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一禮

    為人雄氣壯節,舉孝廉出身。初授議郎,遷廣陵功曹。曾為關東聯軍設壇盟誓,共同討伐董卓,深得盟主袁紹看中,薦為青州刺史,轉東郡太守。施政有方,政績卓越,深得百姓擁護。

    因袁紹不肯援救張超,而對袁紹產生怨恨,於是舉城叛變,被袁紹圍攻一年後,城破被殺。城中男女七八千人互相枕著大腿死在一起,但一個叛逃的也沒有。

  • 2 # 長河的歷史

    是曹操殺了張超和他的宗族,臧洪怎麼一直死磕袁紹?如果是為故主報仇,第一件事是找曹操去報仇,畢竟有君臣之名和君臣之實。我的問題有幾點:

    1、臧洪身為張超故吏,從袁紹那兒回來後,第一件事為什麼是與袁紹決裂?是想昭告天下,我臧某人不去赴難,是有苦衷的?

    2、臧洪被袁紹放出來後,身為故吏,不是應該去給張超家族斂屍?然後守廬服喪?還有三國志是說族滅,臧洪就不再找找了?萬一有遺孤呢?

    3、都說臧洪和曹操兵力懸殊,但這就是臧洪不去找曹操報仇的原因?軍事實力弱,他臧洪這麼牛逼,不能組織一波死士,去刺殺曹操給張超報仇?不成功就成仁,臧洪也沒怕過死吧,為什麼就做不了?

    同時袁紹也沒有理由借兵給臧洪吧,第一件事就是拉上袁紹也是非常搞笑了。

    4、為君報仇是他臧洪個人的事,憑什麼拉上全城百姓?臧洪傳說的好聽,百姓不願離去,實際又有多少水分?臧洪的恩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誰不畏死?如果僅僅是幾十個人願意陪葬,那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放大到全城,簡直天方夜譚。

    你如果覺得“袁氏無道,所圖不軌”,那早就可以抽身離去抑或起兵反袁,何必等到現在?可見主要原因還是“袁紹不救張超”。然則,這就是你的私事了,同闔城百姓何干?你想“為君死節”,大可以單身赴難,刺殺袁紹,與其同歸於盡嘛。又為什麼要“道德綁架”七八千人,隨自己進行一場毫無勝算,且無甚意義的反亂呢?

    真可謂“小義”的典型。

  • 3 # 金剛不壞折耳根

    想必你已經比較瞭解歷史上臧洪的一些事蹟,我也不必長篇大論的像他們一樣來科普,估計你比回答問題的人都要專業,臧洪知名度不高,終其原因就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沒有對他進行刻畫,不能指望老百姓都去看三國志等歷史文獻,沒人給他打廣告宣傳,他的知名度肯定不會高,甚至很多三國迷連他的名字都沒聽過!。。。就像冉閔這種對歷史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來說,因為現代社會的某些需求,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歷史上有這麼一號人物。。。

  • 4 # 再思樓紀

    首先有一點要說明,人是選擇的產物。一個人的價值和名望,與他的選擇至關重要。

    臧洪在三國和魏晉的時代,他的知名度是不低的,所以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把他寫進去了,和呂布,張邈並列,排在魏書的第七卷,僅次於董卓袁紹袁術的第六卷。所以對於熟悉歷史的人來講,臧洪還是一個人物的。

    然而,臧洪選擇了一個失敗的團隊,而且在三國亂局的開端就掛了,還沒活到建安時代,沒有多少戲份。他在他當時的那代人,乃至於相應的後面幾代人眼裡大概還是很轟轟烈烈的,但是終究戲份太少,對歷史的影響太小,越到後面,越沒什麼存在感了。

    讓我們回顧一下臧洪的生平。

    臧洪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在注重出身與門第的東漢末年,這是很好的條件,所以他就像當今的名校生一樣,起點比較高。他能舉孝廉,能做朝廷的郎官,跟曹操的軌跡一樣了,然後又選拔為地方的縣長,跟他一屆的有劉繇,有王朗,這些都是後來在三國時大出風頭的人物,可見臧洪的份量。

    後來由於朝政混亂,臧洪棄官回鄉,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曹操也棄官回老家了。臧洪在老家受到了郡大守張超的推重,言聽計從,成為主要參謀。

    董卓亂京師,臧洪勸張超以大守身份勤王,這是後來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十八路是個虛數,實數是兩州刺史(省長),三郡太守(市長),還有曹操這樣的自費起兵的。袁紹是盟主,而臧洪是這次首義的主盟人,張超把臧洪引薦給他的兄弟張邈,還有其它各路諸候,當然,臧洪本人的能力,資歷也擺在那裡,所以他在當時是很吃香,很受捧的。袁紹還任命他為一郡的太守。

    然而,十八路諸侯很快就鬧掰了,大家沒有打到董卓,反而是內部自相爭鬥,搶奪地盤。袁紹雖然是盟主,但是張氏兄弟其實也是很有脾氣的,所以與袁紹也不對付,袁紹一心想立威,對張氏兄弟也是恨之入骨的,還要曹操除掉張氏兄弟,曹操作為雙方的朋友,一開始是居中調停的,但是他本人勢力不強,靠著袁紹。張超張邈兄弟一方面對曹操不敢放心,另一方面,曹操後來居上,從一開始的自費起兵,到這時候混到了兗州牧,成了張超張邈的領導,心理反差也會有了。所以他們趁曹操東征陶謙的徐州時,與呂布勾結起來,奪了曹操的兗州,曹操回師,打敗了呂布,然後圍攻張超,滅了張超,隨後張邈也被滅。

    (張超張邈還有臧洪沒有活到建安時代)

    前面說到,張超對臧洪是非常器重的,有知遇之恩。如同春秋戰國之際的智伯對豫讓一樣。臧洪是一個講義氣的人,士為知己者死,在張超被曹操圍住的時候就向袁紹求救(袁紹不可能答應,沒有張氏兄弟反曹操,他都想要張邈的命),袁紹的拒絕讓臧洪很痛恨,他管轄的一個郡不再與袁紹來往,這相當於一個郡不歸袁紹管了,袁紹不可能讓一個郡脫離自己,他需要這個郡的人力,物力,也需要自己的威望,因此他圍攻臧洪,估計曹操也會幫忙來打,臧洪最終城破而死。

    客觀地說,臧洪是一個義氣深重的人,但是,他效忠的人,只是一個歷史的配角,甚至是龍套,到現在,他甚至還不如沮授,田豐這樣的袁紹的謀臣名氣大,因為他的老闆LOW。張超張邈在三國的時代,只是由於他們的一方諸候的身份,有了開局的紅利,但是德不配位,能力不到位,很快就失去了地位和性命,這就是現實。

    臧洪是一個講義氣的人,但是他不是一個會取捨的人。張超對他的器重,成就了他,也害了他。

    一個人的份量,有時候可以看他的朋友,或者同伴,比如劉備集團的人,曹操集團的人,孫權集團的人,而臧洪的張超張邈,很LOW;有時候可以看他的敵人,如劉備,孫權,袁紹,呂布,袁術是曹操的主要敵人,而臧洪的袁紹,也只是一個失敗者;有時候可以看他的事蹟,如唐朝的張巡守睢陽城,成為安史之亂的東南遮蔽,而臧洪困守一城對抗袁紹,不是什麼重大的事件。

    而且臧洪和他的同伴,還死的很快,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連做個失敗者都不合格。

    有時候,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虧待,冷遇,固然是不開心的,然而,受到別人的厚待,厚愛,也未必好。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識見。諸葛亮說的“鳳翱翔於九仞兮,非梧不依”,就是這個道理。張超如此厚愛臧洪,是讓人感佩,感動的,我相信臧洪一定有這樣的心情,否則不會有後面的以死相報。只是人真的要有所選擇。拒絕別人的惡意與傷害很多人能做到,這可能是人的本能,而拒絕別人的好意,就難多了。但是明智的人有選擇,正因為有選擇,才有了成功與失敗的分別。

  • 5 # 司文郎中

    對熟悉三國的人而言臧洪並不陌生,但不可否認他的知名度和熱度確實很低,有兩個原因。首先看《三國志•臧洪傳》,臧洪的履歷的確很不錯,官二代、才子、義士,放在任何朝代都可以算人才。

    但是,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漢末三國戰火連天,英雄豪傑蜂擁而起,紛紛割據一方或投報明主。換句話說,這個時期不缺人才、不缺英雄,所以要想闖出一番名聲,留名青史,需要這三點:

    1.個人能力。臧洪這一點不突出,因為剛剛說了漢末不缺人才;

    2.投靠一個有名氣有實力的主公。如果投靠一個弱得割據沒多久就被消滅的主公,可能名字都留不下;

    3.在主公手下幹出一番事業。如果像徐庶在曹營一樣一言不發,那有再強的能力也很難被歷史記住。

    這三點臧洪最有優勢的第二點,因為他曾投靠袁紹,但出任的既不是在一線戰鬥的武將,也不是運籌帷幄點謀士,而是靠民政出名的青州刺史(洪在州二年,髃盜奔走。紹嘆其能,徙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可以想一下,戰亂紛爭時代是關羽張飛諸葛亮荀彧一類的名將智囊容易吸引讀者眼球,還是民政官員呢?

    所以,臧洪方方面面在漢末三國都不十分突出,存在感自然低。

    另外,很多人三國啟蒙不是《三國志》而是《三國演義》,羅貫中在寫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時絲毫沒有提到臧洪所作所為,甚至整本書都沒有他出場。要知道,臧洪最著名的舉動就是主持了酸棗誓盟,但《三國演義》這本全民讀物隻字未提,自然也降低了臧洪在歷史上的存在感。

    綜上,並不突出的個人能力和經歷,以及《三國演義》的刻意忽略,導致臧洪名氣極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方學歷家庭都不如自己,這樣情況適合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