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湯音—影視剪輯
-
2 # 惜罇空
“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的意思是:九里山是古代的戰場,放牛的牧童還能在那裡撿到陳舊的刀槍,順風吹動著烏江的江水,就好像虞姬告別西楚霸王而離去的景象。 您問的應該是十面埋伏和垓下之圍吧,在《史記.漢高祖本紀》中記載的楚漢決戰,算比較詳細的了: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寥寥數語,就寫完了一場決定楚漢前途好運,並導致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的驚心動魄的大決戰。如此重大的事件,竟寫的如此簡單,還不如《鴻門宴》寫的詳細,著實讓人匪夷所思。並且,連孔將軍、費將軍的大名都沒有明說,只明確提到了灌嬰。
是不是這場戰役真的如此簡單呢?楚霸王的數萬精兵如此不堪一擊,三下五除二就被搞定了?絕對不是。否則,劉邦也就不必匯合各諸侯的兵馬,自己就解決了。
也不會完全是四面楚歌的作用。四面楚歌只能用於楚軍形勢不利時,在楚軍士氣高漲時,是沒有用的。
那麼,是司馬遷老先生沒有弄清事實?不會詳寫?故意簡寫?都不符合正常的思維邏輯。因為司馬遷老先生寫《史記》時,距離這個事件時間很短,搞清楚並不難。起碼兩個大將軍的大名容易搞清吧,不能故意給讀者打啞謎吧?當然,如果說司馬公不會詳寫,那就讓人笑掉大牙了。故意簡寫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這場大決戰,司馬遷老先生絕對知道它在歷史上的重大影響的。
那又為什麼如此重大事件,卻又寫的如此簡練?看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不能寫,不能詳寫。因為有來自上方的壓力,如實寫了就掉腦袋了。司馬遷老先生不得已而為之,簡寫。
為什麼當時朝廷忌諱詳寫這段歷史呢?是因為後來的一系列變故。主要指揮官,當時的齊王韓信,先被改封楚王,後被誣造反降為淮陰侯,後被呂雉蕭何騙進未央工殺害。三分天下有其二,沒有韓信就滅不了項羽,就沒有統一的大漢朝,卻被陰謀殺害。就史書上明寫韓信的功勞,而落得如此結局,已足以讓人心寒,何況在這場戰役中的功勳更巨,歷史能明寫嗎?
還有梁王彭越、英王瓊布,以及其他諸侯和將軍,被劉邦招來並非沒用。但也隻字不提。後來有的造反,有的被誣造反,全被滅掉了。劉邦滅掉幾個姓王之後,還和眾大臣盟“白馬之誓”,有異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死後,呂后篡權,眾文臣武將立場分化,對呂后,有明確支援的,有明確反對的,有明支援暗地反對的。在呂氏滅亡後,一大批人受到牽連。自然,有些人的功績也不能提了。
所以,司馬遷老先生心如明鏡,清楚得很,不能寫,儘管事實很清楚,儘管明知不寫,後世可能就永遠都不會搞清了,但就是不能寫。
那些只以正史記載為準去研究歷史的,恐怕永遠也不會弄清了。
好在天地之間有桿秤,百姓心中自有良心在。於是我們從一些其他作品中可以看出些事實。有關“十面埋伏”的說法出處有兩個:
一是元曲。《隨何賺風魔蒯通》第四折中,蒯通敘說韓信十大功勞時有。“九不合九里山十面埋伏;十不合追項王陰陵道上,逼他烏江自刎。”原作者已不可考,由明朝萬曆年間臧晉叔編入《元曲選》一書。
在《金水橋陳琳抱妝盒》有,“從今後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寨,脫離子十面埋伏大會垓。”
二是琶琶曲。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有的曲名為《十面》、《淮陰平楚》或《楚漢》。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有的十段,有的多三段,還有的分十八段: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多的三段是,眾串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
明代王猷定在《湯琵琶傳》中,記載了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
此曲中生動地表現了戰爭的激烈程度。但究竟如何進行排兵佈陣的,就無從得知了。沒有再多的資料,我們只能從側面瞭解當時的戰爭場面了。
回覆列表
無論是垓下,還是九里山所有的事件都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韓信,這個在明修棧道開始,就一直創造者奇蹟。
本來天下大定的時候,但是因為項羽的分封不均,導致各路諸侯暗濤洶湧,心裡都是一百個不服氣,劉邦分到巴蜀之地,沒去之前感覺那裡鳥不生蛋,去了就是死路的悲觀思想,但是像這種思想的諸侯不是他一個,但是都敢怒不敢言,只能乖乖的拉著大部隊開拔,走的時候還不忘把棧道燒燬,表明了自己不歸之意。
但是有不服氣的,最先跳出來的是齊國宰相田榮,因為項羽把齊王田福封膠東王,封齊將田都為齊王,這擺明是拉仇恨,本來是自己屬下的田都現在是自己的王,田榮哪裡願意,本來不想田福去膠東上任的,可是田福自己偷偷的跑去了,田榮那叫一個恨,心想田都都能做王,自己為什麼不能,乾脆滅了膠東,殺了田福,自己做了齊王。
項羽沒有想到是齊國的田榮並不是一個好啃的骨頭,確切的說是不容易啃著的骨頭,齊國和項羽打起了遊擊,來了就跑,項羽走了自己又回來,項羽直接說田榮就是臭蟲。
在此背景之下,劉邦見時機已到,立刻起兵,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暗度陳倉,打敗章邯,盡得秦地,作為自己的戰略根據地,後方支援重地。
劉邦制定了大戰略,由劉邦正面吸引項羽的正面精銳,韓信東征,戰略大包圍,彭越、英布在項羽的後方打游擊,不斷騷擾項羽的後方,讓他疲於奔命,收尾不能相顧。
韓信不辱使命,先後滅了魏代兩國,並在井陘口大破趙軍20萬,橫掃諸侯國,在滅掉齊國之後,於劉邦彭越會師於垓下,劉邦把30萬大軍交予韓信統帥。
項羽雖然困於垓下但是仍然有10萬大軍,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後後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
十面埋伏就是十面以圍殲敵軍。發生在徐州市九里山,因九里山的地勢所以為十面埋伏,韓信運用心理戰四面楚歌,楚軍心理防線崩塌,項羽率百名騎兵突圍,逃至烏江只剩十幾名親兵,實在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在絕望之下,拔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