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老高評論

    首先將公共知識分子稱為大多數都有親美傾向,這是一個不成立的命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偽命題。美國哲學家雅各比在《最後的知識分子》一書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識分子”概念,認為真正的知識分子應當有專業素養,有世界視野,有社會責任感,有改造社會的行動,有擔當社會引路人的勇氣。

    在中國最早出現公共知識分子的稱呼是源於2005年,當時的《南方人物週刊》第七期特別策劃“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由此可見,在公共知識分子這一概念進入中國的時候,是一個褒義十足的詞彙!但是我們國家比較奇葩之處在於,一般一個好的概念進入我們社會視野的話,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就會被異化。包括我們一些傳統的文化詞彙,在社會中也常常由於社會一些極端現象或不正常的現象,而內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比如說小姐、老師、乾爹等詞彙。

    公共知識分子應是一個職業道德操守優良的人,公共知識分子的意義不僅在於他們對信仰和理想的堅定,也在於對思想和批判的獨立,但更在於他們個人道德表現和職業道德水平!但往往問題就出現在最後一點上,正是由於很多所謂公共知識分子在個人道德和職業操守上的瑕疵,導致民眾對公知的認正面認知直線下降!

    至於公知大多數親美傾向的這種印象的形成,其實跟我們國家社會發展認知的水平有關係!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很大程度上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經驗的學習,主要是向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學習。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中國的大多數的民眾對於美國的認識都是經歷了一個從仰視到平視的一個心態歷程。到從改革開放,到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到2010年我們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廣大民眾對美國的認知是正面和積極的,但是隨著美國在冷戰結束之後發動的一系列的對外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美軍在戰爭中的殘暴表現和戰爭之後這些國家的慘狀,使得中國民眾對美國的認知產生了新的變化,開始從正面認知到認識到美國的兩面性。

    正是由於中國社會對美國認識的兩面性增強,開始以平視的角度認識美國存在的問題,認識美國的優勢和不足,這就導致了民眾對整個公知群體的認識也發生了隨之的變化。因為公知作為專業精英,他的精神和知識儲備和能力素養受到了美國很大的影響,而民眾對於美國認識的變化,必然會反映在對公知變化的立場上。這也就導致了民眾對公知的認可度,甚至產生對公知的否定性認識。

    同時由於很多被標上公知標籤的人物,在現實社會中由於個人言論過於出格,甚至是超出了民眾對於常識的基本判斷,導致可信度下降。而另一些被貼上標籤的公眾人物,由於在個人道德操守方面出現了重大的瑕疵,甚至被公開報道嫖娼等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的事情。公知的負面形象在近些年來被異化的更加厲害。再加上很多公知的身份是留美或者是美籍,這就更加加深了大家認為公知親美的印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擺拍的人和事,某某獎、人物、先進等等,請問有多少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