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秊諦
-
2 # 小飯勺的食堂
2011年的時候,和家人去到雲南旅遊,當時報了一個旅行團,一路上景點玩的很不錯,但是在飲食上實在吃的不好,以至於我和哥哥一直靠著吃泡麵度過了漫長的一週o(╥﹏╥)o
但是,在我們觀看一場歌舞表演的時候,吃到了一份過橋米線,以往我們吃的快餐式米線都是這樣的:
這種米線和麻辣燙一樣,製作簡單,湯都是店家提前調製好的,有客人的時候就撈出一把米線放入小砂鍋中,再放入一些青菜和豆芽,熟了就盛上來,吃多少次都是一個味道,以至於我對過橋米線一直不感興趣。我還清楚的記得,那天端上來的米線差不多是這樣的:
一個大大的碗中盛著雞湯,上邊還浮著一層油,其他的食材都用小碗裝著:米線,豌豆尖,豆腐皮,白菜心,雞肉片,裡脊肉片,烏魚片,鵪鶉蛋等等,鋪滿了一整個托盤,在米線端上來的時候,上菜的小姐姐會提醒我們先把肉放進去,以保證湯的溫度可以把肉燙熟,接著放入各種食材,最後倒入米線,這樣就可以吃了。
在吃之前,我對這種製作模式感到十分好奇,但是對味道卻沒有多期待,當我按照步驟把食材一樣一樣放進去之後,吃到第一口的時候
我的天,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講,就是瘋狂的為過橋米線打call:雞湯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味美鮮香,濃郁的味道一直縈繞在口中,之前放入的食材都已被雞湯的溫度燙熟,薄薄的肉片,爽口的青菜,還有米線,既筋道又爽滑。就著香濃的雞湯,我又要了一碗米線倒進去吃,剛開始喝湯的時候不知道溫度很高,還把舌頭給燙了。
我不知道這樣的米線是不是正宗的過橋米線,但這是我在雲南吃到的最好吃的東西,時間已經過去了六年,我依然記得第一口吃到米線時的驚喜和幸福。
查閱了一下過橋米線的來歷:傳說在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個湖心小島,一個秀才每天都要去小島上看書,他有個很賢惠的妻子,每天都會給他送飯菜,但是在家做好的飯菜送過去的時候已經涼了,秀才吃的不好,於是日漸消瘦。有一天,妻子想給秀才補一補身體,於是把家中的母雞殺了燉湯,放在砂鍋中端給秀才,秀才十分刻苦,以至於忘了吃,等妻子再去拿回碗筷時,發現砂鍋中的雞湯由於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油,而一直保持著溫熱,後來妻子就將家裡的青菜、米線和肉放入雞湯中用砂鍋封存,等到秀才吃的時候還是熱乎的。周圍的人發現這樣的做法很美味之後,紛紛效仿妻子,妻子送飯時要走過一座小橋,於是這道菜得名“過橋米線”。
這麼有愛的來歷,不好吃才怪!
回覆列表
我來東北上大學,在班飯的時候第一次吃到鍋包肉,感覺這個真的特別好吃,很久沒吃了,現在就特別特別想吃,每次都差一點就能吃上了~~可惜可惜!!!!
鍋包肉(英文名:Double Cooked Pork Slices),原名鍋爆肉,是一道東北菜,光緒年間始創自哈爾濱道臺府府尹杜學贏廚師鄭興文之手。
鍋包肉是為適應外賓口味,把鹹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餚。通常將豬裡脊肉切片醃入味,裹上炸漿,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再下鍋拌炒勾芡即成。
成菜後,色澤金黃,口味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