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未來52202546
-
2 # 南楓一劍
客觀看待歷史沒有什麼不對的!隋煬帝做過的爛事數不勝數,後世記載頗多,翻不起什麼浪花。但他對於後世的貢獻或是影響也是不應該被抹殺的。
隋煬帝早期的政策還是很開明的,對於人民休養生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興建了幾座糧倉,使庫府充盈,國力增長,京杭大運河對後世的作用和影響不言自明。而隋煬帝的開科舉士也影響了上千年,使寒門之士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至於爭高麗,白白耗費國力、人力,也是後來天下大亂的主要因素,但也為唐初滅亡高麗打下了基礎,不能說全無利處。
其實,功也好、過也罷,後世之人自有評說,但要客觀看待,只看一面萬萬不可!
-
3 # 南湖曉月A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隋煬帝之所以暴君惡名傳世,一是李淵、李世民等父子的抹黑、詆譭,以此來證明大唐政權的合法性、正當性;二是隋朝在隋煬帝執政期間滅亡,如果隋朝再延續三四代帝王,歷史對隋煬帝的評價將完全碾壓唐太宗。
隋煬帝最突出的歷史功績,一是開創科舉制度,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程序1200多年;二是開鑿大運河,貫通江河,促進南北經濟交流。科舉的重要性無需贅述,我們著重談一談開鑿大運河一事。有些人不能從經濟和民生的角度理解開鑿大運河的原因和重要性。由於長安是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人口稠密,但關中平原的物產已不足供應長安,存在著很大的物資缺口,且北方以陸路運輸為主,物資運輸損耗極大。隋文帝曾多次帶領王公大臣到洛陽就食,就是解決長安糧食危機、應對物資匱乏的無奈之舉。
晚唐詩人皮日休高度評價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功績,他在《汴河懷古》中寫道: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給功不較多。
隋煬帝巡幸江都(今揚州)固然有尋歡作樂、聲色犬馬的成份,但何嘗沒有加強對南方的統治管理、開發江南這一帝國糧倉的考量?應該說後者的成份更大。試想一下,隋煬帝在長安、洛陽也可以尋歡作樂嘛,何必捨近求遠呢?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邏輯,那我們如何評價康熙、乾隆巡幸江南呢?
至於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突厥,很多人將其視為隋煬帝窮兵黷武的罪證,其實他們完全不瞭解當時錯綜複雜的周邊關係,不瞭解高句麗、突厥對中原王朝的極大威脅甚至是致命威脅。公元626年8月28日,唐太宗登基不過二十天,頡利可汗率十萬突厥鐵騎揮師南下,兵鋒直達距離京師長安四十里的涇陽。唐太宗御駕親征。8月30日,唐太宗與頡利可汗簽訂了屈辱的“渭水之盟”。由此可見當時突厥、高句麗等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已達到何種地步,也就不難理解隋煬帝為何要連年發動對外戰爭了。
當然,開鑿大運河、連年對外戰爭,客觀上加重了人民的經濟、勞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這恐怕是隋煬帝所不願看到的。
-
4 # 烈火柔魂ZL
歷史早有定論,隋煬帝是個昏庸無道的亡國之君,與他父親隋文帝相比差遠了。隋煬帝毀掉了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局面 ,最後落個身敗名裂,客死江都的下場。
-
5 # 我用熱血寫春秋
在歷史上的記載和論斷有時也是極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為通常我們曉得,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麼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魯迅
魯迅的說法大抵是正確的。你看秦朝,因為歷史短,秦始皇被貶為暴君;曹操也因為歷史短,舞臺上就成了花臉奸臣。尤其冤枉的大概是非隋煬帝莫屬了,秦始皇因為是“始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曹操也因文章在“建安文學”記為頭功。隋煬帝的好人們似乎就很少提及。其實,隋煬帝是一個很有雄才大略,很了不起的皇帝,在他執政的短短的13年間,對中國歷史做出的偉大貢獻很少有幾個皇帝能相比。先看看他在任內做了哪些大事吧。
一、平定南陳,一統天下,結束了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戰亂局面,令分裂了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鑄為一體,更讓中原百姓從三四百年之久的戰亂苦海中脫離出來。
二、在秦漢疆土的基礎上,又征戰擴土,大大拓展了中國的疆域,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所不及。
三、開鑿了世界第一長的大運河,成為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澤及子孫後代,當代華人仍深受其利。由於大運河貫通南北,銜接長江、黃河,將中國南北版圖融為一體,對促進統一和防止分裂也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四、繼其父分科取士後,最先倡行進士科,創立了影響中國後世1300餘載的科舉制度,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和底層老百姓開創了一條明路。
五、隋煬帝還建東都,以適應經濟重心南移和東盛西衰的趨勢,在國土開發史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又再通西域,發展絲路貿易,調整田令,統一度量衡,在經濟上建樹甚偉。
上面這幾條,任意一條都可以名垂千古,這真不是一個昏君,一個惡魔所做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王朝像隋朝一樣,在如此眾多的層面,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後來的歷史。 隋煬帝在短短的13年間都做到了,但卻留下了千古罵名,是不是很不公平?我們一邊享受著別人給創造的福利,一邊罵人家,是不是很不道德? 這要怪首先就該怪唐代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李淵,是隋煬帝的姨家表兄弟,他曾深受隋煬帝的重用。趁隋末農民起義和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所殺之機,李淵與次子李世民聯合起兵,逼迫隋恭帝禪讓,李淵便以“受禪”的名義稱帝,改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李淵才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楊廣死後,他的嫡系孫越王給諡號為“明”,廟號“世祖”,稱為“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給楊廣上諡號“閔”,也就是“隋閔帝”。這兩個諡號“明——重功業”、“閔——重悲哀”,對楊廣無任何貶義,也算是公允。
李淵篡位後,給楊廣諡號為“煬”,史稱“隋煬帝”。諡有“美諡”和“惡諡”,“煬”是惡諡,是極惡的諡,諡法解釋為:“逆天虐民曰煬(違背天理,欺壓百姓),好內怠政曰煬(貪戀美色,荒疏朝政),去禮遠眾曰煬(不尊禮法,背棄人民)。”歷史是勝利者寫的。自唐後,“隋煬帝”就成為楊廣蓋棺定論的正式名稱了。楊廣真是被李淵噁心到家了。
楊廣的惡名就是從唐朝開始的。由於李世民老爸是隋朝的舊臣,奪取了人家的王位有點理虧,所以,後來掌握了話語權的李世民就在寫隋史的時候將隋煬帝徹底顛覆成了現在的形象。其實,楊廣的“煬”,很多都是後世跟隨唐的言論強加給他的,許多都是史無記載,查無實證的。
要說“煬”,跟被封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但要說“功”,比李世民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唐盛世的很多東西都是在隋代完成的。可以說,沒有隋代打下的基礎,就沒有唐代的興盛。因此,讓功德無量的一代聖君楊廣背上千年罵名,實在是不公道。
要說楊廣最大的“過”,就是在他心中很早就埋藏著的許多遠大的政治理想和宏偉的盛世藍圖,在其君臨天下之後,找到了施展抱負的理想舞臺,就不惜一切代價並且迫不及待地讓它們成為現實,從而超越國力,引發民怨,在農民起義的戰亂中埋葬了自己。但如果就因此否定他的歷史功績,並且進行汙名化,既無道,也無德,更不應為史家所採納和採信。
我們應該還歷史一個真相,還楊廣一個公道!
-
6 # 加油一直向前沖走起
功是功,過是過,功過不相抵也就是了。我知道的幹了三件對的事1科舉,讓窮人也有了翻身為國出力的機會,2京杭大運河,一直用到現在,3明知會亡國依然打北韓,阻止北韓向東三省擴張。其他的都是錯事。
-
7 # 不拘化成性自然
任何事發生都有其原因,隋朝亡了,當然也有其錯綜複雜的內在和外在原因。在探究諸多原因中,將貢獻或錯誤歸究於某個人是最便捷,也是有效的一種方式。人無完人,即使是聖人也能隨便找到幾個缺點,何況隋煬帝還是一個亡國之君。成王敗寇,人嘴兩張皮,所以讀史應該讀事,而非讀評,凡從嘴巴里說出來的事,就已經不是原來的事了,這一點上歷史更甚。因此,所謂史評,大多都是各取所需吧。
回覆列表
翻案也不見得吧,多還原接近真相沒有錯,畢竟歷史沒有人敢完全說的是真的。但要看清楚出發點,有些人是惡意炒作,為的是攻擊我們的信仰,崩塌我們都價值鏈,這就需要謹慎對待。這些人往往是為西方特定目的服務,想潑髒水,瓦解我們的,壞的很,所以要多把握底線,不是對錯問題,是要有是非心。好好跟著黨中央走,是抵禦這些險惡目的的最好方法!!且知且珍惜好日子吧,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