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雨花魂
-
2 # 濱潁居士
應該是靠譜的,古代的百姓能接觸到的金屬就是鐵,銅,鋼,鎳,銀,金,這些金屬硬度都不一樣,咬起來感覺不一樣。
-
3 # 牧然趣歷史
古代沒有高科技儀器,那聰明的古人肯定是有很多辦法來判斷銀子真假的方法。
古人透過自己的經驗得出“摔,掂,咬”的驗證方法。
1、所謂的“摔”,實際上是聽聲音。不同的金屬,接觸到地面後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銀兩落地後,擲地有聲無韻,聲響為“卟噠卟噠”,而成色越低,落地聲越尖。
2、老百姓有句話:“鋁質輕,銀質重,銅質不輕又不重。”
所以對於有經驗的人來說,拿到銀子以後用手掂一下,就能掂出來成色夠不夠。
3、用牙齒一咬便能知銀子的真假,這不僅是真的,而且在古代流傳最為廣泛。
銀子質軟,而且純度越高,銀子就越軟,最好的銀子,是可以用牙齒咬動的;
要是摻雜了其他東西,顏色和質地、分量都會改變。
古代造假銀子,最簡單的就是在銅鐵、石頭上澆一層真的銀子,變成“鍍銀”。你只要一口咬下去,就能發現不對勁。
在咱們熟悉的《濟公遊記》中,濟公就從鞋裡掏出來了一錠銀子,狗眼看人低的小販懷疑他沒錢,濟公就讓他咬一口試試,結果,人家沒下得去嘴。
所以古代銀子坑坑窪窪,不僅是煉製技術不成熟,還可能是被人咬的……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看到有人收到銀子後,便會放到嘴邊咬一咬,以此來辨別真偽。在那個沒有專業儀器,提煉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古人為什麼要透過這種方法來鑑別銀子的真偽呢?這種鑑別方法又是否真的能起到它的作用?
實際上,在沒有現代儀器進行檢測的情況下,咬銀子的確是鑑別銀子真偽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是透過感受銀子的軟硬程度來鑑別銀子的真假。
首先來看一下銀這種元素。銀是古代就已知並加以利用的金屬之一,是一種重要的貴金屬,它在自然界中是有單質存在,雖然它常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於銀礦石中,但古人要提煉出純度比較高的銀還是可以的。同時銀質軟,富延展性。因此當我們咬純度高的銀子的時候是可以留下牙印的。
雖然在古代,全國各地的銀錠成色不一,而且有傾銀坊等等民間鑄銀廠鑄造的低純度銀在民間流傳,但總體來說庫銀的成色(即含銀量)都基本在90%-93%,含銅4%-5%,含錫1%-2%。這種銀子的純度算是比較高了,質地較軟,是很容易切割和留下痕跡的。比如說在古代,大的銀錠往往被切割成碎銀子來使用。切割的方法很隨意,可以用刀、剪刀、錘子、鑿子等等硬度比銀子高的利器切割,隨切隨用,切完以後店家會用戥(deng四聲)子進行稱量,多了還可以再切。
如紅樓夢中便有剪銀子的描寫。寶玉道:“揀那大的給他一塊就是了。又不作買賣,算這些做什麼!”......那婆子站在外頭臺磯上,笑道:“那是五兩的錠子夾了半邊,這一塊至少還有二兩呢!這會子又沒夾剪,姑娘收了這塊,再揀一塊小些的罷。
所以說,咬銀子是一種測試銀子硬度的方法。古代人也有不老實的,常常會在銀子裡摻錫、鉛、銅、鐵啥的,這就會影響銀子的硬度。白銀硬度比較低,成色高的銀子,用手可以折彎卻不易折斷,用較硬的東西劃過銀子表面,會留下淺淺痕跡的,比如說我們在咬銀子的時候就會留下牙印。但若發現自己咬不動,牙齒打滑且不留痕跡,則可以判斷這塊銀子純度不高,很可能摻雜了其他金屬或者乾脆就是包了一層銀而已。
當然,古人鑑別銀子的方法可不僅僅是咬銀子,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1.掂重量。銀的密度比常見金屬要大,同等體積下,銀會比較重,因此掂重量也是鑑定銀飾真假的一種方法。一個熟練的賬房或掌櫃不用戥子僅靠手就能稱出銀子幾斤幾兩。
2.聽聲音。純銀落地,聲音沉悶疲軟無彈力,而摻雜銅鐵等金屬的銀合金落地則音高而尖,有短而促的餘韻。
3.看顏色。純銀經火燒灼後不變色,而低純度銀合金則會變黑。另外,民間對白銀鑑別銀色還有諸多口訣,比如含黃銅和紅銅的兩個口訣:含有黃銅的銀色為“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含紅銅的銀色口訣為“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這都是古人鑑別銀子真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