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獲新生98
-
2 # 貝貝生活雜記
首先謝謝邀請,有些地方,新娘黑紗蓋頭,估計是辟邪的,在閩南婚俗裡,新嫁娘入門時須“頭不見天,腳不踏地”,以防招惹邪祟並帶入夫家。所以要新娘頭遮米篩、戴黑紗,腳踏火爐!不管是黑紗蓋頭,還是紅蓋頭,只要一家人相親相愛,什麼妖魔鬼怪都會被這種相愛的力量嚇跑的
-
3 # 咖哩豬排飯
希望您能採納!
首先從“婚姻”二字的解釋開始說起,翻閱古籍,我們得知:“婚”是指昏時行禮;“姻”呢,是說婦人因夫而成。
有了上面關於“婚姻”二字的解釋,也就不難理解接下來的解釋了:古時候人們接親必須是在黃昏之後,甚至是深夜(深夜迎親這一習俗在漳州某些地方仍沿襲)。所有送親、迎親的人員都必須都穿黑色禮服。以前泉州人迎娶雖說都是在白天,但為了沿襲古禮夜間迎親的風俗,便約定了新娘必須頭戴烏巾,而且還要有一對轎前燈。一般來說,泉州人婚禮所用烏巾一般為綢布材質,方形,邊長五尺。而且這塊烏巾都是由新娘的父親或者兄弟為其罩上,送嫁的媒人也會一邊念著閩南“四句”:“烏巾罩上頭,夫妻感情好。罩伊前,翁某一世閒;罩伊後,翁某吃到老老老。” 此外,頭戴烏巾還有辟邪一說。這一風俗在上世紀60年代曾因歷史原因暫時隱退。但近年仍時興。
因此閩南很多地方,甚至是一些旅居香港、澳門的僑親至今也保留著這一習俗。
實際上在泉州晉江、石獅、南安等地的傳統婚俗中,過去新娘的蓋頭亦是一塊黑色的方巾。近幾年來,這種舊俗再度興起,成了泉州人婚禮上一道特別的風景。
黑蓋頭傳承近300年
“喜紅”幾乎稱得上是全體漢族百姓的文化基因。無論南北,但凡在漢族人的婚禮上,新嫁娘一律紅衣紅裙、紅鞋紅襪,全身上下無一處不喜慶。不過在福建泉州,這裡的漢族人卻將烏巾蒙上了頭,委實叫人意外。
清乾隆年間的《安溪縣誌》記當地婚俗,稱結婚當日男方花轎上門,“女家告祖先,醮女,女以烏巾蓋頭……”一直到民國年間,泉州當地還有類似的記載。以民國十六年的《永春縣誌》為例,其中的“禮俗”一卷便載:“女冠髻所蒙黑絲巾,新郎以小天秤解之,取共免。”
根據考證,泉州人婚禮所用烏巾一般為綢布材質,方形,邊長五尺。新嫁娘出門時遮住頭面,進男方家跨過火爐後,再由丈夫以秤桿挑落即可。
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烏巾矇頭”的習俗方在轟轟烈烈的“破四舊”中暫時隱退。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婚俗的復興,晉江、石獅、南安等地的鄉鎮,又再度出現新嫁娘蒙黑蓋頭出嫁的場景。自清乾隆年間算起,此俗在泉州大地上已傳承近300年。
有意思的是,在迴歸傳統的過程中,“烏巾矇頭”也出現了與時俱進的變遷。如今姑娘們出嫁,多會在烏巾之上再罩一層紅布,兼顧喜慶與傳統。
或模擬黑夜迎親情景
那麼,這黑蓋頭到底是何來歷?一種有趣的解釋是,古人舉辦婚禮多在夜間進行——烏巾矇頭,模擬的便是夜間迎親的情景。
不過文化學者顯然並不滿足於這樣的答案。在他們的看法裡,此俗大約與中原“尚黑”的傳統有直接的關聯。
如前所說,秦人便曾以黑為尊貴色,先秦亦愛重黑色。《論語註疏》更稱“喪主素,吉主玄”,可見古人認為黑色與喜事關係密切。正如閩南語更完整地保留中原古音一般,自中原播遷而來的泉州人,或許在文化基因裡也更好地保留了“尚黑”的傳統。
當然,泉州人自有一番更接地氣的解釋。在閩南婚俗裡,新嫁娘入門時須“頭不見天,腳不踏地”,以防招惹邪祟並帶入夫家。為此,新娘頭遮米篩、腳踏火爐,以一系列莊重儀式求平安。為保證萬無一失,被認為有辟邪功能的烏巾,自然比一味喜慶的紅蓋頭更受人青睞了。
有趣的是,這烏巾在泉州地區還有另一番隱秘的意思。新嫁娘入門時,隨行的“好命婆”會在邊上唸唸有詞,稱“烏烏生達博”。“達博”二字指的便是男孩,可見泉州人正是借這一塊烏巾,祈求新婦能早日添上男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