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的體表是啥?
27
回覆列表
  • 1 # 書法有云

    按照書法史中的說法,秦朝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政策,將其官方文字稱為“小篆”,也叫“秦篆”,將秦代之前的所有文字統稱為“大篆”。

    (書法史的分類跟古文字學的分類是不一樣的,這點需要注意)

    “大篆”,主要包含著:甲骨文、金文和六國古文。

    提問者的問題中戰國時期的文字就是“大篆”中的“六國古文”。其是將戰國時期的主要國家的文字統稱之。

    以下圖片即是戰國時期的文字圖片,如下:

    一、中子化盤銘二、王子申盞盂器銘三、其他鳥書、鳳書、龍書、蟲書等總之

    六國古文其主要以金文為根然後按照當時的每個國家不同而發展出來的。

  • 2 # 知I簡

    戰國時期,用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諸侯國為了便於自己的統治,防止其他諸侯國的吞併。人為的改變字形,直到秦始皇統一,才將文字再次統一起來,

    在三皇時期,史官把中表上顯示的氣候和日期,畫下來傳給百姓看。這是當時的播報方式。但是史官並不會用文字用來建立天文曆法系統。也就是說,在倉頡之前,也存在圖畫,但是這種圖畫是給百姓看的,而不是史官用來把握天道的的最高道術,結繩記事才是最高的道術。

    因為結繩記事和中表的失傳,文墨記事這才成為了建立天文曆法體系的主流方案。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文字的起源。文字和數學一樣,都是起源於天文曆法,也同樣都是起源於聖人和史官之手。

    結繩記事是對宇宙全資訊全模擬的中表,以整體模擬整體。而文墨記事則是以資訊的碎片,組織成一個整體,再間接的模擬整個宇宙,這樣就無法做到全模擬和全資訊。

    從結繩記事到文墨記事的演變,老子在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不無遺憾。他認為還是應該,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在談到中的時候,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透過人的描述,來百分百模擬宇宙,是非常難的事,很容易過和不及。最優的方案,還是應該使用中表來解決,這樣才能做到對宇宙全資訊的百分百模擬。

    古人說倉頡是重瞳,現在人說到倉頡的時候,則認為他長了四隻眼。重瞳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人真的能長四隻眼睛嗎?顯然不是這樣。這就是文墨記事的弊端,非常容易造成資訊丟失和資訊失真。

    倉頡重瞳,古人記錄這件事,本意是說他上知天上,下知天下,並根據天上的天文創立了文字。並不是說他真的長了四隻眼睛。而後來的人不明就裡,錯誤的理解為,倉頡長著四隻眼睛。像孔子這樣的人看來,人長四隻眼睛太荒誕不經了,我就把這段刪掉好了。

    所以,那時候的文字更接近於模擬自然。

  • 3 # 魯江散人

    戰國以前的文字都是脫胎於甲骨文的象形字,叫六國古文,統稱為大篆。六國之間同一個字也不是一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強行把全國的字統一為秦國的小篆。所以說秦始皇的功勞很大,要不是他,中國就會像歐洲一樣變成文化文字都不一樣的無數小國。中華文明也就斷絕了。

  • 4 # 綠水青山甲子人

    題主您好。我是高中生物教師李繼生,我漢語文字學有所接觸,也很喜歡您的問題。現代漢語的文字主流來源有兩個一是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一是中國文字委員會推出的簡化漢字。基於您的問題,我嘗試以湯餘惠主編的《戰國文字編》“一”和“上”為例,從字形這個視角來回答你的問題。

    一、字例分析

    1、現代漢字在戰國時期已同形字,這表明現代漢字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基本定型。

    【例一】現代漢中的“一”在戰國期的字形如圖1。從圖中可知,現代漢語中的“一”戰國七雄的“一”在形態都是一橫畫,唯楚國內出現變體。七國的“一”都保持了甲骨文的基本形態,但由於載體不同出現了微略的差異。秦國為篆書,楚國為帛書,三晉為金文,燕國為盟書,齊國保持甲骨文。唯楚國有六種形態的“一”。一畫的“一”有長弧畫帛書、右折弧畫綿書,短弧畫帛書。還有一個“弌”、兩個大同小異的“戈”加“一”。很可惜大寫“壹”沒采用“一”的後一個帛書,多簡明呀。

    2、戰國漢字的資訊量更大。

    【例二】現代漢語的“上”在戰國的字型如圖2。從圖可知,現代漢現代漢語的“上”,戰國時期有26個。為了方便,我們先從上到下,再從右左,把24個“上”字依次編號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⑴、現代漢字“上”在戰國文字中已經完全定型。

    跟現代漢字“上”最接近的有接近的有15號、I6號、18號、19號、26號等5字,它們在形體沒有保留甲骨文格局“二”,它們乃然是指事字。

    與現代漢字“上”稍有不同的有1號、4號、7號、8號、13號、22號、24號等7個字,只是形態有不同,但與前者十分接近。

    還有2號和3號“上”字,前者為官印,後者為虎符,應該是為了防偽故意把秦大篆“上”變形作成。

    上述14個戰國上字表明已基確定了現代漢字“上”形體,這種戰國文字“上”共14個,在已知戰國“上”總量中的佔有量多於53.84%.

    ⑵、戰國時期有大量漢字信量更大。

    現漢字“上”僅存戰國“上”字一部分,但丟失了不少資訊。有1號、6號,9號、12號、14號等5字,它們的下邊的短橫被省略。戰國時這五個漢字可能用短橫示某物下方,而“⊥”表示某物上部,右邊短橫示另一物的位置,按八卦視向規則,這5個字表示左上側。還有20號和25號2個字示其物在右上方。因此,這7個“上”字比上面14個“上”字同樣指事字,但後者比前者表意更精準

    戰國“上”字出現過會意粘音字。例如5號、10號和11號“上”字。它們上部的“⊥”和“上”既表音又表義。5號字中“上”既表義又表音,左邊“彳”為行道,下邊“止”為足,二者疊加,意為走在路上,讀上。10號字除“⊥”外,其餘部表示足在道中的意思,二者疊加,意思也是走在路上,讀上。11號“上”,下邊是“止”,表示足,意即腳上,讀上。李程先生在《字源與字根》中統稱會意字,本人令其為會意粘音字

    戰國“上”字出現過形聲字。17號、21號、22號、23號都是形聲字,“上”表義,“尚"表聲。

    以上漢字12個戰國“上”字已成化石,約佔46.16℅.可見,李斯採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方便了新秦華人民的交流,減輕了人們的識字量,但理解漢字的困難大了許多。

    二、戰國文字研究的意義

    從上面的分折可知,戰國文字研究有以下意義。

    1、透過研究,將現代繁瑣的漢字迴歸到更簡單更有效的戰國文字,比如把“壹”迴歸到“弌”。

    2、透過研究,洞明漢字義項。如上文“2”所述。

    3、透過研究,將戰國文字適當引入識字教學中,幫助學習者快捷、深刻掌握現代漢字的意義。比如上文“2”中的字具有這種功能。

    以上個人意見,懇請題注和友友關注、交流。

  • 5 # 小郭來說事

    漢語的歷史發展時期分為:

    古代漢語分為:

    上古漢語:秦漢以前(包括秦漢)

    中古漢語:魏晉至五代

    近古漢語:北宋至五四前的文言部分

    近代漢語:北宋至五四前的古代白話部分

    現代漢語:五四至今

    上古漢語

    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 據《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周朝建立時期就開始實行語言文字的統一。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朝重新統一之後,進一步規範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使用於隋朝、唐朝和宋朝(7-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瞭解到。

    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水滸傳》《西遊記》等書所用語言即為近代漢語。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語。 1913年,讀音統一會透過投票方式確定了“國音”標準,這種標準音習慣上稱之為“老國音”。1923年,當時的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了“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決定採用北京語音標準,稱之為“新國音”。

    現代漢語是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廣義的現代漢語包括漢語的各種方言,即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這些語言都是漢語,只是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而狹義的現代漢語則是指“普通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所代表的標準現代漢語也是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

  • 6 # 既為五斗米也可不折腰

    小篆,又稱秦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大篆,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現在也包括其中。大篆狹義上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

    所以戰國七雄,秦齊楚燕韓魏趙的文字算作大篆。見“馬”字:

  • 7 # 詩詞學院

    戰國文字,是戰國時期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的統稱。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統一以前這段歷史時期內,齊、燕、韓、趙、魏、楚、秦等國曾使用過的一種古文字。(順便提一下:問題中的“現代漢語中”五個字應該去掉,因為戰國文字,不屬於“現代漢語”的範疇。)

    它是漢字發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啟秦漢篆隸的重要環節。

    一、戰國文字特點:式樣繁多

    漢字的發展到戰國時代,可謂五花八門,眼花繚亂,各國文字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究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是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

    戰國時,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東周王朝的中央集權差不多喪失殆盡,就連文字,也是各寫各的,所以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有許多差異。例如,就是一個常用字“馬”字,各國文字寫法就不一樣。請看下圖。

    二是文字載體多樣化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一時期比較普及,鑄、刻、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有所擴大,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也大量出現。這就使得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二、戰國文字分類

    從宏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秦國文字”和“六國文字”兩大系統。

    根據王國維的研究,戰國時,秦國文字用的是籀文,六國文字為古文。

    1、秦國文字

    “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籀書”。籀文的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規旋矩折之意多”。那麼,石鼓文長啥樣呢?請看下圖:

    2、六國文字

    “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甚至還有所謂的鳥蟲書,讀者朋友看看下圖這些鳥書、鳳書、龍書、蟲書,如果還能頭不大、心不亂,恭喜你,你可以研究戰國文字,混碗飯吃了。

    “六國文字”中最有特色的是楚國文字,而楚簡可以作為楚國文字的代表。

    楚簡,是一種戰國時期的竹簡,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漢隸書轉折期的風格。根據出土情況,較有代表性的楚簡包括信陽楚簡、郭店楚簡、包山楚簡等。

    其中,郭店楚簡最可觀,1993年10月出土,是當時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

    郭店楚簡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簡有726枚,字數有13000餘個,全部為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儒家典籍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三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語叢》(《說之道》》和《太一生水》;儒道共同著作《五行》。

    下面的圖片,就是《郭店楚簡》。說起來,太複雜了,自己看看下面的竹簡,感受一下戰國時楚國文字就可以了。至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一套來看看,研究研究。

    總之,戰國文字,可謂豐富多彩,花樣百出,從書法的角度說,是書法藝術的一個盛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書同文”,對於政治來說,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統一,但是,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實在也是一大損失。

  • 8 # 使用者言午澤群

    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後,戰國時代漢字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日系車不像德系車一樣,可以刷很多隱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