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七的自駕筆記

    很榮幸能來回答這個問題,昨天又把這部劇刷了一遍,看到這個問題,便不請自來了。對於《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我只有一句話,眾生皆病,一念為善,一念為惡。

    臺灣近來出了不少迴應社會現實的劇集,但最觸動我心的還數《我們與惡的距離》,從開播,到如今,我已經刷了有四五遍了。這部劇由臺灣公視和HBO聯合推出,賈靜雯、吳慷仁主演,是2019年評分最高的華語劇,而主題亦是有點陌生的題材:隨機殺人。

    “隨機殺人”也叫“無差別殺人”,是指沒有特定目標下手,隨機挑選被害人的殺人事件。這部劇就由這樣一則殺人案件作為開端。這種案件近年來頻出,輿論對於隨機殺人的討論,通常聚焦於譴責兇手的罪惡,和同情遇害者的不幸,但這部劇將視角拉到了更高層面,展示了案件發生後,受害人、兇手和辯護律師三個家庭遭受的傷害,而在這些關係裡,受害者可能是加害人,批判者又是新的施暴者。

    就像喬安,在那場無差別殺人案件裡,她失去了兒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依舊無法走出陰影的她,和丈夫無休止的爭吵,對女兒冷漠粗暴,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去世的兒子,就像女兒在母親節賀卡上所說的;“我知道你不愛我,如果哥哥還在,你應該會比較開心吧。”善良與罪惡,關愛和暴力,向來一線之隔,當受害人成為了加害人,被罪犯奪走兒子的母親卻可能親手“失去”女兒。

    新聞的世界爭分奪秒,慢一拍就有可能成為頭號輸家,為了所謂的熱度,所謂的眼球,喬安可以輕描淡寫、不顧真相的播新聞,甚至後來曝光李曉文一家,親手將“兇手”送到了輿論的刀口之下,可他們未曾開槍,未曾殺人,就因為李曉明一人,一家連坐,他們是兇手嗎?也許是吧,但沒有人願意用二十年來養一個殺人犯,李曉明的錯在意料之外,不知緣由,又似蓄謀已久,他們道歉,下跪,再道歉,再下跪,但贖罪的路遙遙無盡頭,他們從人變成了老鼠,那些網上的鍵盤俠們,用盡畢生所學伸張正義,可究竟誰善誰惡?

    我記得,自王朝覆滅後,誅九族,就已經沒了,但在這部劇中,我又看到了它,換了外衣,不是一刀的痛快,它如今樂於用鈍刀子割肉,將整個社會弄得血淋淋。

    如今網路技術高速發展,人人都有評論權,但正如劇中所說,觀眾只有七歲智商,身為媒體人就該像灌輸精神文明的父母承擔起對觀眾的引導責任,而不是把觀眾推向無知的深淵。可新聞媒體為了自身利益博取眼球的新聞,洩露公眾人物隱私,觀眾其實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大多鍵盤俠和噴子被新聞媒體炒作引匯出了內心的惡,成了“刀”,將社會割得血肉模糊。

    這部劇它敢於直麵人性最醜陋的部分,並帶觀眾陷入無盡的思考。精神病人是否該被孤立,當他們犯罪時又是否應該減刑?罪犯是否有人權?對待罪犯家屬又是否該共情和體諒?為什麼一群無辜的人卻釀成了整個社會的悲劇?究竟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無差別殺人看似離我們很遠,可媒體、網友、標籤化、汙名化實則無處不在。故事裡,李曉明在戲院朝無辜者開槍;故事外,是無數個暴戾的“李曉明”在無數個宣洩口向無辜者“開槍”。故事裡,媒體以求快代替求真,屢次報道假新聞;故事外,是網友和媒體的共謀,眾人在自媒體的黑暗森林中相互畏懼又相互屠殺,散播著這個時代最大的瘟疫。故事裡,思覺失調的弟弟被恐懼和偏見無法被社會當成正常人;故事外,我們早在心裡明碼標價,三六九等,把所有人分割成了不同的世界。

    多少人行使暴力而不自知,甚至還在自詡正義?不是隻有殺人犯法才是作惡。為了享受流量吃人血饅頭,又或者是不知真相肆意批判,亦或是惡意發洩、渾水摸魚、連坐傷害、跟紅頂白,這些,難道就不是?這個世界,非黑即白,李曉文的老師曾告誡她,不要挑戰人性。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我們與惡的距離,向來不是那麼明確,就像劇中喬安最終選擇走出了被害人的身份,試著去原諒,去和解,去做回新聞人,去尋找真相。她有惡,但也有善,她是劇中主角,亦是現實中千千萬萬人的真實寫照,一念善,或一念惡。

    這個故事不僅僅是揭露惡,更重要的是修復善,是對媒體網路倫理的痛徹反省,在這個充滿遺憾、意外、和不幸的世界,只有愛和溫暖能給予我們些許安慰,你知道嗎?黑夜漫長,仍有星光璀璨,而希望,就在雲後面。

  • 2 # 靜心昔雨

    賈靜雯重出江湖拍臺劇

    題材很棒,講的社會上的一群深受歧視的弱勢群體,思覺失調症患者俗稱精神分裂症。

    劇情緊湊不拖沓,服裝造型貼近現實,人物刻畫自然生動,秒殺中國產劇無腦畫風,真實反應社會職場行業問題。

    集數短小精悍,十集,每集50分鐘。攢著一天就可以全部看完,留有空閒時間供你回味。

  • 3 # 冉二哥

    電視劇裡的主線由一起少年殺人案件貫穿著全劇,因為兒子殺人了,父母的店鋪沒有辦法繼續經營,父親受到打擊,從此借酒澆愁,就上大學的妹妹也前途無望,後來母親幫她改名換姓,開始新的生活,可是最後卻又在被人害父母的公司裡面上班。

    一邊是失去孩子,不遺餘力想要為他們孩子討回公道的父母,一邊是陷入輿論少人兇手的父母,被害家庭的不斷施壓和攻擊,讓他們完全失去生存的希望,因為孩子的過錯身邊所有人都被社會冠上少殺人犯的帽子,電視劇裡面的媽媽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父母不斷反思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媒體記者卻不想放過他們一直追問。

    我們都以為自己在伸張正義,其實手段極其惡劣,也同樣在殺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最大程度上感知別人痛苦的人,那麼這個社會會逐漸變好

  • 4 # 銘鍵撩劇

    你怎麼看《我們與惡的距離》?

    導演: 林君陽編劇: 呂蒔媛主演: 賈靜雯 / 溫升豪 / 吳慷仁 / 周采詩 / 陳妤等,臺灣劇,

    看這個劇是衝賈靜雯去的,見笑了。

    但是沒想到這劇竟然這麼好看,這麼有吸引力,能拍出這麼有深度的好劇真的挺意外。人家已經在探討人性,探討現實社會,我們還在找流量小生誰更火,還在為自己身為演員能背臺詞而驕傲。這是怎麼了?

    或許我們也有這樣的編劇,這樣的導演,這樣的才子,但是.....嗯,沒有這樣的劇。

    我們都在用心,用盡力氣,努力地活著,可生活那麼的艱辛。我們在艱難痛苦中掙扎,我們要如何面對如何選擇,一念善,轉念惡。是什麼讓我們作出選擇,我們距離這樣的選擇還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值得用心去看,反覆審視自己的劇,讓我自己能清醒的認識自己。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在什麼位置上,我們怎麼去選擇。

    值得用心看的好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 5 # 瞿圳希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真的很優秀,貼近生活,直擊社會當中比較現實的問題。看了這部劇你會發現在生活中也許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兩面的,你無法洞察到面具之下他的心思,你也無法理解一個人的犯罪行為究竟是經過什麼催化的,看了這部劇你會對犯罪有一個新的理解。在現代文明飛速發展的時候,人們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空虛,在這部劇裡你會看到很多社會現象的縮影,網路暴力、道德綁架,有的人活得光鮮亮麗,而內心卻骯髒不堪,他們沒有殺人,卻幹著殺人的事,看了這部劇你會反思自己的行為

  • 6 # 彗星小小怪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是由賈靜雯主演的,可以說賈靜雯在這部劇裡的演技真不是吹的,這部劇是由一個案件展開的,一個殺人犯殺了人,而影響了幾個家庭的正常生活,這部劇也是在告訴我們,當我們與親人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珍惜他們。

    也在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冷靜思考,而不是跟著大流的言論,而偏離了自己最初的心,任何時候都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手刃別人的人,有時候也許你不知道,你的某些言論,正在傷害著別人,所以請保持自己的理智與初心。

  • 7 # 九離影視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什麼是惡,我們與惡的距離。

    殺人,自然是惡。觸犯法律的一切行為,都是惡。

    但法律,只是人們行為規範的最低保證。不觸犯法律,不代表你就不是惡。

    惡,是一種很抽象很難描述的東西。只能意會。

    但我覺得,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做錯了一些事,內心總會有些愧疚。而愧疚的物件,就是惡。

    你本來可以分享更多考試的知識點給同伴,但為了害怕對方考的比你好,你掩蓋了部分沒跟他說。這也是一種惡。

    你私下裡說一個夥伴的壞話,明面上又跟他嘻嘻哈哈,這也是一種惡。

    但看到邪惡橫行,你不敢站出來與之對抗,反而做他們的幫兇,這也是一種惡。

    總之,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遠。有些時候,我們自己就是惡。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生存資源極度匱乏的時代,我承認,如果一切以不作惡為前提,很難在這個社會前進分毫。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明白自己的目標,為了目標,可以不擇手段。

    但是!不要作大惡。當你的良心強烈的感受到負罪感的時候,不要去做那件事。

    我們會被這個龐大的世界所改變。但是,世界改變了我們的言談舉止,改變了我們的做事風格,請不要讓他改變你的內心,那顆赤子之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是一部好電視劇,強烈推薦!

  • 8 # 人生若只如初見軌跡

    此劇告訴所有的觀眾,魔鬼與魔鬼共生,不與天使共存。世上所有的惡貫滿盈都來自於傷害,有意的無意的,只要有傷害,魔鬼便橫行。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在家庭暴力事件中,在社會種種不平與不公事件中……那些被害者隨時可能成為加害者。

    誰是受害者?

    輿論的壓力、受害者親屬對李曉明家庭的打擊,將這個本就破碎、心理抱有深深歉意的家庭變得更加支離破碎。

    受害者的親屬、情緒激動的網民、煽動輿論的新聞媒體,此時變成了加害者,施害者李曉明的家庭成員,此時則變成了受害者。遭惡意塗鴉和打砸的李家麵店。

    誰善誰惡?

    不清楚作案動機的殺人犯李曉明是惡者,要求對他施加死刑的媒體群眾是善者嗎?受害者的親屬是善者,希望道歉賠償、飽受精神折磨的李曉明的家屬是惡者嗎?

    你有標準答案嗎?

    這部劇中,沒有善惡,所有善人都可以是惡人,所有惡人都可能有善的一面。就像劇中要求快速跟進新聞的電視臺高層,他的目的是讓新聞更快速地傳達,併為電視臺贏取收視率,卻由於假新聞造成了正在泰國旅行的臺灣遊客的親屬的恐慌。站在電視臺的角度,他不是惡者;站在媒體專業度的角度,傳播不實訊息,他作惡了,就像劇中在出事幼兒園門口的路人,她把之前發生過的案件說出來,本沒什麼。但是妄加揣測加以評論,造成了家長的恐慌,也是一種惡行。

    這種“平庸之惡”,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

    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跟預防。

    真相永遠就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出了問題,挪威的社會福利這麼好,還不是出了隨機殺人犯。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我們的教育體制,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

    而現實中我們身為旁觀者會不知不覺的從受害的一方去考慮,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也是一個“弱者”,當我們普通大眾看到這類現象,我們會從受害者的角度去思考,而絕不會說如果我是那個犯罪者我的家人會怎麼樣。對吧?基本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思考。感覺從網路暴力也好,道德綁架也好,我們都是控訴那些比我們“強大”的人,他們可能在社會因素的某一方面比較佔有優勢,或許在“身體”“情感”上,比如兒子霸佔老人的房子,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我們大都會從老人此時的生活,被施暴者的情形來考慮這類現象。就因為我們從這樣的角度切入,可能就會忘了兒子也是人,施暴者也是人。

    總得來說,當然這部劇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要講的問題太多,劇情就必須環環相扣,密度太大,巧合太多,就會導致一些人物功能性過強,形象不夠豐富立體,但這些都不是最先思考的,我們我們應該仔細想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黨拍快手拍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