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先生講歷史

    徹底控制了關中之後的秦國,只能說是個強國,並不具備對六國的絕對優勢,而真正讓秦國所向披靡的,還是另外兩件事,其一是吞併巴蜀,其二是打通進入中原的通道。巴蜀在大禹分為九州時候被稱為“梁州”,因為處於華山之南,也被稱為“華陽”。巴蜀在周朝之前,因為溫度較高,並且周邊多山地,屬於古代的巴人部落,而巴蜀在西周時期也並不受周王朝控制,更多的是由這些少數民族領袖來統治,能夠跟巴蜀直接接壤的就是秦國和楚國。但是楚國位於巴蜀的下游,跟巴蜀打仗並不佔地理優勢,且楚國的擴張目標更多是長江下游,也就是吳越之地,這些地方地勢更加平坦,物產豐富,所以楚國對巴蜀並沒有特別強烈的野心。

    一、奪取巴蜀,提升實力,奪取武關道,使楚國無險可守,遲早要亡

    秦國從秦嶺南下就可以直接進入四川盆地,並且秦國往東受制於關東諸國,又急於擴張來補充物資,巴蜀就成為了秦國最重要的目標。恰好這個時期,巴蜀國發生內亂。公元前316年,秦國藉此機會,派司馬錯伐蜀,一舉滅掉了蜀國,戰領了四川盆地。滅蜀對秦國的意義非常重大,它擴充了疆域,增加了人口,同時蜀國在楚國的上游,從而對楚國有戰略性的俯衝,從此楚國面臨極大的壓力,而秦國一躍成為了戰國第一強國,完全改變了戰國的格局。

    秦國在蜀地取得了成功之後,就面臨第二個問題,那就是需要打通進入中原的通道。長期以來,秦國想進入中原,有兩個通道,一是走崤函古道,二是走武關道。透過崤函古道是進入河洛平原,而武關道則是進入南陽盆地的通道,武關道是可以從咸陽經過藍田、商州、武關,直接到達南陰的鄧州,再到襄陽。而楚國也可以由武關道直接深入到秦國腹地,也就是直接通往咸陽。若是秦國控制武關道,就有能力直接南下進入南陽盆地,再由南陽盆地南下進入江漢平原,從而進入到楚國的腹地,楚國就會面臨極大的威脅,所以武關道是秦國和楚國之間必爭的要道。

    但是當時的楚國和齊國結盟,共同對付秦國,秦國一時難以應付兩大強國。為了拆散楚國和齊國的盟約,公元前313年,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放棄和齊國結盟,就割讓“商於六百里”,楚懷王便信以為真。可是當楚懷王與齊國斷交之後,張儀使詐,說自己僅僅允諾六里,楚懷王大怒,發兵伐秦。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丹陽,藍田之戰,結果楚軍大敗,秦國不僅佔領了肥沃富足的漢中平原,還奪取了武關,從此,楚國面對秦國無險可守。秦國打擊範圍可以直接指向襄陽,而且秦國佔領了巴蜀之地,可以從湘黔夾擊楚國。

    公元前306年,秦國又佔領了江漢平原,如果從江漢地區順江而下,直接深入楚國,佔領楚國國都郢。在這種情況下,楚國面臨著從西北方和西南方的雙向攻擊,直接進入楚國的腹地。楚國在秦國的不斷打擊之下,衰弱了下去,面臨秦國多方向的壓力,再也無法抗衡。楚國只剩下廣大的江淮平原地帶,但是這些地域無險可守,秦國在第二階梯上,居高臨下,楚國的滅亡只是早晚的問題了。

    二、佔據崤函古道,開啟通往中原的道路,打敗南韓、趙國,秦的統一已不可避免

    當秦國奪取武關道之後,下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崤函古道,崤函古道是由函谷關通往洛陽的通道。函谷關往東便是三門峽市,在三門峽市分岔成了南北兩道,北崤函道從三門峽到澠池、孟津再到洛陽,南崤函道由三門]峽到雁翎關到宜陽再到洛陽。除此之外,秦國還有水路到達洛陽,那就是沿著洛河往下經過盧氏縣再到宜陽縣的韓城鎮,這就是著名的韓盧道。但是北崤函道地勢險要,秦軍很難攻進來,當年秦穆公兵敗的“崤之戰”就在北崤函道,秦國顯然不可能進攻這條道。

    而南崤函道和韓盧道在宜陽匯合,那麼宜陽就成為非常重要的關口,一旦打下宜陽,就可以直逼東周都城洛陽,南韓也危在旦夕。於是,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出動了重兵,經過半年多的持續戰爭,終於打下了宜陽。從此,通往中原的道路打開了,這是秦國曆史上極度重要的轉折點,意味著秦國自從立國後真正可以進入中原,而秦國對關東諸國由防守轉向了進攻。

    在公元前293年,秦國派白起為將領,在宜陽東邊、洛陽旁邊的伊闕與韓、魏、東周軍隊進行決戰,打敗聯軍,從此秦國徹底控制了崤函古道。韓、魏的地理優勢蕩然無存,也日漸衰落了下去。秦國控制了崤函古道之後,就可以沿著汾河谷地北上,直接進入到趙國的腹地。與此同時,趙國在“胡服騎射”和吞併中山國之後,逐漸強大了起來,成為了秦國的北方勁敵。秦國不斷侵吞南韓領土,逐漸控制了汾河谷地,這時候秦國想要奪取南韓的下塊領土就是上黨。

    可是上黨之地百姓不願意歸順秦國,就向趙國投降,趙國雖然面臨秦國的壓力,但還是在無奈之下接受了,因為上黨地勢較高,一旦秦國佔領之後就直接俯衝趙國,邯鄲就會受到威脅。為此秦國和趙國雙方竭盡全國之力與趙國對抗於長平,最終秦軍將領白起大敗趙軍,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經過“長平之戰”之後的趙國實力嚴重受損,雖然六國聯合打敗了秦國,但是當秦國捲土重來之時,六國已經無法阻擋,而秦國統一就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結束語

    綜合來看,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除了變法成功、善用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戰略上採取了非常正確的路線。秦國的統一分成了三步,第一步主要抗擊魏國,打敗義渠,穩定關中。第二步是進一步佔領巴蜀,奪取武關,打擊楚國。當魏國威脅被削弱之後,楚國就成為了秦國最大的敵人。秦國對楚國採取的是側面包圍的方法,先是佔領巴蜀,然後奪取漢中,佔領武關,同時採取“遠交近攻”的方式,瓦解楚國和其他國家的聯盟,削弱魏國。

    第三步是奪取崤函古道,佔據汾河谷地,控制上黨。當秦國在對韓魏作戰勝利後,奪取了崤函古道,從而深入汾河谷地,那麼下一個對手就是趙國。於是,秦國在戰國後期集中國力對付趙國,最終將趙國打敗之後,秦國的領土貫穿到了從北方的蒙古高原、太行山,直到南方的雪峰山、雲貴高原廣闊的領土。實際上是佔據了地理上第二階梯上的高原和山地,向第三階梯平原俯衝,在這個時候秦國的統一就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 2 # 無妳則是虛度6

    首先:

    秦國的君王犯下的錯誤比較少,或者說是基本上對秦國有很少的影響。從商鞅變法的時候開始,秦國就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框架來約束貴族和平民,這樣就讓秦國變得富強起來,而且所擁有計程車兵也個個猶如虎狼一般,讓後世的君王對其他人的危害大大降低了下來。

    而且商鞅變法在當時是作為榜樣的存在,讓秦國在那時候湧入了許多有才華的人,這樣子一來,秦國在基礎上就遠勝其它諸侯國,所以只要不犯太大的錯誤,秦國就會越來越強。而其它的諸侯國則不同,因為在基礎這一塊它們就已經比不上秦國了,要是君王在放一個錯誤,那麼就只能被秦國打入深淵之中了。

    其次:

    讀過賈誼所著的《過秦論》,那麼你就會發現,秦國為了能夠統一中國。秦王一共耗費了六世的時間。雖然說在秦始皇前面的六代秦王也曾經犯了過錯,但是那些犯了錯的秦王基本上早早的就去世了。而其中基本上沒有犯錯的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卻對秦國的統一有著很好的幫助,顯示透過商鞅變法吞下了巴蜀地區,讓秦國有著其他六國沒有的優勢。

    而哪位孔武有力的秦武王,剛上臺時為了舉一個鼎,直接作死導致自己的死亡。根本沒有時間來犯大錯;而秦孝文王雖然天性喜好吃喝玩樂,可能上蒼認為他會影響秦國的圖片你故意,所以他在上位三天之後就直接死亡了。等到了秦始皇上位後,秦國所擁有的領地面積已經達到了全國的一半,所以其它六國君王就算不犯錯誤也抵擋不了秦國的攻略。

  • 3 # 曉康講歷史

    首先你要知道白起是誰,整個戰國時期,一共死亡約200萬人,白起自己就拿了100多萬的人頭,秦國還有其他悍將如王翦,司馬錯,蒙恬,王齕,蒙驁,章邯,王賁,李信,蒙武,其他六國聯合起開都打不過他們,秦國以碾壓的趨勢,統一了中國。

  • 4 # 何運超

    說起秦國的統一之路,這是一個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又都很含糊的問題,值得稍微梳理一下。

    很多人都以為商鞅變法促使秦國強大,煥然一新,具備同東方六國較量的實力,然後逐步打敗六國,完成統一。感覺是這麼回事,但事實上沒有那麼簡單。

    今天人都喜歡大秦帝國小說和電視劇,這是美化秦國曆史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展現秦國轉變艱難的背景卻是事實,尤其第一部演繹的非常好。

    秦國起初已經險些被分割,商鞅所封的商於等地,今天都知道是在陝西境內,當時已經被魏國佔據,秦國在變法之前已經到了被滅的邊緣,這是事實。悲劇的根源在於秦人好戰!這奠定了秦國後來會崇尚法家,適合他們的性格,改造成為一個適應戰時運轉的國家,一切都為了戰爭準備,這在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一路延續,直到秦始皇。

    但是,商鞅不是巫師也不是神仙,沒有什麼神奇魔法,秦國的變強是一步步來的,不是三五年下來立馬就脫胎換骨,脫胎換骨是文學性的修飾。秦孝公最後一戰是奪回商於之地,打敗了魏軍,這是樹立變法以後秦國信心的基礎。

    惠文王處死商鞅,已經說明當時國內問題的複雜,另外用張儀推崇縱橫家,看起來策略有變化,但惠文王的方向不同,壯大秦國的目標也不同,最重要的是攻下巴蜀,秦國的綜合實力成功超過東方六國。何況張儀用詐術蠶食楚國,實際上秦國沒有巴蜀,對楚國是非常忌憚的,楚國地域之廣是非常阻礙秦國的,儘管南方很多地方是蠻荒,但至少能夠讓楚國充分周旋。

    而且當時不光秦國在變法,正如趙國、齊國都有變法圖強的舉動,好比與商鞅幾乎同時的齊威王有孫臏、田忌,而趙國後來更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軍實力倍增。以至於惠文王之後,最艱難的是昭襄王時期與趙國的拉鋸,這期間有魏無忌的幾次合縱佔據優勢,主要就是魏趙聯合,直到秦國有了白起的出現,成為秦國能夠消滅六國有生主力的“關鍵先生”。長平以後,幾乎再沒有能夠阻擋秦軍邁向統一的步伐了。何況當時六國之間時不時還互相內耗,好比燕國樂毅和齊國的恩恩怨怨,

    所以,秦國為什麼可以完成統一的條件,不是某一方面原因,就秦國本身也是很多方面形成的優勢,客觀上東方六國還各自削弱力量。簡單來說,首先是變法促成秦國實行軍事機制,其次是吞併巴蜀富庶之地壯大後方和人力資源,綜合力量具備超越六國的基礎。第三是軍事較量秦軍的確能以一對抗六國的合縱,儘管互有勝敗,但經驗和戰鬥力都提升幾個段位,然後白起長平一戰主打消滅最強的趙軍主力,令六國膽寒,從此沒有誰可以再與秦軍抗衡了。

    以至於最後燕國王子只能招聘刺客,做偷偷摸摸的行刺舉動來對付秦國,足見六國的寒酸和不堪。

  • 5 # 小四影片剪輯

    遠交近攻,先弱後強,逐一攻破,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下城:紅玉的詛咒一直過不去50層,該怎麼樣,才能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