新君,這可是能引起全天下人憤怒的事情。固然皇帝不好,也不是你董卓一介武夫乾的啊。

    這個天下可是士大夫掌權的,全天下計程車人都沒說話,你董卓怎麼敢這種大逆不道的事。

    況且西涼兵在京城也不幹好事,京城富貴人家多,西涼兵就去打劫財物,姦淫婦女。一次,人們在廟會聚集,西涼兵到了,把男人全部殺死,人頭掛在車轅上,女人全部裝車拉走。這樣的行為早就讓天下人不滿了。

    所以,18路諸侯,聚集討伐董卓。一是為民除害,二就是撈好處,既能提高影響力,還能獲得獎賞。

  • 6 # 我不是胡婻婻

    三國曆史上,董卓進京後,掀起了諸侯割據征伐的東漢末年序幕。而為何只有5萬精兵的董卓,卻引來18路諸侯的一起討伐?我認為有如下兩個原因最:

    維護既得利益,奪取天下民心

    漢得天下四百餘載,養士無數。漢末,雖然這個碩大的王朝已經奄奄一息,行將就木。可是從黎明百姓到士族貴族都對漢朝有很深的認同感。從後來曹操的謀士荀彧之事就可見一斑。飽食漢祿,但求為漢盡忠。

    董仲舒將儒家思想發揚光大,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忠君愛國的思想在漢朝已經打下了烙印。董卓毒殺少帝,改立獻帝更是對心向大漢的人士的一種挑戰。更不論後來掘漢代各朝皇帝陵墓,暴屍漢武帝的各種行徑。

    起兵反董則順應天下民心,更能得到心向大漢的謀臣武將士卒的效忠,順手將自己麾下的力量和所佔城池合法化。大家好我是袁紹,我佔據河北,募兵擇將並不是不合理的,我起兵只是為了討伐董卓,營救天子。自古名正才能言順,既維護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還佔據了大義又得到了天下民心,一舉可謂奪得!若我是18路諸侯的一員,我也必討董

    後面各諸侯的所作所為,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18路諸侯討董只是一場政治作秀,一個奪取民心的表演。酸棗會盟後,除了曹操孫堅,其餘諸侯日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不正是一個最為明顯的證據。後來董卓遷都長安正是各諸侯乘勝追擊的時候,為何只有曹操去追,此時各位諸侯在幹嘛?或許漢獻帝在董卓手裡才符合野心勃勃的各諸侯吧。

    辨識天下英雄 衡量各自實力。

    或許漢末的黃巾起義是諸多野心家的一場謀劃。誰有實力去逐鹿中原,大家不妨亮亮肌肉。袁家四世三公理得盟主之位,而剩下的位置劃分都跟各自的實力有關。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或許在18路諸侯討董會盟的這個小小的酸棗城中各諸侯已經心裡決定了後面的戰略方針,我該謀劃誰該和誰結盟該附庸誰。所以說自酸棗會盟後各諸侯已經清晰的分辨出了七成的天下英雄。這是一場野心家的政治會晤。

    所以袁術主管盟軍糧草卻剋扣孫堅部曲糧草,盟主袁紹為何不帶顏良文丑,要知道古時打仗,將為兵之膽,太守韓馥的上將潘鳳,袁術的驍將俞涉被華雄所斬,諸侯卻無將可派,讓劉備二弟一刀而斬。或許削弱其餘諸侯便是對自己力量的壯大。

    後來韓馥讓冀州,陶謙的徐州。大多數諸侯的地盤都在酸棗會盟之後陸續的被吞併,所以說酸棗會盟各諸侯辨識天下英雄,為以後的群雄逐鹿來開了序幕,也為自己後面的戰略謀劃做好了準備。

    所以與其說董卓值得18路諸侯一起征討,倒不如說這是各諸侯光明正大的政治作秀和展示各自實力的一場空前表演和開啟群雄逐鹿的會師宴會。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董卓從來都不是問題,關鍵在於董卓前面的那個小娃娃,我們稱之為漢獻帝劉協。十八路諸侯從來不是討伐董卓的,而是討伐董卓的同時,把漢獻帝劉協救下來。是不是聽起來有點暈頭轉向的,換句話來說,董卓一旦掌控了漢獻帝劉協,就會成為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

    事件回顧

    董卓很厲害嗎?厲害不厲害?我們只能說如果把董卓的5萬精兵算一個加成的話,相當於其他諸侯擁有15萬精兵或者20萬精兵。

    為什麼會有一個加成呢?因為董卓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他本身有著自己的附屬性。沒錯,董卓所率領的西涼兵非常的厲害,厲害到什麼地步呢?一個人打兩個人是不成問題的。

    並沒有故意誇大董卓率領的部隊,關鍵在於西涼這個地方實在是鳥不生蛋,那裡計程車兵也比較驍勇善戰,而且都不怕死,這就是一件非常要人命的事情。

    可即便如此,以董卓當時的狀態根本不需要集結十八路諸侯一起打他,有那麼兩三個諸侯也就把董卓給乾的差不多了。為什麼非得把18個諸侯統統聚在一塊呢?因為董卓手裡面有個人,這個人叫做漢獻帝劉協。

    沒錯,這就是事實

    我們會發現18路諸侯去打董卓,最主要的一點是為了營救漢獻帝劉協,這裡面是有貓膩的。

    我們把歷史通通架空,建立一個虛假的條件,這個虛假的條件是18路諸侯最終營救漢獻帝劉協成功了會怎麼樣?

    答案很簡單,漢獻帝劉協必然會大肆的封賞他們,無論是金銀財產土地還是他們的所有權利都會無限度的提升,正因為如此18路諸侯才會著急忙慌的去救漢獻帝劉協。

    期待各位爺的關注,小弟給跪了!

  • 8 # 漫步文史

    我是歷史話光年,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十八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只是為了能名正言順的做一方諸侯。

    討伐董卓的州郡勢力並不僅僅是十八路,十八路是《三國演義》中的事情。當董卓收了南北兵馬,離間了呂布與丁原的關係,同時也收了丁原的兵馬,之後入主洛陽。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獻帝,欲遷都到長安,據險而守,圖長久之計。

    居時袁紹以名門之後,聯合天下州郡勢力,共同起兵討伐董卓。名義上,一為董卓私自的廢立之舉,二為解救被董卓挾持的漢獻帝。

    很有意思的是,董卓進京是袁紹為何進獻策的結果所致。最終何進被宦官所殺,董卓入宮掌權。

    當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也並非是齊聚虎牢關,來一場真槍實戰的三英戰呂布,為劉關張三兄弟而做嫁衣。

    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州郡勢力大抵有了派系劃分。主要還是圍繞袁氏兩兄弟,曹操屬於袁紹部分,孫堅屬於袁術部分。

    真實的討伐過程是最有意思的。

    董卓軍隊大部分是西涼兵,能征善戰,兵強馬壯,實戰性強。十八路諸侯皆畏懼,不敢進攻。唯獨曹操,勸說諸侯立即進兵,無效之後,統帥自己的五千兵馬自陳留向西進攻。在滎陽被徐榮擊敗之後,敗退到酸棗。

    敗退後的曹操再次提出高明的進攻建議:“袁紹攻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倉敖、轘轅、太谷,袁術入武關震三輔”。

    曹操用兵確實厲害,處處針對董卓的要害,有攻、有守、有斷後。然而,袁紹等人並沒有重視曹操的計謀。

    諸侯此時的想法是各不相同的。袁紹的目的在獻帝,但奪回獻帝付出代價太大,只得另尋他法。之後便有了擁立劉虞來對抗董卓挾持的漢獻帝的荒唐想法,諸侯集體否決,即便是劉虞本人也不同意。

    袁術的想法是擁兵自立,割地為王。所以,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一但出現可能消耗自己實力的情況,立即否決。

    當孫堅,擊敗胡軫、呂布,擊殺華雄之後,一路追擊。佔領洛陽之後,孫堅本可殺入長安,如此便可解救獻帝,討伐便也可成功。

    然後,袁紹害怕孫堅殺了董卓,奪了獻帝,成了漢末的功臣。於是命周昂頂替孫堅做了宇宙刺手,佔領了孫堅的老巢。

    同時,袁術也斷了孫堅的糧草。孫堅無奈回兵進攻周昂,奪回陽城。然而,就在孫堅回兵之際,洛陽再次被董卓佔領,討伐董卓之戰也再次回到原點。

    當朱儁自洛陽內部起兵討伐董卓,被李傕、郭汜擊敗之後,州郡討伐董卓的行動,便全部瓦解,此後再沒有討伐董卓的了。

    袁紹利用公孫瓚奪去了韓馥的冀州,袁術佔據了江淮地區,曹操攻佔了兗州,孫堅進攻劉備,被黃祖射殺,其子孫策佔據了江東。

    綜上,討伐董卓與董卓的實力無關。諸侯真正有正義之舉的非常少,大多是想為自己擁兵自立找個合理的藉口。也有袁紹這樣想搶回獻帝,從而做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此後的曹操也走了這條路。

    所以,諸侯中基本沒有真正在乎漢獻帝的人。即便是後來的劉備,帶詔出逃,也並非是為了解救獻帝,只不過是為了一個合理合法起兵的由頭罷了。

  • 9 # 歷史評說

    在三國演義故事中,第一個高潮那就是18路諸侯討伐董卓,這才引出了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等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其實董卓的總兵力只有五萬人馬,他為什麼卻遭到了18路諸侯的聯合圍剿呢?

    首先我認為第一點,那就是政治正確

    我們看一看董卓做了些什麼?董卓進入洛陽之後,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廢掉了漢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做皇帝,就是後來的漢獻帝。這個舉動在漢朝的公卿眼中,那就是大逆不道。

    在漢朝的歷史上,霍光就曾經廢了昌邑王,改立漢宣帝劉詢為皇帝,但是這和董卓的性質不一樣。首先昌邑王並不是漢昭帝的兒子,沒有天然的繼承權,這一點在講究法統的漢朝是極為重要的。少帝是漢靈帝指定接班人,他的大兒子,繼承權那是槓槓的,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那就是對漢靈帝的背叛。

    其次,昌邑王在短短的幾十天裡就做了上千件不合禮制的事情,所以霍光廢掉他,光明正大。而董卓則不同,他廢除少帝的理由很牽強,除了董卓自己的人,沒有人信。所以董卓的舉動被認為是亂臣賊子,而這些諸侯都是漢帝國的公務員,在這種情況下起併為自己的老大皇帝申冤鳴不平,自然是再正確不過的事情。

    當然有些人未必就存著必定要起兵的心思,但是在這種政治正確的影響之下,如果他不起兵響應,那麼就有可能被認為是同情董卓,被扣一個不忠不孝的帽子,被其他虎視眈眈的敵對勢力給天降正義了,所以有些人是為了起兵而起兵,很無奈。

    第二,可以明目張膽的擴軍

    東漢末年是一個大亂世,要想生存,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實力從何體現?軍隊!軍隊是由人構成的,每一個地方的軍隊都有定員,如果私自招募士兵,在和平年代,絕對是被看成謀反要砍頭的。

    好,發董卓對了,這些諸侯一個徵兵擴軍的絕好理由,我們徵兵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共赴國難,討伐國賊,這頂帽子一扣下來,誰敢反對?

    第三,可以合縱連橫,可以解決私人恩怨

    這18路諸侯聯合之後,除了開party之外,表面什麼事情都沒做,其實是暗流湧動。很多人在這些社交活動中找大腿依靠,袁紹成為了這18路諸侯中最亮的崽,許多人向他投去了曖昧的眼神,他也藉此收穫了很多資源。

    也有人利用這次機會兼併了宿敵,擴大了地盤。比如說劉岱就幹掉了喬瑁的部隊,使得自己的資產得到的重組。

    總結

    正是因為這些人心懷鬼胎,所以導致力量分散,18路諸侯,奈何不了一個董卓,最終聯盟無疾而終。

  • 10 # 月夜羽夕

    西漢滅亡之後,國家長期處於一個混戰的局面。特別是董卓篡位,看似一個非常勇猛的人等坐上了皇帝的位子之後卻開始荒淫無度,不問朝政,十足的暴君一個。因此引起了全國上下的不滿,想要團結起來一起反抗他,但是董卓曾經放話他有5萬精兵,只有5萬人需要18路諸侯一起來討伐他嗎?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董卓的真正實力究竟怎麼樣?

    三國一開始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很明確的就有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現,而是大家都特別的齊心合力,想要把董卓給除掉,恢復漢王朝。但是除掉一個如此心情暴躁的人,可是真的不簡單。董卓他從小就是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裡,並且他的家靠近邊疆地區,養成了他比較彪悍的性格,性情呢也非常暴躁。都知道曹操也是一個性情比較暴躁,然後長得也是有一點嚇人的那種型別,但是透過曹操和董卓之間的一個事情,你就足以看出董卓是多麼的暴躁和可怕的一個人。

    不知道大家看三國演義第1章的時候你有沒有仔細看,第1章就講了曹操一個人拿著刀想去刺殺董卓這件事情,但是曹操根本就沒有自殺成功,為什麼呢?因為他藉著獻刀的名義把刀獻給董卓的時候,董卓只是一回頭一瞪眼他就害怕了,然後接著就把刀扔了騎上自己的馬就逃跑,就從此開始了自己真正的流亡生活。自從他與董卓徹底撕破臉之後,其實曹操在之後的幾年裡生活也是比較慘淡的,曹操都如此沉著冷靜的,董卓還把他嚇到,就可以看出董卓不僅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還是一個光在長相上就很可怕的人。

    我們再來看第2點,為什麼大家都懼怕他呢?這難道就因為他手底下有5萬的精兵嗎?其實並不是。很多的歷史學家都分析過,他的手下的兵力肯定不只有5萬這麼多。他的第1部分兵力是他從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帶來的,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一般都是遊牧民族,驍勇善戰非常的彪悍,他在邊疆長大,長大之後征服了當地的一個部落叫做羌族,又從羌族裡面挑選出了幾千名的精兵,這些精兵足可以對抗中原最精悍的兵力,可以見他手底下的老班底的實力是非常強的。

    當時他進入京城綁架天子的時候,你知道他只用了多少人嗎?不過幾百人而已,京城的防衛是很嚴密的,就算沒有董卓手底下計程車兵精悍,但是數量總是有的吧,但是董卓就用他的幾百人形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可見這個人勇氣十足,並且他手底下計程車兵絕對不可以忽視。

    一個人掌握了政權之後,最想要掌握的是哪部分的權力呢?肯定是軍事方面,董卓形成了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局勢之後,他要做的第1步肯定也是把以前漢朝天子手底下的兵力化為自己所有,這個時候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沒有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了原先丁原手下的所有兵力。因為他看出了丁原和自己手下的呂布是有矛盾的。所以他就成功策反了呂布,這樣一來,他就得到了呂布和丁原手下的所有兵力,加上自己之前的老班底,他的實力絕對不止5萬兵力那麼少。

    而更加讓全天下都想團結一心把董卓趕下臺還有一個原因,因為董卓沉得住氣。當他抓準了時機形成了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之後,其實是有很多人眼紅的,但是等到他真的掌握了政權之後,開始不屑於國內各種小戰爭的爭鬥,也不願意管那些東西。因為他知道全國上下如果統一起來是非常難得,他根本不怕那一盤散沙,因為他們永遠都聚不起來。

    而那些想要取代他的人呢,雖然表面上非常想團結起來打敗他,但是都是明爭暗鬥的關係根本就談不上是一個高質量的聯盟,很難打敗董卓。董卓也是看清楚了這一個局勢,所以非常沉得住氣,而他越沉得住氣,也就讓那些嫉妒他的人更生氣,發了誓一定要集結18路的諸侯來攻打他,但是結果呢?

    其實並沒有,並不是全國上下聯合起來一起打敗的董卓。就算他們聯合起來一起攻打,董卓也不一定怕,他的兵力一點也不少,精兵還比他們更多,他們的內部更加不團結,為什麼要怕這樣一群烏合之眾呢?雖然董卓的為人還有待考究,但是他當時絕對是實力第一的老大。

  • 11 # 大愛無恨劉成軍

    請看當時曹操發給諸郡討伐董卓的檄文:

    曹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沖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勠群兇。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曹操檄文發出後,各鎮諸侯,皆起兵響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揚。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這十七鎮加上曹操本部,就一共是十八鎮諸侯了。另外還有平原縣令劉備也隨公孫瓚參加。但是,劉備實力太小,沒有算作是一路諸侯。

    書中交代:這十八鎮諸侯帶兵前來,各路諸侯帶兵多的有3萬,少的有1萬。也就是說,聯軍的總兵力至少也有20萬以上。

    為什麼,討伐董卓搞得如此聲勢浩大?原因如下:

    第一、董卓實力強大,眾諸侯帶兵多多益善。古代打仗,兵力多少有時候直接就決定了勝負。尤其是野戰,兵力多寡更加重要。諸侯帶兵越多,討伐董卓勝算越大。

    第二、董卓倒行逆施、殘暴不仁也觸犯了眾怒。合諸侯對董卓恨之入骨,久欲討之。所以檄文一下,天下響應。董卓進京3年,他罪行累累,而且欲代漢自立。所以董卓成為了眾矢之的。

    第三、檄文義正辭嚴,有強大的號召力。檄文所列董卓罪行基本屬實。大家都義憤填膺,紛紛起兵響應也是正常。

    第四、假設能夠打敗董卓,天下的政治格局將會有變,面臨著新的權力分配和利益分配。各鎮諸侯怕自己吃虧。董卓一旦倒臺,東漢的權力格局肯定要重新洗牌。眾諸侯爭先恐後討伐董卓,也是為了在以後的重新洗牌中掙得一席之地。

    第五、各路諸侯積極參加也是為了趁機展示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地盤。這一點,事實也充分證明了。緊接著,袁紹就兼併了韓馥的冀州,又吞併了公孫瓚的地盤。其他各路諸侯也從此以後,紛紛割據獨立,中央幾乎徹底喪失了對地方的約束機制。

    最後,18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因為各懷鬼胎而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18路諸侯會獵虎牢關,擴大地盤是主,討伐董卓是次。他們之所以組成如此強大的陣容,完全是為了參加逐鹿中原。

    出乎意料的是,在這場戰爭中,實力最小的劉備卻貢獻很大。其他諸侯,互相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就可以知道這次討伐董卓的戰爭的意義所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一個比較佛系的人,但你的朋友很倔,你們相處越來越難了,你會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