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熱搜來了
-
2 # 杜小影
我們的生命裡走過瓊瑤,人生變成了什麼樣
01
對於最近處在風口浪尖的瓊瑤,我寫什麼都是滄海一粟,而我其實也不想再寫什麼了,公眾人物的人生扯來扯去無非是滿足大多數人八卦的心態而已。
可是,無意中我看完了她的自傳書《我的故事》,原諒我沒骨氣的又抹了一回眼淚,所以,有感而發,又想寫點什麼了。
讀小學開始,港臺劇風靡,瓊瑤的催淚劇更是老少三代必看的電視劇,她的作品走進太多人的生命,無形中讓一張白紙的懵懂少男少女塑造了愛情觀---愛情就是生命,愛情高過一切,也許其中就包括我自己。
那時候的小孩,資訊少,除了家庭的言傳身教,對人生幾乎沒有自主是非鑑別力,更談不上對愛情認知,所以,愛情啟蒙,完全是信奉膜拜電視劇裡演的。
我最早讀瓊瑤的作品,是高中的某個假期,家附近有幾家書店,出租言情類小說,每本租金是一次5毛錢,一天一夜。
一次,看到書架上瓊瑤的書,我毫不猶豫租來讀了,不厚的一本本,封面都是唯美的俊男擁美女,或深情對望,或望著茫茫遠方,光那臉蛋和眼神就足以讓人沉淪了。
那個假期,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窩在家裡,閒來無事,除了電視,就是看瓊瑤的作品消遣。
我把書店能找到的所有瓊瑤的作品都看了,從她的《窗外》、《一簾幽夢》、《煙雨濛濛》、《庭院深深》和《幾度夕陽紅》等,深深沉醉在蕩氣迴腸的高尚愛情中。
瓊瑤的文字淺顯易懂,沒有什麼深奧晦澀的人生哲理,樸實的語言構成的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再加大量的夢幻排比、比喻,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讀的輕鬆,我幾乎每次花一天或幾個小時就翻完了一本,邊看邊抹眼淚。
這一點大概跟瓊瑤自身素養有關,瓊瑤高中畢業,從小受母親的文學薰陶愛好寫作,數理化極差,兩次考大學落榜,加上幼年在抗戰逃難中過著顛沛流離、經歷生離死別。
父母都是高知階層,感情豐沛,苦難讓一家人死裡逃生、絕望時尋死覓活,團聚時相擁而泣,生活悲天動地。
因為純屬消遣,讀瓊瑤的書看得快忘得也快,時隔多年,我幾乎不記得故事情節,但是無形中深深影響著自己愛情價值取向。
02
瓊瑤自身逆天般的三段愛情,以及她所有小說裡的各種愛情糾纏,各種酸甜苦辣讓人很感慨,在生活中,太多曾經少男少女一代步入中年,也上演過或還在繼續上演著輕微版、縮小版的瓊瑤愛情故事。
就寫寫我自己的這段。
在我19歲,遇到了現在的老公,叫他老吳,這是從初中開始,別人給他的稱呼,但是我一直不這麼叫他,以前給他取了幾個稱呼,不過現在都不叫了,以後文章裡就叫他老吳吧,我們是初戀、後來結婚,眨眼認識十多年。
那時候,我單純的非常不看重物質,老吳的原生家庭一貧如洗,可是我們依然堅決不顧反對結婚。
我們一路走來的艱辛跟所有一窮二白的人一樣七零八落,不知該撿起哪段來說。
從租房到買房又到租房,我從工作到辭職,他從普通職員到聯合創業,創業狗以及他的家庭,箇中苦逼,有人懂得。
有朋友羨慕說,我現在有一個上市公司創始人的老公,身價上千萬,生活無憂,可那是他的名,公司的利,到目前為止,我們除了節衣縮食並沒有給家庭帶來物質改善。
所有的付出首先得為整個公司的經營,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生命(我真的毫不誇張這麼說),再為了保障公司幾百個人的生計(他們中過得比我們滋潤的不少,因為員工收入高),最後的最後,不知道何年馬月才會考慮自己家庭的利益。
看似有千萬資產的人其實在過著寒磣的生活,這絕對是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在此,奉勸朋友圈做營銷的朋友不要太直白,老盯著別人口袋裡的錢,當我默默不迴應你,就不要再騷擾了,還想著其他法子,前兩天一事,就不提了,別人看起來表面風光,背後有看不到的苦逼。)
老吳不是出差,就是工作半夜才進家門,因為需要應酬客戶,常常過量飲酒。
上一次,他深夜4點才進家門,我一點多醒來無眠,之前微信說要回家的,不知他緣何沒有回來,半夜我也不敢打電話,想著越發清醒,來到書房小坐,不到一會,聽到大門開進來的聲音,才知道,他竟醉酒在車上睡著了幾個小時,而那天晚上他的車停在河邊,整夜都在下雨。
過日子,我們必須得節衣縮食,除了過年過節,我平常自己飲食非常簡單,有時候就吃一個玉米或一個饅頭而已,吃多了我有罪惡感。
這麼多年來,老吳的公司成功融資,上市了,可是老吳一個月領回家的薪水都不如一個普通的員工,這是真的,老吳品性純良,為了公司,為了義氣,義不容辭,好像天生他該多付出少回報,因為那個身份---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
而老吳創業一路走來,我想怕是他自己都已經迷茫了,到底為了什麼了,在公司泥濘起步到發展到一定成效,肩上有太多人的責任,猶如任何一個企業的領頭羊一樣,你最終所能做的,只是扛著別人的責任和保障別人的需求而前行,只要公司好,自己的家庭退而求其次。
這點跟抗戰很相似,戰士的腦子裡全是戰爭勝利,思想全是保衛國家,然後家庭如何,一個模稜兩可的概念--“好像應該一定好了”,殊不知,自己隨時會犧牲,國家的勝利是以犧牲個別家庭為代價的,而這個共贏的社會,必然有墊底的人或者後贏。
有時候我懷疑到他的付出是為了什麼,難道我們就是那個墊底的人嗎?
這個合作共贏的社會,我不求什麼,只希望付出有回報,如果連這基本的要求都得不到,我不知道無止盡的付出有何意義?
大公無私的人品現在已經稀罕,甚至讓人無法理解,他人笑你傻、不正常,可你只能無視別人的眼光繼續前行。
想到這裡,我忽感平鑫濤的妻子林婉珍當年的境遇是不是就是如此,富家女一心嫁給窮小子,陪他艱辛創業,箇中辛苦,等到公司成功了,所有人得利了,只有她一個出局了,而且出局不只是公司還有家庭,那是何等的悲哀,人至暮年,88歲了,也該有她人生的自傳《往事浮光》問世,等到大陸發行了,我一定會看這本書。
因為工作壓力,老吳在孩子教育上無法投入時間和精力,與孩子溝通都不夠耐心。
我們當初結婚,反對的人說我以後的生活自作孽活受罪吧,所以,現在我必須硬著骨氣過好自己生活。
生活一地雞毛,無須粉飾的太過美好,也無須羨慕別人那些表面風光的生活。
你不知道他們瀟灑的背後有,各種烏七八黑的三角四角五角戀,各種撕逼堆砌的心酸,開啟新聞總能拎幾段,身邊隨便就能找幾個。
各類出軌劇,演的人一身狗血,看得人膩煩。
曾經,有讀者留言說在你的小說(我寫了一半沒寫完)裡怎麼看不到小三出軌情節,聽到這話,我頗有觀眾看熱鬧不嫌事大之感,小說中我可以編小三小四,可是男人必須得是出軌才出現各類家庭紛爭劇嗎?我不太想寫那方面,不是所有的人生都必須經歷出軌,還有很多其他的事。
也該洗洗眼睛,還原一顆平諧的身心,生活就該簡單樸實、平靜如水,瓊瑤劇已經成為一個時代。
今天我本只想寫瓊瑤,但我怕寫的太長,讀者看得費勁,所以留待日後更新真實瓊瑤版的傳奇人生吧。
-
3 # 活著d知覺
理想化的自我虛構的脫離現實生活的愛情小說,給缺乏世故天真少男少女編織虛無飄渺的愛情,瓊瑤小說不具備基本的語法修辭,邏輯混亂,她能成為作家是臺灣奇葩。
回覆列表
瓊瑤的愛情小說有4大特點。
不接地氣作為看過她絕大部分小說的粉絲,我覺得瓊瑤的言情作品幾乎部部都有“不接地氣”的特點,人物不必為衣食所憂,基本沒有金錢因素去幹擾愛情,沒有時下流行的言情偶像劇裡的貧富和地位造成的隔閡與差異,帥氣的男主和美麗驚人又柔弱的女主一心一意地糾葛於愛情之中。而且男女主必定會經歷吃醋和誤會等虐心橋段。詩情畫意、意境優美我個人比較喜歡她早期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幾度夕陽紅》和《煙雨濛濛》(包括新版《情深深雨濛濛》),感覺立意一般的小說是《菟絲花》《紫貝殼》。因為前兩部的女主人公非常堅強,而後兩部女主則柔弱得要依附於丈夫生存。愛情輸給親情比如《我是一片雲》,女主愛上了由寡母養大的窮小子,寡母不喜歡這個女孩子,男主在一次爭吵中動手打了女主,於是女主家人出於好心勸女主和另外一個追求她很久的男子結婚,並把她鎖在家中不能和男主見面。結婚之後女主發現自己還是很愛男主,離婚不成,男二意外離世,女主受不了刺激精神失常。男主和他的寡母這才回轉心意把女主接回去療養,但是直到小說結束也沒恢復的希望。還有《六個夢》中《三朵花》裡的那個老母親。男主多情,導致女主沒有安全感典型代表就是《新月格格》。另外就是《 煙雨濛濛》中的何書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