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斌格謙
-
2 # 國家人文歷史
如何知曉《山海經》中記載的內容是否真實存在,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山海經》是一本什麼書。
一般介紹來講都會將《山海經》列為是中國古代志怪典籍之一,具體年代不清楚,大概是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到漢代的初中期,也有人認為並非是一個作者也不一定是在同一時期完成,很有可能集結了許多代古人的智慧。全書現在留下來的一共有18篇,根據記載原書應當是有22篇,但是很多已經散佚。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版本的《山海經》是晉代郭璞的,但是早在《史記》中就曾提及過這本書,之後的《漢書·藝文志》中則收錄了《山海經》的目錄,記錄共有13篇。其中書中包含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內容包括了傳說中的民間可見的各種地理、風物知識,有山川、河流、民族、物產、藥物、植物、動物、祭祀等等,也保留很多上古的神話在其中,比如說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
然而,《山海經》中所記載的是否是真實的,在許多人看來幾乎是毋庸置疑,一定是假的。因為無論從情節描述還是具體的事物描述上來看,很多記載都是天馬行空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已知的歷史中也是難以認知的。司馬遷就說過《山海經》的內容過於荒誕,不能當做史實而加以採用,魯迅也認為這本書是古代的巫師或者是方士流傳下來的書。可見其神乎其神。
然而,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是古人對於客觀事物的認知。好比遠渡重洋發現新大陸的歐洲人在早期記錄新大陸的=事物的時候所進行的描寫來看,其中也有諸多荒誕之處,比如說巨人國,毛人國等等,事實證明這完全是由於古人囿於自己的認知而沒有辦法跳脫出來,進行恰當的描述。所以說即便是荒誕不經,在荒誕之中其實也包含著一些真實。
另一方面就是,這本書關於山川地理的記載其實還是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的。即便是風物,現代研究發現,很多的植物動物的描寫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甚至找到了與之相對應的實物。比如說《山海經》卷十七《大荒北經》就記載“弄明(人名)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對這段文字的解讀中有一種說法是,“犬戎”以白犬為族祖,也就是圖騰。而犬戎正是一個在周朝時期活躍在中國西北部(今甘肅東部、寧夏一帶)的遊牧民族。
其實古代很多的史官都會在書中引用這本書作為地理參考的。比如說《隋書·經籍志》裡《山海經》列史部地理類,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也將《山海經》置於《經籍考·史考》中地理書之首。
-
3 # 小方說歷史1990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研究了中國著名的地理學、神話志怪著作《山海經》。他們驚奇的發現,書中某些記載竟然與美洲的山川地形十分相似。例如,書的第四部分《東山經》描述了北美西部和中部的地理情況,其中包括從美國內華達州拾的黑色蛋白石和金塊;在舊金山灣看海豹在岩石上玩耍;甚至還描述了考察者對一種會裝死避害的美國負鼠大感興趣的內容。在第九部分《海外東經》和第十四部分《大荒東經》中,也敘述了美洲不少地方,像“光滑之谷”“河水流進無底深淵”等,被認為是在描寫北美洲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和那裡的日出情況。此外,《山海經》中還對五大湖地區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情況做了描述。
如果這些描述是正確的話,這就說明在兩千多年前,也就是《山海經》成書之前,華人就已經考察過美洲大陸了。儘管這種假設缺乏依據,但是,當七名日本青年於1980年12月駕駛一艘獨木舟橫渡太平洋成功以後,我們就不能否認幾千年前的古人有可能駕船度過浩瀚的大洋,在美洲停留並進行考察過。
《山海經》記錄的各種怪獸,從描述手法上看荒誕不經,百無一真。但是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後來發現很多僅存於非洲、澳洲、美洲的動物符合山海經的神怪描寫。比如名聲比較大的九尾妖狐,其實原型就是小熊貓。所謂的九條尾巴,其實就是小熊貓尾巴上的白道而已。九尾狐其實是“九節尾狐”的簡寫而已。還有大量的類似霍加狓、長頸鹿、袋鼠、深海魚等被現代人所熟知的動物,在遙遠的《山海經》成書時代,按常理說不會被中國大陸的居民認識。但它們卻被冠以生僻的名字當做神怪記載下來了。
《山海經》記載的動物和地理、自然現象都用描述神話口吻記錄,很容易被讀者看成這是作者的想象。但是現代的地理發現越來越多地證實《山海經》部分內容是真實的,而以前它們被當作神話,是不存在的事物。
參考書目:《百科全書》
-
4 # 城堡科學屋
說到《山海經》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在地球上確實有很多未解的迷。《山海經》到底說的是什麼,是不是神話,說法不一。有看過《山海經》的小夥伴可能都有一個感受,很難看的懂,所以很難看下去。
可以先假設一下,如果《山海經》是一個神話,那麼有沒有感覺這個作者的腦洞是不是太大,很難相信是當時的人類所能想出來的。另外,創作動機也值得商榷,人的本能應該是生存,創作一個神話好像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有種觀點是大禹時期所作,但是不管是何時所作,從個人來說,比較認可的是《山海經》描述的是當時地球的地理圖。那個時期,包括現在,山海最多見,所以用山海表示地球,經表示經絡,就是地球上各重要的結點。所以就是一幅地理圖。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就表示要承認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當時有著高度發達的文明。說白了,就是要有創作的需求,因為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下才會產生某種合理的需求。另外,還要有適當的工具,包括交通工具,個人猜測極可能是某種有趣的飛行器。所以,不談《山海經》的內容,單是從創作它所需要的條件就能發現,《山海經》可能真的不是神話。
茫茫宇宙,未知太多。從天象角度來說,人類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或者本能,已經可以說明觀察天上的星星肯定要比研究看不見的塵埃來的更實際,仰望星空,也許在遙遠的宇宙深處有人類曾經的身影……
-
5 # 林屋公子
《山海經》是本什麼書呢?是戰國秦漢巫者編成的作品,其中《山經》是戰國所作,《海經》是西漢所作,整體來看更偏向神話傳說。這部書的素材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可以和日本妖怪對比看。
大約古代人口稀少的時候,山林沒有被開闢,交通不發達,禽獸眾多,所以當時人類對神靈和野獸是非常懼怕的,所以到處都流傳神怪傳說。到了戰國時期,各國商業交往已經很發達了,交通也大為便利了,但是這種傳說仍然存在。所以巫師們就把它們蒐集、整理、誇大,於是就成了《山經》這樣的書。在他們的宇宙觀裡,認為大地是方的,東南西北都有大海,山在中,海內在山之外,海外又在海內之外,所以又有了《海經》這樣的書。
既然知道這部書的形成,再去討論真實性就容易了。這部書實際上是真假摻雜的,雖然有的是真實情況,但更多應該是幻想,或者是扭曲的真實情況。比如說《海經》的天毒(天竺)、北韓、倭這些國家都是真實存在的;《山經》中的《西山經》《北山經》又比《東山經》《南山經》詳細,可以反映西北地區的一些地理特徵。但是毫無疑問,有真實元素不代表完全真實存在,後世的志怪小說,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清清楚楚,就夠證明存在嗎?
所以古人對其並不待見。太史公在《史記·大宛列傳》直言不諱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予不敢言之也!”到了清朝修《四庫全書》,更是直接把《山海經》從地理類剔除,劃歸到小說類去了。同樣是戰國秦漢時期地理類著作,《尚書·禹貢》就明顯受重視多了,這反映古人的認識也是進步的。至於今天,我們自然不應該迷信《山海經》是真實的,但是我們應該注重其中儲存的古神話,這也是先民優秀的思想財富。
感謝閱讀!
-
6 # 歷史寶藏
大多數人是把《山海經》當科幻小說看的。
刑天執干鏚以舞
這部奇書中,山系、水文、動物、植物、礦藏、地理、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等內容交織,故而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都能發現一些有用的記載。自古至今,不乏有學者窮已一生,研究這部奇書。
《山海經》輿地圖
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言:“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也。”
司馬遷的這個評價比較中肯,說明在太史公所在的西漢時期,已經很少人能讀懂這本奇書了。
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中將《山海經》歸入“形法”一類,即“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班固大概是將《山海經》列入地誌類。
對於山海經的創造時代,學界尚有爭議,其實應該從其內容中看其主要描寫範圍與重點。
《山海經》書影
《山海經》一書中《中山經》論述的範圍大致在巴、蜀和以東的湘、鄂、豫部分地區,此地區敘述最為詳細,可能是作者最熟悉的地區。近人徐顯之在《山海經探原》有論:“中山地區,是夏的勢力所直接控制的地區,也就是《中山經》的全部地區……所以《山海經》的調查者對於這塊地方,既重視又瞭解,《山海經》的作者,也就不厭其詳地加以敘述。”(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版)。
由此可知,《山海經》的創作年代,至遲在夏朝,甚至更早。《山海經》中的記載,還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
如《中山經》記載:
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雄黃,其草多藷藇,多苦辛,其狀如橚,其實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虐。楊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洛,其中多人魚。有學者認為,“其實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虐”的意思就是,形狀像瓜的果子,味道酸甜,吃了可以治病。其實說的就是酸甜可口的獼猴桃(又稱奇異果)。
“其中多人魚”的意思就是,這條河裡有像人一樣的魚,當然不是美人魚,而是娃娃魚,因為娃娃魚叫聲似嬰兒,故名。
而這個區域所對應的位置,根據“洛水”等判斷,就是在秦嶺迆東的餘脈伏牛山一帶。
而這一帶就有號稱“中國獼猴桃之鄉”的西峽獼猴桃,也是河南省西峽縣的特產。
西峽獼猴桃
就在河南省西峽縣,還設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門保護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俗稱娃娃魚)
溪水中的娃娃魚
綜上所述:《山海經》這部奇書,內容記載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的,現代人讀不懂很正常,早在兩千年前的司馬遷、班固都讀不懂。正是因為其年代久遠,古文字等長久演變,造成對其文字含義的扭曲與誤解。
-
7 # 傲嬌的小農人
在我們古代中國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上古時期的文明智慧,這既讓我們今天的人感到無比的神秘,又心生無限的敬畏。特別是民間傳說中的盤古,還有黃帝、蚩尤,以及後來的大禹,在後人心中都是謎一樣的存在。相比這些傳說,古人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這裡面首當其衝的還要數週易和鬼谷子,讓人們感到神秘莫測。但真正讓人們感到震撼不已的,還是那本奇書《山海經》
根據史料分析,這本奇書至遲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流傳到普通百姓人家,要不然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就不會有這本書的記錄了。按照當時人們的理解,在大禹治水的那個上古時期,這本書就已經問世了。但是讓今天的人們感到遺憾的是,西漢時期普通百姓人家都能夠讀到的奇書,而我們現代的人卻不甚理解書中的要旨。當然有人說這是古代的空想小說,那隻能說明這古人的腦洞大開真是非同一般;如果不是想象的話,那書中記載的內容,現在還能找到嗎?
當時的司馬遷在讀過這本書後,也認為它的語言太過怪異,內容太過於離奇。到了大隋王朝的時候,這本書還完好地儲存著,並在民間達到了普及的程度。唐朝時候的魏徵在讀過之後,也成為了這本書的崇拜者,並把這本書編纂進了史冊,相當於是給了這本書相當高的地位。但是後來到了清朝的時候,又感覺這本書太過怪異、難以理解,於是我們看到,四庫全書中的山海經,是列在小說裡面的。
這本書之所以在歷朝歷代的待遇不同、頗有爭議,還是因為它的內容讓後人難以想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本書流傳到清朝的時候,就已經殘損不全,特別是一些珍貴的配圖完全丟失了。比如作為書中一個重要部分的海經,儘管講的是各國的風土人情,但由於沒有了相應的配圖,使得這本書缺少了足夠的說服力。儘管書中指的扶桑,我們一般情況認為是日本,但是由於缺少配圖,為人們的考證憑填了許多難度。
當然好訊息也還是有的,人們在北韓找到了一幅古代地圖,專家在研究後認為,這應該是唐朝的時候繪製,而且還是山海經中缺失的配圖,因此這張圖的研究價值就不言而喻了。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與我們通常看到的方形地圖不同,這張圖的形狀竟然是圓形的,再聯絡這本書在漢朝以前就出現的歷史,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當時的人們就發現地球是圓形的。
不光我們國家的研究人員感到不可思議,就連歐美的專家學者趕來看過以後,還專程按照這張圖的標註和記載,到美洲進行考察論證,發現與這本書的記載完全吻合。對於這一研究結果,就連默茨博士也感覺不可思議,認為古代的華人真是太偉大了!
《山海經》可以說是一本奇書,在中國它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地理,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的研究均有參考,許多外華人,把它視為"寶貝"精心研究。它是華夏民族的文化之本。
-
8 # 山海經舍
山海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文化 被譽為眾經之首 當時因為沒有文字 只有山海圖 所記述的是大洪水之前上古文明時期的大百科 所以是真實的史詩記述
-
9 # 文史道
一部《山海經》,一卷中國傳奇故事。《山海經》文辭簡潔,內容豐富,結構完整。全書共計3萬餘字,分18卷,故事包含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包羅永珍。
《山海經》雖是一部講解古代自然地理的書,但其內容記載極富有神話色彩,也成為中國古代最早的神話源頭,並對後世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提及《山海經》,可能每個華人都不陌生,但能夠讀懂,曉其大意的人卻很少。《山海經》的存在,很像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時間簡史》一樣,雖讀不懂,卻都喜於珍藏。
《山海經》內容博大精深,除了神話記載之外,更涉及到哲學、宗教、歷史、民族、天文、醫藥等領域;其中所記之事,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個字“怪”,書中記載的都是古代的怪人、怪事、怪物,古怪離奇至極,真假實為難辨!
《山海經》記載的“人面獸身”是真的嗎?
從龍身人面神、到人面三足鳥瞿如,再到魚身蛇尾的虎鮫,表面上看,《山海經》可謂是一個妖怪出沒的世界,那麼5000年前甚至1萬年前真的有這些“人面獸身”的動物嗎?
以作者之見,當時社會或許是存在這樣的動物的,只是上古時期的人類,在文字記載方面略顯粗糙,才造成了現在的錯覺。
試想,在科學的生物學形成之前,那時候的學者們,該如何向別人描述一種陌生動物的形象呢?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將這種動物與人們熟悉的動物做比較。
比如,一個人要向從來沒見過貓的人,描述一隻黑尾巴的貓。他大概會說:貓的身體大小如兔子,皮毛長得像老虎,卻有黑色的尾巴,面孔有幾分像人,叫起來像嬰兒啼哭…
用《山海經》的口氣描述,就成了“有獸焉,其狀如兔而人面,其文如虎而黑尾,其音如嬰兒。”沒見過貓的人,恐怕真會以為這世上有種長著兔子身體、人的臉,老虎的皮毛,還會像嬰兒一樣哭泣的怪物。所以,《山海經》裡那些長相怪異的鳥獸蟲魚或許是存在的,但卻又不是現代人描繪和想象的那樣。現代人在理解上,已經有所偏差了。
《山海經》裡的那些怪物或妖怪最後怎麼消失了?
既然這些怪物是真實的存在,那麼現在才過去了幾千年,為什麼這些動物都消失了?以作者之見,這些動物一方面在歷史演變中慢慢消失,另外還有一大原因就是人為干預造成了滅絕!
據相關文獻記載說,《山海經》裡的很多動物,都滅亡於大禹治水階段。文獻記載,大禹治水曾率領13位能人和3件兵器,巡視全國。
後來的史書有如下記載:“ 見有山林蒙翳,陰氣晦昧,土脈難明,(大禹)俱命伯益領風火二將方道彰、宋無忌放起一把無情火焚之,神鬼精怪、毒蛇猛獸奔竄而去。”
從這一句話來看,因為當時地面上到處是原始森林,隱藏在其中的生物對人類居住威脅很大,於是大禹命人放了這一場大火,許多的怪物可能因此在這場大火中喪生了。
還有一些呢,是在大禹治水的途中發生的。比如第一個叫朏朏(讀“匪”音)的,長得像狐狸,和大禹手下交戰之後,雖然戰敗,因為舉報了洪水的元兇,所以被免罪了;第二個叫鳴蛇王的,有兩對翅膀,聲音像是在敲打石頭;另一個叫化蛇王,長的是人面狼身,有一對翅膀,聲音尖銳。兩個蛇王,一個主大旱,一個主大水,聽說大禹要來治水,怕自己後果不測,便先下手為強,直接上來挑釁,卻被大禹手下的宋無忌擒住,最後拖出去斬了。
-
10 # jican1248
《山海經》是遠古黃帝統治地球人類的東南西北中五個主要帝國的地理位置的地球地理位置,國家,山川和河流,動植物和奇珍異寶的文字描述。沒有圖的時候,就憑文字描述,誰也可以說某個地方是現在的什麼什麼小山溝,小縣城。想說啥就是啥。誰也反駁不了誰。
從現在起《山海圖》找到了!《山海經》配上《山海圖》,完全可以證明遠古人類歷史和科技超越當今地球人,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地球人重新認識遠古人類歷史和科技的開始,西方人錯誤解讀了過去地球人類社會發展史,遠古天文學,數學,醫學,音樂學,哲學 影象學……都比今天地球社會里流傳的完美先進,大洪災之前的地球人類早已走遍地球每一個角落,而且都是漢字標註的地名和國名!
《山海經》裡的東山經就是現在的墨西哥灣地區,《山海經》裡的西山經是中國現在的華山向西延伸的方向。東山經和西山經之間是遠古中山經的地方。黃帝統治地球人類的五帝時代,地理面積是23000*28000平方里!
重新認識理解遠古人類歷史和科技是現代人的科學任務。漢代之前的經史子集都能印證《山海經》和《山海圖》是遠古地球地圖文字和影象描述和描繪!鐵證如山!現代考古專家,歷史學家,科學家懷疑,否定遠古人類歷史和科技的國內,國外的人們從此啞口無言!
-
11 # 李三萬的三萬裡
真實?很多都是神話,甚至不少荒誕故事。比如山海經中講女丑之屍,其實上古對於天旱求雨,有“暴巫”、“焚巫”的慣例。如《論衡·明雩篇》:“魯 繆公之時,歲旱,繆公問縣子:‘寡人慾暴巫,奚如?’”;《左傳·僖公二十一 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等。巫師是溝通“神”與人的中介人,所以當天 時出現例如干旱一樣的反常情況時,人們就會處死巫師。或是為了讓巫師直接 “登天”去向“神”帶去人們的願望;或是透過殺死巫師以向“神”施加壓力; 或是單純為了懲罰巫師的失職。
也有學者認為“女丑”及“旱魃”皆“衣青”, 這是以“女丑飾為旱魃而被暴也”,“女巫飾為旱魃而暴之焚之以禳災也,暴巫 即暴魃也” 。若“女丑之屍”之傳說與“羿射十日”之神話確有關係,則當 是“女丑”被“十日”所“炙殺”之後,才有堯命羿射殺“九日”之說。 《大荒東經》這段關於“女丑”的記載,歷來爭議較大。一說是“兩人”為 “搖民”、“女丑”;一說是有脫文。至於此“女丑”為何又“有大蟹”?或是“女 醜”施法所持法物;或是為“古山海圖”所繪即是如此。“大蟹”,還現於《海內 北經》,雲此“大蟹在海中”。
郭璞注此雲:“蓋千里之蟹也”;郝懿行亦引《逸周 書·王會篇》所云“海陽大蟹”注此。此“大蟹”亦是體型龐大之物,或是此“大 蟹”與海中“鯤鵬”有關?此處“女丑”與“大蟹”之關係,缺少更多的材料以 供考證,其具體情況,尚不得而知。
-
12 # 中華善德網
隨著近期影視作品的輪番上演,人們在唸念不忘青丘九尾狐、上古神獸、四凶……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於中國一本神奇的古籍——《山海經》。營造出如許神奇、玫麗世界的古書,那裡的怪特奇譚是否真實存在?看了下面的文章,你也許會找到答案。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有一門神奇的武功叫“九陰真經”,即便方法錯誤,亦能練出絕頂高手;如果倒行逆施,甚至成為天下第一。所謂成王敗寇,無論你如何盲修瞎練,一旦成為“天下第一”,錯誤也便被解釋為正確的了。這是我喜歡的針對文化史上創造性誤讀現象的批評調侃,雖然聽上去像是一個笑話,但笑話背後往往暗藏著歷史的真相。套用錢鍾書的話說:這是歷史對歷史觀開的玩笑。
中國歷史上有兩部“天書”,被尊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一是《易經》,一是《山海經》。眾所周知,《易經》是“群經之首”,自漢代立五經博士以來,直至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其帶頭大哥的地位從未有誰能取而代之。人稱其“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彷彿要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然而一旦細讀《易經》文字,無非佔命卜運之言辭,吉凶禍福之讖語。這位帶頭大哥,竟是個看相算命的江湖術士。真理多往前邁出一步就會成為謬誤,在後哥白尼時代,談什麼“木星逆行”,約會時聊以湊趣也是好的,若上升為文化傳統繼承發揚,還需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功夫才好。
如果《易經》算是混入了名門正派,成為“十三經”的大師兄,那麼《山海經》就是遊俠民間、特立獨行的江湖高手了。伴隨著這位高手的,自然少不了神乎其神的江湖傳說,奇聞異事。古往今來,無論是漢代大儒司馬遷、劉歆,還是現代學人魯迅、袁珂,在眾多讀者的心目中,《山海經》所呈現的,可不就是一副神仙妖怪出沒其間的天外飛仙模樣?如果說《易經》以給人算命為樂趣,那麼《山海經》的愛好就是講鬼故事了。這與城市咖啡館青年男女的交流話題、鄉村炕頭上大人孩子的睡前白乎,簡直難分軒輊。也許這才是經典的真正意義,向後人昭示我們恆常生活的其來有自。兩大天書的文化傳統,就是這樣地深入到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中來。
《山海經》中的“奇禽異獸”
《山海經》的作者,彷彿一位上古時代的蒲松齡,專事收集神鬼妖怪的情報,建構出一個神鬼妖怪主宰的天下。他以開闢鴻蒙的漫長曆史和華夏大地的五山四海為時空背景,試圖將古往今來、普天之下(對於一個上古的華人來說,《山海經》所及的五山四海,便是他眼中的天下)的所有神祇怪物,一網打盡。我們不知道蒲松齡是否真的相信他筆下所寫鬼狐的存在,歷史上齊人“志怪”愛胡說八道是出了名的,但《山海經》作者的行文卻樸實到幾乎沒有任何浪漫主義色彩,他對這些怪物的平靜描摹,彷彿一個農民在向人講述自家餵養的牲口。卡夫卡可以在《變形記》的開頭如此鎮定地寫下:“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畢竟在科學已成為常識的20世紀,都知道變成甲蟲只是作者對人之境遇的一種寓言,無需大驚小怪。然而《山海經》作者面對怪物的鎮定從何而來?在我們這個祛魅的時代,人間早已沒有了鬼神怪物們的藏身之地。置身於“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實在是沒什麼意思的事。《山海經》這本怪物百科全書,以寫實的筆觸令人置身於那個既危機四伏又美妙刺激的原始世界。狀難寫之怪如在目前,含不驚之意見於言外。這之間的奇妙張力,就形成了《山海經》難以言喻的魅力。
也許正因如此,《山海經》永遠不缺少讀者。這部在古典中國最不受“大人君子”們待見的志怪之書,經歷了現代中國“平視諸子”的洗禮後,居然成了中國神話之淵藪,與豐富多彩的古希臘神話在同一個學科裡平起平坐。同時也成了各種玄幻小說、動漫、影視劇的靈感之源。《山海經》志怪的一面因此被進一步凸顯,連致力於傳統文化出版,格調甚高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也不失時機地做出一本《異獸——〈山海經〉主題塗色書》,號召大家“領略《山海經》中的秘密花園”。這些瑰麗的想象,附庸蔚為大國,誠然為《山海經》一書增光添彩,卻也讓這部書更加遮蔽了本來面目。試想一下,當一部嚴肅的正劇被觀眾解讀為搞笑的喜劇,即便讚歎主人公為“喜劇之王”,對方也只好啼笑皆非。
關於《山海經》的論著可謂多矣,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商務印書館2016年增訂本)堪稱揭破千古之謎的傑作,書中結論概而言之:《山經》,並沒有任何莫名其妙的怪物;《海經》,一開始就是個美麗的錯誤。《山經》和《海經》是迥然不同的兩部書,《山經》談的是山川萬物,是古人多識於草木鳥獸的博物學大全,書中那些千奇百怪的妖孽,不過是“見了駱駝說馬腫背”;《海經》講的是天文曆法,是上古初民宇宙觀的產物,從前那些所謂的山海經地理學研究其實是不知所謂。雖然剝去了神話的羽衣,卻絲毫不減《山海經》的傳奇色彩,一部厚達七百多頁的學術論著,讀起來彷彿在看《福爾摩斯探案集》。
《山經》五篇,是按方位分別列述東南西北中五方山川及其草木鳥獸,體例如出一轍。山上水下,觸目所見,都宛如魔獸世界的異形怪物。若真如此,古人出門一趟,如果不能像后羿一樣打怪練級,只怕就是親身給怪物送夜宵了。因此,被沒什麼遊戲精神的古人目為胡編亂造的志怪書,也是可想而知。然而這些怪物真的像遊戲中一樣遊手好閒地奔走於上古華夏大地嗎?大自然中的動物千姿百態, 在“綱目科屬種”科學的生物分類學形成之前的古代,我們該如何向他人描述一種陌生的動物呢?唯一可行的辦法,便是拿人們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劉宗迪舉過一個例子:你如何向從來沒見過貓的人描述一隻貓?大概會說:身體如兔子,皮毛像老虎,面孔有幾分像人,叫聲像嬰兒啼哭,再假如他見到的這隻貓尾巴是黑色的,用《山海經》的方式敘述,就成了:“有獸焉,其狀如兔而人面,其文如虎而黑尾,其音如嬰兒”。見過的知道這是貓,沒見過的,還以為是長著兔子身體、人類面孔、老虎皮毛、會像嬰兒一樣哭泣的怪物呢!《山經》中的怪物,大都便是如此炮製而來。《山經》一書,其實就是一份上古華夏自然地理調查報告,如此具有實錄精神的科研成果,時過境遷,竟成了志怪小說的鼻祖,這位科學家的心理陰影面積實在是難以計算。
再看《海經》,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刑天舞干鏚,黃帝戰蚩尤,這些神話故事曾帶給我們如此新奇的嚮往和美好的感動,以至於有人認為,蟄伏在《山海經》神話故事裡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都展現出了中華民族最為本真的精神氣質,蘊藏著這個民族的秘密和靈魂。劉宗迪在《海外經》中發現,四篇末尾提到的四方之神——東方勾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疆,在其他古書如《禮記·月令》中,本是四時之神,四神的名號,本就是四時物候的特徵。《海外經》古圖的四方,東春,南夏,西秋,北冬,所呈現的不是空間的地理結構,而是時間的歷法迴圈。《大荒經》中羅列的幾十座山,乍一看像是地理志,但依然是天文曆法之書。《大荒經》東西有七對日月出入之山,為何有七對?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寒暑時序的推移,是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致,從地球的視角觀照,就是太陽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執行。北半球的人看來,太陽夏季北歸,因此夏天炎熱,冬季南藏,因此冬天寒冷,根據太陽每天在東方升起或在西邊降落的方位,就可以此判斷當時的季節和月份,從而瞭解時令,安排生活。七連山劃分為六間,對應於太陽半年六個月的歸藏返往,就是一部天然的歷法書,《易傳》所說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仰觀太陽執行,俯察連山間隔,即是《大荒經》中天文觀測活動的絕佳寫照。
《山海經》中的“殊類之人”
然而整理此書的漢代學者劉歆認為,經中記載的是“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相信這一說法的人,雖“宅茲中國”卻藉此“想象異域”。到了現代,西遊取經,更把什麼巴比倫空中花園,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一一納入《山海經》中,彷彿數千年前的中華大地早有哥倫布、麥哲倫。有些人則認定《山海經》大荒無稽,神話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但無論是當成“國家地理雜誌”,還是“天方夜譚”,都把《山海經》的世界想象得幅員遼闊。但劉宗迪的研究足以證明,《海經》的天地,小到不會超出一個人肉眼所見(天文觀測活動)的範圍。《海經》先有圖而後有書,圖畫可能古老相傳,成書大致不晚於戰國,也就是說,戰國時期某“路人甲”學者大概很偶然地看到了這幅記載原始天文曆法知識的古圖,但或由於學說失傳,或由於路人甲“無知者無畏”,便腦洞大開地將之視為上古版的《坤輿萬國全圖》。圖畫四周本有描繪一年歲時物候的內容或節日慶典上五花八門的儀式場景,就被“順理成章”地誤讀為對應於“中國”的“海外”蠻夷之邦。例如有個特寫鏡頭的,就成了“大人國”,周圍繞一群觀眾打醬油的,就成了“周饒國”(侏儒國)……《海經》就這樣成為了故老相傳的魔幻版世界地圖。聽上去滿滿的解構主義色彩。
難道,夸父、蚩尤那些充滿細節的傳說,都只是這位路人甲的向壁虛構,好比J·K·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這些人物,作為初民的祖先,都有其原型,夸父氏是丈量日影的天文臺研究員,蚩尤氏更是天文學世家,所謂“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管子·五行》)。而這位路人甲附麗於《山海經》的神話知識,應該是口耳相傳的祖先傳說。上古初民,往往把遠古祖先描述為天神,把上古族長美化為英雄。如果把他們放回時間河流的各自位置,就是一部文明的歷史;如果把不同時間的祖先們放置於共時性的同一空間之中,就形成了神話的世界。路人甲所熟稔的神話故事,在不語怪力亂神的時代,已近失傳。只有這些陰差陽錯地被路人甲系附於《山海經》的吉光片羽,成為我們想象上古華夏史詩的珍貴資料。如果說《山海經》失落的歷史真相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民族屬於“邏各斯”的科學史,那麼《山海經》這位不靠譜的路人甲作者所儲存和開創的,卻是一個民族屬於“秘索思”的神話史。被後人誤讀的《山經》作者科學家和誤讀前人的《海經》作者路人甲,就這樣成為了我們的荷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還有比這更美麗的誤讀案例嗎?
-
13 # 傲嬌的小農人
《山海經》是中國著名的記錄古代志怪的古籍。但作者不詳,據傳說作者的生平時間大致為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可能是巴蜀人或者楚人。在《漢書藝文志》中也沒有提及作者姓甚名誰,這更為山海經增加了些許神秘色彩。
山海經流傳下來的並不是十分完整,現存世只有18篇,其餘的4篇丟失未收錄。山海經中主要記載了一些民間傳說。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等也在其中。山海經是世界上最早對礦產資源有記錄的文獻,所以山海經的歷史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近代的很多學者都對山海經的來源做出了推測,清代的學者袁枚認為山海經是由楚人所著。中國的著名作家魯迅對《山海經》也是十分熱愛,自然也想知道作者是誰,於是他推測山海經的作者的身份是一名巫師,他認為只有遠古時代的巫師才有可能看到一些現在已經滅絕了的動物,在他雲遊四海以後把自己的經歷和所見所聞編成了一本書以供後人參考。民國時期的學者胡應麟則認為山海經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墨子的印度徒弟隨巢子或者是墨子本人。對於山海經的作者學術界眾說紛紜,誰也不能拿出讓人信服的結論。
山海經中所描寫的民俗,與中國南方地區習俗相似。《山海經》中說到蛇可以吞下一頭大象,這在古代是完全可以發生的事。《山海經》記載"都廣之野,但南方的確是出土過神樹,就在現在的三星堆遺址。如果不是在同樣的地方,古代極其閉塞的交通環境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習俗是不可能的傳播的如此遠的。
南方地區出土了很多和《山海經》相似的史書典籍。漢朝劉安曾經寫過《淮南子》,此書風格大致與山海經相同並且有一定的聯絡。現在學者認為《淮南子》是對山海經的補充。而劉安身處安徽地區,一直嚮往著楚地文化並且相隔不遠。是有可能接觸到當地的民風民俗的。
山海經的所有篇目中都提到了南方地區,而且是首先提到了南方地區。這與中國古代寫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南方地區在當時被視為蠻荒之地,外地人根本不會來的,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作者是本地人。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座山,它今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它叫做招搖山。雖然招搖山今在湖南省內,但是這不能證明什麼。因為古代的地域劃分和現在的地域劃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以現在的地圖作為參照。山海經中所有描寫的事物都與南方有著一定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山海經》的作者很有可能是荊楚人或者在荊楚附近。至於作者生活的朝代還有待考究。
-
14 # 國病
《山海經》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只是要看懂它不是很容易。
《山海經》的表述方法與大多數文獻都不同,時空跳躍性太大、很雜很亂、名詞晦澀難懂。不要說看懂,就是找到可以信賴的知識點去開啟突破口也是不容易的。《山海經》似乎也不是一次性成書,而是存在大量的收集整理,這就使得同一事物使用不同名詞表述之處非常多。也就更容易混亂了。
我之前寫過一個讀《山海經》的小心得,我認為提到某某之墟,通常就是指廢棄的地方。提到某某之屍則是指這個群體的後人又在別的地方存在了。海內經一半是以古埃及崑崙之墟作為基準,海外經則更多是以中國作為基準,大荒經則是指沒有開發的地區。但也不盡然,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謎團,也會有新的體會。比如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似乎更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大荒經是最早的洪荒開創時代,海內經是接下來上古的開明時代,也就是重心去到了中東古埃及的時代。海外經則是已經到了稱古埃及為崑崙之虛的時代。這個定位似乎更符合《山海經》的編纂方法。但其時空交錯之處太多,有時你很難區分他說的地理內容是中國還是古埃及。這裡面可能有編纂錯誤的問題,但更多可能是我們沒有開啟突破口,沒有找到其中聯絡之處。
《海內西經》一開始就表述貳負殺窫窳以及后稷之葬和流黃酆氏,接著就是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並且清晰地表述了古埃及以及東非大裂谷。這個表述方法實際就是將窫窳的後人與崑崙之虛聯絡起來,將窫窳與后稷以及被流放的黃酆feng氏聯絡起來。也符合我破譯的羌人就是由中東古埃及返回的結論。窫窳就是被沿海支打擊並驅逐出九黎的群體,正是被應龍所殺的蚩尤和夸父的合體。也就是羌人和烏拉爾N系。這麼看,這一篇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完全對應了我從另外一個方向破解的內容。當然其中也有看不懂之處,比如提到了東北東胡,又沒有說清楚。這似乎是對應了我的另外一個破解,就是還有一支由東北出發去到中東古埃及的人。可是經文裡並沒有表述清楚。
《山海經》還有一個特點是,似乎其表述的是一個世界性文明,甚至是描述世界性帝國。這與傳統學者和大眾的認識完全相反。我一直都說不存在那種星星點點的文明慢慢匯聚的情況,人類一開始就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先秦之前怎麼看世界文明都是一盤棋,只是後來分成了兩個集團互有爭鬥。到了漢代漢朝打了自家體系的匈奴,尤其是破了印第安基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這才導致世界進入中古各自發展的時代。先秦之前就是世界歷史,甚至大禹可能同時存在於中國和古埃及,代表大禹作為世界性大帝的那個時代,只要是認可大禹為帝的地區就都稱為禹。大禹所導的積石山就非常值得研究。是運送石料,還是指金字塔?又或者這一段只是指中國。海內西經裡伴隨著崑崙之虛提到了禹導的積石山,那就可能會有聯絡。
遠隔萬里人類如何聯動,為何不各自為政。這其實是古今思維方式的差異。印第安基因之所以能曠日持久的在各國各族群裡佔據重要位置並不是因為他們強大,而是他們很可能是職業祭司群體。當人們認可了那樣的一套意識形態時就會自覺維護他的存在。而且人類文明同源,在中國的開創時代也是多種族共和的,分散於世界仍然有它的連線方式。由於文化變化慢,還使得羌人這種離開了千年返回的後代能夠清楚的找到自己的祖地和祖先的兄弟族群后裔。這是非常震撼的。《詩經》裡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而且周滅商就是得到了苗瑤體系支援的。羌人是北三苗,他們雙方知道互有關係。
最後一點是,千萬不要低估了古人。就好比印第安去到美洲大多數就是渡海過去的,而不是什麼封凍的白領海峽。那種低估古人的自嗨想象是非常弱智的。否則太平洋中間的夏威夷,你又如何解釋呢?
『附《山海經》海內西經』
[海內西經第十一]海內西南陬以北者。
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
大澤方(百)(千)裡,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雁門北。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
后稷之葬,山水環之。在氐人國西。
流黃酆氏之國,中方三百里,有塗四方,中有山,在後稷葬西。
東湖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貊國在漢水東北。地近於燕,滅之。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
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流注南海厭火東。)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過畢方鳥東。
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
開明西有鳳皇、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
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琪樹、不死樹。鳳皇、鸞鳥皆戴[盾拔-扌]。又有離朱、木禾、柏樹、甘水、聖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
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隼鳥]、視肉。
回覆列表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價值:《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記載了中國古代的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儲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概況《山海經》版本複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代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對《山海經》內容性質的認識,歷代說法不盡相同《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形法類,而劉秀(即劉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郭璞很推崇《山海經》,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清《四庫全書》也把此書列入小說類。近代魯迅也認為此書是巫覡、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學界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即“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山海經部分異獸彘【經文】 《南次二經》:浮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解說】彘(音智)是水怪,又是食人畏獸,樣子像虎,卻長著牛的尾巴,叫起來像狗吠。
九尾狐【經文】 《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解說】:九尾狐多次見於《山海經》與古代典籍,是古代神話中的重要角色。《海外東經》記:“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大荒東經》又記:“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帝江【經文】 《西次三經》: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解說】: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除此之外,《神異經》記載的怪獸也叫此名。黃帝、共工氏首領在一些記載當中也被稱為“帝江”。
朱獳【經文】 《東次二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獳,其鳴自叫,見則國有恐。
【解說】:有一種獸,像狐狸一樣狡猾,似魚一樣藏在水中,稱為朱獳,它的叫聲就是叫自己。據說一旦出現於某地,某地將產生恐慌。
畢方【經文】 《西次三經》: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
【解說】:畢方是獨足怪鳥,兆火之鳥。它的樣子像鶴,白嘴喙,黑羽毛上有紅色斑紋,青色,一足,不食五穀,整天叫著自己的名字。畢方被稱為老父神、老鬼,又是木之精、火之精。
鳳凰【經文】 《南山三經》: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解說】:鳳皇即鳳凰,雄曰粉,雌曰凰;與麟、龜、龍合稱四靈。鳳凰為白鳥之王,有“羽蟲三百六十,鳳為之長”之說(李時珍《本草綱目》);鳳又是南方朱鳥(李時珍),是仁瑞的象徵。
精衛【經文】 《北次三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絞。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長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解說】: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
狸力【經文】 《南山二經》:櫃山,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解說】狸力是一種奇獸,它的樣子像豬。腳上長著雞距,叫起來像狗吠,見到它的地方,地面多起伏,所以猜測狸力善於挖土。
三青鳥【經文】 《西次三經》: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
【解說】:三青鳥是為西王母取食的神鳥,廣員百里的三危山是三青鳥棲息的神山。《山海經·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又《山海經·大荒西經》:“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鶖,一名小鶖,一名曰青鳥。”
五色鳥【經文】 《大荒西經》:有玄丹之山。有五色之鳥,人面有發。爰有青鳥、黃鳥,其所集者其國亡。
【解說】:玄丹山的五色鳥是一種人面鳥、兇鳥、禍鳥。五色鳥是黃鳥的一種。《山海經》所記黃鳥有三類:一是治妒之鳥,二是鎮守神藥的神鳥,三是《海外西經》及本經之青鳥、黃鳥是禍鳥,是亡國之兆。
雖然 對《山海經》的性質各代的說法都不同,但不得不承認這是古人想象力的結晶!誰說華人沒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