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星影視混剪輯

    我認為諸葛亮最厲害,三國時期的歷史上,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竭盡一生,為蜀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無論是軍事上、政治上或是經濟上,他的功績都極為突出,可謂是將自己的一生都用在了蜀國的建設上。主要的功勳我認為有以下五點:

    一、劉備能夠建立蜀國,諸葛亮居功至偉,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並向他提出了先取荊州為立足之地,再取益州逐鹿中原,這就是三分天下之計。

    二、諸葛亮在初出茅廬之後就像劉備建議攻打劉琮,可是劉備心中不忍,後來劉備被曹操南下的大軍打敗後,諸葛亮為了聯合吳國抵抗魏國 ,自薦到柴桑作為說客,並和魯肅成為朋友,諸葛亮到達柴桑之後與孫權分析了局勢,再加上魯肅和周瑜的幫助達成了連吳抗曹的目的,後來在赤壁之戰中用自己智謀提出了火燒赤壁之策,打敗了曹操。

    三、在打敗曹操之後,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先後平定荊州四郡,佔領荊州,後來劉備帶著軍師龐統向益州進攻,結果在攻打成都中,鳳雛慘死在落鳳坡,諸葛亮得知後讓關羽留守荊州,帶領張飛,趙雲一路從長江直上,攻克了巴東,成功跟劉備會師在成都,迫使劉璋投降,在佔領荊,益兩州之後,諸葛亮根據益州的形勢,合理的制定政法,並在當地酋長孟獲叛亂的時候,用攻心計七擒七放之後,成功的折服孟獲,並且讓他心甘情願的保證永不背叛,使得益州真正成為蜀國的立足之地。

    四、諸葛亮身為丞相,非常明白益州乃是蜀國立身之本,在政治上,他不僅實施廉政,更嚴格選擇人才官吏,對蜀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最能體現的是對蜀國宮殿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把控。在諸葛亮一身作責的情形下,為蜀國上下創造了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所有朝廷官員都以諸葛亮為榜樣,不攀比,不奢侈,為官清廉節儉,成功的造就了一個廉政的時代。

    五、治軍嚴明,諸葛亮實施的廉政,法律和經濟措施是蜀國生存的根本,: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就是蜀國生存下來的利器,諸葛亮雖然不善奇謀,但他治軍方面絕對是響噹噹的人物,軍隊在他的治理下,士兵需要具備“勇,廉,平,忍,寬,信,敬,明,敬,仁,忠”等道德要求,將帥更是要具備“仁,義,禮,智,信”的才能。在軍法上諸葛亮更是嚴格,一旦士兵不聽從教令,直接軍法處置。

  • 2 # 親一

    我們基於《三國志》等史書來評價這四個人,而不是基於《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來評價了

    毫無疑問,諸葛亮無論軍事才能還是政治才能即使不吹,他所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也是題主所說的最厲害,這個是毫無疑問的吧

    其次,就是法正了,陳壽在《三國志.法正傳》的後面評價,法正類比荀彧和程昱,評價已是非常的高了,荀彧那是曹操的“吾之子房”,二人在戰略和戰術上都給了曹操很大的幫助,而法正在劉備北征漢中的時候,給了劉備很大的幫助,提出了很多戰術建議,比如定軍山斬夏侯淵,還有逼退曹操等等

    再次,就是龐統,龐統在出山之前,名聲很大,連諸葛瑾都在為其背書,但是他出仕之後,出了當耒陽縣令的時候,略有出彩,而後幾乎沒有很好的建議出現,沒有很好的戰績等等,有些名不副實,所以三國演義中給他虛構了一個連環計來凸顯其智慧。

    最後,就是徐庶,如果說龐統有些名不副實,那麼徐庶就更名不副實了,徐庶在老母被曹操抓了,被迫投降曹操,黃初(曹丕年號)年間,官至御史中丞,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甚至《三國志》都沒有為其立傳,好歹人家龐統和法正一起立的傳,三國演義也給他虛構了一個火燒博望坡來凸顯其智慧,也正好徐庶在曹操那裡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就冠上了一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個人更願意相信,徐庶名不副實,確實沒什麼大的作為,都端上了曹操的飯碗了,為了子孫後代,裝什麼清高!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 3 # 園博園之家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千古謀臣,跟劉備最幾天幫劉備起家,是劉備託孤之人,最得力的助手。對後主盡力輔佐。留有出師表傳世名作。其中三顧茅廬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我現在還背得。

    龐統,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曾獻計使得曹操赤壁鐵鎖戰船連江,加速曹操的赤壁之敗。在東吳不得得重用。跟隨劉備感謝知遇之恩,為使劉備師出有名拿西川,於落鳳坡身隕道消。

    法正,益州人,擅長軍事,屢建奇功,為劉備收復西川立下汗馬功勞。但個人氣度狹隘,睚眥必報,死的早。

    徐庶,破金門八鎖鎮,滿腹韜略,大孝子。因忠孝不能兩全,後身陷曹營終身不獻一計。

    總之從歷史的傳頌

    度我認為諸葛亮比較厲害。

  • 4 # 鄧眼看世界

    在劉備手下,有四大謀士,最好定位的有兩位。

    徐庶顯然排在第四,如流星般很快就劃過,墜落到曹操地盤。

    諸葛亮毫無疑問排第一,如恆星自27歲出山跟隨劉備,一直到星落五丈原,閃耀26年,為蜀漢天下鞠躬盡瘁,死前還安排好了基本盤。

    那麼龐統和法正呢?這兩位都對蜀漢發揮出了巨大作用,又都英年早逝,引來後世之人的無盡嘆息。

    所以想搞明白誰排在第二,就要從這三方面進行對比和分析了。

    其一:誰對劉備的影響更大?

    蜀漢是劉備建立的,故而首先就要看看龐統和法正,誰對劉備的影響更大!

    龐統跟劉備最著名的一次對話,是發生在入川之前。當時的劉備,有些小富即安的模樣。一面即想擴張業務,一面又怕好容易到手的地盤因擴張而丟失,且更關鍵的是奪西川,意味著劉備奪同宗兄弟基業,顛覆了他一貫奉行的“仁義”標準。 因而劉備糾結異常。

    龐統則針對劉備這兩大顧慮,進行的勸諫,一是指出了:荊州根本不適合當根據地,你越想小富即安,就越意味著人財兩空。二是對劉備的“仁義”,提出尖銳批評,概括說來就一句:勝利者不需要指責!

    正是龐統的這番話,徹底改變了劉備,以至於從此後劉備越活越像曹操了!如,劉備拿下涪城後,開慶功大會,完全拋棄了之前堅持的“仁義”,龐統便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結果劉備卻答:“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

    這還是當初那位三讓徐州,面對諸葛亮勸說“趁亂攻取荊州事”時,說出“吾不忍也”的劉備嗎?妥妥的“曹操”了。故而,龐統對劉備,堪稱是從思維上進行了顛覆,讓劉備明白了“仁義是建立在實力”之上!這一點諸葛亮、法正都沒有做到!

    因為法正最牛的一件事是,逼著劉備娶了嫂子吳氏,以此表態:劉備跟西川的豪強勢力聯姻,彼此捆綁在一起了。

    其二:劉備對兩人的態度

    劉備對任何人的態度,是建立在對方取得的成就上!所以考察劉備對這兩人的態度,比直接比較兩人成就更靠譜。

    龐統的才華,只展現在了攻取西川過程中,最終在雒城中箭而亡。因此龐統到底有多大才華,能取得多大成就?其實並未全面展現出來,因而劉備一提龐統就哭,最後追封的諡號是“靖侯”。

    所謂“靖”,主要的意思是指,平亂使其安定。故而龐統“靖侯”的意思反應出,在劉備眼中,龐統擁有創業之功!

    法正不但有奪取漢中的功勞,還有制定《蜀科》,替劉備打擊西川豪強等功勞,為此都引得人們紛紛跑到諸葛亮那裡告狀,說法正“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結果被諸葛亮給怒懟了回去,很直白告知對方:別天天盯著這些雞毛蒜皮的事,你若牛逼,也做出法正這種功績來?人們都說法正小心眼,其實從諸葛亮的態度上來分析,顯然是法正在打擊那些想搞事的勢力罷了,自然諸葛亮要支援,而劉備更是力頂!

    所以當法正英年早逝後,劉備哭了好幾天,給法正的諡號是“翼侯”。

    所謂“翼”,就是左膀右臂,故而法正在劉備眼中,完全屬於左膀右臂。因此,劉備其實更偏愛法正。

    其三:諸葛亮的答案耐人尋味

    正是由於龐統和法正的英年早逝,最終造成了蜀漢的“雙核模式”,很長一段時間內,形成了劉備和諸葛亮,共治蜀漢。以至於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獨臂撐天。因而,除了劉備的態度外,諸葛亮也有資格給出結論。

    諸葛亮評價龐統是: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諸葛亮評價法正是:法孝直為之(劉備)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諸葛亮的評價,可謂是耐人尋味。因為評價龐統時,竟然塞入一個廖立?

    那麼廖立幹了啥?說出來都讓人咋舌,呂蒙一封威脅信,就把時任長沙太守的廖立,嚇得丟了長沙,逃回蜀漢。諸葛亮掌權時,又公開批評劉備,罵關羽,貶低馬良、向朗等,氣得諸葛亮貶他為平民。

    而評價法正時,諸葛亮卻說出了“不可複製”,獨一份!

    顯然諸葛亮的答案是:法正之死對蜀漢的損失更大!而龐統其實是可有“替代品”的。

    不過,筆者卻認為,諸葛亮似乎有點貶低龐統的意思。所謂“臥龍、鳳雛”,兩人齊名。諸葛亮貶低龐統,就出現了兩層意思。一則是自謙,二則是突出自己!

    不論是哪種情況,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諸葛亮跟法正的關係,顯然更互補,因而合作起來更愉快和效率高!故而從整個上看,還是法正應排在第二,龐統排第三,起碼這也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共同態度!

  • 5 # 酋長的天空

    先看這四個人的真實情況。

    諸葛亮,三國蜀漢名臣,流傳千古的一代名相,注意!是名相,可不是謀士,其實史書上也是這麼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說白了,理政之才優於治軍之才,治軍之才又優於帶兵打仗之才。兩軍對陣,規規矩矩正規戰還行,一旦戰場出了狀況,他就傻了,加之諸葛一生為謹慎,所以從諸葛亮打仗表現看基本上沒什麼奇謀妙計,這也是他不會用子午谷奇謀的原因之一吧(次要原因)。有人要說那千古名策隆中對呢,對,但隆中對只能說是戰略規劃,是一幅政治藍圖,那也只能說明諸葛亮是名優秀的政治家戰略家,並不能說明他是名優秀的軍事家。所以,諸葛亮是名相但很遺憾不是謀主。

    龐統,蜀漢早期重要謀士,什麼獻連環計,那都是羅本編的,赤壁之戰龐統壓根就沒參與(連人都不在赤壁)後來跟了劉備,一直為劉備所重,曹操謀士劉曄曾評價劉備的勢力:以諸葛亮為股肱,以龐統法正為謀主,以關張為爪牙。可見龐統(還有法正)出謀劃策的重要,最著名的就是他平定西川的上中下三策,以及取川前勸劉備的說辭和後來慶功宴上拆穿劉備虛偽面孔的那番話,可見其人比較陰鷙,謀略也以不擇手段的陰謀為主,只可惜死的太早,沒有進一步顯現才華的機會。

    法正,三國蜀漢重要謀士,原為益州牧劉璋的下屬,但歷受排擠打壓,鬱郁不得志,後來劉備入川,法正瞅準時機投了劉備,一來二去,劉備倚為心腹,時常傍身左右以為問策,可以說能看到劉備能這麼信任和倚重的人,我就看到兩個人,一個魏延另一個就是法正。取西川平漢中,都沒少了法正的出謀劃策、智計百出。後來劉備稱王坐穩西川,法正就開始打擊報復以前給自己穿小鞋的人了(胡漢三回來了),於是捱了整的人就跑去諸葛亮那告狀,諸葛亮就做思想工作:主公困難的時候多虧法正了,他是功大於過啊你們放心,他會適可而止的(協調陰陽、團結內部、形成合力,這就是宰相之才啊)法正知道此事以後果真收斂起來夾起尾巴做人了。但又很可惜,又早死了(小心眼兒的命都不長啊),但可以想象如果法正活到蜀漢立國,其必為劉備託孤之臣,並且排名也必會在諸葛亮之前,這從劉備執意伐吳諸葛亮感嘆:若法孝直在,必能勸住陛下啊。看得出兩人關係之親密信任。後蜀漢時期就不好說了,忠心應該沒問題(三國時期曹劉孫三個看人之準都讓人驚歎),但以法正的人品為人,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不好做假設。但有一點,北伐克復中原這事,就演算法正活到一百歲,希望都很渺茫。

    徐庶,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應該講徐庶不能算蜀漢方面的人,他只是在早期較短的時間內追隨過劉備,那時劉備在荊州還很弱小,並且為了站穩腳跟,四處招攬人才,這才有徐庶來投,兩人也是相見恨晚。可比劃了兩年,徐庶發現劉備的事業還是沒什麼氣色,並且還危如累卵(外部曹操大兵壓境,內部劉表猜忌)這時正好曹操派人來招攬,母親又被擄到北方寫信要他回去(徐母罵曹自盡純屬杜撰),於是徐庶順水推舟懇請劉備放行。天要下雨孃要嫁人,劉備想留也留不住,硬扣著吧徐庶也沒心思給你做事,殺了吧誰敢再來投奔你,那還不如好聚好散,一場散夥飯後徐庶就跟劉備集團說拜拜了,當然也沒白走,走前推薦了諸葛亮也算是對得起劉備了。到了曹操這邊曹操心裡有數,以前和劉備集團交好的人像什麼張遼田豫的基本上都刻意調到其他方向避免尷尬。徐庶也不例外,並且此生再也沒見過劉備了(演義裡的赤壁再見面也純為了貶曹揚劉瞎編的)。縱觀徐庶的表現,在劉備身邊沒見的有什麼表現,到了曹魏這邊一輩子也沒進到中樞決策中去,再綜合諸葛亮對其的評價,頂多當到郡守刺史一個級別,可見其人在那個英才輩出的時代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平庸的,平庸到三國志連給他立個傳都沒有,當然不是陳壽不想寫,是實在找不到他的資料(可見沒幹過什麼事,要工作出色不可能不會留下來),魏國這邊倒是留下了,《魏略》給他立傳不過是和十來個人合為一傳(地位不高影響也不大),並且《魏略》也失傳了,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才能如何

    四個人說完了,我只從活著時候的表現,以及歷史記錄下來的史實來看(勿噴),謀士排名:法正>龐統>諸葛亮>徐庶。

  • 6 # 蘇巴塞壓錦

    這四個人,咱們一一簡單說一下。徐庶,跟隨劉備時間最短,三國演義裡還多給他加了點赤壁之戰的戲,但是徐庶沒有這回事,在曹操那邊就在那裡待著了,我們在三國志裡也只能瞭解那麼多,我們一般覺得突出的就是他軍事天賦,而且文武雙全的人,深得潁川、荊州士人的讚賞,我們可以想象他軍事能力該有多好了。法正,在劉璋那裡懷才不遇,愁準了劉備,並且算是盡展其才,尤其是龐統死後,法正就是更加受重用,不過劉備得了漢中後就死了,諸葛亮在劉備討伐孫權時,說如果法正在,一定能攔住劉備東征,可見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龐統呢,軍事天賦眾所周知,在當時和諸葛亮齊名成為鳳雛,這不是吹出來的,荊州士人是很推崇這兩個人的,同時也是當時荊州士人的謀求出路的代表,龐統幫助劉備取西川,可以說是孤軍深入,全然不懼,是很少有的,所以龐統的軍事天賦也很高。諸葛亮就不多說了,我直接說個人觀點,他是個很好的戰略家、偉大的政治家,被後世士人奉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而且正史和三國志裡,寫的多是他政治水平表現,軍事天賦沒有那麼顯眼,更多是像張昭那樣,處理境內各項事宜,很像一個丞相,打西川用的是龐統,打漢中是法正,只能認為劉備覺得諸葛亮更適合處理內政,何況自己有軍事天才的龐統法正。最後我個人觀點就是諸葛亮是內閣首相、龐統是國防部長、法正是總參謀長、徐庶是“永駐境外大使”。龐統、法正應該算是名副其實地謀士,因為沒有好壞底線,不像諸葛亮那樣堂堂正正、剛直不阿

  • 7 # 小柯談事

    個人覺得排名順序應該是 1.諸葛亮 2.法正 3.龐統 4.徐庶

    1.首先來說劉備評論諸葛亮的時候,用了一句如魚得水,可見在劉備心中諸葛亮的重要性。而且隆重對的戰略規劃,為以後的蜀漢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劉備在荊州駐紮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如何發展實力與曹操孫權抗衡,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點醒了劉備。只可惜後來關羽是荊州,使得諸葛亮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荊州,兩路夾擊曹魏的計劃泡湯了。不過隆中對的前半部分已經成功了,就是建立了蜀漢。劉備在夷陵之戰被打敗之際,南方孟獲又出現叛亂,蜀漢可謂內憂外患。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是託孤重臣,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南方平定了叛亂,又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後病死在五丈原,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蜀漢。而且諸葛亮是在這四位之中,在蜀漢任職時間最長的。後來傳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所以第一謀士當之無愧。

    2.法正本來是劉璋手下的謀士,但是鬱郁不得志,又得不到重用,得不到發展的空間。所以和同樣是這樣遭遇的張松謀劃,暗地裡助劉備奪取益州。在雙方正激烈交戰之際,有人建議劉璋堅壁清野,把所有的東西都燒了來拖住劉備。可是法正一眼就看出來劉璋生性善良不會這麼做,結果正如法正所料。在曹操打敗張魯奪取漢中後,留夏侯淵守漢中。法正也洞察了先機,知道夏侯淵的能力不足以鎮守漢中,而曹操內部出現問題不得已回師處理。所以勸劉備攻取漢中,結果漢中被攻下,等曹操在回來爭取的時候已無力迴天。可惜在漢中之後,法正因病去世了,劉備為此連哭了很多日。可以說法正的軍事戰略眼光非常強,對奪取四川和攻取漢中有很大的功勳。

    3.龐統是在劉備佔據荊州之時歸順劉備的,當劉備決定奪取西川,留諸葛亮守荊州,帶龐統隨行出謀劃策。在劉備和劉璋還沒有撕破臉,猶豫不決的時候,龐統為劉備出了三計,上計在劉璋沒有防備之時,選精兵良將,晝夜奔襲,直取成都一站可定。中計,謊稱回成都,召楊懷,高沛,將其斬首,佔據涪水關,進可攻退可守。下計,退回荊州,日後再圖之。可見龐統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可惜在攻打城池的時候,被流失所傷而死。在沒有發揮出所有才能的時候,離劉備而去。劉備不得不召荊州之兵來助攻取西川。

    4.在整個三國故事中,徐庶最出彩的地方在於離別劉備之際,推舉諸葛亮做劉備的謀士。在徐庶歸順曹操之後,可能是因為劉備的原因,也可能是魏華人才太多,一次也沒有為曹操出謀劃策。徐庶作為謀士相比前三位的水平相差一籌。

  • 8 # 崇拜趙子龍的智慧

    一定是諸葛亮,他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第一次戰役夏侯惇10萬大軍攻打新野,關羽、張飛看不起他,最後他的排兵佈陣擊退了夏侯惇。第二次戰役,孫劉聯合抗曹,草船借箭騙取了十多萬弓箭,透過火攻擊退了曹操百萬大軍。兩次戰役足以證明諸葛亮是蜀國第一謀士。

  • 9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劉備的名字可謂婦孺皆知,劉備出生布衣,最終建立蜀漢,三分天下,可謂英雄。那麼再厲害的英雄也需要人才來輔佐。劉備成事之時有四位很重要的謀士: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四人,那麼四個人的能力如何排列麼?

    首先是徐庶,徐庶跟隨劉備的時間較短,也是劉備一生最需要改變的時候投奔他的,他跟隨劉備並沒有太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徐庶唯一的作用就是推薦了諸葛亮,其他的表現記載並不多。

    其次是諸葛亮,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的,在中國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一生自追隨劉備起,就提出了隆中對戰略,佔據荊襄,再圖益州漢中,兩路出擊進攻曹操。諸葛亮堪稱劉備最厲害的謀士,也是劉備集團的關鍵人物。

    再次是龐統,龐統是比肩諸葛亮的存在,自龐統跟隨劉備以來,提出了不少策略,但最大的貢獻還是取西川,為了實現隆中對思想,劉備於是讓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和龐統去西川,結果龐統中流矢去世,可謂是劉備的一大損失。

    最後是法正,法正本是益州人士,張松出賣劉璋時就把西川地圖給了劉備,順便給劉備推薦了法正和孟達,法正能力不錯,在劉備安定益州和取漢中的過程裡,立下了汗馬功勞,法正最大的貢獻就是取漢中,在漢中戰役裡出謀劃策,可惜也是英年早逝。

    由此可見:四個人的能力應該是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

  • 10 # 90後獨家記憶

    太難分高下了。

    諸葛亮管理後方,

    龐統身先士卒,

    徐庶戰術一流,

    法正奇謀不斷。

    如果是我,我更偏向於諸葛亮。

    打仗就是打錢。

    戰略有時比戰術更重要。

  • 11 # 夏天有雨894

    三國蜀漢,劉備的四大謀士,先且不說謀略,從忠君愛國來說,諸葛亮比其他三人強多了。諸葛亮為蜀漢苦苦支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待國事,事無鉅細,皆親勞親為。諸葛亮為蜀漢先主後主,為操勞運作國家大事,為蜀漢的興旺,貢獻了畢生的心血,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諸葛亮臨死之前,仍然是對蜀漢國事作出了最後的安排。可以說諸葛亮一生至死,都是將蜀漢國事的安危掛繫心上。受劉備臨終之託,忠人之事,一生一世棄而不捨,諸葛亮不愧真人君子。其餘三人差強人意,比諸葛亮差遠了。

  • 12 # 逆行齋主

    前期法正,後期諸葛亮。

    諸葛亮不必說了,為什麼說法正前期比諸葛亮還厲害呢?

    諸葛亮自己說的。

    劉備不顧包括諸葛亮、趙雲在內的蜀漢文武百官的反對,執意伐吳,招致夷陵大敗。留守成都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聽說後便感嘆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人,早年是劉璋的部下,在劉備入川時追隨劉備。法正加入劉備陣營後立刻展現出了非凡的才幹,一躍成為實際影響和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重臣。

    劉備控制益州之後,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法正在劉備奪取漢中的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戰敗的曹操都說:“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劉備對法正幾乎是言聽計從,連自己的婚姻大事都要徵求法正的意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病逝,年四十五歲,是劉備時期唯一被追諡的大臣,關羽、張飛都沒有這種待遇。

    正因如此,諸葛亮認為深受信任的法正能夠阻止劉備發動進攻東吳的軍事冒險。就算阻止不了,以法正的才能也不會讓劉備在夷陵遭遇如此慘重的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租了個門面但我又給轉出去了,掉了塊瓷磚現在房東找我,應該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