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形5

    我今年50歲左右,哈哈,符合標準。以前不常打,右手直拍,技術不全面,也不規範,尤其沒研究過發球,對旋轉一竅不通。近來看許昕打球興趣大增,乾脆從左手開始重新練,顛球、對牆打、看影片學動作、研究拉孤圈、發球、旋轉……轉型基本成功,至少比原右手水平還上了一個臺階,非常好玩。

  • 2 # 丹丹9394

    以前會打球現在想改掉一下不好的擊球習慣,不容易改不說打球都不能像以前一樣自如了,糾正動作的過程越來越不會打球了,業餘打球就是一個健身不用太執著規範動作。

  • 3 # 月光1652671

    隨心所在!順其自然!重心!身體中心線!左右腳感受重心交換!力在重心腳!眼通手腳!直板橫板隨你打!招數跟線上學練!會通球理!才能精熟!

  • 4 # 國球第六人

    我是第六人,我來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分開來答:

    首先,50歲左右打乒乓如何重新規範動作?

    關鍵詞:50歲、重新規範動作

    很明顯,既然提到了重新規範動作,說明還是有一定乒乓球基礎的。但是這裡又分為兩種情況,我們一一來說:

    【第1種情況】:對於50歲左右剛學打乒乓球的球友

    完全可以效仿初學者的練習方法。當然考慮到年齡因素,畢竟50歲也算大齡了,腳下移動能力肯定沒有年輕球員靈活。所以第六人覺得應該更加註重手法的練習,腳下的步法適可而止,不做強求。

    在規範動作方面,建議您回到最基礎的技術動作上,例如正手攻球、反手撥球(橫拍打法)、反手推擋(直拍打法)、搓球、發球等等。下面我們一一來說:

    第一:正手攻球練習,下圖為馬龍的正手攻球動作第六人覺得50歲了,沒必要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動作,能發出力就是好動作。那怎麼算是能發上力呢?簡單點說,能用上腿、腰、上肢的力量,感覺能協調發力即可,這裡有個小竅門,剛開始的時候,不要上臺練習,可以照著鏡子進行徒手揮拍練習,看看自己的動作發力是否順暢。

    正手攻球的技術動作要領網上一大堆,第六人在此不贅述了,我用三個關鍵詞來來概括:蹬地--頂胯轉腰--收前臂。大家可以自查自省,這三個環節有一個做不好,你的發力就會受到阻礙,可以針對性的進行強化訓練。

    第二:橫拍反手撥球和直拍反手推擋,我們放一塊說。

    反手撥球技術是橫拍打法反手技術的基礎技術動作,反手推擋則是業餘直拍打法處理反手位的常用技術。

    對於撥球練習,關鍵點有這麼幾個:一是引拍位置不要太低,引拍至肚臍眼位置由右後往前撥即可;二是拍形稍微開啟一些,以撞擊為主,三是一定要把動作做完整,多往前送一送。具體如下面動圖所示:

    對於推擋技術的練習,第六人認為該技術在業餘直拍打法裡邊依然很有生命力,對於50歲的球友來說練好推擋足夠了,沒必要再去追求直拍橫打技術。推擋技術動作相對簡單易學,很好上手,也有幾個關鍵點:一是切忌架肘,應該是把肘部位置放下來貼近身體,二是要在來球上升期迎前擊球,這樣能更好的借上力量,三是推擋時重心要高一些,有一種從上往下發力的感覺,三是拍型要稍前傾,因為來球大部分是上旋球,所以利用好拍型克服旋轉,四是腳底下站位很有講究,以右手為例,最好左腳在前,右腳稍後,左腳比右腳多出半個腳掌的位置即可。

    第三,搓球技術。

    搓球技術是對付下旋球的最常用技術,練好了完全可以搓倒一大片對手。第六人覺得對於50歲的球員來說,可以多多練習這門基本功技術。

    搓球技術的動作規範要點如下:

    搓前一定要引拍,很多球友不引拍直接去搓,造成發不出力;

    板形要多亮開一些,球越轉越亮一些,所謂的“亮”就是後仰的意思;

    開始練習搓球時,手腕不要過多的參與發力,應該是前臂帶動手腕去搓;

    感覺搓球動作快結束的時候,多往前送一下,這樣的好處是能吃住球,搓過去的球更轉。

    第四,發球技術。

    發球技術是很容易被忽視的基本功技術。發球看著是你想怎麼發就怎麼發,其實發球也是有基礎動作規範的,比如發球時要先將球拋起來,高度不能太低;發球時不能用身體遮擋,要讓對手看清旋轉;再如,發球完了要立馬進行還原,準備下一板擊球等等。這些小細節都是需要經過大量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的。

    事實證明,對於50歲的大齡球友,你練好了發球受益匪淺,最起碼把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有時候還能直接發球得分,這個能節省不少體力。

    【第2種情況】:對於50歲左右但球齡已經很長的球友來說第六人認為既然已經打了很長時間了(俗稱球油子),動作已經基本定型。再去規範動作會感覺很難受,有些球友改著改著反而不會打球了,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除非有很大的恆心和毅力去下大功夫規範動作,否則第六人建議最好不要大改。

    如果執意要規範動作,建議在小的範圍內精進下動作即可。感覺能發出力、使出勁,這個動作就是適合我們的,打球不就圖個樂呵嘛,強身健體,以球會友豈不樂哉。單純的去學習所謂的標準動作,反而讓我們不會打球了,或者失誤率增多了,這有悖於我們業餘球友打球的初衷。再者說,什麼是標準動作,這個很難界定,你看國家隊的每個球員打球動作也不可能完全一樣。

    其次,平時打球找怎樣的拍檔練球提升?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找個志同道合的球友來練球是最理想的情況。何為志同道合?就是他/她也非常想規範動作來提升技藝,而且願意花時間去練習技術動作。

    值得一說的是,一旦找到了這樣的球員,兩個人最好提前商量好要練習的內容。比如對方練習正手攻球,你用反手撥球或者推擋陪練,對方用反手撥球或推擋,我方用正手攻球來練。既能練反手,還能練正手,這樣才不至於顯得枯燥。

    另外,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動作一定要慢下來,不要貪圖快,快了動作就很難規範,因為太快,你的動作會做不完整,這是業餘練習之大忌!等練到能有回合了,然後再去慢慢的把速度提上去。

    總結

    第六人認為,上述動作的規範練習方法不僅僅適用於50歲,對於30歲、40歲或者其他年齡段都有普適性。

    所不同的是,50歲往上的年齡,身體機能有所下降,反應也稍顯遲緩,所以在練習的時候要格外注意保護好身體,以防傷病。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最後找個教練來幫你規範動作。

    對於技術動作的規範訓練,一定要先慢下來,不要著急。同時,我們沒必要去追求那些“高、精、尖”的動作,看著好看,未必適合我們。所以回到最基礎的動作上,如上面提到的正手攻、反手撥(推)、搓球等等,在掌握了這些基礎動作的前提下,再適當的學習其他技術,你會發現,學的更快更有準頭。

    在規範動作期間,最好不要打比賽,一打比賽,動作十有八九就會走形,又回到以前的模式中去了。

    最後,祝50歲左右的球迷朋友能早點找到志同道合的球友,練起來吧!

  • 5 # 乒乓知識庫

    我曾經和李曉東指導、李隼指導溝透過,35歲以上的成年人,最好不要輕易大改動作,回爐重造。而是要結合自己技術的特點做調整,畢竟不同於青少年,身體可塑性較低,更重要的是你的目標不再是“世界冠軍、省市冠軍”,而是更充分的享受乒乓球的樂趣。

    筆者參加的千臺萬人活動

    1)不要太追求正規動作,能在自己動作的基礎上,做一定的改良即可。瞭解正規動作的基本要領即可,例如:先動腳、後動手,用身體打球,先上臺後追求質量等等。

    2)與其學習規範動作,不如學習科學的戰術思想。

    3)關於找拍檔練球,建議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球友。譬如都是想提高技術,或者都是想娛樂為主,有共同的打球目標,就能持續成為搭檔練球。此外穩定並且相似的練球時間也很重要,有的球友只能週末,有的球友只能晚間,這都是因人而宜。

  • 6 # 百姓體育

    我今年五十三歲了,也是有著三十多年球齡的業餘乒乓球愛好者,只要站在球檯前就想戰勝對面的對手,這也應該是每一個乒乓球愛好者都努力追求的,這也是乒乓球運動的主要樂趣。

    五十多歲了依然有進步的要求,這也是乒乓球運動的樂趣之一。五十多歲的人既成熟又睿智,應該比較容易接受批評和指正,也比較喜歡接受新技術。

    業餘選手雖然沒有輸贏方面的壓力,但是誰都想贏這是不爭的事實,戰勝對手就非常高興,總是輸給對手就比較掃興,這也是人之常情。

    爭強好勝是乒乓球運動的樂趣和動力,只要還活躍在球檯邊,那麼就會努力讓自己的水平更好,努力戰勝更多的對手。一場場勝利常常是堅持下去的勇氣,不斷進步更是讓人越來越喜歡乒乓球運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技戰術和動作,以適應因為年齡增大而帶來的諸多不便。

    年齡不饒人,五十多歲了不能再魯莽的爭強好勝,不能再做一些危險係數大的動作,也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自己的動作和技戰術,以適應年齡的要求。

    比如說發球後的側身攻球現在用的就比較少了,因為這個動作難度比較大,容易受傷,也容易失誤,效果不是很好,已經不再適合我。經常打球的朋友知道對於想發球後準備側身進攻的選手來說其正手位就成為了空擋,對手會使用掉正手壓反手的策略對付你,所以每當對手掉你正手時你需要跨一大步去擊球,這樣的動作對於年輕人來說還可以,但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就有點勉強,容易出現失誤,也容易受傷。所以,我們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人打球時就要儘量避免這樣的有點危險的動作。

    我只是舉了上面一個相對危險動作的例子,其它的還有,自己應該注意一點,避免受傷才能更好的玩兒乒乓球。

    我現在一般站在球檯中間發反手球,這樣下一板的銜接會相對容易一點,基本上身體不需要大幅度調整,漸漸適應了之後效果也不錯。這是相對保守和均衡的佔位,可以自如的進行左右的應對,移動範圍相對侷限,所以也比較安全。

    還有就是把節奏也降下來了,可以調整呼吸,喝點水,擦擦汗,顯得從容不迫。擊球節奏也慢下來了,不再刻意追求單板質量,不再刻意追求速度力量和旋轉,而且依靠組合球獲勝。單板質量越高越容易出現失誤,也容易出現傷病,打不出爆衝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贏球,所以需要我們不斷的“進化”。

    五十多歲的年紀最怕出現傷病。大範圍跑動已經不現實,大力扣殺也容易出現傷病,所以儘量靠戰術球和組合球致勝。可以靠比較精細的控制對手來爭取主動。

    把各個細節做好(質量高,合理)即使沒有高質量的進攻也一樣能贏得比賽的勝利。比如在發接發環節多下功夫,在落點上追求高一點,在擊球節奏上產生更多的變化,等等,這樣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有時候你會覺得廢棄了一項能力,可能會滋生出許多其它方面的能力。練什麼就有什麼,但是,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條件去嘗試,不能盲目和太隨意。

    我現在也經常混跡於老年乒乓球群,有時候沒有選擇,只要能打上球就行。結果每每被比我大很多的老頭“修理”。

    這些老年乒乓球愛好者都是老油子了,都有一定的功底,也可以說經過漫長“進化”以後他們進步都很大。為了適應逐漸增大的年齡,他們有的改成了長膠,有的改成了生膠,有的由直拍改成了橫拍。他們擊球動作小而多變,打起來非常實用,技戰術運用的得心應手,水平並不低,一般人很難贏他們。看起來平平常常,打起來相當難贏,當然我也經常輸給他們。

    我上面說的是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乒乓球愛好者首先應該注意保護好自己不受傷,然後可以透過改變打法,改變技戰術,糾正動作等方面來提升自己。下面說說題目中提及的如何重新規範自己的動作?

    業餘選手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動作不規範和不固定,表現在比賽中就是擊球效果差和穩定性比較差。所以,如果能夠規範自己的時候技術動作,那麼應該會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有能力有精力去學習一些新動作固然很好,把原來自己會的動作重新規範,糾正錯誤動作,這樣也會有非常大的進步。

    我也是“喜新厭舊”的人,想學比較先進的技術,想學瀟灑漂亮的動作,也想做到不但戰勝了對手而且還要贏的瀟灑漂亮的選手,所以我也經常練習新動作,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

    一方面是年齡問題,一方面是素質問題。我們直到專業運動員嘗試一個新動作也要經歷非常長的時間的訓練,有水平非常高的教練的指導,得透過很多次世界大賽的檢驗也逐漸得心應手。業餘選手掌握新動作就比較難了,弄不好還會受傷,常常是得不償失。

    比如接發球擰拉這個動作,看似簡單,練到比賽中敢用,並且成功率比較高還是非常難的。可能還會顧此失彼,效果並不會很好。

    所以儘量先把自己已經使用比較熟練的動作進行規範,這樣也會有進步。

    乒乓球運動動作非常多,一個細小環節的規範也會讓你受益匪淺。貪多嚼不爛,一項一項的來,先把自己能糾正和規範的動作改掉(有些動作你可能即使非常努力最終也難以勝任),這樣你進步就會很大了。

    業餘選手往往是隨心所欲的打球,沒有人給你提出要求,就那麼順其自然的發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動作和自創動作,這些動作未必正確,但是用起來自然而順手,所以就那麼日復一日用著。其實這些錯誤的不規範的動作就是隱患,已經限制了你的整體水平。下定決心去規範,你一定會進步的。

    不規範的動作除了擊球效果差外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容易引起傷病。

    我熟知的好幾個球友都長期有傷病,這讓他們很苦惱。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動作不規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沒有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沒有準備活動和運動會的恢復,這些都是造成傷病的重要原因。

    我們看專業運動員比賽時常常看到他們賽前很長時間的準備活動或熱身,賽後也有教練和隊醫幫助恢復。業餘選手大多對此一竅不通,也根本不重視,所以傷病時有發生。

    業餘乒乓球愛好者大多傷病纏身,這一方面影響了自己的技戰術水平,也大大降低了乒乓球運動的樂趣。所以避免傷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喜歡看乒乓球比賽,喜歡最先進的乒乓球技術,並且努力去改變自己,努力去掌握這些能夠讓自己更強大的技術動作,並且樂此不疲。

    畢竟已經打了這麼多年球了,具備了一定的基本功,對乒乓球運動的理解也比較成熟了,所以有些新技術動作接受起來也比較容易,當然,練好並且在比賽中輕鬆自如的運用還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球友中比自己強的大有人在,只要堅持長期與他們打,自己在對乒乓球運動的理解,解讀比賽的能力和球感方面都會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與高手過招提高的就快這是非常明確的,所以不要怕輸,也不要難為情,慢慢的你也會成為他們一樣的高手。

    我是球場裡的“老好人”,基本上都是來者不拒,我更多時候都是甘當陪練的角色。當然,我不在乎這些,只要能健身,能交朋友就好。但是,經常與水平比較差的人打對自己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與水平比較差的人打多了自己會不知不覺地養成很多毛病,比如“喂”球時間長了,自己會不由自主的佔位比較靠後,總是撅著屁股完後跑,總是站成防守位,總是形成被動防守。——這確實很明顯,時間長了需要很長時間的糾正。

    所以,想提高自己的實力還是要儘量找一些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訓練比賽。水平高的人球速力量旋轉都非常強,與他們打時間長了你就會慢慢適應這種質量的球,也就會提升一個境界,水平自然提高的也快。

    現在乒乓球群很多,加入進步並不難。業餘乒乓球愛好者大多非常友善,都樂於助人,大家在一起玩兒時間長了就都是朋友了,球友之間是不在意對方水平高低的,畢竟大家都是業餘的,所以不要顧忌別人嫌你水平差,融入進步,一定會其樂融融。

    總結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中老年乒乓球愛好者首先要注意不要受傷,在此基礎上糾正和規範自己已經熟練的動作,從細節入手,各個突破,這樣進步一定很快。也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節奏和技戰術來提升自己,讓節奏和技戰術與自己日益增長的年齡合理結合,這樣水平也會提升。還有就是想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最好加入實力比較強的乒乓球群,與他們成為朋友,和他們一起打,這樣水漲船高自己的水平也會提升的。

  • 7 # 凡夫4416

    我也是從去年底才恢復打球,個人建議根據本人身體素質控制好運動量和強度,切不可過度,以免受傷或者意外,循序漸進。

  • 8 # 江城老水775

    很好。五十歲左右打乒乓球,依然是很棒的年齡段。如果是從小打起的話,其體力和靈活性依然如新!

    若是要重新規範動作,這裡面就要仔細推敲了。為什麼要重新規範動作呢?一定是認為自己的打球動作不夠規範,不象高手那般瀟灑自如。

    實際上所謂的規範動作說白了,就是協調發力。那麼打到了五十歲的年齡,會不會協調發力呢?正手攻能否把球打的脆響?能否隨心所欲的打各個點位?最後問自己會不會拉孤圈球?如果這些都會,那麼你的動作就沒問題,也就是規範的了。

    如果到如今還不會拉弧圈球,那就要考慮重新規範動作的問題了。一般業餘球友所出現的不規範動作問題,突出表現在正手攻發不出大力,即不敢大力抽打,總是縮手縮腳,因而總是打不出鞭打的效果,因此也拉不出弧圈球。

    如果發現了自己的這一問題並想在五十歲左右重新建立正確的手感,並學會拉弧圈球,我想還不遲。

    首先講一講正手攻球的協調發力的問題。通常發不了大力的主要原因有四點。

    一、手腕上翹。這是很多業餘球友普遍存在的問題。去看一看劉國樑,許昕,秦志戩,蔣澎龍等直板高手的握拍手型吧,橫板有王楠,王勵勤,薩姆索諾夫等都是自然放鬆下垂的。而我們的業餘球友握拍時手腕緊張,有意讓球拍與手臂成一直線,(往往有人特別強調要求如此)這就是災難所在!手腕上翹會帶來一系列的負作用。一是難以協調發力。二是容易打成滑板。三是手碗僵硬難以控制擊球落點。有朋友會說:劉國樑那是吊腕,動作不規範。其實手腕放鬆後,就呈自然吊腕狀態。而正手的吊腕與反手擰拉時的手腕極度內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為瞬間觸球時給手腕提供了協同發力的空間。

    吊腕究竟是對還是錯呢?前些時我們學校的球友告訴我,幾天前來了一個小夥子到我們這來打球。其人太厲害了,把我們最厲害的趙工都打敗了!為什麼那麼厲害?因為他會拉弧圈球,還會拐彎的。好傢伙,可惜那天我沒來。接著又說:但是,我們發現他有一個大毛病。什麼毛病?吊腕!!??哈哈,我們所有的人都不弔腕,但我們都不會拉弧圈,而這個外來的且吊腕的小夥子竟然會拉弧圈!?哈哈,這就是吊腕的玄妙之處。其實在我們拉弧圈球的時候,必須在體側,同時球拍頭必須向下。如此才能兜住球的側下部,從而完成拉弧圈球的第一個動作。此時的手腕和球拍都必須是下垂的(吊腕),隨後的弧圈動作就順水推舟了。

    二、小臂收縮過多。或者是被強調只收縮小臂打球。這種動作只適於臺內半高球的擊打,並不是正手攻的全部。由於過分強呼叫小臂打球,因而造成大臂僵硬,夾緊,更難以形成鞭打效果。

    三、擊球點錯誤。通常會被強調正手攻球一定要在身前。身前,是一個含混不清的概念,甚至被理解為身體正前方。錯了!正確的擊球點應該在體側三點鐘或九點鐘方位。(右手三點鐘位置,左手九點鐘位置。這也就是用鐘錶的時針時間位來感之與人體的方位)可略向前移。也就是體側手臂自然伸開的那一個點。

    我們通常會看到有球友在練正手攻時,側著身子,手臂從後向前推。打成了正手推!這就是錯誤強調在身體正前方擊球的結果。而正手推在乒乓球的技術當中無任何意義。由於是正手推,因而造成下肢和腰根本不需要怎樣用力,所以又造成了以下問題。

    四、下肢和腰部的力量無法與揮拍時的上肢力量形成統一。

    換句話說就是不會協調發力。由於以上三個動作的毛病進而造成了整體的擊球力量脫節。怎麼打都看著彆扭,且自己也覺著怎麼打也發不出大力。

    好了,最重要的內容開始了:

    如何協調發力和如何學會拉弧圈球。(且聽下回分解)

    好,咱既然答應了的事,就要實踐諾言。咱們接著往下聊。

    各位已經從我以上的分析中比較淸晰的瞭解了正手攻不能有效發力的原因和問題,按說已經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我已經不必多說了。但事實上,這事積重難返,否則我也不必這麼多費口舌來談此事了。同時關於怎樣才能練好正手攻的問題,也爭論了很長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講婆正確。總之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經常聽人說:練正手攻時,一定要練好框架,一定要慢慢地打,按照動作的規範去練,這樣才有利於動作定型。一定不能用力亂打,這樣不利於動作定型。

    "動作定型"論,這就是我首先置疑的論調。

    二十年前,有一個乒乓球愛好者在一個曾經在國家隊呆過的主教練的帶領下,教一幫十歲左右的小學生們練乒乓球。重點練了拉下旋球的動作,練了有大半年。於是他手下的一個最得意的同學參加了暑假乒乓大賽。當時我正好當裁判。其結果是這位同學拉下旋球時幾乎全部下網。當時這位教練也站在邊上指導,乾著急,沒辦法。不停的說:練得不是很好嗎?(動作很規範了)為什麼拉不起來?

    其實,那位教練不明白所謂的規範動作,僅僅是在拉弱下旋球時的動作。(因在訓練時用的就是弱下旋多球訓練法)一旦到了賽場,對手搓的下旋球稍轉,便一概拉不起來。

    更多的例項,我就不再贅述了。所謂的動作定型論題,實際上是個偽命題。或者說是用了不恰當的詞彙來描述擊打各種旋轉球的手感。所以本人認為:對各種旋轉的來球,能夠隨心所欲的予以回擊,且能有效地發出大力,這就叫"協調發力“!尤其在正手的進攻中更顯突出。

    好了,講了這麼多的道理,希望不是廢話。因為不明這個道理,以下講解也成為"水中望月"。(尤其是在學拉弧圈球的時候。)

    再次強調:協調發力,重點在發力。不發力,何來協調?以下便是全新的訓練理念和訓練方法。

    協調發力訓練方法

    〈一〉掄擺式練習法。

    以往的正手攻,都強調從後向前揮拍。而掄擺式練習法則強調:以腰為軸,左右旋轉。

    以右手為例,可徒手站立,兩腳站立寬於肩。此時右臂全部放鬆,(手掌伸開放鬆,不拿球拍)由腰腿發力轉動腰肢帶動手臂從右側後方轉至左前側方,再從原路轉回。讓整個手臂感受到象一根鞭子一樣在甩動,此後不斷加大力量。達到全部力的七成即可。可連續轉動10一100個回合。在此強調一下,年紀大的球友在練習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因這個動作主要是練腰部和腿的力量,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練習結束後一定要做好放鬆活動。總之不可用蠻力!一定要量力而行。

    〈二〉掄擺擊打法(搧耳光法)

    在上一個練習的基礎上,想象面前站著一個假人,用正、反手去擊打假人的耳光。但不是擊打側面,而是正面。

    以右手正手擊打為例。想象假人在右手三點鐘位置,此時全身用力去用正手去搧假人的耳光。(正臉)無論你腳下怎樣站立,只要你能夠全力搧到假人的耳光即可。此時你就會發現,你的手腕在揮動時是放鬆的,毫無翹腕的問題。同時整個手臂也是放鬆的,不存在夾臂或只有小臂在收縮的問題。此時擊打最有效的點,就是正手最佳擊球點。

    反手練習也是如此。只是要注意,反手擊打的位置在身體的正前方,或稍偏反手位。反覆擊打之後,你很快就會找到協調發力的感覺。只是要注意一點,一定要用全力去打。以上的練習全都是不握球拍的徒手練習。

    〈三〉聯合擊打法

    即將正反手的擊打聯合起來。正手一下,反手一下。此時要配合步法的移動,即反手在正前方擊打,正手側身跳步,在三點鐘方位擊打。反覆練習即可。

    隨後即可手握球拍開始照此練習。須要強調的是,一定要忘掉以前的揮拍動作,一定要以此項練習的手感為準。這種練習一個星期即可。

    〈四〉上臺練習法

    可以自己用多球去練習。站在球檯前,一隻手將球拿起落臺,待球彈起時揮拍擊球。先練正手,再練反手。這裡特別強調,擊球時要用全力。不要求你打中球檯,而是要把球打得越遠越好!要把球打的脆響。好了,十分鐘之後,你就找到了協調發力的感覺!至於要打中對面的球檯,那只是分分鐘的事。

    好了,當你用全力去擊打球的時侯,當把球打的脆響,此時此刻你的動作正是最瀟灑的規範動作!只是打的不夠準。沒關係,照此練下去,一個月以後,你就是正、反手進攻的高手!

  • 9 # 騎馬寺的少年

    50歲左右再改打球動作的話,是比較困難的。之所以這個時候還要改動作,無非是出現了兩種情況:第一是因為動作不規範,直接導致了自己無法提升到更高水平;第二,因為技術不全面而讓對手很容易抓到漏洞,因此想實施技改。下面我結合個人技改的體會也來分享一下經驗:

    改動作就如同“做手術”,大手術要需要2年以上來練習,小動作可隨時隨地改正。

    改變技術動作有大、小之分,小動作像推擋下網,需要調整拍型;拉球架肩,可調整蹬轉幅度、甩臂速率等等;但如果是增加直板橫打或者“直改橫”的話,那就基本上是要做“大手術”了。

    1.修改大的技術框架,需要單球長年練習。我打乒乓球近20年,在縣內也屬於高水平的選手,但我始終無法拿到全縣第一。究其原因就在於我的正手很強大,但反手漏洞卻很突出。在起初拿拍階段我是直板,拿起球板練球時我正手進攻的感覺就很好,由於正手攻擊力大,很容易得分也就放鬆了對反手技術的練習。後來,我為了進一步增加正手的殺傷力,從直板改成了橫板。橫板握拍更容易發力,我也嚐到了正手大力進攻的甜頭。

    可是,打了這麼多年下來,一些水平低的基本上都擋不住我的正手三板大力扣殺,而等我打到前三水平時,水平比高的人總是發我反手位、攻擊我反手位,不給我正手進攻的機會。由於“直改橫”之後,沒有再練習過橫板的反手技術,仍然是依靠全臺正手攻,慢慢地我反手的漏洞就被放大出來。水平和成績也停滯不前,由此我也走上了重新規範動作、實施技改之路。

    從沒有這項技術到增加這一項技術,其過程是十分艱難的,甚至是比你剛拿球拍打球練習時還要難。因為這麼多年下來,你的動作已基本定型,一些進攻的跑位和技戰術打得都已非常熟練。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往往是因為增加一項技術、改變一個動作而影響到你整個的技術體系。為了讓對手難以適應,我橫板反手位貼了長膠,利用長膠的磕、擋、撥、拱、彈等為我正手創造更多的殺板機會。而這個增加反手長膠的技術我整個用了2年時間,其間是從磕、彈、擋等一項一項的練起,在平時打球的球友身上反覆練習。

    哪怕是對方打我5:0,我也堅持把每一項技術都練會、練熟、練到底。這些基本的技術掌握之後,由於反手長膠磕擋球過慢,而正手反膠攻球又過快,也就是我要重新在正、反快和慢兩種節奏裡打球。適應這兩種不同節奏之後,我又重新練習了融入反手長膠之後的一些發球搶攻套路。應該說,直到全部改造完成,我的技術風格、打法體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這也必須是一個要走、要改的過程。

    改正動作的搭檔,最好選擇固定打球的幾個球友,不宜找水平高的人練習。

    改正動作是需要一個長期練習的過程,不宜找一些生人或者水平高的人來練習。生人的套路你不熟悉,經常是開球后你還沒有適應對手就被打敗,根本沒有練習改正動作的機會;而水平高的人擊球質量本來就身,你在這樣高質量的進攻下也沒有太多糾正動作的空間。

    1.找固定球友練習,最好是水平比你低的選手。以我個人的經驗,由於在一起打球的幾個球友基本上都打不過我,我們都是晚上在小區球室裡切磋。實際上,我是隨打隨改動作他們也贏不了我,但我可以跟他們在相持、對抗的過程中反覆地、不停地找改正動作的感覺、技術要求。

    我改動動作的方法是:白天看技術影片,增加在頭腦中的印象;晚上在固定的球友身上練習,加強手上的體會;打完球洗完澡回到床上,再觀看白天的技術影片,對照在球友身上試驗的效果,不斷總結改正,分析哪裡還不到位、做得不標準。這樣一套練法下來,我從直板改橫板,從反手完全不會、一片空白,打到了現在僅用反手長膠就能橫掃一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些人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