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王培25096256151
-
2 # 單衣雜談
篆刻,首先是篆。無論什麼印,篆法佈局是第一位的。
工穩印,除了體現篆書的趣味,還要體現刻的功夫。精良的刻功,就相當於書法裡工整的小楷。給人清爽,明快的藝術享受。滿白文可以當成元朱文看。既要體現線條均勻佈局,也要有疏密對比。
-
3 # 崔大有
滿白(白文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漢印,以漢官印為主。漢代是印章藝術發展成熟的鼎盛時期。其影響深遠,經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們所追摹的典範。漢官印分鑄印、鑿印兩種,一般文官多用鑄印,軍中在急需時的“急就章”頒發給兄弟民族的官印,則採用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書體是由小篆演變而來的“繆篆”,這是一種從篆書向隸書過渡的文字,結體方中寓圓,按六書稍作增減,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筆法,近隸書體勢,而不用隸書之磔法。一變秦印之柔媚為蒼勁有力。漢官印總體藝術風格渾厚古樸,外拙內巧,端莊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偉,瘦勁峻峭和奇崛蒼茂一路風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藝術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階段。
漢印對篆刻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清陳鴻壽曾說:“初學治印,以漢人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為上品。”漢官印中勻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其中滿白文印,如“東郡守丞”、“巧工司馬”等,蒼勁渾樸,筆畫自然得天趣,緊處密不透風,疏處寬可走馬,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給後世篆刻家很大啟發。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吳昌碩先生。
尤其將軍章,較鑄印顯得無拘無束,自然天趣,鋒芒畢顯,荒率挺撥。印文鑿刻刀痕明顯,線條生動,簡煉有神,筆盡而意無窮。有時歪歪斜斜,信手拈來,即興而作。然其稚拙中寓精巧,真率而絕去雕飾的意趣。
然後就是漢玉印,玉印它的製作水平相當高,印面文字精緻,章法嚴謹,筆勢圓轉潤澤。由於玉質的耐腐性,它能經過漫長的歲月而較好地保留本來面目。玉質堅硬,難以受刀,白文印不可能刻得非常粗壯。因而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人們通常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玉法”。粗看筆畫平直規整,然全無板滯之感。這種莊重典雅,凝鍊穩妥,高古秀麗的漢代玉印,給人以雍榮華貴,氣息純正的審美情趣。
此外鳥蟲篆印讓我們領略到古代工匠們的精湛技藝。這些印中的文字線條極盡盤曲婉轉錯落之能事。那種富麗俏美、千姿百態的外形和極具腕暢、飛舞、流動之美,撲面而來,令入賞心悅目。鳥蟲篆印在構圖上能利用簡繁的處理,體現出主次感和虛實感,這種不平均的筆畫安排,使印面疏密對比,變化多端,頓生情趣。如“揚玉”“天勝”二印。但更多的是一種莊重穩定中寓動勢構圖,如“薄戎奴”、“夷吾”、“新成甲”、“日利”等印。鳥蟲篆印,透過誇張的手法和鳥、蟲、魚、龍等形態,在方寸間表現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奇趣盎然,美不勝收。當代韓天衡、吳子建獨具面貌的兩位。
白文印比較注重對章法和刀法的控制,尤其寫意類作品,h按照篆字和滿白文的特點,我們要把印的疏密關係,章法統一,和諧處理好,這四個字裡,我們把則,得二字寫的繁複一些,線條力求渾樸。
附:部分漢印
——多謝批評
-
4 # 王敬濤v書法篆刻
但是漢印滿白文這種印式如果篆法、字法和章法這幾點運用不好的話,整方印就會傷於呆板、僵硬。所以就看篆刻者如何充分利用直線的排疊、對角的呼應、疏密……來把整方印來盤活了。
-
5 # 90後學篆刻郭進
作為一名學習了幾年工穩滿白印的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工穩滿白印是由漢印演化而來的,秦漢印在中國印壇史中是有絕對高度和地位的,所以才有“印宗秦漢”一說。
其次,說一下藝術性。滿白印初看平淡無奇,如東方女性落落大方,少一點西方女性的性感嫵媚,但卻有血有肉、凹凸有致,於方寸之間變化萬千。拿線條來講它有四種:鼓形線、凹型線、楔形線、等粗線,你要是不仔細觀察就不會發現線條細微變化;如漢玉印,字間距、字邊距、行間距都是等粗的,看似簡單,非常人可為。
最後,再說一下欣賞性,一千位讀者眼中有一千位哈姆雷特,篆刻欣賞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印章的章法佈局、字的出處等都是需要有所涉獵的,不然也只能是走馬觀花。
相信這個問題也是初學者困惑的問題,我也是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篆刻世界的,越往深學習發展篆刻越難,當然也有一部分篆刻初學者完全對漢印不屑一顧,他們依然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論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有一顆愛好篆刻的心我覺得值得肯定,至於個人欣賞角度,根據自己的喜好。
最近才開始玩頭條,由於個人喜歡篆刻,所以經常看這類的影片和文章。我發現,很多前輩(我是初學者,視所有人為師)都愛工穩印,以白文印和元朱印較多,白文最多,線條粗細幾乎一致,沒有什麼變化,這類印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到底在哪裡?我特意去找了一些書法家的用印,幾乎沒看到用工穩白文印的。望各位賜教。
回覆列表
在體會是否滿足好奇心,
在是否有收藏的價值。
在是否有教育意義。
在你是否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