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宗林
-
2 # 藤樹先生
朱熹,系宋朝大儒,南宋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朱熹的理學思想在明清兩朝居於“國教”地位。近年來,網上流傳關於朱熹的黑料:說朱熹是一個和兒媳婦有染的偽君子。
那麼,真相是什麼?
個人認為:
競選州長在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筆下,有這樣一個故事,叫《競選州長》。故事講了美國南北戰爭以後,主人公競選州長,結果政敵透過各種捏造、無中生有手段來打擊主人公,導致社會上下對某人產生誤解。最為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主人公在進行選舉演講的時候,居然莫名闖來九個各種膚色的小孩,自稱自己是主人公的私生子。
而主人公面對這個情景,感到莫名其妙:自己什麼時候有了這麼多私生子?而且還是跨種族的?此外,其他的各種黑料也讓主人公懷疑人生。
朱熹的尷尬朱熹作為一代大儒,並且還在宋寧宗一朝中,憑藉自身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躋身大宋朝高層,並參與到寧宗朝廷的權力鬥爭中。
這些屬性看似高階的同時,也給朱熹帶來了許多禍害和麻煩。如同古龍小說《三少爺的劍》裡面,謝曉峰一門心思想要退出江湖,但是江湖上的後輩不肯放過他:理由是隻要殺了謝曉峰,那麼,自己就可以揚名立萬。以至於謝曉峰不得慨嘆:只要做了江湖人,就一輩子是江湖人。
朱熹作為一代學術宗室,其面對的打擊也是這樣:自古以來文人相輕,朱熹影響力有多麼強大,一些宵小之輩對他的仇恨就有多強大,這平白讓朱熹多了很多仇家。
而朱熹參與到寧宗朝廷的政治鬥爭中,又在政壇上給自己創造了無數的仇敵。就這樣,不論在文人界還是在政界,朱熹都有了仇家。
於是,如同《競選州長》裡面的情景那樣,朱熹的仇家們,為了打擊朱熹,給朱熹捏造了大量的黑料:這其中包括和兒媳婦有私情、納尼姑當小妾等等。
事實上,關於朱熹的這些黑料,就是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的內容。當時的背景,正是宰相趙汝愚和朱熹面對政治圍剿,從這可以不難看出,朱熹扒灰的可信度不大。
朱元璋的選擇元朝行將滅亡的時候,朱元璋即將登基。按照前朝慣例,新朝廷的天子總要給自己找個好的出身。雖然歷史上朱姓裡面確實有過帝王——比如五代的大魔頭朱溫,但由於朱溫口碑太差,因此沒被選中。但是,有人卻建議朱元璋將朱熹尊為祖先。
雖然朱元璋後來選擇以“布衣出身”來作為自己的出身選擇,但是,從這段史料不難看出,朱熹扒灰這種事情,並沒有讓後世相信,否則也不會有人建議朱元璋找個扒灰的祖宗。
-
3 # 跨文化
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哲學家朱熹作為中國儒教史上的大家,我聽《中國儒教史》著者李申教授講過一些,其中,有一次李教授專門給我們中國哲學專業的學生講朱熹和唐仲友、嚴蕊的公案。
我不同意說朱熹是一個扒灰的偽君子。在此,有幾點我想說一說——
第二,歷史發展到“兩半社會”,作為儒教史上的榜樣,變成了“靶子”。五四運動時期及以後,“存天理,滅人慾”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唾棄物件,自然也禍及它的發明人朱熹老夫子了。
第三,到了新中國,“破四舊”更加針對“天地君親師”、三綱五常、“理一分殊”那一套。朱熹作為徹底的反面人物,被“戲說”一番甚至幾番,已經是比較客氣的了。
至今,我的書案邊,還放著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時不時翻一翻。這就說明:做文史研究的人,不能繞過朱熹。“牆倒眾人推”是華人的劣根性,很多人都批判過。所以,我們今人不能因為儒教“孔家店”已經倒掉了,就你一把我一把上手去拆朱熹、王陽明的臺。“古為今用”才能把中國“文化自信”搞上去。對吧?
-
4 # 荺笖
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問“”歷史有真相嗎”?
答:書上有記載的。
再問“有記載就是真實的嗎”?
答:非也!
很多記錄下來的事本身就是傳說的,即使是記錄者眼見也依然是表象。誰能復原嶽武穆沉冤致死的真正情景?誰能搞清楚李太白真正的死因?誰能弄明白焚書坑儒時秦嬴政到底在想啥?……
有記錄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歷史,一些傳說的、杜撰的、獵奇的、推測的,往往都是編者自以為是的謊言!
朱熹“扒灰”,你見到了!?聽到了!?“五W”你告訴我!說不出來,你憑什麼誣陷朱夫子?
真實嗎?真實嗎?真實嗎?
書上記錄的,姑妄看之,但不能迷信。
讀書讀理,要用自己的腦子讀!
-
5 # 閒來煮酒
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他是享祀孔廟、存天理滅人慾的大儒,還是私生活混亂、納尼姑為妾的“偽君子”?
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
他是儒學的集大成者,教育界的巨人。朱熹的理學思想極受官方推崇,貫穿元、明、清三代,將沉寂千年的儒學重新推上巔峰。
他還致力於建設書院教育,其中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白鹿洞書院位於今江西省廬山,曾貴為南唐國學,但宋朝時荒廢。朱熹與當地官紳一同重建了這座名校。朱熹一生深耕教育,親自創立修建了7所書院,還是54所書院的客座教授。
一代宗師朱熹聲名遠播,朱元璋還曾攀親附會是他的後人。
然而,理學大師光環之外,他也緋聞傍身,流言不斷。有人指責他嘴上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私底下卻和兒媳私通、納尼姑為妾,甚至孌童。
朱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第一、他是鼓勵民間互助的博愛官員。
朱熹出生於兩宋之際,連年征戰,民生多艱。除了著書立說,他以實際行動,改進了民間救災體系。
1167年,崇安縣(今福建武夷山)發洪水,莊稼被淹,饑荒暴亂隨之而來。縣衙的餘糧很快用完,知縣便向朱熹求助。
救災如救火,朱熹一邊向上級建寧府借糧食,一邊向本地富戶借。為了鼓勵他們出糧,承諾糧食借貸算二分利息,災民來年會將本息一起歸還。政策一出,官員和富戶便慷慨解囊,順利度過災年。此外,朱熹建了一間社倉,即專門賑災的糧倉,其糧食就來自官府收到的利息糧。
開耀鄉(今武夷山)實行社倉法十餘年, 除建倉房三間和歸還所借常平米外, 有餘糧 3100 石。當時, 開耀鄉總人口約 2000 多人, 而能有 3000 多石糧食作為社倉基金, 成果相當顯著。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迴圈。
成名後,朱熹還被派去平定湖南農民起義,與朱熹同行的王藺,堅持斬草除根。朱熹則認為嚴刑峻法,不能從根源上阻止暴力,提高教育質量,才能真正改善社會風氣。
湖南的嶽麓書院,就是在他的堅持下得到擴建,成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但他的舉措也得罪了政敵,為他後面的爭議埋下了隱患。
第二、他是“迷信”的風水大師。
痛失長子後,朱熹特意請人計算良辰吉日,不惜延期一年才舉行葬禮。他還親創了“灰隔法”,來減少傳統下葬方式對遺體的損壞,具體就是在棺槨內外,多加一層石灰、沙土。
這種做法,也是受到宋朝“死者為大”的風氣影響。人們為了給過世的親人盡孝,常常過於講究,乃至鋪張浪費,即便是朱熹也未能免俗。
母親去世之後,朱熹挑選了一方風水寶地,為母親建墳,同時在附近建了人生中第一家書院——寒泉精舍。“寒泉”一詞,也出自《詩經》中孝敬父母的典故。在守孝的歲月裡,朱熹完成了自己教育思想的建構,也為以後發展書院教育打下了基礎。
當地舊名“寒泉塢”。1170年正月,朱熹葬母於寒泉林天湖之陽;同年,在墓旁構築精舍,匾曰寒泉,守孝治學。
第三、他是被嚴重汙名化的黨爭犧牲品。
有多大能力,就要承受多大的誹謗。朱子有許多“見不得人”的軼事。
傳聞中,朱熹虐待母親,私生活混亂,納尼姑為妾、染指兒媳、包養孌童。平日裡,朱熹卻提倡“存天理,滅人慾”,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一個道貌岸然、為老不尊的偽君子!
不過,事實到底如何?
關於對母親不孝,從朱熹為母守孝5年之久來說,此事不足為信。
朱熹不僅沒有染指兒媳,更是在原配去世後終生未娶。
與尼姑的逸聞也是假的。當時朱熹做漳州知府,身為儒家弟子,反對佛教消極思想,因此勒令當地尼姑還俗,才招致了報復。
至於包養孌童,更是無稽之談,朱熹只是對詩經中一首名為《狡童》的詩做過批註,而這首詩是描寫男女愛情的。
可是,朱熹提倡“存天理、滅人慾”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事實,這又怎麼解釋呢?
實際上,朱熹原話“去人慾、存天理”的語境是他勸導君王做事,要本著去除私慾的原則,為天下百姓著想。
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則是由程頤提出的,當時有人問程頤對寡婦再嫁怎麼看?程頤認為寡婦和鰥夫一樣,不宜再婚嫁。那人又問:“要是不嫁(娶)就餓死了呢。”於是便有了這千古名句。
而程頤和朱熹強調的是,男女都應守節,不是單單要求婦女,而這也是一種對道德境界的追求。儒家說“禮不下庶民”,就是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種繁文縟節也不必過度苛求。
但朱熹確實鼓勵婦女“主內”,也就是承擔家庭教育的職責,因為社會教育缺失,女性需要以家訓、家規等形式,來完成對子女的啟蒙教育。
那麼,朱熹因何陷入諸多醜聞呢?原因就是政治鬥爭。
朱熹在世時,他的理學思想並沒有得到官方的推崇,反而得罪了權相韓侂冑(,因此被誣陷了許多違反人倫的罪名。這與歐陽修因支援慶曆新政,而被政敵汙衊與外甥女亂倫的戲碼,如出一轍。
影視劇中的韓侂冑。
外戚韓侂冑為了與趙汝愚爭權奪利,將理學打擊為“偽學”。科舉考試中,稍涉義理之學者,一律不予錄取。從1195年開始前後歷時6年之久,史稱“慶元黨禁”。
實際上,朱熹也是死後,才得到平反,並在宋理宗的支援下逐漸脫胎入聖。
理學思想成為官學,是儒學與封建政治磨合後,逐漸成為統治工具的漫長過程。之後的王朝政治和文化制度,都處於理學的籠罩之下,成為帝制時代的中國賴以延續的路徑。
-
6 # 春平379
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是反人類的思想,所以就像朱熹這些人只會皇帝出餿主意,來迫害老百姓的魔頭都應該千刀萬剮。
-
7 # 蓋天宣夜說
存天理,滅人慾?“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長官,故大制不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故存“故國不堪回首月眀中”那“天圓地方,華下九洲”的風月同天=“天裡”,滅海闊天空如今地球時空的“人慾”
-
8 # 荒村樵夫
各位總算明白啦!所謂聖人、就是滿嘴仁義道德、背地裡幹些不為人知的勾當!一肚子壞水,當面是人,背後卻是鬼的爛仔!
-
9 # 牧水1
大多數人都只能看到眼前,能看十年的人就能脫俗,能看百年的自不被理解,眼光穿越千年的人肯定要被詬病和詆譭,這是人類的通病,因為絕大多數人不能克服眼前利慾.
我這只是發牢騷,正解"為國釣魚"都說了.
-
10 # 帝國的臉譜
關於朱熹“扒灰”的傳聞,出自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的奏章。1196年冬,監察御史沈繼祖上書宋寧宗,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其中包括 “不忠於國”、“不敬於君”、“玩侮朝廷”等,還說朱熹曾攜兩位尼姑去旅遊,然後引誘,有了苟且之事,後納尼妾,此為“誘引尼姑以為寵妾”之罪;還說朱熹的兒媳在丈夫死後懷了身孕,此為“家婦不夫而孕”,丈夫死了還會懷孕?無非是公公的功勞嘛,於是,朱熹便有了“扒灰”的惡名。“誘引尼姑以為寵妾”、“家婦不夫而孕”,就是後人指責朱熹為“假道學、偽君子”最喜歡引用的罪證。
朱熹到底是不是一個“扒灰”的偽君子呢?或者說,他到底有沒有扒過灰呢?時代久遠,靠資料的考證,想必很難得出所有人都信服的事實,那麼,我們要得到接近事實的真相,便要深入瞭解一下,這個“扒灰”的名聲,到底是怎樣產生的,有動機和目的,才可能接近真相。
就學問而言,朱熹當是那個時代最突出的博學鴻儒,他從小就聰明異常,與一群同齡孩子玩沙子,人家堆沙山,他卻一個人畫八卦圖。14歲那年,父親去世,臨終將朱熹託付好友劉子羽,後又投於胡憲、劉勉之、劉子翬等名儒門下學習,自此學業大進。1148年,朱熹考取了進士,這一年他才19歲,授同安主簿,從此走上仕途。
朱熹出任過很多職務,諸如知南康軍軍、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等,有趣的是,朱熹還出任過武學博士,而且並非虛銜,而是真正負責以兵書、弓馬、武藝教育學生的官員。不過,朱熹不太喜歡做官,他喜歡給學生們講學,埋頭著作,這是他最喜歡的事情,所以,他總是不斷以各種理由辭官。
就性格而言,朱熹頗好為人師,尤其盼望給皇帝當老師,宋孝宗在位時,朱熹上書,每每以“留心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之學,近君子,遠佞臣”來教導皇帝。後來,宋寧宗繼位後,扶助宋寧宗的宰相趙汝愚推薦朱熹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然而,韓侂冑同樣是扶助宋寧宗上臺的功臣,他為了削弱趙汝愚的勢力,獲得宋寧宗的支援,於慶元三年(1197),開啟了黨禁,斥朱熹道學為“偽學”,置“偽學逆黨籍”,上自趙汝愚、周必大,下如朱熹、彭龜年等,共計五十九人,對他們或罷官,或充軍,一律處罰,史稱“慶元黨禁”。
要發動這麼一場聲勢浩大的權力鬥爭,輿論的鋪墊是必要的手段,故此便有了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一事,也才有了朱熹“扒灰”的惡名。因宋朝御史有“風聞彈事”權,就是可以找一些捕風捉影的事來彈劾官員,也就是說,御史無須證據,就可根據民間謠言來彈劾官員,彈劾錯了,也不追責。因此,所謂“扒灰”之說,或許是這種制度下的產物,其真實程度,值得懷疑。加上宋朝處理官員,往往以貶官了事,所以也沒有人去查詢“扒灰”的證據,這就更可能是“假新聞”了。
-
11 # 綺閣書生
朱熹(1130至1200),字元晦,號晦庵,諡“文”,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之集大成者,程朱理學創始人之一。
在官場混,總會有一些雨橫風狂的時候。空穴來風,信口雌黃,誣衊陷害之類的事時不時會冒出來。有關“扒灰”的傳聞,北宋時期就鬧過幾回。又是歐陽修扒灰,又是王安石扒灰,又是蘇軾扒灰,鬧得沸沸揚揚,不亦樂乎。想來朱熹應該也是這樣的情況。
《宋史》卷三十七有載:“監察御史沈繼祖劾朱熹,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就是指南宋寧宗慶元二年十二月(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私故人財”籍。其中還包括“引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宮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等。意思是朱熹曾經引誘兩個尼姑作侍妾,做官外出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朱熹的兒子不在了,兒媳婦兒還能夠懷上孕……
最後,沈主張將朱熹斬首,以絕“朱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案”。
我以為,這些罪狀有些經不起推敲。一個鐘鼓在堂,名(鳴)聲在外的朝廷命官,納了尼姑做小妾就行了,還敢公開耀武揚威?別人家翁媳扒灰,外人一清二楚?怎麼知道的?兒子不在,兒媳懷孕,肯定是公公的嗎?下人不能幹麼?這些多是政治鬥爭的手段而已,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就當是傳聞罷了,別太當真。
元芳,你怎麼看?
-
12 # 一覽眾河小
朱熹扒灰這事兒,流傳已久,這事他自己也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不過呢,很多人就是願意相信這是真的。這是為啥呢?
有道是,無風不起浪,想想朱熹後世享祀孔廟,位列十二賢,似乎無限榮耀。但是朱熹活著的時候過的可不咋地,朱熹官當得不算大,主要精力放在編書立學上面,他編著了《四書集註》,自後世元代起成為科舉的標準教科書。他熱衷辦學,重整了嶽麓書院。當然,他做的最有影響的事情還是還是整合繼承了宋代理學家的思想,並稱“程朱理學”,成為了元明清統治者的主要思想。“存天理,滅人慾”幾個字我可是記得清清楚楚,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出現的,當時當重點考的。
話說這朱熹官當得不大,得罪的人可是不少,當然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如果朱熹真的純潔無瑕,人家也挑不出他的毛病來。宋寧宗跟當權的韓侂冑都很不喜歡他,稱理學是偽學,後來更是提拔了沈繼祖為御史,彈劾了朱熹十大罪,什麼貪汙腐化啦什麼的,其中就有扒灰和勾引尼姑這樣的罪名。除了扒灰一項,朱熹其他居然都供認不諱。那這個扒灰就成了懸案了,暫且不究。不過宋代文人風流者居多,蘇東坡的姬妾不就一大把嘛,所以老學究跟尼姑談談心得也沒什麼,但是朱熹作為一個理學代言人,這麼做就太難看了。
為何這麼說呢,看看朱熹以前做過什麼,當時有個唐仲友反對朱熹的理學,於是兩人結了怨,朱熹找了個機會彈劾唐仲友,有一條是唐仲友跟營妓嚴蕊有染,幫她落籍。為了對付唐仲友,對嚴蕊嚴刑逼供。但是古代很多名妓都是才貌德俱佳,嚴蕊寧死不屈,她說她跟唐仲友清清白白,絕不會屈打成招。後來這事鬧大了,驚動了宋孝宗,宋孝宗調走朱熹,重新審判,才還了嚴蕊清白。
還有一件事,就是朱熹的前輩程頤也是程朱理學代表人物之一,他說過這樣的話:“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於是他就拿這個來勸說他朋友陳師中的妹妹不要改嫁,這陳師中老爹是宰相,於是朱熹自作聰明說了很多:“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況伏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舉措之間,不可不審。熹既辱知之厚,於義不可不言,不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為僭率也。 ”看看朱熹是什麼意思呢,他居然說程頤太迂腐了,窮人家不改嫁可能會餓死,但是你妹妹是名門之後啊,吃穿不愁的,就應該守節,這才顯名家風範。合著在朱熹心裡,衣食無憂就該守節了,改嫁只是為了混口飯吃不得已而為之。我感覺朱熹還不如程頤迂腐到底來得真誠呢,當然他建議的結果是沒人聽他的。
所以這樣一個人,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嚴守男女之防的,這到老了反而跟小尼姑交流思想,從甚過密,你自己也承認了。這就難怪別人說你跟兒媳婦扒灰,是個偽君子了。
從北宋二程到南宋朱熹,理學發展不止百年,但是在思想文化繁榮發達的宋代始終沒有掀起大的水花。朱熹被彈劾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又老又病,最後窩囊的死去了。萬萬沒想到,朱熹死後沒多久又元朝馬上把他捧上了天,《四書集註》成了科舉重點,朱熹的地位一路走高,到了僅次於孔孟的地步。然而,民間很多有識之士對程朱理學頗不以為然,比如我說的那個嚴蕊的故事,就是在明代小說二拍裡看來的,裡面充滿了戲劇成分,但是甭管真實性多大,足以看出當時很多人對朱熹是十分不滿的。
朱熹被後世統治者捧到了一個遠遠超出他本身的地位,存天理滅人慾,大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在科舉考試裡的核心地位,更是禁錮了知識階層創新發展的基礎。所以很多有識之士對他是痛恨的,扒灰這事不管是事實還是捕風捉影,都可以影射出道學理學的虛偽嘴臉,所以朱熹這灰啊,扒定了。
-
13 # 陌上雲白
好像多數人對朱熹的印象不怎麼好,不是因為他的“扒灰”傳聞,而是因為他是“理學”的代表人物。
“理學”也叫“程朱理學”,其中“程”指的是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而“朱”就是朱熹,是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而《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理學是北宋時期的“思孟學派”經過發展再加工後的產物,而“思孟學派”是儒家八派之一,以孔子的嫡孫子思和孟子的思想為主。孟子能成為“亞聖”,跟思孟學派,跟程朱理學不無關係。
思孟學派又是個什麼東西呢?
簡單的說,如今很多人反感孔子,反感儒家學派,就是因為思孟學派,而由思孟學派衍生出來的“理學”不受人待見也就不出意外了。可以簡單的認為思孟學派不但繼承了儒家思想裡的糟粕,還發揚並擴充套件了這些糟粕。但這些不但被統治者認定為成了“儒家正統”還成了古代衡量“道德”的標尺。
思孟學派是對子思學派和孟子學派的統稱,其中最糟糕的是孟子學派的部分。當年孔子在整理《周易》的時候,把《周易》分成了《易理》和《術數》兩個部分,《易理》就是後來的《易經》,是儒家的重要典籍。而《術數》部分就是也求神問卜的那一部分被孔子拋棄了,後來卻成了百家爭鳴裡陰陽學派的核心典籍。而到了孟子時,他又把《術數》部分引入了他的理論,最後折騰出了“君權神授”和“五德始終”這麼兩個玩意兒。為此,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荀子還嘲笑過孟子,但這些理論太受統治者們的歡迎了,孟子的學說能不受重視嗎,孟子的理論也就成了封建的正統理論。
而到了“理學”,不但對思孟學派全盤繼承了下來,還乾脆就把所有學派裡對自己有用的理論全部雜糅了進來。一時間儒家思想裡群魔亂舞,原本的理論最後變得面目全非。
大概梳理了一下程朱理學和思孟學派,再來看朱熹。朱熹有三個身份是不能忽視的:學者,教師和文人。給這三個詞換個叫法,就是:死讀書,讀死書,教學生,不懂政治。事實上,朱熹也正是朝著這條路走的。他的前半生基本就是在做學問和教學生。剛一當官,就因為看不慣官場的腐敗而彈劾別人,最後自己回家繼續邊做學問邊教書。後來學問大了,學生們也爭氣,朱熹的聲望就越來越高了。後來,宋寧宗趙擴繼位後,調朱熹進京給他講學,朱熹才有了接近皇帝的機會。
然而,此時的南宋已經病入膏肓了,朝廷貪腐成風,互相傾軋,地方時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百姓們民不聊生。而宋寧宗趙擴也是個陽奉陰違的主兒。讓朱熹給他講學,完全是作秀,而朱熹那股子文人的脾氣則天真的認為憑藉自己給皇帝上課的機會,讓皇帝成為一個有為“好皇帝”。他認真的備課,但宋寧宗則在他面前裝作認真聽講的樣子,回頭就把他那一套扔在一邊了。沒幾天宋寧宗就夠了,又過了個把月,宋寧宗連作秀都懶得做了,直接把這個羅裡吧嗦的老頭子給送回家了。回到家裡的朱熹,主要的工作就不是當教師,而是整理他的理論和心得了。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著名的“慶元黨禁”事件,這件事原本跟朱熹沒什麼關係,就是外戚韓侂冑和皇宗室趙汝愚直接的權利之爭。結果,外戚韓侂冑在這次較量中獲勝,趙汝愚被貶永州,不久就在永州病死了。韓侂冑獨攬大權,打壓異己。朱熹奏了韓侂冑一本,結果也被貶了。但朱熹此時名滿天下,桃李滿庭。宋寧宗就把這個事兒擴大化了,但凡是跟韓侂冑政見不同的,均被劃為朱熹一黨,結果,“理學”被認定為“偽道學”,儒家典籍被禁,朝廷對理學,朱熹及其弟子們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殘酷清算,其中,朱熹被斥之為“偽學魁首”,有人竟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朱熹以偽學罪首落職罷祠,朱熹的學生們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慶元黨禁歷時六年之久。而朱熹就死在“慶元黨禁”期間,享年71歲。
所謂的朱熹“扒灰”事件,就出現“慶元黨禁”一開始,是監察御史沈繼祖捏造的彈劾,抹黑朱熹的“十大罪狀”之一,純屬子虛烏有。因為當時朱熹的長子一家並不在朱熹身邊,而是遷回了他的祖籍安徽。朱熹跟他的大兒媳根本沒住在一起。而且在朱熹的長子這一支的朱氏家譜上,也沒有朱熹的長子去世後,他妻子改嫁或者再生育的記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是個“聖人崇拜”的社會,一個人如果可以被奉為“聖人”的話,那麼他在倫理,道德上肯定是不能出問題的。而那時正處於“慶元黨禁”期間,如果真有其事,早就給清算他甚至想殺了他的人挖個低兒掉了。
至於他提出了的“存天理,滅人慾”則被後世過分解讀了。首先,朱熹即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不會提倡清心寡慾。其次,他是個文人,一個有著“國士”情懷但不懂政治的愛國文人。結合當時南宋黑暗腐敗的官場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這句話的無非就是希望皇帝有為,官員恪盡職守,百姓安居樂業而已。肯定不是希望人人都去當和尚,做道士。
後來,宋寧宗去世,宋理宗繼位,朱熹才被平反,朱門弟子才重新得到啟用,理學才被重新重視起來。後來,隨著理學重新成為了封建正統,朱熹的地位也就一路飆升到了“朱子”的地位,成了一位變了味的儒家的聖人。
程朱理學對後世影響很深,在元明時期,幾乎不容置疑。一直到明武宗時期,王陽明的“心學”的誕生,才在群魔亂舞的儒家思想中開闢出了一條靠譜的路來。儘管王陽明被稱為“儒家最後一位聖人”,但他那有著“中國古典唯心主義思想最巔峰”的“心學”的影響力遠沒有“理學”的影響力大。究其原因的話,是王陽明的弟子們不如朱熹的弟子們給力啊。
-
14 # 覃仕勇說史
答:朱熹“扒灰”的說法源於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四朝聞見錄》中的《慶元黨》記載了發生於南宋慶元二年的沈繼祖彈劾朱熹事。
沈繼祖彈劾朱熹,向朝廷遞呈了此前諫官胡紘撰寫的《劾朱熹省札》。
《劾朱熹省札》對朱熹的人品進行了辛辣的攻擊。其中有提到:“又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謂其能修身,可乎?冢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謂其能齊家,可乎?”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朱熹誘拐了兩個尼姑為寵妾,每次官位調動,都帶在身邊,能說朱熹修心養性嗎?朱熹的媳婦在家守寡卻有了身孕,他的其他兒子偷牛宰殺,能說他治家有方嗎?
關於胡紘其人,《宋史》記載有一段早年他與朱熹的交往:“紘未達時,嘗謁朱熹於建安,熹待學子惟脫粟飯,遇紘不能異也。紘不悅,語人曰:‘此非人情。只雞尊酒,山中未為乏也。’遂亡去。”
這段記載說的是:胡紘早年尚未發跡時,曾到建安拜謁朱熹。朱熹對於遊學之士向來都是以粗茶淡飯進行招待的,對胡紘也不例外。胡紘卻認為朱熹怠慢自己了,到處放話說:“朱熹此人人情淡薄,一隻雞、一壺酒,就算是在生活在深山中也應該拿得出,他卻不肯拿!”斷絕了與朱熹的交往,拂袖而去。
不難看出,胡紘是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
所以,關於胡紘的指控,栽贓嫁禍的的成份很大。
另外,說朱熹“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冢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僅見於胡紘這份札中,不見於其他私人著述,也不見於官方記載。
想想看,朱熹是這樣的一個大名人,如果真有其事,肯定是爆炸性新聞,其他書必會鄭重記上一筆。
舉個例。
著名的朱熹與嚴蕊事,《宋史》卷四百二十七記載清清楚楚:知台州唐仲友在浙東饑荒期間,不理政事,與妓女嚴蕊醉生夢死、花天酒地。朱熹秉公執法,嚴辦此二人。與朱熹有過過節的洪邁,就在其所著的《夷堅志》裡惡意歪曲事實、大肆抹黑朱熹。
還有,南宋朝廷在貶謫朱熹的文書也沒將胡紘這份省札作為貶謫朱熹的依據。
足見胡紘的指控和西漢初年灌嬰等人誣衊陳平“盜其嫂”的情況如出一轍,純屬空穴來風、血口噴人。
有人說,朱熹在謝表裡沒對此事進行辯駁,說明他默認了。
但朱熹在《落職罷宮祠謝表》已經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而臣聵眊,初罔聞知。”——臣昏憒糊塗,對於胡紘說的這些事,竟然絲毫不知。
《落職罷宮祠謝表》的末尾,朱熹“乞賜睿斷”,敬請皇帝明察。
在朱熹看來,這種荒唐至極的彈劾,根本不值一辯。
該謝表呈上之後,皇帝沒表現出什麼“睿斷”,而政敵的攻擊又至。
朱熹於是又上了一封《落秘閣修撰依前官謝表》,憤慨地說:“諒皆考覆以非誣,政使竄投而奚憾。”——既然朝廷認為那些非議是真的,那我遭受放逐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這,難道就是某些人說的所謂“預設”?
其實,朱熹相當清楚,自己遭受黜落,並不是有什麼罪衍,而是韓侂冑和趙汝愚互相傾軋的結果。
趙汝愚崇尚理學,朱熹算是趙汝愚的人。
韓侂冑要搞倒趙汝愚,就整出了一個慶元黨禁。
沈繼祖觀風望旨,跳出來亂咬朱熹。
另外,朱熹在宋寧宗登位前擔任過他的老師,對他的要求很嚴格,給宋寧宗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所以,宋寧宗也很煩朱熹。
朱熹有自知之明,謝表請去。
富於喜劇性的是,南宋嘉泰二年,韓侂冑積極準備北伐,為了贏得人心,請寧宗下詔,追復了朱熹的官職。
不難看出,之前沈繼祖、胡紘對朱熹的的指控,全是無中生有的誣衊之詞。否則,像朱熹這樣一個“奸宿尼姑”、“扒灰”、“縱子偷牛殺牛”的無恥之徒,朝廷卻讓他官復原位,豈不說明朝廷是一個藏汙納垢之所?
-
15 # 12339906616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16 # 漢周讀書
朱熹是南宋著名儒學大師,其理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而就是這麼一位集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於一身的人物,晚節卻遭人誣陷,在一片唾罵聲中悲愴辭世。
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帝師朱熹,列出十大罪狀,其中的內容令人瞠目結舌。有“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等罪名,甚至還有“納尼為妾”等緋聞。
一石激起千層浪,吐槽的人,說朱熹“假道學”,拆臺的人,罵他“偽君子”,落井下石的人,痛斥他“為害風教”,唾沫星子幾乎要把朱熹淹死。
最令人不能容忍的一條是,朱熹“為老不尊”,“家婦不夫而孕”,他兒子去世,寡居的兒媳婦卻意外懷孕了,有“翁媳扒灰”的嫌疑。
還有,說朱熹在外做官期間,貪色好淫,引誘兩個尼姑,納為小妾,經常帶在身邊招搖過市。
由此沈繼祖建議宋寧宗,為嚴肅國法政紀,將朱熹斬首示眾。
當時,外戚韓侂冑把持朝政,這次所謂的彈劾朱熹案,僅僅是韓侂冑導演“慶元黨案”大戲的一個縮影,兩個派別為了權力之爭,進行個人攻擊,透過反對“偽學”,除掉政治對手權臣趙汝愚。
韓侂冑最終贏得勝利,宋寧宗准奏,詔令趙汝愚貶到永州,朱熹罷官回鄉,同時嚴禁傳播道學,將傳播者視為“偽學逆黨”,受牽連者有五十九人。
事件發生之後,朱熹給皇帝的奏章中,承認了“私故人財”、“納其尼女”等幾條,並向皇帝宋寧宗表示自己將“深省昨非,細尋今是。”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朱熹的所謂罪狀,其實是韓侂冑一夥望風捕影,故意栽贓陷害。
朱熹晚年為躲避政敵陷害,離開家鄉,隱居在江西新城的福山寺。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抑鬱而死,享年七十一歲。
為後世所不解的是,朱熹為何沒有申辯?為何還承認自己“私故人財”、“納其尼女”等等罪狀?
如果此事屬於無中生有、為韓侂冑捕風捉影,捏造的緋聞,那麼朱熹為何要上表主動承認呢?如果說是迫於皇權,為“保命”之舉,才出此下策,但這似乎又與朱熹的行事風格和秉持的儒家思想大相徑庭。
......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去世後,朝廷嚴禁士大夫前往祭奠。可是本是朱熹政敵韓侂冑的學生——愛國詩人辛棄疾,卻不遠千里,前往祭奠,並留下祭文:“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一代文化大師朱熹的“桃色話題”,成為了一個謎團,被後世爭論不休,也成了攻訐朱熹“偽君子”的主要話柄!
-
17 # 鑫挺83563181
老夫朱熹,"扒灰"也能扒出個朱"聖人"的頭銜?先勾引寡婦胡氏,玩膩後拋棄,其子亡,寡兒媳大門不出,二門不進,竟然在家中懷有身孕,好生奇怪?後經婆婆逼供,招出實情乃朱″聖人″所代勞之?
一代歪理學家,對外張口閉口的″存天理,滅人慾"?私下裡老少通吃,無限放縱自己的私慾,竟滅他人之慾,為了名伎嚴蕊吃醋,報復其物件製造冤獄?
六十五歲還老牛吃嫩草,相中二個尼姑,誘姦,再逼為妾生子,此衣冠禽獸,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卻列入″聖人"之班?天理何在,人性何存?真是荒唐致極?
-
18 # 不書
說實話,我比較不喜歡朱熹這個人,連帶也對他的理學不感冒。文題已經提到歷史一直有朱熹扒灰的記載,後來透過多方資料翻閱得出一個結論,他先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將他活脫脫變成了一個先立了貞潔牌坊,又偷偷做了婊子的人。
既朱熹倡導的是把人的慾望消滅掉,並且從他從政,乃至給寧宗講學也是一副聲色俱厲的樣子,但是朱熹的形象人設隨著沈繼祖的彈劾而崩塌。
《四朝見聞錄》裡說,沈繼祖和寧宗彈劾他,朱熹活脫脫一個偽君子,打著“存天理,滅人慾”的大儒口號,自己還偷偷和尼姑攪和到了一塊,還是倆。更令人嘖舌的是,他的兒媳婦本是寡婦,居然無端懷了孕,莫非是上天播種不成?思之令人發笑。沈繼祖不可能口說無憑,只怕有了七分的大概。大家料想,和尼姑勾搭這種醜事都能幹出來,大家還會認為他扒灰的事有假麼?
而朱熹對此也是有點不打自招的意思,不作辯解就主動辭官了,然後給廣大吃瓜群眾留下一句“深省昨非,細尋今是”,這意思很明顯啊,想讓人不得不往多了想都難!
就這一個,朱熹扒灰的黑鍋算是背定了。
扒灰在古代,暗欲翁媳偷情。《紅樓夢》裡秦可卿便傳與其公公扒灰。扒灰由來自《吳下諺聯》,古代寺廟人們燒香拜佛的香紙,多油錫箔,日子久了便在香爐灰裡積少成多,錫乃貴重物,便有人偷偷去扒拉香灰,把錫偷出來賣錢,媳同錫,故而後人多以扒灰暗喻翁媳偷情亂倫。
回覆列表
歷史的真相,早已淹沒在了歷史們煙塵中,人們看到的只有朱夫子的道德文章,至於他老人家扒沒扒灰,有誰能考證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