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不知離愁
雙方對比:袁紹~~袁家:家事(四世三公),勢力(學生故吏滿天下),兵力(3萬),官職(渤海太守),財力大;
曹操~~曹家:宦官世家,勢力(十常侍後漢朝非常反對宦官世家勢力),兵力(民兵8000),驃騎校尉(刺殺董卓後收回),財力沒有(散盡家財換來的民兵),假聖旨發起者。
-
3 # 挑燈看劍讀歷史
在曹操的立場來看,一方面曹操的實力不足以成為盟主,畢竟兵微將寡是鎮不住各路諸侯滴。二就是,曹操在韜光養晦,在實力不足的前提下強行出頭,估計後果不是很美。
從各路諸侯的立場來看,四世三公,兵多將廣的袁紹比一個兵沒多少,將沒多少,祖上當過宦官,重點是職務還不太高的年輕人,強太多了
-
4 # 文通今古
曹操得到人才並不代表他就具有做盟主的資格。
在社會聲望和影響力以及軍事實力等方面他還與袁紹差的遠。
說起來,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中的老四,而袁紹是老二,而且袁紹在清剿宮廷宦官的時候就已經積累了比較雄厚的勢力。加上袁紹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家族四世三公,社會影響力要遠遠大於宦官之後的曹操。
有了人才並不一定就有了勢力,光有謀士沒有兵照樣打不過人家,曹操也是到後來平定了兗州的幾十萬黃巾軍才真正實力大增麼,所以說不能憑謀士多少定他的實力大小。
曹操推薦袁紹做征討盟主原因是這樣的
在三國演義上記載的話是"眾諸侯亦陸續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連線二百餘里。操乃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太守王匡曰:“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紹再三推辭,眾皆曰非本初不可,紹方應允。"
曹操刺殺董卓不成,只的逃走,同時召集十八路諸侯反董卓,既然是十八路諸侯,就該有個盟主,曹操為什麼不自己擔任盟主,而是推薦袁紹當這個盟主呢?
袁紹四世三公,出身世家。世家的意思,便是有勢力的家庭。兄弟加起來,更有力。曹操是聰明人,知道自己不夠份量,不敢妄想。卻也明白順水人情的重要性。反正袁紹一定當選,為什麼不爭取做一個提名的人?所以曹操不等其他的人發言,立即推舉袁紹。
袁紹如果不孚眾望,大家就會另行推舉他人。甚至於懷疑曹操虛情假意,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出面把他推舉出來?當然,曹操心裡有數,在場以袁紹最為適當,但是袁紹並不是理想的領導人。所以在袁紹宣誓就職之後,馬上藉著酒裝瘋的機會,向袁紹進言“同扶國家,勿以強弱計較”。
因為曹操和袁紹是老同事,深知袁紹為人矜驕自負,並無真才實學,不脫富家子弟的習氣。他在何進要清除宦官,不被何太后同意的時候,建議何進召董卓入朝那一件事情,就做得十分不妥當。沒有合適的人才,選舉、推舉都一樣沒有效果。百般無奈,也只好推舉袁紹,至少在袁紹心中,可以佔有更大的份量。將來有所建議,應該更加有利。果然大家熱烈響應,可能也是別無選擇。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一是曹操擴大影響力。利力這次會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使多方的人才來歸。其後郭嘉的到來就是一個好例子。二是曹操擴大實力。儘可能在討董戰爭中佔得便宜。三是曹操借刀殺人。削弱袁紹的勢力也就成了曹操的一大目標。給袁紹做盟主也就是曹操的借刀殺人之計了。果然,董卓得知袁紹做了討董盟主後,將其統治下的四世三公的有關人等一率殺掉。其中就包括了袁紹的叔叔。可見,袁紹做這個盟主是得不償失的。在後來與曹操的對抗中也缺少一些對他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