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316538551

    網路電臺,慢慢的被小影片替代,只有午夜的時候,會有人收聽電臺,收聽網路電臺的,我感覺大部分都是失戀,情緒低落,感情方面的

  • 2 # 好媽媽學堂i

    責,常稱之為“網路電臺”被大眾所熟知。

    在播客網路IPN(Intelligent Podcast Network)創始人李如一看來,播客在近年中興的一大原因是:“通勤消遣”需求增長。在一二線城市,不同領域和階層的上班族,在動輒一到兩個小時的通勤途中,聽一些能夠拓展新知、培養趣味的聲音,的確是極為恰當的消遣方式。

    播客並不是什麼新奇的產物,早在iPod年代蘋果就留意到此類內容的潛力,將其納入iTunes 生態。播客在2014年因為一檔名叫“Serial”的罪案調查節目走紅科技圈以及主流新聞媒體。

    “Serial”的節目內容是非虛構的,是連續劇形式的。形制與傳統媒體“迷你紀錄片”類似,告訴我們,傳統新聞學、傳播學的知識仍然重要,它的專業性也極其重要。

    今天,播客的變數在於受眾群,它因為技術發展而擴大,透過智慧手機觸及到了沉默的大多數。不過在新平臺新入口競爭環境下,我們應該清晰明白:內容價值仍是發展之本,商業模式探索應該著重於此,發散於此。

    未曾改變的傳統力量

    不介意外人叫自己是“商人”的梁文道,在去年8月上線了自己的一檔電臺節目,名叫《八分》。在知識付費趨冷的時節,播客行業鮮有精品的時節,文化人“梁道長”入贅,帶來了一股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

    最早在香港做電臺節目的梁文道,名不見經傳,而後被鳳凰衛視發掘做《開卷8分鐘》,參與《鏘鏘三人行》節目被內地人認識。當時許多出版商不經他同意便署他的名,用他的話推薦新書,被竇文濤調侃稱為“腰封小王子”。

    2015年,理想國推出了一個影像計劃,名叫《看理想》,梁文道在這個計劃之中,策劃製作了一檔名為《一千零一夜》的讀書節目。這檔節目相比於《開卷8分鐘》是一次飛躍,道長終於不再侷限於8分鐘時間限制,可以把一本書一個主題講上一個小時,甚至連續講上幾期。

    偶爾追一些熱點,透過書籍闡述自身的一些看法的梁文道,其身份某種程度是多重的。在新節目《八分》上線時,梁文道還專門解釋了自己的幾重身份——媒體人、文化人、商人。

    在“看理想”App中,他依然在追熱點,聊文化。他的免費節目《八分》時常會被拿來做知識付費欄目推廣,與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做連線,透過自身節目內容引申出知識付費欄目內容、讓聽眾去購買深度內容等等手段,帶動知識付費內容銷量。

    梁文道的案例非常獨特,上世紀末他在做電臺節目,而後做電視節目,網路影片節目,最後轉至播客領域,他生產的內容本質並未改變,變得只有受眾群。從電臺時代走入衛星電視時代,從衛星電視時代走入新媒體、自媒體時代,接觸受眾的方式一再改變,但梁文道還是那個梁文道,他作為專業媒體人仍在讀書講道,其節目創收模式仍與傳統媒體無異。

    興趣與垂直內容生產的探索

    人格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IPN創始人李如一,其獨立播客節目《IT公論》是許多人接觸播客的第一檔節目。早在2014年,李就開始透過話題之王蘋果的訊息積累受眾,肉身在英語世界的李如一,透過資訊差向泛科技領域受眾輸送自身對科技與人文的觀點,在這一領域有了影響力,為IPN日後發展壯大提供了基礎。

    《選·美》作為IPN上的一個典型樣本,其變現模式——“會員通訊”其實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個源自於李如一的變現手法,其實在IPN眾多節目上都存在:透過免費聲音節目,販售差異化的高時效性內容、深度內容、專屬內容、幕後內容,以及會員專屬社群群員資格,建構了一套以興趣為本的垂直內容生產方式。

    透過消遣性質的聲音內容培養興趣、情趣,然後將硬核受眾的高階內容需求作為會員內容進行收費。從現在來看,這兩步走的棋非常高明。

    會員通訊大多為文字內容,他相比於聲音來說更加精準,其承載能力也可更強、更寬泛。在知識付費領域,文字文章都是培養受眾的手段,而賣聲音節目則因為各種侷限,沒發揮出獨特價值,被冠以“圈錢”之名被詬病。

    在文章開頭我就指出,聲音節目介於“有意義和無意義”之間,它的親和性和低門檻屬性,某種程度是開拓興趣、積累受眾的優勢所在。而閱讀,尤其是深度閱讀,某種程度在競爭注意力的當下成為了一種奢侈品,成為了一種具有儀式性的產物。

    在老牌電視媒體鳳凰衛視眼中,《鳳凰週刊》的賣點也在於此,文字與閱讀,它就是滿足硬核受眾需求的關鍵產品。

    分散在各處的非典型播客

    播客在中國中興之時,短影片和線上影片等領域快速崛起,注意力很快被分散至其他新媒體平臺。如若不是“知識付費”風潮出現,播客很難在科技圈引起高關注度。

    播客作為一種概念,在維基百科中有其固定形式,但實際上許多人已經將播客概念泛化。在影片平臺如嗶哩嗶哩,許多Up 主或者說博主,一直生產以聲音為本的知識型別節目,或者影片本身就是一種典型播客內容:在他們的影片中,有時候視覺只是一個輔助元素,有時候他們的性質非常傾向播客。

    這些涉及程度亦淺亦深的非典型播客內容,其實就是為了契合內容消費需求。在通勤途中,在午休間隙,在週末消遣時,不侷限於形式的趣味性知識性內容成為了關鍵角色。

    今天中國播客市場的問題,從整體視角看,還是缺乏出色入口級平臺,現存的一些平臺對於內容把控侷限在流量視角下,難以讓使用者發掘好內容。

    在介面網釋出的文章《一場關於聲音的無聲之戰》中,記者方園婧也提到了這個觀點:對於音訊平臺來說,播客所貢獻的流量相對有限。除了播客以外,音訊平臺上還有有聲書、線上音訊直播、音樂、相聲等節目。儘管包括喜馬拉雅、蜻蜓等平臺近幾年也在強調,在策略上會加強會音訊播客的扶持,但也停留在輔助支援。

  • 3 # 煒林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末期,電臺這個媒體整體慢慢就在走下坡路,因為電視媒體的崛起與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家每戶都能夠擁有一臺屬於自己的電視機。到了2000年之後,電臺幾乎就只能在特定時間段,那些特定人群在收聽。後來網路時代到來,電視媒體也開始沒落,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接收資訊的方式完全被網路顛覆,這也是時代的需要。因為大家需要的是音畫同時接收的娛樂資訊方式,這樣更具體更直觀。直到近幾年,電視媒體沒有完全被壓制,慢慢再回暖,也是因為傳統電視媒體的傳播方式也在慢慢發生改變,也正是因為電視的音影片娛樂方式,結合現代網路傳播方式。至於說網路電臺,它不會沒落也不會崛起,它永遠屬於特定人群,情懷款,小眾類。

  • 4 # CMM影片

    網路電臺與影片媒體相比較,相對來說更容易做。但是過去這幾十年,網路電臺一直沒有發展擴大下去,一直在不溫不火的邊緣化。現在隨著5G的迅速發展,短影片以及影片直播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對人們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即可以聽聲音,又可以看畫面,交流互動也高,完全覆蓋了網路電臺的內容兒,同時,網路電臺無法達到這種影片節目或影片直播的效果,所以,網路電臺應該更不可能崛起。

    我平時是不聽網路電臺的。

  • 5 # 青島波螺油子

    網路電臺是在網際網路上設立的電臺。收聽電臺不需要收音機,使用智慧電視、電腦、手機,就能聽到你喜歡的節目和聲音。網路電臺突破了以往收聽電臺的地域及終端限制,網路廣播節目可在網上儲存和長久留存,便於聽眾選擇收聽和重複收聽,彌補了傳統廣播線性傳播、轉瞬即逝的缺陷。

    特別是手機廣播,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網功能的智慧手機實時收聽或點播網路廣播節目。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手機廣播輕巧輕便,便於隨身攜帶,可以隨時隨地收聽廣播。手機與網路技術結合後,集文字、圖片、聲音、影片於一體,受眾可以用手機線上收聽和點播節目。

    就在幾天前的1月17日,荔枝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音訊行業第一股”。 行業三強中,喜馬拉雅位居龍頭地位,使用者滲透率和月活使用者數遙遙領先荔枝和蜻蜓FM。雖然三家都曾傳出上市訊息,最後卻是荔枝率先遞交招股書,併成功上市。招股書披露,荔枝三年連虧2.6億元。但荔枝創始人賴奕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依靠直播打賞,2020年荔枝可以實現全面盈利。”

    網路電臺存在著天然的優勢,這也就是它生存和發展下去的原因和理由。

    一是便捷性。由於音訊具有獨特的伴隨性特點,因此在跑步、做飯、上下班、睡前等各類移動場景下,當用戶的雙眼被佔用的時候,音訊會成為一個最方便的獲取資訊、娛樂放鬆的途徑和方式。

    二是細緻性。在“資訊爆炸”時代,而海量資訊的獲取必須透過分類來進行更加便捷的獲取。網路電臺可以進行結構、分類,針對性更強。

    三是個性化。網路電臺可以給受眾提供自主製作電臺,經營電臺的機會,這也就意味著在網路電臺,你可以聽見很多同樣是普通人,但是卻有著不一樣魅力和內容吸引力的電臺內容。資訊之多,足以讓你定製自己喜歡的個性化收聽列表。

    四是人性化。網路電臺在系統設定方面,充分考慮到受眾收聽時間的碎片化和隨機性問題,專門為節目音訊設定了許多人性化功能,比如定時播放或關閉、下載、評論、分享、斷點續聽等。其中,下載功能深受聽眾青睞,聽眾在外出前,將喜歡的內容提前下載到手機或移動終端,這樣一來即使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中也能自由暢快地聽節目。

    在全媒體時代,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媒介,無時無刻不搶佔著人們的視線,人們的眼睛幾乎無時無刻都在超負荷運轉,近視眼患者與日俱增,並正在不斷向兒童人群蔓延。而網路電臺以聲音形式傳播,讓人們的雙眼從影象世界中解放出來,即使閉上雙眼也能接收到海量資訊。因此,網路電臺還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創造潛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那些長大後沒有什麼成就的神童,告訴了我們哪些養育孩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