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平仄是漢字音調變化的二元簡化。

    古代漢字發音為四聲“平、上、去、入”。因為創作詩歌的時候四聲標註太麻煩,在唐朝簡化成為“平、仄”二元,平聲稱“平”,上、去、入三調統稱“仄”。

    簡化之後,詩人們從音韻變化中找到了規律,創造出近體詩的四種基本平仄關係,固定成為格律基本要求。

    今天普通話的漢字發音也是四個音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

    這四個音調對應古音調劃分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比如“飛、肥、匪、費”四個同聲四調,“飛”就是陰平(一聲),“肥”是陽平(二聲),這兩個音調是平,所以“飛、肥”是平聲字;“匪”是上聲(三聲),“費”是去聲(四聲),所以“匪、費”是仄聲字。

    我們為什麼要把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和古詩詞中的平仄去相對應呢?

    第一是為了更好地賞讀古詩詞。

    將普通話的發音和平仄相對應是一種入門手段,再發現平仄不對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古今發音異同(多音字)和入聲字。

    第二是為了創作近體詩。

    近體詩的平仄關係是不會變化了的。那麼我們在創作近體詩套用平仄關係的時候,是必須要分清楚普通話發音中漢字的平仄對應的。

    其實使用古韻平仄和今韻平仄來寫格律詩,都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是不要在一首格律詩中同時出現今古韻。你不能第一句用的平水韻,發現第二句平水韻講不通了,就用普通話來自圓其說——這就做不古不今,不男不女,不陰不陽。

  • 2 # 六甲番人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詩詞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的四聲是不完全關聯的,所以很難對應和區分。

    詩詞的平仄,是建立在中古漢語發音規律的基礎上分類的,簡單說,就是中古漢語發音的平聲(包括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其餘的去、上、入聲都是仄聲。

    但是現代漢語發音是沒有入聲的,而現代很多陰平和陽平讀音的字其實按中古發音是上、去或入聲,所以如果簡單粗暴地將一、二聲(陰平、陽平)歸入平聲,三、四聲(上聲、去聲)歸人仄聲,是不夠準確的。比如以下這首詩《寒食》的“燭”字,大家判斷一下,究竟是平聲還是仄聲?

    儘管中華新韻也根據現代漢語發音進行了詩詞用韻創作的改革,但很少人在創作時用中華新韻,大家更普遍使用平水韻。

    而對於習慣普通話讀音的很多當代人來說,卻是很難分辨入聲等發音帶來的音律美,朗誦古代詩詞總是少了那麼一些味道。比如岳飛的《滿江紅》,用普通話讀,就可惜了,“歇”,“缺”等字,本來是入聲,但是普通話卻成了陰平,大家可以試著讀讀,是怎樣的感覺呢?

  • 3 # 老街味道
    四聲的出現

    詩詞中的四聲分:平上去入,是在南北朝齊梁時期的沈約等人總結出來的,梁武帝曾經問過他的大臣什麼是四聲?大臣說:天子萬福就是平上去入,可見當時的人也不是很清楚四聲。

    他們把四聲又分為:平聲和仄聲。即把上、去、入三聲歸為仄聲,“平”就是平聲。以後的格律詩和詞開始有了平仄的要求。

    現代漢語的四聲是1、2、3、4聲,其中1、2相當於以前的平聲,如:媽、麻;三聲和四聲為仄,如:馬和罵。

    入派三聲

    當時的入聲現在分別派入了平、上、去三聲。比如:桌、卓、說,今天是平聲的一聲;白、雜、鑿、則,今天是平聲中的二聲;給、谷,是今天的三聲;擴、括、闊、廓是今天的四聲。其中派入三聲的字比較少,派入今天平聲的則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入聲字雖然麻煩,但是並不可怕,在學習格律的過程中,透過閱讀古人作品會遇到不少,自己寫詩時也會經常用到,見得多了,慢慢地常用字就會記住。

    著名的押入聲韻的詩詞

    詩和詞裡都有專門押入聲韻的名作。

    我們常見的押入聲韻詩詞有岳飛《滿江紅》、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大詩人杜甫的古體詩《佳人》 也是押的入韻: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杜甫《北征》押的也是入聲韻:

    2018-3-31

  • 4 # 三上詞話作者
    四聲對應不如由文學體裁決定

    傳統詩詞的概念,一般指近體詩和宋詞,即唐詩宋詞。平仄,決定詩詞的聲調,包括押韻。中古四聲是平上去入,現代四聲是陰陽上去。雖然都是四聲,但聲調相差甚遠。從表象看,中古四聲有平聲,即上平聲和下平聲,貌似對應現代四聲的陰聲和陽聲;中古四聲上去聲,亦貌似對應現代四聲上去。從實質上看,中古四聲與現代四聲不同,現代四聲之陰聲和陽聲含有中古四聲的入聲字;現代四聲的上去聲含有入聲字,從聲調上是符合仄聲要求的,但沒有了入聲的獨立調值。從這個實際看,創作詩詞的聲調及押韻等要求,僅憑概念上是可以解決這個矛盾,但從技術操作上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兩者的不同可參照連結回答: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5 # 詩詞書院

    其實已回答過類似的題目,既然邀到,現再詳述一次。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分為兩種情況,就是對應普通話音的《中華新韻》體系和對應中古音的《平水韻》體系。分述如下:

    一、普通話(中華新韻體系)

    第一聲、第二聲(上平和下平) ,均屬平聲。

    第三聲、第四聲(上聲和去聲) ,均屬仄聲。

    如果依《中華新韻》創作詩詞,這樣區分平仄便可以了。

    二、中古音(平水韻體系)

    中古音分為平、上、去、入四聲,按非平則仄,平聲就屬於平聲,其餘上聲、去聲、入聲均屬仄聲。由於普通話中已沒有入聲(入聲字已分派到現在的四聲中) ,因此出現了部分今古音不同,基本上可分為以下六種情況:

    1、中古音中的平聲字基本上分到普通話的第一、二聲中,平仄不變。

    2、中古音中的上聲字和去聲字基本上仍為普通話的第上聲和去聲,平仄不變。

    3、中古音中的部份入聲字分入普通話的上聲和合去聲中,音調改變,平仄不變。

    4、中古音中的部份入聲字分入普通話的上平和下平聲中,音調改變,平仄也改變。這部分的常用字也就只有幾十個,(如:合、白、幅等) 。也就是說,只要掌握了這些入聲字,基本上和普通話區分平仄,沒太大區別。

    5、中古音有部份可平可仄的文字。

    6、中古音中的小部份平聲字,今讀仄聲,也有小部份仄聲字今讀平聲,今人多作多聲字怱略,能嚴謹細究當然更好,各舉一例:

    今平古仄

    值,今音:zhí 平水韻:寘 例詩:

    清涼寺送王彥魯(宋·王安石)

    空懷誰與論,夢境偶相值。

    莫將漱流齒,欲掛功名事

    今仄古平

    俱,今音:jù 平水韻:虞 例詩:

    讀晉史(宋·黃庭堅)

    天下放玄虛,誰知與道俱。

    唯餘範武子,乃是晉諸儒。

    2、《今古音平仄相反的韻字》(帶詩例)

    3、《常用可平可仄的韻字》(帶詩例)

  • 6 # 蕎麥花991

    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

    這已經足夠了,並且很麻煩了。

    寫詩填詞的標尺是審美,對一種藝術形式熟悉。

    例如唱戲,北京人熟悉京劇,河南人熟悉豫劇,陝西人熟悉秦腔,湖南人熟悉花鼓戲,等等。

    為什麼要讀詩,就是讓我們熟悉詩的調調,所以要大聲讀出來。

    年輕人會唱京劇等戲劇的人很少,而老年人會唱戲的很多,這是當年江青同志八個樣板戲的功勞。

    詩詞歌賦是否能寫出韻味,源於對古典文學的熱愛,久而久之,熟悉了韻味的表達。

    當你熟悉了老味,又知道一二為平、三四為仄,就可以古為今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哪些神轉折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