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卋寓
-
2 # 江湖夜雨92
這首詩含有典故,南朝四百八十四,指的是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大力推崇佛教。尤其是梁武帝好佛,在金陵大建佛寺。《郭祖深》傳中,郭祖深曾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杜牧說四百八十四,就是以此為根據。梁武帝才思敏捷,愛好吟詩寫文,禪宗的初祖達摩來到中國的時候先去拜見了達摩,梁武帝對他的禪定之法並不認可,達摩才迤邐北行,抵達嵩山少林寺修行說法,才名聲大震。
杜牧的意思是說,梁武帝那麼好佛,最後卻在候景叛亂的時候被活活餓死,而現在的晚唐統治者同樣推崇佛教,不令人擔憂嗎?
看來,這是一首隱刺詩,韓愈曾經上書勸諫憲宗停止迎接佛骨,而被貶謫到嶺南的荒蠻之地。韓愈在詩中寫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前車之鑑不遠,所以杜牧只能在詩歌中,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原詩如下: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詩人描畫了一幅絕美的江南水鄉春景圖。江南的春天,千里鶯啼,百花盛開,紅綠相映,潺潺流水環繞的村落,依山的城郭,處處懸掛著的酒旗,迎風招展。後兩句虛實結合,有多少寺院的亭臺樓閣,都掩映在濛濛的細雨之中。
詩歌具有溫柔敦厚的力量,詩人用優美的筆調,展現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委婉的表達了自己思想。佛教傳播的思想有益於淨化人類的靈魂,但物極必反,過於推崇佛教,大肆建立寺廟,幾十萬的僧眾不事產業,大量的土地被圈佔,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力量。杜牧常懷濟世之才,他的詩歌中也飽含著對國家的憂慮之情。
-
3 # 棲哈丶
首先把杜牧的這首《江南春》呈現給大家: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晚唐詩人杜牧以濟世之才自負,眼見大唐這座大廈將傾,心裡著急。許多文人墨客莫不如是,真所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啊!
杜牧寫《江南春》,意在諷喻唐憲宗安於現狀,一心向佛。江山社稷全然不顧,最後落得被態太監所殺。杜牧到了江南感慨萬千,於是就寫了這詩抒發情懷。
《江南春》雖然是寫江南美景,但不是描寫的某一處景物。著眼開闊,氣勢宏大。再現了江難遼闊大地之美不勝收“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遙想當年南朝的四百八十寺,那些樓臺都已沉默於歷史的風煙之中。難道不也是南朝統治者痴迷於佛帶來的後果嗎?這和今日的情形多麼相似。
這些就是詩人的感慨,詩人的有感而發,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典故。
怎樣去賞析,各人有個人鑑賞的能力。我的看法都在以上回答之中了。
-
4 # 亦有所思
詩的魅力就在於無法準確解讀,所謂“詩無達估”者是也。如果說人話,意思就是當一首詩寫完之後,這首詩的釋義和涵義不由作者說了算,而由讀者說了算。
比如李商隱的《落花》有人偏要說是愛情詩,我也沒有辦法。他的《春雨》有人信誓旦旦地說相思之作,我也無計可施。那句話叫什麼來著?對!一千個人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杜工部有一首《贈花卿》就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這是一首妥妥的罵人詩,而且罵得不帶一絲髒字。
所以,後人有理由認為,這是一首諷刺詩。
這理由站得住腳麼?
畢竟詩裡有“南朝”二字,關於南朝,當然會讓人想起南朝的那幫官老爺虧心事做多了,所以喜歡佛教,順著也願意修佛寺,弄得人間皆“大歡喜”,小杜同志據說是反佛的,所以貌似有理由用詩來“扎”一下,表達一下自己的不滿,古代文人不都是這樣子的麼?
但事實果真如此麼?
非也!
至少小可個人認為,這是一首純粹入骨的風景詩,和政局沒有一毛錢關係。頂多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滄海桑田,物是人非。這和前度劉郎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沒有本質的區別。
如果這一首算諷刺,那麼元微之的“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不也是在罵人麼?
那麼,如何分辯一首詩是不是罵人?
要看全詩的意思才能斷定!
千里鶯啼綠映紅,這第一句就清新爆表,把江南美色盡收筆底,這個美不是社會美,而是天然美和生態美。
水村山郭酒旗風。第一句說景,第二句說人,可是這一句怎麼看都是一脈閒適與安然的樣子,如果此詩是說諷刺,那麼這一句怎麼解讀,老百姓醉生夢死?還是麻木生活,搭配第一句之後,如何反轉或切換都弄不到政局上去。哪麼只剩一種可能,就是鋪墊。用這種美好清新寧靜的畫風去鋪墊晚唐的黑暗和落寞?這事我們都做不出來,何況杜樊川?
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說寺廟的數量很多,而當時的南朝已經湮灰,只留下這些煙雨樓臺讓後人嘆息或追憶。
如果一定要說是諷刺詩,試問一句,南朝是因為崇信佛教才滅亡的麼?當然不是,是因為國民基礎過於薄弱,多年戰亂,民生凋零。
那麼小杜為啥子要這麼寫涅?小可認為,重點不是南朝,而是四百八十,因為小杜喜歡在詩中用數字,特別喜歡,就像李義山喜歡重複用字一樣,是個人愛好。比如“漢宮一百四十五”(村舍燕),比如“二十四橋明月夜”(寄楊州韓綽判官),比如“故鄉七十五長亭”(題齊安城樓),比如“真珠十二行”(簾)等等。
因此,這首詩最大的詩眼不是“南朝”,而是“四百八十”。
回覆列表
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杜牧的名作,千百年來被後人讚不絕口。全詩都是對景物的描寫,意象豐富,從遠及近,動靜相宜,卻無堆砌之感。詩人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出一副生動的江南春色,意境幽美,意蘊深邃。
前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是作者透過遼闊的視野,對景物描寫物象由大到小,從江南花紅柳綠的春色到山村酒家的酒旗招展,透過映襯手法,從視覺、聽覺、味覺的觸角,寫出江南瀰漫著美麗的春天氣息。
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雖然也是對實景描寫,但是,也有一番對歷史的回溯和感慨。“南朝”是指從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之間,東晉滅亡至隋朝統一之前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雖然朝代更迭,各自存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由於都建都南京,並且大興佛教,建立了大大小小很多寺廟,這裡的四百八十寺只是泛指,作者不由感慨,那些爭權奪利的君王權貴,名字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只剩下這些寺廟的佛像和亭臺樓閣,兀自佇立接受風雨的洗禮,接受後人的瞻仰和膜拜。
很多人認為作者這裡使用了典故,我覺得作者用這種泛指反而充分地表達了對社會變革中改朝換代的反思,以及佛教文化的溯源。因為從南朝到唐朝,佛教一直被統治階級大力提倡,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作者無限感慨,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唯一留下的是佛教文化,以及這些大大小小的寺廟,那些希望名垂青史的帝王將相卻很少被人們提及。
作者透過詩歌的藝術形式,將自己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融於美麗的江南景物,不僅曠達舒緩,而且富有哲思,審美之中不乏憂國憂民之感,讓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