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
2 # 天晴愛睡覺
蜀國伐魏是飲鴆止渴強行續命,原因有二:
第一,樹立政治合法性
蜀漢的口號是匡扶漢室,然而漢獻帝卻投降了曹魏,玉璽給了曹丕,曹丕直接即位了,蜀漢如果不鬧騰點動靜出來,久而久之,百姓就會忘了漢朝,那蜀漢的政治正確性就遭遇到衝擊,缺乏群眾支援會散架的。
第二,轉移矛盾
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大敗,蜀漢的國力大損,蜀漢國內的荊州派是諸葛亮和劉備入川帶過去的,還有劉璋的原班人馬益州派,有派系就有爭鬥,以往都是平分秋色,劉備才能安坐皇位,但是這下荊州派失了根據地元氣大傷,如果不轉移矛盾強行團結,那麼荊州派勢必被益州派清退,死無葬身之地也!
-
3 # 大溪水長流
死在劉章手裡的名人似乎只有龐統龐士元。死在孫權手裡的有關羽、張飛(間接)、黃忠,關平、吳班、馮習、張楠、馬良等。為什麼伐魏呢?主要是曹操篡權,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是要奪取漢家江山的,而劉備、孫權實際上都是漢家臣子,理論上是忠於漢天子的,曹操、曹丕是國賊,所以必須伐魏。
-
4 # wangchengzhia
諸葛亮的基本策略是結好孫吳,對抗曹魏。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是漢的繼承人,所以必須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兩項決定了諸葛亮只能打曹魏,因為曹魏是篡漢而立,是叛臣啊,我是以順討逆,師出有名啊!
諸葛亮知道打不過曹魏,奸賊不可以急除,漢室難以復興,所以只能徐圖進取,出祁山,佔隴右,擴大地盤,以攻為守,做持久打算。
所以,保住政權是第一位的,這要聯合孫吳,興復漢室是第二位的,但要裝裝樣子。因此,諸葛亮只能打曹魏,至於怎麼打,那就他說了算了。
-
5 # 錦衣郎
劉備在時,會為了兄弟義氣,舉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可要知道,這是違背當時的形勢,做出的錯誤決策。
劉備死後,諸葛亮必然不會繼續伐吳,諸葛亮一直主張連吳伐魏,事實上,蜀國的國策也一直如此,可壞就壞在,孫權短見,趁關羽襄樊之戰大勝,北上進逼許昌之時,突然發兵攻打荊州。此舉完全破壞了三足鼎立的平衡,使得兩弱相殘,魏國得利,此時孫權即使不北上攻打合肥,最起碼也不應該燒關羽後院。
而諸葛亮明白若想穩住局勢,唯有不計前嫌連吳伐魏,才有一線之機,
劉備一系,雖入住益州,但根兒上,依舊屬於荊州一系,在失去荊州後,已經失去了根基,無法完全打壓益州一系,只能透過北伐,
一則樹立政權合法性,
魏國篡漢自立,失去了道義正統,正所謂“漢賊不兩立,王師不偏安”此時北伐,便可以向天下宣佈自己的正統性鞏固統治。
二則凝聚人心
透過北伐使統治階層擁有共同利益,由於蜀漢後期名將大量凋零,空出來的位置需要有人接替,這麼多舊勢力需要培養出新的能夠掌握話語權的人,才能在蜀中作為外來政權繼續站穩腳跟,而戰爭就是最好的立功場
三則轉移矛盾
隨著蜀國劉備勢力的人漸漸凋零,人數少,而既得利益大,沒有足夠的實力保證既得利益,而剩餘的人又不肯放棄記得利益,其他勢力就有想法,這就形成了內在矛盾,而北伐就是轉移這種矛盾的方法,當戰爭開始,一致對外,內部鬥爭就會有所收斂。
四則勞其師,疲其國
魏華人口基數大,中原歷經戰亂此時的魏國實力不強,但是隻要有時間休養生息就能快速發展,進而碾壓蜀漢和東吳,所以唯有不斷北伐來達到勞其師疲其國才可以保住基業。
回覆列表
因為劉備打的是奉詔討賊,恢復漢室江山的旗號,所謂的奉詔是奉漢天子的詔書,討的賊就是曹操,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劉備討伐的物件。
徐州之戰後,劉備和曹操回許都。劉備見漢獻帝,聽說劉備是漢景帝的後代,就拿出皇室族譜查閱,論輩劉備是漢獻帝的皇叔,從此劉備有了大漢皇叔的稱呼。
漢獻帝不甘心做曹操控制下的傀儡皇帝,秘密寫了血書衣帶詔,命車騎將軍董成見劉備,要劉備誅滅曹操,恢復漢室統治。
劉備棲身曹操身邊,領受衣帶詔後,時刻想逃離虎口,守著曹操太危險了。這時候曹操接到情報袁術要去和袁紹匯合,劉備見機會來了,馬上建議自己領兵去截殺袁術,曹操一時糊塗,就答應了,自此劉備徹底擺脫了曹操的控制。打出奉詔討賊,恢復漢室江山的旗號,招兵買馬,對抗曹操。
劉備勢力很弱小,而曹魏實力雄厚,劉備屢戰屢敗,退到荊州依附劉表,軍師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了聯合孫權,共抗曹操的戰略目標,所以劉備雖然和孫權有仇恨,但是在戰略上還是要聯合孫權,把曹魏作為主要敵人。
至於劉璋,就沒有對付的必要了,他已經是劉備的階下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