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鵪鶉蛋小姐姐
-
2 # Love電影
定植後要及時澆水緩苗,待水滲下後再進行覆土。 覆土時要打碎土坷垃,防止壓倒幼苗,因這時筍株很小, 必須精細管理。定植後的蘆筍苗小根淺,耐旱能力較弱。 應視天氣狀況和墒情變化適時澆水。每次追肥後,也應 澆水以促進肥料的分解,發揮肥效。
秋季是蘆筍母莖旺 發期,又是積累養分為翌年創高產的關鍵時期,若遇秋旱 要適時澆水,否則會影響幼莖的抽發,導致植株早衰。冬 季封凍前的立冬前後普澆1次越冬水,以利蘆筍安全越 冬,並培土 15釐米以減少翌年空心筍的數量。
-
3 # 每日新農經
蘆筍是需要起壟培土的,還需要鬆土。
因為:
1、土壤最肥沃的地方集中在地表20cm以上部分,起壟培土有利於養分的吸收。
2、蘆筍適宜在疏鬆、透氣、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長,經常培土翻鬆可持續保持適合的土壤狀態。
3、蘆筍怕澇,起壟培土可起到瀝水的作用。
-
4 # 農人老毛
第一節 定植田的選擇
定植田對蘆筍的生長髮育至關重要,因此,一定要慎重選擇。要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濃厚,保肥保水效能強,通透性好,地下水位低,便於排灌的土壤種植蘆筍,惟沙壤土和輕工黏壤土最為適宜。沙壤土和輕工壤土不易板結,培土及採收方便,採收的嫩莖潔白,不易彎曲。
前作物是桑園,果園,林地的地塊不宜種植蘆筍。因為土壤內殘留的樹根經過腐爛易產生紫紋羽菌,若種植蘆筍,容易產生根腐病。小麥全蝕病較重的地塊也不宜栽培蘆筍。
種植蘆筍的地塊,地下水位一定要低,水利設施配套齊全,做到旱能澆,澇能排。
土壤PH以5.5-7.5為宜,不要在強酸,強鹼土壤上栽培蘆筍,否則植株的生長將會受到不利影響。土壤含鹽量宜在0.25%以下,以有利於蘆筍的旺盛生長。
種植蘆筍的地塊,光照條件要好,以利於植株充分進行光合作用。由於蘆筍地上部高大、細弱、因此,不要在風口上種植蘆筍,以防止勁風將地上部吹倒。定植田要集中成片,且交通方便,便於管理、收購及加工。
第一節 定植前的準備
1. 深翻整地 蘆筍的生長年限較長,定植前就要將土地全面耕翻整平,施足基肥,培肥地力,為蘆筍的豐產打好基礎。
2. 挖溝施肥 定植前先要深翻整平土地,白筍按1.8米的行距,綠筍按1.3-1.4米的行距,根據地形,以南北行向或東西行向劃好直線,然後沿直線挖寬0.45米,深0.4-0.5米的定植溝。
挖溝時要將25釐米以上的熟土和25釐米以下的生土分開放。回填時先放熟土在底部,以利於蘆筍根系的發育。每畝按3000-5000千克土雜肥和氮,磷,鉀複合肥50千克與土拉開勻施入定植溝內。對於定植溝內的有機肥有一下要求,宜使用腐熟好的豬,雞糞和人糞尿。定植溝不要填平,可低於原地面5-7釐米,定植後再將溝逐漸填平。將定植溝灌水沉實,避免定植後因澆水或降雨導致土壤下沉,使幼苗倒狀。兩溝間的壟面要做成中間高,兩邊低的小拱形,以後隨著幼苗的不斷生長,再將壟面土逐漸回填於定植溝內,形成高出原地平10釐米左右的土壟,以使漏期排水防澇。由於蘆筍根系很深,如果不挖定植溝,25釐米以下的犁底層土壤板結,透氣性差,養分含量少,蘆筍的根系不易生長,根盤擴充套件慢,嚴重影響蘆筍的早期產量。
3.選苗分級定植 為了確保蘆筍定植後生長整齊,起苗時按10釐米見方切成土塊,便於帶土移栽。定植時要對幼苗進行分級,按幼苗大小選出苗定植。定植苗的標準是,要求苗高0.3米左右,有3根以上莖及7條以下地下貯藏根。不合格者不能定植。
第三節 定植時間
按照蘆筍早期豐產栽培技術要求,早春採用小拱棚培育的幼苗,當幼苗地上莖達3根以上時,一般在5月下旬即可進行定向定植。採用露地育苗的幼苗,可根據苗情在當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定植。不論採用哪種方式育苗,為了延長蘆筍大田的生育期,定植時採用壯苗帶土塊定向栽植成活率高。此期起苗易帶土,傷根輕,緩苗快,生長好。大苗根系多,起苗易傷根,定植後易患病害。苗齡在60-80天為宜。
第四節 定植密度
定植密度的合理與否,關係到採筍年限內的產量,質量和採筍年限的長短及管理是否方便等。定植密度大,對蘆筍的前期產量有一定的好處,但隨著蘆筍鱗莖身盤的逐年擴大,鱗莖群數量的增加,會造成地上生長鬱蔽,通風透光不良,易招致病蟲害的發生。定植密度過小,不能利用地力,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下降。合理的密度是最大限度的地提高嫩莖的產量和質量,並能連續多年穩產高產。栽培白蘆筍的行距以1.8米,株距以0.25-0.3米,每畝定植1300-1500株最為合適。綠蘆筍栽培由於不受培土的要求,行距可縮小到1.3-1.4米,株距同樣是0.25-0.3米,每畝定植1600-2000株較合適。
第五節 定植方法
在做好的定植溝中間,畫一條直線,然後將帶土塊的幼苗,按蘆筍幼苗地上莖萌生的生長髮展方向進行定向定植。定植苗應有3條以上地下莖,若按南北溝向定植,將第1次抽出的地上莖(較短細的一條莖)放置在北面,不可放在溝的兩側;若按東西溝向定植,第一次抽出的地上莖應放在溝的東面或西面,做到與定植行向一致,大苗與小苗分開,不要混栽,以免影響蘆筍的整齊度。定植時沿直線按株距0.25-0.3米,隨挖隨栽植。穴徑的大小以能放進幼苗為標準,栽後覆土4-5釐米並按實,然後澆水。隨著筍苗的生長,逐漸取土將定植溝填平,使栽苗的深度保持在12釐米左右。栽植過深,容易造成缺株或使幼苗發育不良。栽植過淺,植株營養不良,地上莖易倒伏,且產量不高。
第六節 定植後的田間管理
蘆筍從定植到採筍所需時間的長短,因育苗方式和定植時間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頭年育苗,次年4月份定植的,當年可生長5個月;陽畦育苗,5-6月份定植的還可生長3-4個月,這兩種型別第二年春天都可採筍,而且產量較高;春季露地育苗,8月份以後定植的第二年春天無法採筍。
1.補苗與病蟲害防治 定植後1個月內要進行查苗補苗。補苗時要澆足底水,確保成活,補栽的幼苗仍然要注意定向栽植。
定植後的幼苗由於抗逆能力差和再生力差,如莖枯病和地下害蟲等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嚴重損失。必須經常巡視田間,發現病蟲及時防治。
2. 澆水和中耕培土 定植後要及時澆水緩苗,待水滲下後再進行覆土。覆土時要打碎土坷垃,防止壓倒幼苗,因這時筍株很小,必須精細管理。
定植後的蘆筍苗小根淺,耐旱能力較弱。應視天氣狀況和墒情變化適時澆水。每次追肥後,也應澆水以促進肥料的分解,發揮肥效。秋季是蘆筍秋莖旺發期,又是積累養分為第二年創高產的關鍵時期,若遇秋旱要適時澆水,否則會影響幼莖的抽發,導致植株早衰。冬季封凍前的立冬前後普澆一次越冬水,以利蘆筍安全越冬,並培土15釐米以減少來年空心筍的數量。
3. 追肥 幼苗定植20天以後進入正常生長期,這時應追施尿素或碳酸氫銨等速效氮肥,促使幼苗快速抽生地上莖。加大地上生長量。這時每畝追施尿素30千克或碳酸氫銨50千克。施肥時距蘆筍20-25釐米順壟開溝,溝深以10釐米為宜,將肥施入溝內及時覆土耙平。追肥時防止將肥撒在地面或肥料距植株太近,以免養分流行或灼燒植株,施肥後及時澆水。
定植40-50天時應追施第二次秋髮肥,此時正值第一次肥力已過和第一批嫩莖摧發高峰已進,第二批嫩莖將要抽發,及時追入第二次秋髮肥,會使筍芽生長健壯,發芽數量多。這次追肥以複合肥為主。氮肥為輔,每畝可追氮,磷,鉀複合肥40千克,尿素10千克,以保證蘆筍停長之前對肥料的需要,使秋季發育到最大限度,積累更多的同化物質,為第二年豐產打下堅實基礎。第一次追肥後必須及時澆水。
-
5 # 小瑞瑞和小峻峻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又名石刁柏、龍鬚菜(區別於海髮菜——深海蔬菜,亦有別名龍鬚菜)。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蘆筍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維生素,其含量均高於一般水果和菜蔬。那麼蘆筍的最好時機是什麼時候呢?
蘆筍的種植時間
蘆筍種植時間一般是春季。
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隨植株年齡增長,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髮枝,株叢發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後的4~10年為盛產期。
如果您想種露天的蘆筍,四五月份育苗,七八月份種植。如果大棚種植蘆筍的話,八九月份也可以育苗,十月份種植。
蘆筍的種植條件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範圍比較廣,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30度,營養生長的最佳溫度為20-30度,15度以下生長緩慢,嫩莖發生少,30度以上嫩莖外皮容易纖維化,筍尖易撒開,品質低劣;35度以上停止生長。
另外蘆筍是喜歡Sunny的植物,要求強光照,日照充足,枝繁葉茂,光合作用與溫度有密切關係。當然高溫季節對蘆筍生長是不利的,長期陰雨對蘆筍產量也有影響。
還有蘆筍是深根作用,而幼莖又需培土遮光,應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PH5.8-6.5最佳。
蘆筍種植常見問題
1、白筍變色:白蘆筍作為罐頭加工原料,是在收穫前經培土軟化長成的。一般培土採收的蘆筍要求筍為白色或乳黃色,若為綠色或筍尖為綠紅色,則為變色。變色的原因,一是土壤過黏或過沙,前者易龜裂,後者的孔隙大,造成縫隙透光而使蘆筍見光變色;二是土壤溫度高、乾燥,培土易乾裂或培土過鬆,土壤孔隙太大透光所致。為防止蘆筍變色,栽培中應注意選用沙壤土,精耕細作,使土壤顆粒粗細均勻,水分適中,培土鬆緊一致。若地溫過高,應適當澆水,增加土壤溼度,減少龜裂。如有條件,可覆黑膜代替培土進行軟化栽培,效果更好。
2、畸形筍:採收時蘆筍嫩莖彎曲,粗細不均,橫斷面不圓或呈扁圓形等均為畸形。發生原因主要是施用沒有腐熟的有機肥或一次施肥過多,燒壞了嫩莖生長點,或抑制生長點的正常發育所致;其次是土壤黏度大,土塊多,培土鬆緊不一,妨礙了嫩莖的正常生長;再次是嫩莖抽生時,遭受蟲害等。防治措施:精細耕地,使土壤疏鬆,無石塊、土塊,此外培土時要鬆緊一致,並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3、空心筍:嫩莖中間組織呈空心狀的為空心筍。多因營養比例失調,缺少磷、鉀肥,採筍期過多追施氮肥,植株徒長造成。防治方法:採筍期要注意合理施肥,特別要注意追施磷、鉀肥,不要單施氮肥,以確保地上部分生長粗壯。
4、嫩莖開裂:採筍期,嫩莖縱向裂成褐色深口,並引起腐爛。原因是土壤缺磷、鉀肥,植株徒長;其次是久旱遇大水,使嫩莖膨大過快而導致開裂。防治措施:應注意增施磷、鉀肥,澆水應均勻,忌忽幹忽溼。
5、異味:蘆筍味淡,苦味過重或有其他異味,會影響商品價值。產生的原因是受農藥汙染和澆灌城市廢水,或被有毒廢氣和工業垃圾等汙染所致。為此,在培土時不要施用無機肥料;培土前後或採筍期,應嚴禁使用農藥、垃圾肥和澆灌工業廢水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筆耕三農
先開槽,後定植,再填土,但需提前在溫室育苗。次年3~10月陸續採收,畝產量300~400㎏,單價每公斤20~24元(優品)、8~16元/㎏(次品)。蘆筍是多年生作物,一經定植,土地即無法再全面耕翻。因此,在定植前結合深耕整地,畝施有機肥3-4方,複合肥100斤。耕後耙平,搞好田間灌排工程,紋線開挖定植溝。綠蘆筍行距1.2-1.6米,白蘆筍行距1.8--2.0、溝寬40-50釐米,深30-40釐米。移栽前溝內畝施複合肥100斤,餅肥80斤,有機肥2-3方。均勻施入溝內並與回填土壤混合均勻。移栽時定植溝離地面10-15釐米為宜。每20-25釐米定植一株,畝栽1500-2000穴。做到邊起苗邊分級,栽植、澆水、覆土等作業一次完成。大壯苗每穴栽一株,弱小苗每穴栽兩株,壯弱苗分開定植。定植時要定向栽植,即地下莖著生鱗芽的一端要順溝朝同一方向,排成一條直線,便於以後培土採筍。幼苗成活新莖上出後,要分期逐步填平定植溝
-
7 # 農民鴻禎
培不培土,主要是看你吃什麼樣的蘆筍,如果你要吃綠色的就不要培土,等蘆筍長高一點直接掰斷就行。
如果你要吃白色的蘆筍,必須培土,而且要培很高很寬的土,不是像蔥一樣培土 是比蔥溝寬,也高。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吃白蘆筍就培土,吃綠色的就不用培土。
白蘆筍是沒見過Sunny的,把土培很高,不等蘆筍長出來就得挖,每天必須挖兩次,蘆筍生長很快。你又會問了,蘆筍沒長出來怎麼挖的?就是在培土的上面,有裂口的地方,就是蘆筍快長出來了,抓緊挖出來,要是不挖,蘆筍長出來太陽一曬就變色了。
白色的新鮮的蘆筍非常的好吃,可以炒雞蛋,炒肉 ,帶一點點苦頭,好多年不吃了,吃的時候可以從底部向上拔一下皮,我們村在八一年分隊時一家子就分了幾溝蘆筍,這個挖蘆筍已經是兒時的記憶了。
我的總結是,蘆筍,培土也行,不培土也行,但是要培土,不是像蔥一樣,要培大的,下面我給大家發張蘆筍培好土的照片,希望對你有幫助。請點贊,加收藏,有關於蘆筍的問題,大家留言評論。我們家是生產隊解體以後最早的種植養殖蘆筍的農戶了。最早一批種蘆筍的,由果品公司指導,挖了蘆筍再送到果品公司。出口做罐頭。
希望國家出臺政策,讓我們農戶種植養殖蘆筍,定點回收,這樣農戶種蘆筍,就不用愁賣了。
-
8 # 城鄉果蔬盆景
蘆筍是以剛出生不久的嫩筍做菜食用的,要收穫高產、優質、肥嫩的鮮嫩筍,就得像大蔥一樣培高土栽培,你家的老頭做的非常對,給個贊。
宜在結合培土的同時,每畝基施優質腐熟的農家肥、圈肥、堆肥、禽畜糞、草木灰、土雜肥等4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25~30公斤、硫酸鉀10~15公斤,施於植株根基部,然後再培高土,培土後應灌澆一次水,以後結合澆水,每月澆施2~3次稀薄腐熟的有機肥水,第一批筍採收後,每採收一次,施一次肥,施肥宜過磷酸鈣和硫酸鉀加有機肥施用,也可施用優質的三元素複合肥水,結合澆水施入。
生長季要適時澆水保持田間土壤溼潤,及時除草、適時中耕鬆土和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冬季應少澆水,不施肥;待春季氣溫回暖時再開始進行澆水和施肥。
回覆列表
蘆筍是一種有名的懶人作物,它的種植非常的簡單,因為它對土壤、水分、溫度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沒有神別特別的要求。經常食用蘆筍,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癌效果,其次就是雖然蘆筍很容易種植,但在中國市場上還是非常的少見,所以價格也比普通的蔬菜要貴,一般是十來塊錢一斤。既然它的產量不高,那麼下面就由親農網來教大家幾招,關於蘆筍在種植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幾點吧。
1
1、催芽方法
我們在播種前需要將蘆筍種子放在溫水中浸泡,它比別的種子浸泡的時間會稍微久一點,一般是需要浸泡個七八天,然後在將種子撈出放在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六個小時候撈出,再將種子用棉布包起來放在清水中沖洗乾淨,最後將種子包裹好放在三十度的環境中催芽,一般三天之後,百分之八十的蘆筍種子都會長出芽白,這時就可以去播種啦。
2
2、合理整地
在播種前我們需要提前十天將地正好,為了蘆筍能夠高產,我們一般會選靠近水源的地塊,同時要比較平坦,儘量不要出現窪地,如果有那麼就需要將窪地填平,必要的時候可以用到挖機。其次最好選在較為疏鬆的沙質土壤中種植,這樣水分的滲透能力比較強。
3
3、種植密度
雖然說種植密度很小的時候同樣能有蘆筍產出,但是如果你仔細對比的話,你就可以發現密度比較大的蘆筍長的會比密度小的長得更好更旺盛,所以不要認為一畝地種的越多產量越高,合理的種植密度才是最關鍵的。一般最佳的種植密度是每株之間間隔為二十五到三十五釐米,每行之間的間隔為一百釐米到一百五十釐米。
4
4、科學施肥
想要獲得高產,那麼施肥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情況下我們施基肥的時候需要起溝,而且這溝和以往的溝不一樣,一般需要挖個五十釐米左右,然後在將家畜的糞便倒入溝中,在將堆上一層土,等到種植的時候需要先將施有基肥的地方澆一遍水。除去基肥之外,蘆筍害的追施三次肥,第一次是破土而出時,主要施人類的糞便,第二次是採收前十天,使用人類糞便加上少許的尿素,最後就是採收完之後,撒上一些有機腐肥、尿素、磷肥以及鉀肥用來保養,以便它二次生長,同時還不減產。
5
5、有效防病
蘆蘆筍的主要病害要屬筍莖枯病,防治的方法主要是清理種植地和利用水溝排水,中耕鬆土,少施或不施氮肥,多施鉀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植株抗性。其次就是病發時需要噴波爾多液或50%的多菌靈800~1000倍,並噴殺蟲劑防治害蟲。並且每隔15天左右噴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