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麻辣鍋

    施琅建議康熙去攻打日本是有他的考慮的。當臺灣被修復以後,施琅就面臨這樣一種危險,那就是兔死狗烹的危險。再加上他是一個漢人,在當時的主流社會是,不被信任的。所以施琅始終都有一種危機感。

    如果去攻打日本的話,那麼,他就會有以下好處,黑他還有使用的價值,康熙暫時就不會去動它,還有,如果真的是攻下,日本的話,那麼。海外的這些島嶼,可以作為他的資本。雖然康熙年代不會有王的分封了,但是,他的這些業績也足有稱王的資本。

    同樣康熙也是出於以上的那些考慮,他是不會同意攻擊日本的那個提議的。姑且不說當時日本的政體十分的穩定,而且德川的幕府統治對日本來說其實也是十分適宜的。這個時候攻打日本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同樣,康熙也熟讀歷史,在元朝忽必烈時代,曾經大軍東征日本,結果是全軍覆沒,而且在前朝也就是明朝時期,曾經與日本大戰了好幾年,也是損失慘重,國力大減。這些都可以說是前車之鑑。

    同樣,即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日本打下來,也不見得有什麼好處,日本的土地不算肥沃,經濟也不算髮達,打下日本既沒有土地也沒有錢,有什麼好處呢?

    其實康熙看得很明白,打日本對於自己來說是沒有什麼好處的,但是對於施琅來說卻是好處很多,所以康熙是不會做這種無腦的選擇的。

  • 2 # 北洋海軍炮手

    徵日理論上可行,但是實際上並不划算。

    先不說戰爭輸贏,首先日本孤懸海外遠離本土,需要渡海作戰,渡海作戰就需要選擇合適的登陸地點,但是日本長期閉關鎖國,除了長崎之外並無其他可以接觸到的地方,而過去又不像現在有偵察機或者是偵察衛星,只能依靠間諜去繪製地圖提供情報。前面說了,日本高度閉關鎖國,間諜去了基本就是睜眼瞎。

    第二,渡海作戰的成本遠高於陸上作戰。以兩次雅克薩之戰為例,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總共集結了兩千多人,從內地派遣的部隊除了幾百名鄭氏降軍之外就只有從京師派出的炮兵,剩下的部隊都是當地的索倫八旗。由此可見,從內地調派部隊前往黑龍江並不現實。再者,大清攻滅準噶爾的戰爭前前後後幾十年,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財政並不富餘,因為大清對外戰爭基本都是以國庫的存銀來支撐,很少加稅,而且大清直到完蛋一直維持一個較低的稅率。而康熙時期財政條件並不算是特別充裕。所以花更大的軍費去遠征日本,換誰都得掂量一下。

    第三,準噶爾、喀爾喀、西藏青海地區的戰事都需要錢,而且還要同沙俄爭奪黑龍江流域也需要錢,上述地區都與內地相通,如果一個解決不好都會嚴重威脅本土安全。再加上康熙年間受小冰河影響最為嚴重,國內災害頻發,賑濟災民撫卹百姓也會佔據財政支出不小的份額。因此康熙不會放著本土面臨的威脅不解決而是去幹一個遠離本土的日本,而且清朝入關後一系列對外作戰都是基於本土安全考慮,換句話說,當時一個孤懸海外閉關鎖國的日本並不會對大清的本土安全造成威脅。

    所以說,歷史問題都要結合當時得條件具體分析,而不是去腦補臆測。當然,有人說康熙不打日本是沒有遠見,不好意思,首先,沒人能預測兩百年以後得事,康熙也不例外,他只是能把他所面臨的問題一個個解決。其次,統治者的任何決策都會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而不是腦袋發熱想打誰就打誰。第三,相比於日本,本土安全以及國內民生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挑戰,誰也不會去捨本逐末。

  • 3 # 鹹魚洛坤

    應該主要是不值當吧,中國所過之處,首要看的是這處土地肥不肥沃,是否適合耕種,而日本作為島國,本就耕地稀少,加上人口多,火山地震又多,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是完全不適合征服的地區。

    其次,海上作戰與陸上作戰完全是兩個概念,中國自古是以陸軍為主,水軍只有基礎數量,更多的還是湖軍,河軍,而攻打日本所需戰船就是一個大開銷,而且是異土作戰 ,開銷太大。

    第三是當時西北戰亂,攘外必先安內,在戰略上不應當分散兵力

  • 4 # 縱橫天下v惟我獨尊

    可惜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那時中國國富民強而日本閉關鎖國如能一股作氣收服曰本甚稱偉業。反觀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實力大增乘機侵略孱弱的中國如同一轍,日本可不會放棄這個機會,說什麼當時德川和中國清朝關係不錯,都是狗屁,甲午海戰前夕日本關東大地震損失慘重清朝舉國上下還援助日本度過危機,n年之後日本緩過神來全面侵華,想起來真是可笑可輩,我希望東坡和狼講仁義講道理的歷史不要重演。狼的本性就是貪婪無人性,如果再給它一次機會結果還是一樣,任何時候我們不能手軟不能有婦人之見

  • 5 # 五味社

    當時清朝的心腹大患是蒙古草原上的噶爾丹。

    臺灣收復後,大清王朝接下來面對的敵人是蒙古草原上的噶爾丹,與之前的三藩和臺灣鄭氏相比,噶爾丹實力更強,而且還有沙俄的支援。因此在康熙眼中,噶爾丹更是勁敵,從後來的三徵噶爾丹便足以證明其實力。所以,施琅建議乘勢進攻日本的建議,自然不會被康熙所採納。

  • 6 # 劇透歷史

    很簡單,日本沒在康熙考慮範圍內。康熙是個統觀全域性的政治家,除鰲拜、撤三藩、收臺灣、平葛爾丹、治理黃河水患,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施琅的對日作戰計劃根本就不在他的執政目標範圍之內。

    康熙即位的初期,清政府面臨著眾多的內憂外患,北部邊疆大漠草原上的準葛爾汗國就是滿清八旗的勁敵之一,還有西伯利亞地區的沙俄勢力像只鹹豬手,在雅克薩地區摸來摸去。清政府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方針,先除幹部隊伍裡囂張跋扈的鰲拜,再平定雲貴邊省擁兵自重的吳三桂,接著收復“明鄭政權”割據的臺灣澎湖列島。在南方版圖安定之前,清政府對北部的葛爾丹採取的是安撫、拖延態度。在與沙俄的《尼布楚條約》中也做出大步退讓,很明顯清政府將統治重心放在了中原、江南地區,儼然一副傳統漢家王朝繼承者姿態。對女真故地領土尚且都能向沙俄讓步,就更別指望康熙對日本列島提起興趣來了。在接下去的康、雍、乾祖孫三代,幾十年間清政府最重要的軍事行動也是對西北準葛爾的削弱打擊。再者,元朝時期忽必烈兩次征伐日本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全部都以失敗而告終,一直以來都被後世看成是勞民傷財、動搖國本的輕率之舉,在古代的生產技術條件下,跨海作戰面臨著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浩瀚的日本海可不是狹窄的臺灣海峽可比的。況且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之間多年以來相安無事,也無倭寇侵擾,那就更沒必要去捅“馬蜂窩”了。

  • 7 # 紫寂淵

    前人有前人的事情,後人有後人的打算。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在後面的幾千年裡,把周圍能佔的地方都給佔了。所以我們現在的國土都是在漫長的古代戰爭中打出來的,不是充話費送的。但妄想老祖宗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那是不現實的,誰也不知道幾百年後發生的事情。再說,就算把日本打下了,後面鴉片戰爭裡,在海岸線上都被英國的軍艦打敗,還能在遠海中去迎戰西方的鐵甲鋼艦?日本還不是會脫離中國的控制,結果是沒有幕府的話,人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會發展的更快,到頭來還是會變成帝國主義國家。當年連越南都顧不上,還能夠得著隔海相望的日本? 說了這麼多,還真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小編穿越到唐朝,去發展素質教育,實行科教興國,進行工業革命,然後就能佔領全世界了,到那時小小日本不再話下,最後到現在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好,能請大家談談對猶太人的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