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理法說

    我會對他說堅持心裡的正義,活出自己的本性。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仁義禮智信已經被破壞,君主之間為了霸業完全不顧禮義廉恥,所謂的“名士”的合縱連橫不過是爾虞我詐,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國家人民玩於鼓掌之間。

  • 2 # 執一應永珍

    什麼都不用說,他不是那種渴求別人認可自己的人。

    梁惠王有請孟子的想法,他兒子梁襄王也有請孟子的想法;

    被兩任國君認可、青睞,這對於當時的其他“諸子百家”來說,相當難得了吧;

    可偏偏孟子不願接他們那一攤子。

    為什麼孟子不接受?

    在他眼裡,那種為了私慾、而動用國家機器、去和平民百姓爭利的國君,

    根本就不配當國君,輔佐他們,那是噁心自己。

    再比如,見到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一點面子都沒給的說了句“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跟他聊完,就帶著徒弟們走了,根本就不在乎襄王的看法。

    你說連一國之主的看法都不在意的孟子,回在乎有沒有人理解他、安慰他、認同他嗎?

    他繼承了孔子的志向,也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而不仕,不是不能仕,而是當時的社會狀態信奉的就是拳頭決定一切,因此,註定儒家學說不可能在亂世中推行。

    就像無政府狀態下的社會,誰拳頭硬、誰人多、誰武器厲害,“誰”才能活下去;

    所以,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甚至修煉長生的陰陽家大行其道。

    當時世道不允許儒家發揚光大,孟子怎麼對待呢?“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和某遊戲中的“即使敵眾我寡,末將亦能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是一樣的氣概。

    他的思想觀是什麼?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為儒家守道、傳道、佈道,是他的真正使命;

    為完成這個使命而死,非但死而無憾、更是真的死得其所。

    就像古代的將軍、戰士,為了保衛國家和民族、在抵抗異族入侵的戰場上;

    寧願“馬革裹屍”一樣(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你覺得,

    內心篤定到這種程度的人,還會需要別人的認同、鼓勵、安慰、或是憐憫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總愛報怨的人,你是繼續交往還是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