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拿雲919
-
2 # 雙喜臨門1985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記載流傳下來的神童太多,比如被孔子尊師為聖公的項橐、曹操之子曹衝、6歲作詩詠鵝的駱賓王、砸缸救友的司馬光等等,他們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文明長河中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被後人稱讚。除了這些長大後成才的神童外,也有一些年幼時天賦異稟,但長大後默默無聞的神童:
1、方仲永:方仲永是王安《傷仲永》中的一個人物。在方仲永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在詩歌方面的才華,被人們讚譽為神童。那些有錢人家經常邀請方仲永到自己家來,一方面是為了感受一下這位神童的才華,另一方面也是顯示一下自己愛惜人才。當然,每當方仲永走的時候,那些有錢人家都會給一些錢以表心意。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十分愛錢的人,他把方仲永當成了一棵搖錢樹。當沒有人邀請的時候,他就領著方仲永主動登門拜訪,以求得人家給點小錢。由於整天跟著父親東家進西家出,方仲永的學業荒廢了,他在詩歌方面的才華,由於沒有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加以培養,也漸漸地枯萎了。方仲永長大後,人們從他身上再也看不見一點兒當初神童的影子。
方仲永的故事揭示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和對自己才華潛能的努力培養,而不是等它日漸荒廢的道理。 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江淹:江郎才盡的典故就是說的他。江淹是南北朝有名的文學家,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著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裡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裡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裡,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這裡的“還筆”純屬說夢。說“江郎才盡”,還不如說他是生活“盡”了。沒有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作的源泉哪能會不枯竭呢?
-
3 # 大黃扯點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歷朝歷代都有過很多“神童”,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們有的成才,有的早夭,有的成年後默默無聞,透過分析他們的的成長經歷,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教育孩子的道理
所謂神童所謂“神童”,指的就是那些智商超常,或天賦極高的少年兒童。更具體一點說,就是指那些成熟較早、聰明過人、智力超群、才思敏捷的孩子。他們並非什麼神仙下凡、星宿轉世的“神”,而是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現實社會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是一些才華橫溢、天真爛漫的少年兒童。
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還沒有“童子科”,專門選拔那些絕頂聰明、具有超群才華的少年兒童。那些通曉儒家經典和會作詩文歌賦的早慧兒童,由地方官吏、朝廷大臣推薦,或個人報名,都可以參加考試。中選者稱為“舉神童”,或送入官學深造,或授以官職,這在當時是一件很榮耀和為人羨慕的事情。
在這些早慧的少年兒童中,有的巧思善辯,如甘羅、劉弗陵、孔融、曹衝等;有的敏於應對,如黃庭堅、解縉、周起渭、王爾烈、宋湘、李士彬;有的精通詩文,如曹植、王勃、王維、李白、白居易、李東陽、梁啟超等;有的工於琴棋,如林傑、王守仁、葉小鸞、夏完淳等;也有的擅長書畫, 如王羲之、王獻之、蘇軾等;還有的文武兼備、智勇雙全,如荀灌、李寄、耶律鑄、秋瑾等。
神童的分類如果我們將中國歷史上的神童作一個粗略地歸納,就會明顯地看到,他們成長、發展的結果,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型別,幼年時期穎慧超群,隨後得到精心培養和健康的發展,長大後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材,成為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藝術家、文學家或學者。例如唐代的王維曾官至尚書右丞,又是傑出的詩人與著名畫家和音樂家;李白成為中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泌為著名政治家,歷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宰相,封鄴侯;白居易官至刑部尚書,又是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北宋的楊億曾官至工部尚書,又是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晏殊數十年曆任要職,官至宰相,又是著名的文學家;司馬光曾入朝為相,又是傑出的史學家;蘇軾則是一代曠世奇才:詩詞、歌賦、文章、書畫、琴棋樣樣絕佳,屬於一個全方位的藝術大師。明朝的楊慎一生好學博覽,成為“明代著述第一人”;于謙官至兵部尚書,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張居正官至內閣首輔(宰相),成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清朝的林則徐官至湖廣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又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文學家;魏源則是晚清睜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張之洞數任封疆大吏,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宰相),又是著名文學家;黃遵憲則成為晚清傑出的外交家和愛國詩人,等等。
第二種型別,幼年才華橫溢,卻天不假壽,英年不幸早逝。這種型別的“神童”又有兩種情形:
其一,尚未成年(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標誌著已經成年)便夭折了,就像一顆閃亮的新星,剛剛出現在天邊,尚未升到天空就被黑暗永遠吞沒了。例如曹衝只活到了13歲,蘇福只活到了14歲,夏伊蘭只活到了15歲,林傑、曹宗、戴大賓、葉小鸞、夏完淳等人只活到了十六、七歲;邢居實等人也只活到了19歲。
其二,雖然已經成年,並以卓越的才華奠定了自己在歷史上相關領域的地位,正待進一步發展或大展宏圖的時候,卻因各種原因而不幸早逝;就像一顆劃過長空的流星,留下一束耀眼的光芒就永遠消亡了。例如漢昭帝只活到了21歲,唐初的徐惠(唐太宗的妃子)只活到了24歲,晉明帝只活到了27歲,唐代傑出詩人王勃、李賀也只活到了27歲,明代憲宗時的禮部員外郎洪鐘僅活到了27歲;清代著名詩人黃景仁去世時年僅34歲,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的狀元莫宣卿,去世時也只有34歲;三國時魏國傑出的文學家曹植,去世時亦只有40歲。
第三種類型,幼年天資聰慧,才思敏捷,可忽視了後天的培養和努力,成年後則無所作為。北宋傑出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曾經寫過一篇名文——《傷仲永》,介紹浙江金溪一個農家子弟方仲永,無師自通,從5歲開始善作詩,且“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可後來未拜師指導,也未努力學習,結果到20歲時便成為一個極平庸、極普通的人。又如清末民初時期甘肅永登縣的王煬齡,小的時候以“神童”之名譽滿鄉里,成年後卻不求上進,結果未能成大器。
從“神童”身上得到的啟示首先,神童們的聰慧超群來自他們的勤奮好學和刻苦鑽研。例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很小的時候便開始識字背詩,五六歲時便學習作詩,9歲時已精通作詩的音律,他學習極其勤奮刻苦,“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直至“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的地步。因此,他十五六歲時就在詩壇上嶄露頭角,得到詩壇名流的稱讚。宋朝的司馬光,6歲入學接受傳統教育;從7歲開始,便廣泛閱讀,手不失卷,簡直到了廢寢忘餐的地步。為了抓緊時間多讀書,不浪費光陰,他還自己設計用木頭做了一個圓形的“警枕”。睡覺時,只要頭從警枕上滾落下來,他就又披衣起床,挑燈夜讀,直到天亮。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15歲時已經於書無所不通,文辭深醇,下筆有西漢之風。
明朝的宋濂,6歲開始讀書,每天要記誦2000多字的文章,9歲時便能賦詩。因為家裡貧窮,13歲便輟學了。但他堅持自學,從不間斷。買不起書,就向別人借書來抄,有不懂的問題,便虛心向別人求教,有時為了弄通弄懂一個問題,甚至頂風冒雨徒步數百里去請教。他發憤苦讀,終因知識淵博,經綸滿腹而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用,被譽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晚清的魏源,7歲讀書,白天在私塾如飢似渴地學習;晚上回到家裡,又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地廣泛閱讀,經常足不出戶,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讀書,以致偶然出來,連自家的狗也把他當作外人而狂吠不止。他後來曾寫過一首詩回憶自己小時侯學習情況時說:“終日一編不離手,終歲不窺園外柳。”正是由於自己的勤奮努力,終於成為晚清著名的學者、思想家和文學家。
其次,神童的成長和發展,應該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歷史上的不少神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曾得到過那些有識之士、師長們的獎掖、提攜。例如唐代傑出政治家李泌就曾得到張說、張九齡、嚴挺之等重臣的器重和關愛。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得到老詩人顧況的讚賞、推薦;宋初傑出的文學家王禹偁(cheng一聲)就得到過府官畢士安的多方關心愛護,培養支援,提拔他當府學的“小教授”。明初的大學者宋濂,曾得到過鄉賢張繼之的幫助,保薦他入府庠學習幾年,打下了堅實基礎。明代中葉的名相張居正,自少年開始,就一直得到湖廣巡撫顧麟的精心培養和鼓勵。晚清傑出的愛國詩人丘逢甲,曾得到過福建巡撫丁日昌的愛護和獎掖。晚清的大文豪、大學者梁啟超,曾得到禮部尚書李瑞棼的鼓勵、關心、和愛護。清末民初著名的愛國將領蔡鍔,也曾得到大學者梁啟建多方面幫助、關心和提攜,等等。
當然,除了社會的大環境之外,神童們的成長更多的是來自家庭的培養和呵護。儘管中國古代神童的家庭出身,既有帝王將相,又有封疆督撫;既有學士名流也有平民百姓。但總的來說,出自平民百姓之家的畢竟只是極少數,而絕大多數則是出身於宮宦門第,書香之家。當他們的祖輩和父輩一旦發現他們的子孫天資過人時,就會採取有效的措施,為他們的成長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進行精心的培養,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和早日成才。
例如唐初的徐惠,出生五個月便會喊人,不到一歲便能跟著大人說話。其父就精心培養她,3歲時便教她讀詩賦文章。4歲就開始讀《詩經》、《論語》。6歲時就能背誦儒家經典著作和很多古代名家詩文,8歲就會作詩了。宋代的蘇軾,在他剛剛會走路說話時,父親便開始教他認字背詩。到6歲時便送他跟眉山道士學習,7歲時就會吟詩作對,名聞鄉里。明代的戴大賓,在剛學會走路說話時,父親便教他學詩文;4歲時便能吟詩作對。5歲時就參加縣試、府試、院試,都順利透過,成為“秀才”;9歲時竟考中舉人,14歲便點了“探花”。清朝的林則徐,3歲時便隨父親進私塾讀書;6歲時就學做八股文,並能吟詩作對;12歲時就考取秀才。晚清的丘逢甲,2歲開始識字,4歲入私塾,6歲便吟詩作對,7歲就會寫文章。這些充分說明,環境對他們成長、成才的影響是很大的。
再次,個人的勤奮好學固然重要,環境的影響亦不可忽視;然而,作為“神童”,其本身所具有的稟賦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東晉的王義之,很小的時候幵始練習書法,到7歲時就寫得一手好字,名聲遠揚了。唐代的駱賓王從兩三歲開始識字讀詩;四五歲時便能背誦很多古代詩文,且常常奇語妙句,出口成章;而到7歲時,就寫出了千古傳誦的《詠鵝》詩。白居易出生才六七個月時,就能認識“之”、“無”兩字;五六歲便能學著大人做詩;9歲時就能辨別作詩的聲韻、音律。晩唐的林傑,幼穎悟,5歲時便會吟詩寫文章;6歲時便寫出了傳頌千秋的《乞巧》詩。宋代的楊億,五歲時才會講話,可一開口講話便會吟詩,並吟出了《登樓》那樣想象大膽奇特的詩歌;到7歲時就能寫出很漂亮的文章了。
晏殊幼時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五六歲時就能吟詩作對;7歲會寫文章,受到真宗皇 帝召見和親自考察,並賜予“進士”,從此走上仕途。黃庭堅5歲時就能背誦“六經”(《詩》、 《書》、《易》、《禮》、《樂》、《春秋》);7歲時便寫出了《牧童詩》這樣清新自然、立意新奇、想象豐富的好詩。明代的解縉,3歲時才開口說話,可一開口就會喊人,就認識字;5歲時便學習“四書”“五經”,看書過目不忘:一天與族祖一起玩耍,竟吟成五言絕句四首(《答族祖》);到7歲時,他就能見景吟詩,出口成章了。丘浚幼即識字讀書,能過目成誦;7歲時便能吟詩作對。
李東陽自幼練字,4歲的時候就能寫出直徑一尺的大字,轟動京師,曾受到景宗皇帝的召見;不到十歲便能吟詩作對,出口成章。清代的陶澍,很小時就在父親的督導下識字,四五歲時就學習“四書”“五經”,到六七歲時便能賦詩作對。晚清的張之洞,很小時開始讀書識字,四歲時便能過目不忘,五歲時就會對對子,以致老塾師不敢繼續教他了;父親不得不重價為他聘請了一位告老還鄉的老翰林來當塾師。黃遵憲從兩歲開始,曾祖母便教他唱山歌、兒歌;三歲開始就教他背誦《千家詩》,四歲就進了私塾;到六七歲時,不僅能背誦“四書”“五經”,還會吟詩作對,且出口成章。
這些都是一個人成材的基礎。因此,當發現小孩有過人天賦時,就必須及時地加以引導和培養。
養孩子容易,孩子的教育不容易。古今我國都有不少比較出名的神童,他們能成為神童不僅有天賦,還有後天的培養,但很遺憾,有些神童早期出名但長大後卻寂寂無名。
回覆列表
1、啟示我們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孩子,大力開發自己孩子的潛能。2、看到孩子的某些閃光點,做父母的不能沾沾自喜,要抓住有利鍥機,正確育人。
3、人的先天才智重要,後天的培養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