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網際網路高忙人群

    1、弄清楚小孩子的需求

    2、明白自己溝通的目的和意義

    3、重點是引導,往你需要的方向走

  • 2 # 心想事成每日行

    先要全面模仿孩子。躲下來,不要高高在上。問起來,不要啥都懂得。玩起來,不要自以為是。傻起來,跟孩子一樣喜怒哀樂。然後,就有得溝通了。不過,溝通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地向孩子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以孩子的方式,糾正孩子的習性,也是必要的。

  • 3 # 弘道

    人與人之間交流最重要的就是交流雙方要有知識和話語的交集,而不能自說自話。年齡大或知識佔有量佔優的一方要主動自覺地放下自己的身段,要主動尋求共同的談資。

    交流者之間秉持平等、平和的交流心態也很重要。

  • 4 # 鄉村蘋哥

    花時間來陪伴:

    任何感情都需要時間的陪伴。如果沒有長期的溝通與交通,肯定會產生生疏感。所以無管工作有多忙,都要抽時間來陪伴孩子的成長。特別是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建立起這種陪伴的情感,這樣在溝通的時候才沒有距離感,說的話也容易被接受。

    如果平時陪伴溝通得不多,等孩子犯個錯誤才去教育,孩子的認可度肯定會很低,即使你說得有道理,也會因為親近感的原因而產生牴觸情緒。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與改善。

    2/7

    溝通技巧1:

    作為家長來說,如果家裡的孩子也正在上幼兒園,那肯定也想要確認自家的孩子在幼兒園裡有沒有受欺侮呢?但去問老師,肯定是不可能的。問孩子?似乎這個年齡的孩子也不能做出有效的回答。那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和孩子來做遊戲以解決這個問題:如,家長扮演幼兒園裡的孩子,讓孩子來扮演老師。這時家長可以做出一些調皮小孩子做的表情和動作等,看孩子是怎樣反映的。這個時候孩子的動作就是老師日常的反映。

    雖然孩子沒和說話,但卻達到了溝通的目的。

    3/7

    溝通技巧2:

    對於成績不好的孩子,怎麼去溝通呢?

    如果你直接說:“你看,誰誰誰,成績都那麼好,你怎麼就學不進去。”那就真的是把孩子給毀了。家長急切的心情能夠理解,出發點也是好的,但好心辦壞事的安全還少嗎。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要認識到鼓勵的作用。如果你說:“孩子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如果你願意在學習上稍稍用一點心,肯定就要超越那些成績比你好的同學,要不我們來試一試好嗎?“

    先給孩子樹立信心。沒有任何人是不聰明的,只要為他樹立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肯定是可以學好的。

    4/7

    和孩子成為朋友:

    如果家長一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那孩子也許會聽話,但不可能與家長交心。有一些小秘密也許就會藏在心裡,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有些心裡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輔導,也許會讓孩子非常困擾的。

    那麼怎樣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呢?

    首先肯定是放低姿態,另外如果犯了錯誤也應該向孩子道歉;有了心事,偶爾也可以說給孩子聽聽。讓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大家與孩子也是一樣的,在家的地位是一樣的,這樣長期以來就能形成平等的朋友關係。

    5/7

    父母的威嚴:

    在某些特殊的事件和場合還是要拿出父母的威嚴才能讓孩子有所畏懼。這裡的畏懼並不是要孩子害怕什麼。而是要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如果犯了錯誤也應該拿出父母的威嚴,讓孩子承受錯誤的後果。

    千萬不要讓孩子滋生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態,也樣對父母,對家庭甚至對社會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6/7

    換位思考:

    要記住學習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如果孩子向家長提出了一些獨特的想法,不要想著立馬拒絕,首先想想自己小時候是怎樣渡過的。如果我是小孩子,我會怎麼辦。然後再認真評估一下事情的後果和影響。不要想當然的就拒絕孩子的需求。

    有一句話叫你想的不是你想的,所以我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如果真的事情不可為,也孩子有理有據,讓孩子心服口服。不然孩子表現上屈服了,但可能會積累怨氣,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好的。

    7/7

    感恩之心:

    家長都是無私為孩子奉獻的,不要求孩子的回報。但這樣真的好嗎?

    長期以往,會讓孩子覺得全世界對我好都是應該的,如果對我不好,不圍著我轉就是別人的不對。這樣的孩子是你期望的,是社會需要的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所以要讓孩子理解到什麼是感恩很重要,不僅是對父母,對任何對自己有過忙助的人都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受人喜歡,健康成長的人。

  • 5 # 王小姐的夏天

    前提:請不要把他當成小孩子。

    溝通就成功了一半。

    孩子的任何舉動跟大人一樣,都有著背後的邏輯、原因,多去考慮這些,不要停留在表面很情緒化的東西上

  • 6 # 蘇乙向陽

    跟小孩子溝通首先要做到放下姿態,蹲下來跟小孩子說話,不能一副高高在上很強勢的樣子,這樣小孩子容易產生懼怕。

    再者我們要學會用小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尊重他們玩遊戲的方式,多多支援小孩子的創意思維,幷包容一些小失誤。比如小孩子咬一口餅乾興致勃勃的說這是月亮,結果餅乾碎掉了一地,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急著去批評他們,而是要先回應他們的“發現”,對他們的“發現”進行肯定,再透過柔和的話語引導孩子一起把地面清理乾淨,這樣他們才會得到他們積極的配合。

    最後小孩子都喜歡聽讚美的話,我們也要學會“投其所好”,適當的對他們進行鼓勵。

  • 7 # Coco與Domi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呢,家長也是從孩子過來的,跨年齡和小孩溝通,這種問題在我們家也是比較常見的,我們家解決的辦法就是,第一,讓家長想一想,如果我們當時是孩子的話,我們會怎麼想?第二就是站在孩子的方面考慮,家長覺得好的孩子就不一定覺得好,第三,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第四,要裝作和孩子,一樣懵懂無知,比如說提個問題給孩子,比如如果想培養孩子的數學,就說孩子1+1等於幾,媽媽,怎麼不知道呢?孩子就會給你蔣依依等於幾這樣既鍛鍊他的數學能力,然後也提升了他的演講能力,謝謝

  • 8 # 書香伴入眠

    你好,很贊同你的觀點“跨年齡和小孩子有效”溝通。

    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博士說過,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學會去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產生共鳴,恰如其分地評價孩子……而做到這些的前提就是要你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樹立科學的育兒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居於主體地位,家長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家長的教育是不是有效,主要看孩子願不願意接受,這是產生效果的前提。

    我們的家教常常起始於家長自說自話地對孩子定標準、提要求,終結於孩子聽家長的話、按家長的要求去做,然後達到家長所定的標準。總之,一廂情願似的操作,不顧孩子的意願,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難以接受,他會不聽,也不會去做,會跟你對著幹或消極應對。縱使你的願望再好,你認為的做法再對,也是枉然。

    家長要做到眼裡有孩子,蹲下來,多瞭解孩子,肯定孩子,接納孩子。

    你的想法得到了孩子的認同,教育才會開始生效。沒必要讓孩子一味聽你的,而是應該讓孩子告訴你他的想法,讓我們幫他把把脈,提提意見,這樣的良性親子關係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如果孩子的主意經常被家長否定、想法經常被打壓,對孩子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遭遇。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開始與周圍的人和環境產生連線,他有需求會哭,媽媽會給與滿足。被滿足、被愛,使他感到了自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逐步有了自我意識,後續還需要不斷地被愛、被認同,才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認同感與自信心。所以:

    一定要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去做。

    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意願。我們應該做到了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再審視他的想法,在認可孩子想法合理性的前提下,除了涉及安全、道德問題要態度堅決制止外,允許他堅持己見,按他自己的意願去做。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將來成為有主見的人,那麼從小就要傾聽他的想法,尊重他的選擇,而不是讓他處處聽家長的。

    這時候家長最好不要用否定的態度、制止的方法,如果家長總說這不行、那不對,孩子認為反正不被允許,我怎麼都不對。孩子就會跟你對著幹,甚至還更來勁兒了。

    要知道,如果家長說“可以”的時候多,說“不行”的時候少,並且說話算數,你在孩子面前就有權威,孩子就樂於服從。這也是我們帶寶寶的一條經驗。

    試問:我們感受過多少臺灣作家龍應檯筆下:孩子慢、出錯、不停地問、鬧、惡做劇……聽到那些生命成長的聲音了嗎?感受過多少傾心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富足呢?

    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

    讀新近出版的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讓我們又一次深刻認識到關注孩子情感的重要性。

    “情感引導”的核心理念是:最能夠塑造孩子良好行為的根本保證是深厚的親子關係。父母能與孩子建立一生的親密關係,是成功育兒的基礎,也是孩子幸福成長的基石。

    “情感引導”是充滿關愛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愛孩子,你就能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孩子的世界,就容易理解孩子的行為,也更能認可孩子,能給予孩子家庭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關鍵是親子間的這種親密關係能夠得到孩子的合作。

    現在的年輕父母經受了自己的成長苦痛,更樂於接受這種合情合理的育兒方式。我觀察孫子與父母的關係是那麼親密,父母帶孩子愛意滿滿,對於孩子的合理需求儘量滿足,對孩子該限制的絕不輕易放棄,一般不會情緒化。寶寶也很樂於接受父母的指導,整天快快樂樂的。

    努力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想辦法引導孩子,把這些事情做好甚至做精,爭取每天有一點嘗試。

    近日,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跟家長做“××與人”的遊戲,比如“恐龍與人”、“小熊與人”。在遊戲的過程中有對話和動作,有情節。動作模仿該動物的特點,對話在家長引導下讓孩子多說,情景描述和情節設計儘量讓孩子想象發揮,有卡頓或難以表述時家長再接上。

    孩子玩得很投入,調動起從圖畫繪本、手機影片、天貓精靈播放的音訊中獲得的相關知識資訊儲備,精彩頻頻出現,令家長驚歎於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創造性運用能力。

    一些家長抱怨帶孩子辛苦。當然如果你把精力用在規範孩子的行動和讓孩子聽從你的要求上,跟他較勁,那肯定會使你身心俱疲。可是,如果我們努力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想辦法引導孩子,把這件事情做好甚至做精,每天有一點嘗試。試想日久天長對孩子的推動該有多大呀!

    以上從理念方面談得較多,主要是想能為提問者提供一些以不變應萬變的東西。

    如能幫到你,萬分欣慰。@生命的無限潛能 ,閱讀拙作並提寶貴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之間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