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惪州元良1978

    三國時代魏國的開創者曹操,是個爭議極大的人物。他生前沒有作成皇帝,死後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陳壽寫的《三國志》稱譽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而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卻稱他為“漢賦”、“奸雄”。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三國戲,也把他刻畫成一個大白臉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個婦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為自己安排過後事,《三國志》中寫他臨死前兩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為他在西門豹祠西邊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三國志》還講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於洛陽。

    二月,葬於高陵。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門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壽陵。而《三國演義》中講到曹操臨死時的遺囑卻有另一種說法,他叫人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72座,不讓後人知道他的遺體葬在什麼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三國演義》雖然是部小說,但是它主要是根據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寫的,只是做了些文學加工,內容是七分紀實,三分虛構。那麼它對曹操死後的陵墓記載,就不能不考慮到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這樣,對曹操陵墓的記載便有了不同的說法:一是西門豹祠西原上,號稱高陵;一是彰德府講武城外,有疑冢72座。

    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裡,首先應當弄明白西門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歷史上有西門豹治鄴的記載,所以西門豹祠一定是在鄴城,即曹操被封為魏王時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與河南交界處的臨漳。而彰德府,其實在三國時並沒有這個地名,它是金朝時才有的,即今天河南與河北交界處的安陽市。臨漳與安陽,今天分屬於河北河南二省,是緊挨著的。古代還沒有分省的時候,那兩個地方多數時候稱為鄴城,到金朝則稱彰德府。說來說去,鄴城和彰德府其實是一個地方。

    因為西門豹治鄴給鄴城一帶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好處,所以今天臨漳一帶,也包括今天的安陽市一帶,有許多西門豹祠。

    按照《三國志》中的說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門豹祠卻很難確定,因為那是一座“不封不樹”,什麼記號也沒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難的。

    有人認為曹操雖然在生前規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樹”,但是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時候,為了上墳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點記號也不做,難道把他埋了以後就什麼也不管了?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華人“慎終追遠”的孝道。

    《三國志》明確記載曹操的陵墓稱為高陵,即使“不封不樹”,但在地名上也許會留下叫高陵的村莊。如果能對今天臨漳、安陽一帶的新舊地名進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普查,也許可以找出一些關於曹操陵墓的線索。

    那麼彰德府講武城究竟有沒有72疑冢呢?在今天臨漳縣三臺村以西八里處,確實有個地方叫講武城,有人認為那可能就是《三國演義》所說的彰德府講武城。從那裡向西一直到磁縣,也就是今天安陽市北郊的豐樂鎮一帶,的確有許多像小山頭那樣的大土堆,當地有人叫它們“曹操墳”。這些可能就是所謂的72疑冢。從前有人盜掘過其中的幾座,也的確挖掘出了一些墓碑之類的東西,但是那些都是北魏和北齊時代的王公大臣的墳,比曹操晚了二三百年。如果那些大土堆原先的確是曹操的疑冢,是後來被北魏、北齊的王公大臣墳上築墳,加以佔領,那麼不知當年他們墳上築墳時是否深挖過,有沒有在其中的一座挖掘到曹操的遺體或其他與之有關的隨葬品之類。查遍北魏北齊的史書,不見有這方面的記載。

    也有人認為曹操生前叫人修72座疑冢,是故意佈下的迷魂陣,很可能72座疑冢都是空的,曹操的遺體則葬在另一個秘密的地方。足智多謀的曹操不可能想不到,如果他葬在72疑冢中的某一座之中,那麼後人把72疑冢全都挖開,不就找到他的遺體了嗎?看來曹操決不會這麼傻。

    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到講武城至豐樂鎮一帶的曹操72疑冢處憑弔,並想對曹操的陵墓進行探索和考察,但是都沒有什麼收穫。曹操曾有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生前多次設下計謀,欺騙了許多人,到死時居然還設下這樣詭秘的計謀,不讓後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裡,從這裡足可以看出曹孟德狡猾、多疑、攻於心計的性格特點。

  • 2 # 豆豆3人行

    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磚室墓。 曹操墓處於曹操王都鄴北城西12公里處,曹操高陵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斜坡墓道長39.5米,寬9.8米,最深處距離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22米,西邊寬19.5米,東西長18米,大墓佔地面積740多平方米。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葬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和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 3 # 觀雪一壺酒

    三國爭霸初期,各路諸侯混戰使軍隊無法長時間進行休整,短時間內能否籌到軍餉就成了四處殺伐的先決條件。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盜墓盜得多了,曹操也害怕自己會落得不好的下場,他的雄才大略也用在墓地的安排上。

    據說在安葬當天,鄴城城門全部開啟,七十二俱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出城,這就是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廣為流傳的“七十二疑冢”。 但傳說終究是傳說,近年的考古發現推翻了“七十二遺冢”的說法。

    除此之外,曹操也悟出了厚葬更容易招來盜墓者的道理。於是,他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地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銀珠寶、銅器玉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這一點與後世帝王的陵墓大不相同。

    ------------------------------------------------------------

  • 4 # 馬哥讀史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為知名的人物,由於他曾經組建過一支專業的盜墓部隊,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摸金校尉”,所以被盜墓行業尊為祖師爺,既然曹操 是靠盜墓起家,那麼曹操的墓一定和其他人的墓葬有所不同,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曹操墓。

    一曹操墓的具體位置

    曹操墓具體位於哪裡,一直是一個謎,因為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他組建有專門負責盜墓的“摸金校尉”部隊,所以他的墓葬在設計上一定會有別於正常人,絕對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找到的。

    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一般認為位於安陽豐鄉西高穴村的高陵就是曹操的墓,這個位置也與《三國志》中的記載吻合。為了確定墓葬主人的真實身份,國家有關部門組織了多次的考古調查,但是苦於沒有更為有力的證據,因此學術界對於曹操墓的真實性存在疑問。

    主流的觀點認為這個地方可能是一個衣冠冢,真實的曹操墓埋葬位置至今仍是一個謎。

    二、曹操墓的特點

    儘管高陵是否是真的曹操墓,尚需進一步的考古研究,但是對這個墓葬的建築特點進行研究,也有助於更好地瞭解曹操墓的特點,安陽高陵曹操墓的墓葬建築並沒有像帝王墓葬那樣奢華。

    儘管曹操縱橫一生,生前被封為魏王,死後被追封為魏武帝,但是他的墓葬並沒有像他帝王將相那樣厚葬,相反他開創了薄葬的先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的喪葬風格都深受其影響,直到唐朝,帝王陵寢才開始因為國力的強盛而開始厚葬。所以他的墓葬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乎其神,也就是普通的磚石結構,只是規模過於宏達而已,內部也並不像文學作品中描述的那麼神奇。

    作為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的一生註定不平凡,由於受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鬼吹燈》等作品的影響,人們普遍對曹操墓有很大興趣,認為裡面絕對會有一些奇異的東西,但是考古結果明顯沒有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這也人們對於曹操墓仍然存在很大的懷疑。

    不過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深入,人們終將會有機會看到真實的曹操墓。

  • 5 # 老家伊濱的

    民間傳說中,曹操墓有四種說法:在鄴城以西(今河北磁縣境內)設七 十二疑冢;在漳河河底;在許昌城外;在鄴城的銅雀臺等三臺之下。不過這些傳說都沒有多少依據,七十二疑冢大體上處在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是北 朝皇家貴族。其他說法與史實不符,也沒有考古發現的證據。

    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一座東漢大墓時,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根據古資料現場考證研究,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文獻記載中的曹操高陵。

    曹操墓規格相當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磚石墓室,墓室分為前室和後室,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兩座墓室最深處距地表16米,屬於典型的深埋墓葬。 墓道長35米,寬9.6米,呈階梯式內收。

    曹操對自己的喪葬有明確“說法”,他死前一年多《終令》稱“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臨終前《遺令》中更是明確了要穿著平時衣服 入葬,不要珠寶陪葬。曹操的喪葬比較簡單,卻在歷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跡。因為簡單,使之在以厚葬為主的中國帝王喪葬史上“另起一段”。

    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開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樹、不隨葬金玉器物。號為武帝的曹操卻只穿補過的衣服入殮。曹魏以至兩晉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後,帝王厚 葬又成了傳統,最後一個帝陵修到1915年。

    自古以來厚葬是主流,這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孝莫重乎喪”“以孝治天下”的統治者重視喪葬,也不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佔有慾望。曹操雖然引領幾 位帝王,書寫帝王喪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終不能產生更多影響。而且在厚葬為主的氛圍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援也是難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謎,或也與此有關。 許多人不相信,貴如曹操會簡單地打發自己。魏晉的薄葬,與漢末戰亂,許多厚葬之墓被盜掘有關,人們希望以薄葬來獲得死後的安寧。這一願望曹操沒能實現,他 雖被視為奸雄之首,卻未能料到自己簡辦的喪事會成為光怪陸離的千古之謎,近1800年過去,還吸引著人們注意。

  • 6 # 斷了翅膀的天使3

    因為在曹操以前沒有鑽門盜墓的 曹操建立了 成建制的 摸金校尉 就只盜墓 所以說是祖師輩的一點不為過 所以曹操死後 自然知道墓會被盜 就說死後一切從簡 同時開七十二墓 讓後人不知道他埋在那 不過這點我有點疑問 都從簡了還怕個什麼盜墓 這就是不同點

  • 7 # 春秋風雲

    歷史上曹操發明摸金校尉一職,曾經大肆盜掘古墓;在他死後盛傳四個城門同時出殯,佈下七十二疑冢,以致於千百年來無人知道他的葬地。曹操墓的發現,震驚了考古工作者和文史工作者,有諸多方面顛覆了人們的想象。

    一,“兩令”詔天下,一反奢靡潮流。古代厚葬成風,到兩漢時期達到頂盛。大家認為人死只不過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大都要求視死如事生,把生前的一切帶到地下去享受。因此歷代帝王將相的墳墓都藏有金銀珠寶,特別是海昏侯劉賀、中山靖王劉勝,不惜冒潛越之險,其墳墓裡的陪葬奢華無比。曹操起兵時因軍費緊張,就打過這些“土財主”的主意,可憐這些“土財主"不僅保不住財產,連屍骨也被人翻來轉去。風水輪流轉,等曹操做了魏武王,他不得不慎重考慮自已的身後事。

    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也就是在去世前一年多發了一個《終令》,裡面是這樣說的:“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其大意為:我曹操準備效仿古人選擇不肥沃的土壤安葬,地點就選在西門豹祠西邊的岡地上,命名為壽陵。為了節省開支,一切從簡,不堆封土不植樹不修地面建築。將陵區規劃儘可能大一些,使有功勞的公卿大臣列將,今後都可以安葬在壽陵周圍。

    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在洛陽去世,臨終前他又釋出《遺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戊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這段話的意思是:天下還沒有安定,你們不能照古代的禮儀來大辦我的後事。喪事辦完了,趕緊脫下孝服。屯戊的將士不得離開駐地,各部門各司其職,搞好份內事務。(一定要)給我穿平常的衣服,(千萬不要)陪葬金玉珍寶。曹植在他的《誄文》裡也談到父親的薄葬:“明器無飾,陶塑是嘉”,說魏武王穿著補丁衣服入斂,所葬無金玉珍寶,陪葬禮器簡單,連瓦器都是粗糙樸素的。

    曹操的葬禮有很多公卿貴族參加,不僅是出於禮儀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見證一下真正的薄葬,也好幫著做做宣傳,還可以倡導薄葬之風。事實上,他的行為確實引領了曹魏及兩晉的喪葬習俗。

    二,言行一致,不可思議的帝王陵。曹操生前文治武功,所轄人口是吳蜀兩華人口相加的兩倍,天下三分有其二,成為曹魏實際上的帝王。建安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同年十二月,“天子命公置旌頭,宮殿設鍾虡”。建安二十年九月,“天子命公承製,封拜諸侯守相”。建安二十一年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建安二十二年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五月,稱泮宮"。同年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透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曹操生前已獲得與天子相同的禮遇。

    這位應該享受天子禮遇的魏武帝陵墓規模如何呢?

    曹操墓又稱高陵,其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組成,佔地面積740平方米。這個面積跟漢武帝的茂陵沒法比,跟劉邦的長陵更沒法比,至於秦始皇陵就更不用談了。他們的陵墓面積分別是:848592.92平方米、1平方公里、56.25平方公里。海昏侯劉賀的墓是4萬平方米,中山靖王劉勝的墓是1976平方米,可見曹操的陵墓相對比較寒酸。

    根據曹操墓出土報告,墓中出土了代表身份地位的禮器有圭、壁、鼎、滷薄、車、黃綾袍錦領袖、大型錯金鐵鏡,還有挌虎大戟、挌虎大刀、挌虎短矛、長犀盾等石牌。象徵權力的有刀、劍等兵器和絳色、緋色勳帶兩條。代表文職的有墨餅和陶硯,代表武職的有鎧甲、鐵鏃。常用之物有印符、渠枕、銅叉、三珠叉、銅戒指、帶鉤、車、瓷器、剪子、鑷子、錘、微型刀、鐵鏟、各種刻刀。據石牌記載,隨葬的身前用品還有各種衣服、手巾、香囊、書案、屏風、木墨行清、樗蒲床、文鍤母、黃豆、姜函、水梔、文藻豆囊、衣枷、沐具、鏡臺、各種憑几、鐞萊蔮、竹簮、木棺、石棺床、帳慢、白謙畫滷薄、簟、升帳、帳構、竹翣、水晶珠、瑪瑙餅、殮衣、被子。有明器類如豆、匏勺、鼎、甑、釜、倉、盤、碗、灶、案、燻、尊、漏勺、匕、叉、陶耳杯。有極富生活情趣的陶井、陶圏廁等,有象徵富貴的黃蜜金、白蜜銀等。墓中出土很多的刻字石牌,清楚地記錄了隨葬器物的名稱和數量。

    (曹操墓陶圈廁)

    以上這些看似繁多的陪葬物,有的只是用來代表身份和地位,其材質非常廉價。例如四塊圭除一塊是玉圭外,其餘三塊為石圭。又如本應由青銅所鑄的十二隻鼎,全部由陶器代替。刀、劍也並非名貴,沒有越王勾踐劍出土的寒光,只是生前用過之物,早已鏽蝕不堪。墓中多陶器、石器、木器、竹器,這些器物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其它器物也不值錢,只是為我們提供了漢末時期的喪葬禮儀資料。也許是子孫不忍這樣薄葬,墓中還是見到了金、銀、玉的影子,不過確實少得可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證明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曹操言行一致,說到做到,顛覆了以往對他奷雄形象的認知。

    考古工作者透過對高陵的仔細勘探,發現其墓地上方有建築基址,證明原先高陵上是有祭殿、車庫和馬廄的。難道曹操所說的不樹不封是假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曹操不讓建,不代表其子孫不建;加上魏太祖首開薄葬先河,架不住群臣上表要建,所以就有了祭殿之類的建築物。正是因為有建築物遺存,才能讓世世代代的人記住曹操陵墓的具體位置。即使建築物倒塌毀損,也能延緩記憶資訊的消失。例如到唐朝時,唐太宗還能找到陵墓的位置,祭奠這位薄葬模範。可是到了北宋年間,曹操墓的位置就沒有人知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考古工作者對建築基址進行認真勘察,沒有發現被搗毀的痕跡,說明建築物是被主動拆除的。很有可能是曹操後人為防不測,主動拆除了建築物,填平基槽,希望世人淡忘這裡。唐太宗祭奠時,可能是根據別人口口相傳的記憶,找到那裡的。至於後來戰爭頻仍,人口遷徙,地形地貌改變,到北宋時就不知曹操墓的具體位置了。

    儘管曹操為自已安排了薄葬,但還是沒能逃過盜墓賊的魔爪。曹操墓曾經多次被盜,有些器物和石牌流失在外。最早的一次估計離下葬年代不遠,墓中呈現報復性毀損現象突出:墓主人屍骨凌亂,殘缺不全;屋狀石槨、象徵身份地位的器物、石牌被砸得粉碎,畫像石被砸,銘刻被鑿。

    曹操墓與其它帝王陵最大的不同是薄葬,這一形式對後世影響深遠。

    (曹操墓陶鼎)

  • 8 # 大國之巔

    在中國歷史上,歷來不缺盜墓的話題,小到民間盜墓毛賊,大到帝王將相,都有幹過這種有損陰德的事。

    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幹過盜墓的事,或許應稱之為盜陵。他借維修明永陵的幌子,盜取了永陵的木料,自己用來修築宮殿。

    影視形象中的曹操

    在盜墓這行,公認的祖師爺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創始人,漢朝丞相曹操。盜墓的人"出活"時,必先祭拜這位祖師爺。

    而曹操能被盜墓賊認為是祖師爺,與陳琳傳檄天下中的一句話有很大關係,這也使得曹操的惡名遠播。

    200年,佔據陳留和許都的曹操,與河北袁紹在官渡對立。開戰前,袁紹的幕僚,大才子陳琳特意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又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這個意思是說,曹操親自指揮上陣,命令軍士挖了漢梁孝王的陵墓,把棺材撬開,屍體給拽出來,金銀財寶全部被洗劫一空。只要是曹操盜過的墓,棺木全都被撬,無一倖免。

    梁孝王是西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武,深得母后竇太后與哥哥漢景帝的寵愛,被封在了當時最為富庶的梁國(河南省商丘附近),他得到的封賞超過任何人。史書上說他的珠寶玉器比景帝都還多。

    陳琳說曹操從梁孝王墓中盜得的金銀財寶超過10萬斤,靠這些財寶養招兵買馬,成就一番霸業。

    陳琳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文筆犀利,將曹操盜墓的情形刻畫的惟妙惟肖,非常生動,之後便成為曹操一生的槽點,屢屢被後世提起。在三國演義中,關於這段故事時寫道,曹操聽完手下念畢陳琳的檄文,嚇得頭疼病一下子痊癒了。

    有了陳琳這一紙檄文,曹操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最終被盜墓賊認成了祖師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嚴嵩的書法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