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18
回覆列表
  • 1 # 禾牧之

    第一個問題:《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釋?

    我的回答,譯文如下所示: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譯文:善於行車的人,不會留下車轍痕跡;善於言談的人,不會留下瑕疵;善於計算的人,不需要利用籌碼;善於關門的人,不用門閂卻不可開;善於捆綁的人,沒有繩索卻不可解。

    原文: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譯文:因此,聖人善於經常救助他人,所以沒有被拋棄的人;善於拯救萬物,所以沒有被拋棄的物。這就叫做“襲明。”

    所謂“襲明”,意思是:既要救人,又善於救物,雙重知明,故曰“襲明”。

    原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者的老師,不善人者是善人者的學生。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護他的學生,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最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二個問題,《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我的回答是:無為而治,善待他人。

    善行者無轍,善言者無瑕,善數者無籌,善閉者無關楗,善結者無繩,這是他們奉行大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結果。

    第五章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因此聖人不應有仁慈偏愛之心,而且還要奉行大道:做到既不棄人,又不棄物;不僅要善待“善人”,也要“不善之人”,唯有如此才能夠和睦相處。

    所以,我認為《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無為而治,善待他人。

    第三個問題,《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的回答是:管理者應該奉行大道,不能有偏私偏愛的好惡之心。

    二十七章明確寫道“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因此,對於管理者而言,不能眼中只盯著員工的缺點,而不去發現他們的優點;不僅要善於發現員工的優點,並且還要善於幫助他們糾正缺點。

    比如雞屁股既能產雞蛋,又能產雞糞,為什麼人們能夠選擇吃雞蛋?而不去選擇吃雞糞呢?所以說,管理者只有做到相容包並,才能夠取得雙贏。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則是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善於利用一切條件,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比如在很多人的眼中,重慶的高樓大廈早已“稀鬆平常”,但是重慶李子壩輕軌站卻選擇“穿樓而過”。正是因為當初的設計者、建造者做到了“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才成就了重慶新晉網紅李子壩輕軌站。

    綜上所述,“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理解,每個人因為成長經歷、人生閱歷以及所處狀態的不同,自己的人生感悟也會有所不同,因此並沒有標準答案。更何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想要理解先輩的智慧,唯有多思多想多讀書!

    參考資料:《老子》中華書局 饒尚寬譯註

  • 2 # 飛鴻吟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是老子的“善行"章。在該章中老子教導我們,真正善行是教人遠離水火,而不是做表面文章給人以物。

    老子在文中說,做善事之人要行無聲色;敬善言之人要做到言無瑕疵;行善多少應量力而行;友善關閉之門就不要讓人打不開;友善結節之繩就不要讓人解不開。

    聖賢之人一般在善行救人時,不以任何理由放棄任何人;一般善救的物資都是被救之人急需。這才叫雪中送碳,救人遠離水火。

    善於行善之人往往給人開拓和引導;不善於善救之人往往給人以物資。既不開拓和引導,又不捨惜自己財富之人,雖有智慧那也是迷惘之人,這種人是在追求表面美好。

    所以,老子是一位務實的聖人。

  • 3 # 鏡花水月128063329

    混混初開物的道理混沌而成 天地開始而物先天地而生 因為混沌天是沒生成的而結成的物先天地而生 天攝而無迷 地則巨靈生 物先結生成天地才顯道

    天讀取一切而無迷 地上才能產生廣闊的生靈 物要是不在天地前生那天道就不會顯現

    只有物先成生靈才能享受資源這是混沌的道原理 也只有物質先成天道才能與一切連成 才能完美的掌握宇宙大地生命 受與一切就要像天一樣掌握生命的物質物質的物質 蟲鳥魚走獸飛禽 這些都是互享的 生命的物質比如藥材治病財寶的施捨換回福報 與一切生靈的互相依靠互相生存 取之有道用之不結 這是天道人道 生靈 還有福報的用法 福集子孫才能 造福世間法則

  • 4 # 水靈17351528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承前言世俗之士,各以己見己是為得。曾不知大道之妙,非見聞可及。故此特示大道以曉之也。有物者,此指道之全體,本來無名,故但云有一物耳。渾渾淪淪,無有絲毫縫隙,故曰混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故曰先天地生。且無聲不可聞,無色不可見,故曰寂寥。超然於萬物之上,而體常不變,故曰獨立而不改。且流行四時,而終古不窮,故曰周行而不殆。殆,窮盡也。天地萬物,皆從此中生,故曰可以為天下母。老子謂此物至妙至神,但不知是何物,故曰吾不知其名,特字之曰道。且又強名之曰大道耳。向下釋其大字。老子謂我說此大字,不是大小之大。乃是絕無邊表之大。往而窮之,無有盡處。故云大曰逝。向下又釋逝字。逝者遠而無所至極也。故云逝曰遠。遠則不可聞見,無聲無色,非耳目之所到。故云遠曰反。反,謂反一絕跡。道之極處,名亦不立,此道之所以為大也。然此大道,能生天生地,神鬼神王。是則不獨道大,而天地亦大。不獨天地大,而王亦大。故域中所稱大者有四,而王居其一焉。世人但知王大,而不知聖人取法於天地。此則天地又大於王。世人但知天地大,而不知天地自道中生,取法於道。此則道又大於天地也。雖然,道固為大,而猶有稱謂名字。至若離名絕字,方為至妙,合乎自然。故曰道法自然。且而大道之妙,如此廣大精微。而世人豈可以一曲之見,自見自是以為得哉。此其所以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耳。

  • 5 # 水靈173515282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此言聖人善入塵勞,過化存神之妙也。轍跡,猶言痕跡。世人皆以人我對待,動與物競,彼此不忘,故有痕跡。聖人虛己遊世,不與物忤,任物之自然,所謂忘於物者物亦忘之。彼此兼忘,此行之善者。故無轍跡。瑕謫,謂是非辨別,指瑕謫疵之意。聖人無意必固我。因人之言。然,然。不然,不然。可,可。不可,不可。未嘗堅白同異,此言之善者,故無瑕謫。籌策,謂揣摩進退,算計得失利害之意。聖人無心御世,迫不得已而後應,曾無得失之心。然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此計之善者,故不用籌策。關鍵,閉門之具。猶言機關也。世人以巧設機關,籠羅一世,將謂機密而不可破。殊不知能設之,亦有能破之者。歷觀古之機詐相尚之士,造為勝負者,皆可破者也。唯聖人忘機待物,在宥群生。然以道為密,不設網羅,而物無所逃。此閉之善者,所謂天下莫能破。故無關鍵而不可開。繩約,謂系屬之意。世人有心施恩,要以結屬人心。殊不知有可屬,亦有可解。然有心之德,使人雖感而易忘,所謂賊莫大於德有心。聖人大仁不仁,利澤施乎一世,而不為己功,且無望報之心,故使人終古懷之而不忘。此結之善者,故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處世,無不可化之人,有教無類,故無棄人。無不可為之事,物各有理,故無棄物。物,猶事也。如此應用,初無難者,不過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耳。故曰襲明。襲,承也。猶因也。莊子庖丁遊刃解牛,因其固然,動刀甚微,劃然已解。意出於此。觀留侯躡足附耳,因偶語而乞封,借四皓而定漢,以得老氏之用。故其因事處事,如此之妙,可謂善救者也。其他孰能與之。故世之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由其飾智矜愚,修身明汙,故皆知師之可貴。擇類而教,樂得而育,故皆知資之可愛。若夫聖人為舉世師保,而不知其師之可貴。化育億兆,而不知其資之可愛。所謂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難。此雖在智者,猶太迷而不知,況淺識乎。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是謂要妙。

  • 6 # 鏡花水月128063329

    善行的事無軌跡都看自己做的 善言沒有對自己是壞處的都是好話 善的數是不虛要謀化他是隨意而為 善事完成後無緊要的 而不可虛幕 認為我是大好人要人回報這是忌諱 也是善不虛要刻意而為 善的結是知己好友沒有像繩子那樣非得擠在一起約束雙方 相約不能隨意拋棄 知己 或朋友 不可解開這約定這也是忌諱 因為說話算數也是善

    是以聖人能常善救人 人能善就應像聖人一樣常善救人這就是方便別人提高社會 那天下就沒有棄人了 能常善救物 就是珍惜資源 變廢為寶的原理 就沒有棄物之說 也是突然明瞭

    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的師父 不善的人會造就善人的資源 不善的人注意不到自己的性格以及自身的資源 所以會給善人鍛鍊 甚至給善人成長空間 職場生活都有不善的人 做壞事 甚至不擇手段 這就是給善人發揚和造就一切的可能 要是不貴這師父自己也不愛這資源 只有經歷和成長才會愛資源 雖然這中間的智大讓人迷 可是要妙的誰也都愛

  • 7 # 劉怯之

    第二十七章原文為: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不用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譯解:

    善行路者不留車跡可追尋,善演講者不留瑕疵可指謫,善計算者不依託工具,善保管者門不上鎖卻打不開,善結盟者不用文字協議卻能讓各方守約。

    至於聖人則善於挽救人類,且不放棄任何一人;善於拯救萬物眾生,也不放棄任何一個。這種胸襟的光明博大可稱為襲明。

    所以能幫助人的人(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能幫助人的人,則是善人的學生。但切不可讓這樣的老師尊貴,也不可不愛這樣的學生。這樣表述看似大智慧其實是大迷惑,這就叫做要妙。

    老子本章立場鮮明,用遞進的方式展現了聖人"襲明"的博大胸襟:要求大家愛人類要愛及人類的每一個成員,愛萬物要愛及萬物中的每一個物種。所以老子完全沒有美、醜、善、惡的分別心,與釋迦牟尼理念相通,表述不同。看來極至偉大的人,思想境界都是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居於時空之外,來認識人類的位置與使命。這是我們這些凡人、俗人和常人很不好理解的,所以老子特別指出: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希望我們尤其要重視,最好跟隨他站在宇宙之外,回望觀察,深刻理解。

    本章老子希望我們認識物理世界的本質,生命世界的本質,不可執著於美醜善惡的表相,否則越是自認聰明,越會陷入大迷惑之中。因此老子結語說,是謂要妙(這就是關鍵)。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謹供參考。

  • 8 # 張209100323

    真正在行善積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真正有智慧的人,說話不會前後矛盾。憑良心計劃運做的人,不會使各種陰謀策略算計他人。真正了悟實相有智慧的人,不會被權勢名利所左右。真正守信用的人,不必給他立各種條約,他會誠實守信。聖人常懷天下蒼生,不遺棄天下任何人,惜福愛物,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做我們的鏡子,如果不珍惜善人,不能以不善人做為鏡子,實際上是大迷糊。這是我們處事成功與失敗的關健。(這就是27章的深義)

  • 9 # 生活147125292

    善行無轍跡.

    善行是注入靈魂找不到痕跡的。

    善言無瑕諦

    善是無法用語言語明的。

    善數不用籌策

    善是不能用數等算的。

    善閉無關檻而不可開

    善是要在最關檻的事侯去實使。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是沒有約束可解釋的。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善要以聖人的標準救人。

    故無棄人

    才沒有以什麼標準而放棄任何人。

    常善救物

    常善更沒有物物之分。

    故無棄物

    所以沒有任何放棄之物。

    是謂襲明

    才是一個智者明白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善人是沒有表像的.更不能為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善更不能資以高低。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不為人師.不喜論高低。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雖善沒有現相.但妙在其中。

  • 10 # 儘可能的優秀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行者不走前者之路,善於另闢蹊徑。善言無瑕謫,善言者,不會留下瑕疵被別人指摘。善數不用籌策,善於計算的人,不需要利用工具。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於管理的人,沒有他的鑰匙,別人是打不開的。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於締結盟約的人,不需要約書,也能牢固彼此的約定。這裡是說在其專業領域的達者,對於自身行業的理解會達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所以聖德的人,善於做到人盡其才,其眼中沒有廢棄的人;善於做到物盡其用,其眼中沒有應該廢棄的物品。能做到這些,便可說是掌握了道的精微高妙之處了。這裡也是對證了,聖人合天地之道。任何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不以惡小而棄之。不以物微而棄物。所以說聖人不仁。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學習榜樣,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善人和不善之人是對立統一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相互借鑑,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好人可以變壞,壞人可以變好;雙方又是對待的,有善人必有不善之人,有聖人就有強盜,師就是模範標本,資就是借鑑資料,“師資”一詞源出於此,今天的“師資”就是教師隊伍的意思。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發揚好人好事的帶頭作用,讓人們見賢思齊,見善改過,從而感化帶動後進的人們;同樣,也要以壞人壞事為反面教材,知道壞人們的可悲下場,引以為戒,不致重蹈覆轍,誤入歧途。這就是“道”的妙義了。有了道一,就有了道的相對性,善惡對錯,是為道的佐證。相互比較,相對見證,相互存在。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站到“道”的角度,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存在必要的,所以天地不能仁慈,有仁慈就失去了平等。

  • 11 # 使用者9949125493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日月善於執行,並且不會留下痕跡; “天”善於用自然現象作為語言來表達,這種自然之言則不會出現紕漏而被人指責;日月執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行不殆,然而卻分秒不差、毫釐不爽而準確無誤,並且無須使用計算工具;大地上的萬物,時逢冬令,自然閉藏,雖不用關楗,然而卻不能開啟; “天網恢恢”,雖不見繩索捆縛,然而卻無法解開。

    因此,有“道”的人一貫善於(以“道”)救助人,所以沒有被遺棄不用的人;一貫善於(以“道”)救助物,所以沒有被遺棄不用的物。這就叫做因循和明達大道。

    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鑑。一個人,如果不崇尚他的老師,不珍惜他的借鑑,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糊塗。這是多麼精要和玄妙的道理啊!

  • 12 # 雲靜初瑟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詞意錘鍊、意韻深遠。從古至今,對其註釋的版本不計其數,且大相徑庭。其中,以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著的《道德經釋義》最為人推崇。對於原文第27章,結合個人陋見,理解如下: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此段是借“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五者來申述體道的聖人無為自然、潛移默化的特徵。有道的聖人,在處事接物、言行舉止上,應因時順理、自然而然,春風化雨般不著痕跡,讓人心悅誠服。當行則行,是謂“善行”。當言則言,謂之“善言”。以道待人者,眾人必群策群力,其效力而不計其利,事事物物,均有條有理,是謂“善計”。以道治國,人皆體德,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此謂“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接物必以道,如離道而求於人和者,相似以繩索捆約,終於不固而離散。以道接物者,雖千里之外必應之。是謂“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不需外力約束,相依相存的關係仍牢不可破。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因此,有道的聖人,視物與我同體,視人與己同心,雖有人物不如己者,卻無分別之意,無厭棄之心。故以常善救助於人,救助於物。這是以己之明感化人物仍以為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此謂要妙。”

    舉心運念符合於道者,是謂善人。言行舉止,背道徇私者,是謂不善人。所以,不善人常以為善人為師,導己為善。善人如沒有不善人,何以稱善?所以,不善人又是善人的資本。不善人,如不尊重善人以戒除不善,善人若因已之善而厭棄不善者,那就必形成兩個極端。以已為有知於人者,是為最糊塗的人。

    《道德經》第5章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而人則有善惡之別,唯有聖人能夠繼承天地陰陽之道並使之繼續發展,這是聖人之善行,也是萬民之善事,故稱“繼之者善也”。萬物眾生都是平等的,聖人善於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可以變腐朽為神奇,這就叫不斷承襲傳遞道的光明,故稱“是謂襲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練習肩部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