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鸞驚鴻
-
2 # 今兒得閒了
先強調下,“普通話”和“韻律”完全是兩回事兒。再詳細說,首先,古人不是“沒有普及普通話”;第二,“高考”也就是科舉對韻律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然後就是死記硬背了。
一,古人不是“沒有普及普通話”
中國古代的雅言就是現在所說的“普通話”,從夏朝已開始推廣使用。
1)先秦。夏朝建都洛陽,以古洛陽話為標準音;
2)秦漢。國語為“洛語”,發音同先秦;
3)兩晉南北朝。國語為“吳音”,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吳音對現在的日語也有很大影響,日本最早派遣隋使從中國帶走佛經、中醫等書,所以現在很多人也覺得日本話像吳語、廣東語、福建語;
4)隋唐。國語為“漢音”,隋唐定都洛陽,以洛陽雅音和金陵雅音為基礎正音。編制《切韻》;
5)宋朝。國語稱“正音”、“雅音”。編制《廣韻》、《平水韻》(劉淵);
6)元朝。法定蒙古語為國語;
7)明朝。以中原雅音為正,以南京音為基礎;
8)清朝。雍正八年,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
隨著《切韻》、《廣韻》、《平水韻》的編制,雅言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最高峰,達到了一字一音,唐詩宋詞作品大量湧現,各周邊國家皆爭相學習。所以說,中國曆代都在普及“普通話”。當然,唐宋時科舉制度對“普通話”,乃至“詩詞韻律”的推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古代那種“士而優則仕”的年代,科舉的功效甚至高於現在的“高考”。
二,科舉的考試製度對“詩詞韻律”的推動
現在我們的普通話已經普及得非常好了,但如果想寫古詩詞,還是要學習格律、用韻。正如生產產品要嚴格執行某一項標準(國標/行標),韻律也有自己的標準。詩、詞、曲分別對應的韻律標準為《平水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
隋開皇二後陸法言編制《切韻》。《切韻》的出現,標誌著詩文押韻、平仄進入了有確切標準的時代。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詩賦成為人們進入仕途的主要道路。詩賦的要求是“通文律”,“洞悉文律”。主考官閱卷,“束以聲病”,“務求巧麗”。“文韻”、“聲病”、“巧麗”指的都是押韻、平仄,而押韻、平仄的標準,就是《切韻》。
北宋的《廣韻》(206個韻部)是對《切韻》(193個韻部)的重修和補充,南宋劉淵的《平水韻》是對前期各種韻書不斷合併的成果。平水韻就是詩韻。清戈載《詞林正韻》把206個韻部分中的平、上、去合併為14部,把入聲合併為5部,共19部,為詞韻的標準。元周德清《中原音韻》19韻部分,為曲語韻書。
三,死記硬背&推薦幾本韻書
寫詩、填詞、作曲,無論古人、今人,都沒有捷徑,只有一條路,死記硬背。古人可以抱著很多韻書去啃,我們現在確實太忙了,所以就必須得找兩本精典的韻書“一網打盡”。
1、《聲律啟蒙》
適合:零基礎
內容:《聲律啟蒙》是掌握聲韻和格律的啟蒙讀物,它按韻來分編,內容特別豐富,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應對。
2、《笠翁對韻》
適合:有一定文學修養和詩詞基礎的人閱讀
內容:《笠翁對韻》和上文所說的《聲律啟蒙》相比,多了用典和借鑑的前人詩詞等內容。
3、《實用詩詞曲韻典》
作者者李乃珍、李秋華,齊魯出版社
適合:對詩詞有了較深瞭解,基礎更深厚的人
內容:集《平水韻》《詞韻》《中原音韻》《中華新韻》於一書,從近體詩到現代中華新韻,時間跨度1400年。對這1400年間的韻文、近體詩、詞、曲、新詩,想鑑賞就鑑賞,想創作就創作,都可從這部韻典中取得教益。
-
3 # 酌詞習格律
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如國有國法,黨有黨紀,校有校規,家有綱常,公司企業也有其規章制度,各種遊戲也有其競賽規則,古今格律詩詞也不例外,否則全都亂套了!
古人詩詞韻律能達到一致,是按韻書要求的平仄押韻格律規則來創作審美的。
古人創作審美格律詩按平水韻,創作審美詞是按詞林正韻來規範的。
今人創作審美格律詩和詞,宜與時俱進,順應國家推廣和使用普通話的時代發展需要,以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及其四聲聲調系統來規範平仄押韻格律,有益於格律詩詞逐步走向大眾化和現代化。因為今人創作審美格律詩是與今人對話,而不是與古人對話!
古聲韻系統與今聲韻系統在平仄押韻上有所衝突。古聲韻系統中的“入聲字”已歸類到今聲韻系統的四聲聲調系統中,故今人創作審美現代格律詩不用再受古“入聲字”和古韻部的束縛,而以中華新韻為平仄押韻為統一“尺子”來創作審美,但在對古人創作的格律詩詞和今人創作並標示為平水韻或詞林正韻的作品必須按古聲韻系統平仄押韻格律來審美。因此說,今人創作格律詩詞有必要明確標示所用的聲韻系統,才能避免古今聲韻系統存在的平仄押韻上產生的格律詩詞審美衝突和分歧。
回覆列表
首先,要讓大家明確的是,我們的普通話是1956年開始規範稱呼為“普通話”的,而她的前身,與古代的官話有很大聯絡。古代有統一的語言,叫做“官話”,最早是官方標準語,早期被稱作“雅言”,到到明清時候才被稱作“官話”,1909年的時候,被規範為“國語”,再到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所以,普通話的前身其實就是古時候的雅言或者官話或者國語。
雖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官話有一定繼承性,又因政權變遷、定都不同、人口遷移等因素影響在不斷變化,但總的說來,中原洛陽的讀音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現代國語也是在古中原洛陽讀書音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和後來的夏、商時期,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地帶。從夏至清朝中後期,洛陽讀書音(洛陽雅音)一直為標準音。
其次,因為我們接觸到的古詩詞並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範文式的詩詞,所以總覺得所有詩詞韻律都是一致的。古詩是不太講究韻律,只是後來的律詩才強調了韻律。還有就是,即使我們想句句押韻,但是我們出門在外,面對此情此景,突然詩興大發,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卻一直找不到押韻的字,能再去翻看新華字典,找韻母相同或相似的字嗎?那肯定是會影響自己的靈感的,所以也就隨興而寫,也不管押韻不押韻了,尋個相近或者字意即好的便可以。
第三,古人作詩詞,都是有韻書的。比如《廣韻》、《洪武正韻》等等,作詩詞的只要按照韻書給定的同一韻裡的字拿來押韻就行,不受自己是哪裡人、說哪裡方言影響。舉個例子,我們現代人讀書,儘管各地方言不一樣,但是讀書我們看到的字是一樣的,就是這個道理。再者,我們現代人只懂韻母相同或相似的字寫出來就放在一個句子結尾就叫押韻了,但真正地是不懂古代官話的,如果要達到古人那種押韻的水平,去翻看以前的韻書,也是可以寫出押韻的句子來。
另外,詩詞除了押韻外,還有平仄的規定,起首字該平還是該仄,還有“平平仄仄平”之類的,包括什麼五言、七言,還有所有曲目的詞的填寫,都是有字數這些繁瑣規定的。所以古代的詩詞,創造了那個時代的文學高峰,但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傳承,被運用在各類文學體裁中了,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是受不了古詩詞的束縛的(哈哈,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