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正在研究戰國史,剛好可以回答。詳細如下:
自魏文侯之後,從魏武侯開始,魏國國力逐漸衰退。而隔壁鄰居秦國,卻逐年變強。
魏國的逐漸沒落與其國君的執政觀念有很大關係。君王是否賢明,直接關乎一國的發展和前途。
魏武侯在位26年,他的才能與其父親魏文侯相比就相差了很多。雖然魏文侯時的很多優秀老臣都還在朝,但是武侯的執政導致很多人才開始流失。昔日文侯“禮賢下士”的光景早已不在。
武侯雖然受公叔痤讒言影響,導致名將吳起投靠楚國,但是好在鄰國秦、韓也不安寧。魏武侯看準秦國王位繼承出現問題,高層出現內部爭鬥的間隙,乘機攻佔了大片秦國土地,對於魏國算是大功一件。雖然對於人才的掌控逐漸走低,好在武侯還沒有太糊塗。在位期間,他東征西戰,四面樹敵,但也打下不少領土,算是彌補了國力中人才的虧空。
隨後,魏惠王繼位。他是魏文侯的孫子,魏武侯的兒子,於公元前334年稱王,在位52年。魏惠王比魏武侯更差,他不但軍事上不行,對於人才的拉攏和掌控比他父親更差。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麼一段故事:
公元前 355 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在郊外遊玩狩獵。魏惠王隨口問齊威王:你們國家有什麼寶貝?齊王回答說:沒有什麼寶貝。魏王接著說:魏國雖然不大,但是有10顆超大夜明珠,每一顆珍珠的光輝都可以照耀12輛車那麼遠。齊國國土很大,怎麼會什麼寶貝都沒有呢?
齊王卻說:咱倆對“寶貝”這個詞好像理解的不一樣。我有一位叫檀子的大臣,他善於掌兵,我派他鎮守南部邊境,楚國不敢進犯絲毫。我有一位叫盼子的大臣,他去鎮守高唐,趙華人不敢越過黃河一步。還有一位叫做黔夫的,他去鎮守徐州,燕國和趙國紛紛派人來徐州焚香祈禱,兩國的7000多家百姓希望可以搬到徐州去住。又有一位大臣叫做種首,我派他緝拿盜賊,沒想到齊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們四位的光芒可照耀千里大地,是不是比照耀12輛車的珍珠珍貴呢?
魏惠王聽後慚愧不已。公元前361年,商鞅在公叔痤死後出走秦國,公元前353年左右,孫臏受龐涓迫害,投奔齊國,這兩個優秀的人才都是魏惠王親手送走的。
由此可見,各個諸侯國都在爭搶人才,禮賢下士的時候,魏惠王卻只知道鶯歌燕舞,抱著珍珠玉器把玩。
說來有趣,在魏國默默無聞的商鞅、孫臏到別的國家卻大放異彩。他們為魏國衰落的這場大火可是填了不少的柴。
公元前343年,魏國稱王,而好朋友南韓卻並不贊成這樣做。魏國隨後開始攻打南韓。齊國決定樂得其所,眼看著魏韓內鬥是非常開心的事。南韓實在難以支撐魏國進攻,於是多次向魏國的宿敵齊國求助,齊國見史記成熟,派田忌、孫臏出征魏國都城,想再上演一次“圍魏救趙”。
魏惠王害怕首尾不能兼顧,派太子申為首,龐涓為將帥十萬武卒迎戰齊軍。誰知孫臏點名要陰死龐涓這個大仇人,用出“減灶”之計。這讓龐涓誤以為齊國兵敗,士兵大減,率兵急追。
在一個叫馬陵的地方,龐涓中了孫臏的埋伏,萬箭齊發,魏軍損失慘重。龐涓見此情形羞愧自殺,太子申被田忌、孫臏俘虜。此一戰開始,魏國國力大大減弱,精兵強將盡毀,從此朝中文無善謀,武無勇將,人才損失殆盡,國力、士兵虧空,開始逐漸沒落。魏國在魏惠王手中,走下強國的階梯,從霸主轉為菜板上的魚肉。
魏國逐漸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看不到人才、不信任人才、留不住人才。當然,上樑不正下樑歪,還有公叔痤這樣一個相國,為兩代魏王背地裡做了不少“好事”,為魏國衰落提供了不少助攻。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最近我正在研究戰國史,剛好可以回答。詳細如下:
自魏文侯之後,從魏武侯開始,魏國國力逐漸衰退。而隔壁鄰居秦國,卻逐年變強。
魏國的逐漸沒落與其國君的執政觀念有很大關係。君王是否賢明,直接關乎一國的發展和前途。
魏武侯在位26年,他的才能與其父親魏文侯相比就相差了很多。雖然魏文侯時的很多優秀老臣都還在朝,但是武侯的執政導致很多人才開始流失。昔日文侯“禮賢下士”的光景早已不在。
武侯雖然受公叔痤讒言影響,導致名將吳起投靠楚國,但是好在鄰國秦、韓也不安寧。魏武侯看準秦國王位繼承出現問題,高層出現內部爭鬥的間隙,乘機攻佔了大片秦國土地,對於魏國算是大功一件。雖然對於人才的掌控逐漸走低,好在武侯還沒有太糊塗。在位期間,他東征西戰,四面樹敵,但也打下不少領土,算是彌補了國力中人才的虧空。
隨後,魏惠王繼位。他是魏文侯的孫子,魏武侯的兒子,於公元前334年稱王,在位52年。魏惠王比魏武侯更差,他不但軍事上不行,對於人才的拉攏和掌控比他父親更差。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麼一段故事:
公元前 355 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在郊外遊玩狩獵。魏惠王隨口問齊威王:你們國家有什麼寶貝?齊王回答說:沒有什麼寶貝。魏王接著說:魏國雖然不大,但是有10顆超大夜明珠,每一顆珍珠的光輝都可以照耀12輛車那麼遠。齊國國土很大,怎麼會什麼寶貝都沒有呢?
齊王卻說:咱倆對“寶貝”這個詞好像理解的不一樣。我有一位叫檀子的大臣,他善於掌兵,我派他鎮守南部邊境,楚國不敢進犯絲毫。我有一位叫盼子的大臣,他去鎮守高唐,趙華人不敢越過黃河一步。還有一位叫做黔夫的,他去鎮守徐州,燕國和趙國紛紛派人來徐州焚香祈禱,兩國的7000多家百姓希望可以搬到徐州去住。又有一位大臣叫做種首,我派他緝拿盜賊,沒想到齊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們四位的光芒可照耀千里大地,是不是比照耀12輛車的珍珠珍貴呢?
魏惠王聽後慚愧不已。公元前361年,商鞅在公叔痤死後出走秦國,公元前353年左右,孫臏受龐涓迫害,投奔齊國,這兩個優秀的人才都是魏惠王親手送走的。
由此可見,各個諸侯國都在爭搶人才,禮賢下士的時候,魏惠王卻只知道鶯歌燕舞,抱著珍珠玉器把玩。
說來有趣,在魏國默默無聞的商鞅、孫臏到別的國家卻大放異彩。他們為魏國衰落的這場大火可是填了不少的柴。
公元前343年,魏國稱王,而好朋友南韓卻並不贊成這樣做。魏國隨後開始攻打南韓。齊國決定樂得其所,眼看著魏韓內鬥是非常開心的事。南韓實在難以支撐魏國進攻,於是多次向魏國的宿敵齊國求助,齊國見史記成熟,派田忌、孫臏出征魏國都城,想再上演一次“圍魏救趙”。
魏惠王害怕首尾不能兼顧,派太子申為首,龐涓為將帥十萬武卒迎戰齊軍。誰知孫臏點名要陰死龐涓這個大仇人,用出“減灶”之計。這讓龐涓誤以為齊國兵敗,士兵大減,率兵急追。
在一個叫馬陵的地方,龐涓中了孫臏的埋伏,萬箭齊發,魏軍損失慘重。龐涓見此情形羞愧自殺,太子申被田忌、孫臏俘虜。此一戰開始,魏國國力大大減弱,精兵強將盡毀,從此朝中文無善謀,武無勇將,人才損失殆盡,國力、士兵虧空,開始逐漸沒落。魏國在魏惠王手中,走下強國的階梯,從霸主轉為菜板上的魚肉。
魏國逐漸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看不到人才、不信任人才、留不住人才。當然,上樑不正下樑歪,還有公叔痤這樣一個相國,為兩代魏王背地裡做了不少“好事”,為魏國衰落提供了不少助攻。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