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偵查一線
-
2 # 變電站繼電保護
美國宇航局的黑科技很多了,大家熟知的就不提了,好多最新的黑科技都在實驗驗證階段,比如空間脈衝裂變-聚變推進系統,火星棲息地建造的深度催眠技術,CubeSat微衛星平臺的雙模推進系統,二維行星表面登陸(技術),主要研究人員為哈米德·馬吉德。新的空間經濟微積分演算法,由美國宇航局蘭利研究中心執行的“X”計劃,負責測試先進的技術驗證機,行星科學研究所執行的太陽系小天體與銀河宇宙射線相互作用的,高階生物複合材料,納衛星等離子推進技術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進行極端環境下的變壓器技術等,好多問題都是比較抽象的,但都是為了進一步探索太空在做相關的鋪墊!
-
3 # 軟體工具迷
高超聲速(Hypersonic)吸氣式太陽能電推飛行器。吸氣式衝壓動力,霍爾電推系統,高超聲速飛行器。它是NASA為火星探測做的技術預研,在火星稀薄大氣中高超聲速飛行,比現在的火星直升機要先進許多。
-
4 # 手工DIY的朱某
NASA有多少黑科技我們不得而知,也是不可能知道的,這是絕密,但我可以給你列舉10項NASA的驚人成就
太空梭專案1972年,美國宇航局啟動了太空梭計劃,從1981年到2011年的30年中,太空梭將300多名宇航員送入低地軌道。
阿波羅11號飛船美國宇航局是首個將人類送上月球的機構。1969年7月20日,人類的足跡首次印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
卡西尼號探測器透過卡西尼號探測器,科學家不僅獲得了許多太陽系內最驚人的照片,還獲得了大量有關土星及其衛星的資料。
朱諾號探測器這個探測器於2016年7月4日到達木星軌道,將按計劃完成多次近距離飛越這顆行星的任務,收集更多木星及其衛星的資料。
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用了9年時間,終於在2015年7月份到達冥王星軌道,提供了大量與其有關的資料
哈勃太空望遠鏡自從1990年被髮射到低地軌道上以來,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廣袤宇宙的壯觀圖片。
旅行者號探測器到2012年,旅行者一號的資料顯示,它已經離開太陽系,進入了星際空間。它也是首個人類製造的物體進入星際空間。
開普勒號太空船開普勒號太空船發射於2009年3月份,以搜尋可能存在生命的系外行星。這些行星都是類似地球的岩石行星,體積與地球相當,與其所旋轉的恆星距離適當,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到目前為止,開普勒號已經發現4696個“可疑目標”,其中2330顆行星已被證明能夠滿足上訴要求。
火星探測器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探測器登陸火星,加入到已經陷入休眠狀態的旅居者號、勇氣號以及2004年到達的機遇號行列。有了這些探測器,人類對火星已經相當瞭解,獲得的資訊有望幫助人類將來登陸火星。
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是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F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以及加拿大太空局(CSA)聯合推出的太空專案,它位於低地軌道上,2000年開始執行。宇航員可以駐留其上,在太空中進行各種試驗。它是各國航天機構之間合作的產物,不僅在研究微重力環境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對研究地球也很重要。
-
5 # 每日一嘚瑟
自1958年成立以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在執行其民用太空計劃,在完成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的競賽中擊敗了前蘇聯,用無人駕駛機器人探索火星表面。這些成果的背後離不開強大的科技支援,NASA發明了各種技術來解決太空探索的特殊問題,其中涉及到的黑科技清單肯定很長,但是如果必須挑出幾個,那麼這三項將是最厲害的黑科技。
1、防腐塗料太空探索的挑戰之一是火箭必須承受從飛起到太空極度寒冷的極端條件。在70年代NASA飛行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裝置上塗上一層含鋅粉和矽酸鉀的保護層,將有助於防止生鏽。到80年代初期,另一個研究團隊使用這個概念生產出了無毒的水性塗料IC 531矽酸鋅,它可以很容易的與鋼結合,並在30分鐘內乾燥成堅硬的陶瓷狀表面。該塗料已應用於橋樑、管道、石油鑽井平臺、碼頭裝置、牽引車框架,甚至應用於美國陸軍坦克的外部。
2、乳化的零價鐵NASA將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後,大量的燃料和化學廢物殘留在發射臺和周圍區域。特別是一種化合物三氯乙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在地下自然分解,同時還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發育產生有害影響。NASA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解決方案,透過濃溶液將這種化合物分解成無毒的副產品,而且對環境無害。這種濃溶液稱為“乳化的零價鐵”,可以注入地下水中,以中和對環境構成威脅的有毒化學物質。這項技術很快應用到商業市場,許多化工、製造和石油公司購買後來修復其業務中被有毒物質汙染的土地。
3、微生物止回閥NASA為了保證宇航員在太空中可以獲取到乾淨的水,發明了濾筒,它使用碘來清潔太空梭上的供水,這項技術也被稱為“微生物止回閥”,在為市政自來水廠清潔水方面提供了很大幫助,特別對被化學物質汙染了地下水的地區十分重要。
-
6 # PM宋先生
NASA作為美國的核心政府機構之一,除了在人類航天曆史上有非常突出的貢獻之外,實際上以NASA為首的航天計劃催生出的附加產物,如今早已經成為了我們人類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產品。這裡就詳細的給大家講一講,僅僅探討科技對人類的貢獻。
歷史決定了NASA的領先其實如果喜歡歷史的人,往往對於世事,無論遇見什麼樣的困難都會想得比較開。因為目前的世界格局和形態,確實就是各種歷史因素疊加累積過來的。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是卻可以對目前的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NASA作為美國政府的核心機構,確實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對於整個人類都有著突出的貢獻。深究其歷史背景,主要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成就了NASA:一個是二戰結束後的新世界格局;另一個是美蘇之後長達30多年的爭霸。
第一個二戰結束後的人才流動。在二戰期間,無論是從軍事力量,還是經濟力量上來看,其實德國都是全球霸主。舉個例子:中國先烈們當年用人肉阻擋日本的坦克,後來蘇聯進入東北後一週就把80萬關東軍全部收拾了,蘇聯的T型坦克打日本的坦克跟玩兒似的,但是碰見了德國的虎式坦克,正面戰場上根本打不贏,交換比30:1,後來是因為美華人轟炸了德國的軸承廠導致沒有零件生產,最後依靠數量和西伯利亞的寒冬取勝。德國的科技實力可見一斑。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作為資本主義戰勝國的代表,收編了德國大量優秀的科學家。開出了大量豐厚的條件,最重要的就是免去這些科學家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當然科學確實是無罪的,有罪的是挑起戰爭的人。美國前後一共收編了超過400名德國頂級的科學家,其中就有火箭之父,錢學森的恩師馮·布勞恩。這些科學家,為美國科技的發展和領先奠定了人才基礎。第二個是美蘇之間進行的太空爭霸賽。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作為西方資本主義的代表,蘇聯作為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代表,毫無疑問會相互之間展開競爭。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北韓戰爭,金日成受到斯大林“誘導”挑起統一半島的戰爭,最後導致美國率領聯合國軍出兵,打過來打過去,中國志願軍損失那麼多人,最後還是按照北緯38度劃島而治一直到今天。那麼熱戰結束之後,冷戰就到來了。這期間典型的事件,就是美蘇之間從50年代開始的太空競賽。太空競賽的早期,一直都是蘇聯一馬當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位女性航天員、第一個空間站等等。美國總是落後一步,於是乎直接推出了阿波羅計劃,直接進行登月。前後20年投入了500億美元,80家研究機構,200所高校,20000家企業,400000人參與。這也就為NASA的領先,奠定了技術基礎。
NASA技術上的實力其實現在對比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太空爭霸,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蘇聯是以國家目標為主要核心來運作的,產出的科技壓根就沒辦法進行大規模的商用,人民自己根本就無法直接受益。
美國採用的是軍民結合的形式,大量私人企業參與進來,獲得的科技成果反過來商用下放給普通民眾成為消費品。如今不少我們經常使用的產品,都是當年NASA在太空競爭中發明出來的產品。
比如說耐克的氣墊鞋,本身的原型就是給當年登月的宇航員準備的登月靴子,採用了內建氣墊進行緩衝,並且可以減輕重量。現在改良後被我們大家踩在腳下。比如說女性用的衛生巾和嬰兒用的尿不溼。本身是當年為了方便宇航員如廁發明的內建在宇航服內的吸水性材料。早期的宇航員,想要上廁所,只能暫時尿在宇航服內。比如說我們冬天穿的羽絨服,本身也就是當年航天服的改良版本,更輕、更薄、更透氣。如果說當年沒有上太空的準備,誰會想著換掉雖然重但確實保暖的大棉衣呢。比如說現在各種各樣的無線手持工具。無論是工人使用的無線電鑽,還是家庭使用的無線吸塵器等等,最早都是為了方便宇航員在太空作業設計的。還有很多很多產品,都是當年為了方便宇航員上太空被髮明出來,然後被企業商用之後普及到民眾,成為我們現在日常使用的產品。民用產品如果還不算什麼的話,那麼NASA主持的登月計劃對人類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就真的非常重要了。如今人工智慧也好,智慧手機也好,5G通訊也好,本質上都是半導體產業的進步。我們隨便舉幾個產業:
計算機產業,直接催生了IBM、惠普、仙童、施樂等公司的誕生和發展,可以說沒有登月計劃就沒有今天的矽谷。也就更沒有後來的蘋果、微軟、谷歌、Facebook。
航空產業,登月計劃參與的波音、通用電氣、洛希,哪一個不是現在航空業的巨頭?沒有登月計劃,人類的航空事業不會有如此的突飛猛進,想想現在幾百元就可以飛東南亞的爽快。
通訊產業,通訊雷達的發展,無線通訊裝置的使用與迭代,刺激了AT&T、摩托羅拉這些公司從有線電話向無線電話的迭代速度,刺激了通訊網路的升級換代,最終才有了網際網路的發展。因此我們說,NASA最大的貢獻,並不是所謂的登月、太空梭這些亂七八糟的玩意兒,而是對於我們人類日常生活產品出現的大力推進作用。
本質上還是錢的問題無論是航天還是基礎物理研究,其本質都是燒錢的問題。這一點來說,NASA擁有其它國家航天機構望塵莫及的資源,光是經費來說,NASA每年的經費預算超過了200億美元,而中國目前作為航天研究的第二大國,航天部門的經費每年只有50多億美元,只有NASA的四分之一。當然,如果美國不挑起那麼多戰爭,NASA的經費還可以更多一些。實際上目前說航天發展的問題,本質上就是錢的問題。縱觀美國這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本質上主要就是三個霸權:第一個是科技霸權,掌握最核心的技術,擁有全球最優秀的人才。第二個是軍事霸權,有了科技就可以造出最好的武器,自然軍事力量最好。第三個是金融霸權,用美元取代黃金作為國際結算單位,就可以薅全世界的羊毛。如果說還有一個那就是:文化霸權。好萊塢的動作片和科幻片,投入資金巨大,觀賞性確實不錯,自然而然就有了文化的輸出。如今中國多少小孩還看西遊記、黑貓警長、葫蘆娃?難道不都是看復仇者聯盟去了?順帶也就把西方文化輸入到了年輕人身上。因此不管我們怎麼樣對比中美航天,事實就是依舊有不小的差距。比如說從目前的運輸火箭來看,NASA扶持的SpaceX公司(就是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克那家),最新的獵鷹重型火箭,運載能力是65噸,發射成本只需要一億美元不到,因為推進火箭和整流罩是可以回收二次使用的。而中國目前最新的長征5號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只有25噸,差距依舊不小。中美之間這種差距縮小,靠的就是上面幾個霸權能不能被我們實現追平甚至反超。科技上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國發展;軍事上韜光養晦繼續發力,爭取到第二島鏈內有自主權;金融上面可以有自己的同盟,可以實現人民幣的離岸結算;文化上繼續輸出像《三體》、《流浪地球》這樣的優秀作品。
回覆列表
1.無洗滌劑水洗技術
大家用洗衣機洗衣服肯定是要放洗衣粉或者皂粉的,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現在NASA可以幫你省掉這部分錢。眾所周知,洗完衣服後含有洗滌劑的水是很難回收和重複利用的,水在太空中是珍貴的資源,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一呆就是幾個月,也不可能不洗衣服,於是NASA就發明了不用洗滌劑的洗衣技術,既可以把衣服洗乾淨,又不用洗滌劑,可謂一舉兩得,在2018年,NASA就把這項技術拿來民用。
這項技術的原理是是透過空氣中的氧氣產生氧原子,其強氧化性可以對衣物進行殺菌消毒和洗滌,原理雖然很簡單,但是怎麼做才能安全可靠是很重要的,有了NASA在太空中使用的經驗,我想大家更容易買單。
2.低溫保鮮膜
如果大家看過返回式衛星的回收和載人太空艙的回收,一定對外面裹的金燦燦的隔熱材料印象頗深。這些隔熱材料可以隔絕飛行器返回大氣層時摩擦產生的數千度高溫,拿來給低溫保鮮食材做隔熱包裝自然不在話下。想想你從金燦燦的航天保鮮膜中剝出一支美味的冰淇淋,這是多麼刺激的一件事。
3.自動駕駛技術
自動駕駛絕對是汽車行業這幾年最熱的話題,目前投入商用的技術也在中國出現,但是NASA推出的自動駕駛技術來源於火星車的演算法。這可是火星車哦,工作在5500萬公里外的火星,地表環境極其複雜,沙塵暴極其兇猛,這套自動駕駛系統都可以保護它的安全,讓它在極端環境中遨遊,用在地球的車輛上還不是遊刃有餘。
4.健身裝置
由於太空中的低重力對於宇航員的肌肉和骨骼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在太空中健身是宇航員每日必修的功課。如何利用最短的時間和最低的負荷來達到最好的健身效果,是NASA追求的,也是所有上班族所向往的,現在這套健身裝置也來到了大家身邊。
OYO Personal Gym,這是一個低配重的健身器,由於太空運輸的昂貴成本,宇航員使用的健身裝置都是很輕便的,但是依然可以達到很好的健身效果,一個1公斤重的健身器材,目前能產生11公斤的效果,是不是很神奇?
5.睡眠改善系統
太空和地球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宇航員每天要經歷15次日出和日落,很容易睡眠紊亂,讓宇航員睡個好覺就是NASA解決的大問題。航天醫學團隊可以利用光線的改變來改善宇航員的睡眠質量,2018年他們也把這項技術奉獻給了失眠患者。
6.VR遊戲
隨著HTC、索尼和Oculous Rift在虛擬現實遊戲的發力,購買一套虛擬現實裝置已經不是什麼難事,虛擬現實遊戲也變得普及,但是NASA推出的虛擬現實遊戲《阿波羅11號飛船》你不可不玩。NASA提供了詳細的飛船內部構造、控制面板和月球的具體資訊,可以給你最逼真的遊戲體驗。
NASA在2018年轉為民用的技術還有超音速客機、工業設計模擬軟體、倖存者搜救雷達、奧斯卡小金人鍍金,由於和普通人的生活比較遠就不再一一介紹。上面的那些“軍轉民”產品已經上市,大家可以任性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