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知史
-
2 # 陸麒麒
按照《魏略》的說法:在這個“子午谷奇謀”裡,魏延至少預設了這樣幾個條件:
1、魏延的一萬人能在十天內走出子午谷,這個其實本身就是比較不現實的,關於這個問題,最有參考對比價值的是曹真伐蜀。魏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曹真的主力由子午谷進軍,在大規模動員,充分保障後勤的情況下,走了一個半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子午谷加上漢中段長達九百多里,魏延的一萬人部隊要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在十天內高強度行軍走出極其險峻,山高谷深的子午谷,這還要排除任何偶然的情況,比如秦嶺變化莫測的天氣情況,這本身近乎天方夜譚。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次參考另外一個戰例,就是鄧艾偷渡陰平道。鄧艾實際上也花了一個多月,才走完七百多里。
2、“子午谷奇謀”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蜀軍的後勤補給問題能夠圓滿解決。在《魏略》中,魏延這次“奇謀”是一個無後方作戰,具體的方案是五千人作戰,五千人負糧。這個情形宋代的沈括有過專門的論述。也就是說,僅僅依靠蜀軍自己攜帶的這部分補給,最多可以維持十八天。經過第一條的分析,我們已經看到,在子午谷這段行軍過程中,如果遇到任何一點意外,比如天氣情況,再參照曹真的行軍情況,十八天要走出子午谷,根本就是毫無可能的,也就是說魏延還未出谷,糧食就已經耗盡,而且這還只是不計任何損耗的情況。3、整個突襲子午谷的行動高度保密,能夠順利出谷,加上還必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而退,主動放棄長安。至於這一點,主觀性就更強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夏侯楙會草包到這種程度。況且,實際情況也不是如魏延所說的“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拋去曹魏從鍾繇就開始經營關中,長安城防有相當的保障不說,曹魏在雍州還有一部分以“州軍”為主的機動兵力。事實上,雖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一定的突然性,但是根本談不上“絕對機密”,曹魏方面對此也不是毫無準備的。孫資曾經針對諸葛亮駐屯漢中,準備北伐的情況,給魏明帝曹叡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這裡所說的“據諸險要”,顯然應該包括了子午道上的子午關,“子午關,在長安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關。”魏延的計劃,除了視夏侯楙為酒囊飯袋以外,顯然還“自動去掉”了到達長安城下之前的這些魏軍據點。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當年李傕郭汜兵犯長安,以十萬之眾圍攻長安且攻城不下(長安城周長就達到六十三里),最後還是因為呂布軍中出現叛徒,開啟城門才得以進城的(《後漢書·董卓傳》: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魏延就憑僥倖出谷,但是已經疲憊不堪的區區一萬人,就想達到讓夏侯楙棄城的震懾效果,實在很難讓人信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然有“還於舊都”之說,但是其真正戰略目標還是指向隴右,意圖以封鎖隴山的方式,切斷這部分地區和曹魏關中的聯絡,達到逐步蠶食曹魏領土的目的。可以說諸葛亮壓根沒有一口吃個大胖子,直接解決“咸陽以西”的打算。須知曹魏由洛陽進軍馳援關中,速度會非常的快,這點可以參考張郃救援隴右的行動,必然不會像魏延所說的“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在魏延的設想中,既要曹魏援軍非常慢,又有諸葛亮主力迅速到達。我們再次參考隴右的戰局和街亭攻守,這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如果諸葛亮放棄隴右,直接出兵關中,還勢必面臨被從洛陽而來的魏軍和隴右地區魏軍兩面夾擊的局面。結合北伐的總體戰略來看,無論大的戰略層面,還是具體的戰術細節,“子午谷奇謀”都是經不起推敲的。認為“子午谷奇謀”可以一戰而定大局,實在有些不知所云。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從漢中透過子午谷進軍長安的軍事行動呢?其實也是有的,東晉桓溫北伐前秦,明末闖王高迎祥進攻西安,都是取道子午谷,但是都無一例外失敗了。這兩個戰例,都是因為進攻方中了埋伏而導致失敗,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防守方都很重視這條通道,絕對不會棄之不守。這和鄧艾偷渡陰平時候的情況,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最值得一說的就是闖王高迎祥在崇禎九年七月的偷襲行動,高迎祥以五萬之眾,被埋伏在子午谷黑水峪的兩萬明軍全殲,而高迎祥本人也受傷被俘,最後被殺。
最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三國志·魏延傳》裡的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裡和《魏略》最大的不同就是根本沒有出現子午谷的方案,或許魏延真有出奇兵的想法,但是應該也不會是像“子午谷奇謀”裡描述的那樣。經過上面的分析,《魏略》中“子午谷奇謀”這個方案有違軍事地理常識的地方實在太多,也是和諸葛亮北伐大戰略完全不相符合的,所以關於這樁公案的爭論,可以休矣。 -
3 # 歷史小星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要實現魏延計劃,需要具備哪些必備條件呢?
1、 戰術突然性。利用劉備死後5年蜀軍沒有在北線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蜀國比較有名的軍事將領如張飛,黃忠,馬超等均已去世給魏國造成的麻痺思想,充分作好戰役的保密工作,用閃電戰發動突然的襲擊;
2、 速度。隱蔽地作好一切準備工作,高速進兵,搶在魏軍增援到來前按計劃佔領各重要戰略要點和險關,阻擊魏軍於關中以外;諸葛亮出祁山地圖
3、 吳國的配合。利用吳國的陸遜、朱然、諸葛瑾集團在沿長江一線的下邳,合肥,襄陽等重鎮發動大舉進攻(或與其聯合計劃)、魏軍的戰略機動部隊東進,無暇西顧之機,適時發動,使魏軍在短時間內難以調動重兵進行有力的反擊;
4、 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魏國關中地區防禦力量並不強,曹真和張郃集團仍舊還在襄陽前線防禦東吳,可以保證蜀軍突擊部隊可以迅速達到戰役目標,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軍擊退;
5、 蜀軍集中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強大的指揮力量,不可猶豫,務必速戰速決,一戰成功,否則這樣的戰機將不會再有。
那麼,以上5個條件蜀軍是否具備呢?分析如下:
第3、5個條件,是完全取決於蜀國自己和東吳的同盟,相信只要透過努力完全能夠達到;
第1個條件,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因為漢中方面相對出口較少,很容易進行資訊封鎖,特別是戰役準備的最後階段,應當能夠做到保守秘密。魏延輕裝部隊所走的子午谷,人煙稀少,也沒有什麼迂迴道路,只要先派出便衣偵察隊和特工,清理和秘密封鎖道路,就可以保證在部隊出子午谷前不被對手知曉;
第2個條件,也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還部分依靠上帝的幫忙——不要下雨(要知道曹真的三路大軍合圍漢中的計劃就因為一場大雨給澆沒了)。由於蜀軍是以大編制的山地兵團為主要戰力,在秦嶺中快速行進應是其基本技能。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按照計劃要求快速進軍的;
第4個條件,則主要取決於敵人,部分受到蜀軍戰前煙幕放沒放成的影響。不過只要前面幾個條件(尤其是第一個)做到完美無缺,魏軍也就不會察覺到蜀軍的企圖,就更別說增加兵力或更換指揮官了。
成功的可能
假如前述5個條件完全滿足,那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就極大:
諸葛亮完全可以選擇在吳國的重兵集團於東線大舉進攻的時候,發動這次戰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樣與吳國的陸遜在戰前就確定下聯合發起攻擊的時間,這樣一來,魏軍在洛陽和許昌方面的戰略機動兵團極有可能會調往東線,當蜀軍在西線發動時,魏軍機動兵團就需要再掉頭西進,那魏軍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了。
蜀軍當時已經集中了近十萬大軍,參加這次進攻,加上多年的物資準備和穩固的後方,以及魏延、趙雲、吳懿、高翔、王平等戰將,可以說對曹魏關中守軍處於絕對的優勢。
根據在漢中呆了十年的魏延的計劃,蜀軍輕裝部隊經過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長安。而從長安到潼關的距離約為130公里,也既370漢裡,根據司馬懿打孟達用8天走1200漢裡的行軍速度,平均急行軍的話每日可走150漢裡,這樣一來,魏延集團再要3天左右應可趕到潼關一線。如果魏延軍在長安作戰3天(只要擊退長安守軍或把其嚇的不敢出來即可),再趕到潼關,也是不會超過8天的時間即可完成,而魏軍增援的大軍卻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趕到(包括長安去洛陽報告3天、魏軍商討對策1天、兵力集中調動2天、向西開進4~5天,潼關到洛陽約有215公里,既614漢裡),故從時間上魏延軍完全可以提前佔領潼關。由於當時潼關處於魏國內地,故平時不會有什麼守關部隊,並且是潼關背後偷襲,時間還可再縮減一些。
而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會在二十天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進發到關中(應是前軍輕裝軍,不用完成攻城任務),可以留部分兵力,繼續合圍還可能在堅守的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要地,主力迅速東進與魏延軍於潼關會師,再分兵北進蒲坂津渡口和南下武關,封鎖另外的兩個進入關中的通道。至此,北上進攻關中的計劃全部完成。
-
4 # 古今中外多少事
是一個風險極大的創新點子。
魏延就像是一個團隊中有著冒險精神的成員一樣,有著冒險精神,常常出人意料。
這樣的點子奏效快,但是也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可能會傾家蕩產。
團隊中很需要這樣的人存在,不過得是創業團隊或者是瀕臨困境的團隊。
像諸葛亮這樣的團隊成員,適合作為一個守業團隊的領導,兢兢業業,謹慎負責,雖然會有很多勝利,但是最終的結果不會太出色。
諸葛亮的精神在現代適合穩紮穩打的推進策略實施,一步一步地進取,不求快但圖穩。
這兩種性格的人在現在的團隊中是很好的搭配,而且這兩個人必須是同等階層,要不然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當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把事業穩步推進,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後,如果團隊想要擴張版圖,就需要魏延這樣的突進的人了。
如果一個團隊中一種性格的人佔據著絕對的話語權,那麼這個團隊要麼存活的時間長但是屬於中不溜的,要麼是有著短暫的輝煌,卻後繼乏力。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公司制度中,都要設立董事會會議,來決策,來評估,而不能成一家之言。
古代的封建社會之所以一直分分合合,就是因為一人做主,侷限性太大,碰到好的領導者,那麼就會開創鼎盛基業。但是如果碰到性格有缺陷的領導,常常會殃民禍國。
所以,互補是現代化的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
5 # 人生解析者
很多所謂的奇謀,都是事主沒有采納,而且失敗了,別人的反推。實際上採納了他的建議也不一定行,這是歷史書上記載的通病。也是我們自以為高明的原因,你在當下,還不一定如事主。
回覆列表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向諸葛亮丞相要求帶精兵5000,兵出子午谷,進入關中搶佔潼關天險,奇襲長安。
這是種冒險的戰術。用現代軍事戰術來說,是閃電戰、斬首行動、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戰術要求:先派出小規模特種部隊,搶戰重要隘口潼關,奇襲當時還能像徵國家政治中心的長安。此種戰術最重要的是一個“奇”字,出其不意,讓敵人有神兵天降的慌恐混亂,再以精兵速戰速決。
那麼怎樣體現“奇”字呢,首先,速度必須要快,在敵人情報機關還沒有發現且做出軍事反應前到達戰場,並解決戰鬥!單就這點來講,魏延的奇計比較難實現,但還是有希望。因為這條路,山路崎嶇,不利於行軍。在10日之內很難到達目的地。其次,是要精兵,並且是5000精兵,因為是要搶佔城池,一小股特戰隊完成不了這樣的任務!並且,諸葛亮手中沒有這麼多的精兵,萬一全軍覆滅,對蜀軍是較大打擊,所以諸葛亮不允許。最後也是被大家忽視的,是情報!也就是說魏延的戰鬥計劃不能讓敵人知道,因為戰術實施必定要10天時間。當時魏蜀吳三國之間都派有大量間諜,情報難以保密這麼長時間!萬一被敵人獲悉,那將是死棋,魏延孤軍必將全軍覆沒!
那麼,魏延兵出子午谷一點可行性都沒有嗎?那也不是。如果魏延指揮萬無一失,軍士戰鬥意志異常強,軍事保密工作做到位,實現這個計劃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