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光人文
-
2 # 待曉兒
唐朝是詩歌鼎盛的一個時期,不僅表現在詩人和詩作眾多上,還有題材的全面、格式的完備。這與其所處的巧妙時間節點有關。
首先,唐朝正好處於詩歌第二次革新的節點第一次詩歌革新是四言體向五七言過渡,在漢代初露端倪,至魏晉已經大成,並且出現了一次詩歌熱潮。唐朝正好是處於古體詩向近體詩的過渡節點,所以再次出現詩歌鼎盛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一階段之前,南朝沈約等人發現了漢語的音韻特點,周顒提出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而沈約指出作詩應該避免八種弊病:
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這就是所謂的“四聲八病”。這些人對詩歌進行了改革,提出了詩歌應具有的特徵,即: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這就是南朝永明體詩歌的產生過程,並且直接開啟了中國近體詩時代。但之後南朝綺靡文風盛行,隋朝又短命而亡,直到唐代,近體詩才真正成型並得到大力發揚。
一種新文體的誕生,總會出現很多嘗試者來對他進行完善,同樣也會有很多守舊者對舊有文化的堅守,這就形成了唐代古體詩和近體詩同臺競豔的特殊現象。詩人詩作一時間大量湧現,各佔勝場,形成了詩歌史上的一次極大的輝煌。
其次,唐朝詩歌正好出現在一次罕見的盛世之中這一階段,唐朝國力鼎盛,威服遠邦,萬國來朝。不論是生活還是心理,唐朝人都有一種盛大的氣象和開闊的胸襟,這就導致了各種題材都可以在詩歌領域出現。不論是繼承自陶淵明的田園還是謝靈運的山水,同樣也出現了白居易的新樂府規諷、王昌齡、高適等人的邊塞絕險。
一個盛世給文學作品帶來的除了對題材和格式的包容,還有宏大的氣魄。唐朝詩歌不論是初唐時期四傑、陳子昂等人的革新,還是盛唐是李杜等人的氣象,中唐時期的諷諫或者是晚唐時期的避世,很少有後世“賣慘”一類的作品。這是唐人的品格,也是盛世給人民帶來的精神自信。
最後,為什麼我們可以看懂唐詩唐詩其實絕大多數都只是歌詞而已,除了韓愈等人有意追求“佶屈聱牙”之外,更多的創作者在“言志”的同時還是比較追求可讀性的。畢竟是需要大江南北傳唱揚名,如果太過高深就很少有人去記憶和傳唱。
除此之外,唐朝時期的文言文已經比較好懂了,讀唐朝的散文、傳奇小說等文體其實都沒有什麼障礙,不像之前時代好用駢語、典故等,或者先秦文言文的簡煉難懂,唐朝文風雍容端莊,詩歌同樣也受此影響,自然就容易被我們理解。
舉兩個例子:
唐朝人寫季節變化,比如韓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飛花。幾乎都是場景的描述,新年剛過,二月時節,春早初生已經可以看見細嫩的牙尖,而這時候還有著白雪飄落。很容易就能明白寫的是冬春之交。
魏晉南北朝寫季節變化,比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原詩較長,截取了寫季節變化的一段: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相對於唐詩來說,“初景”、“緒風”、“新陽”、“故陰”,就顯得更為古樸,讓人比較難以理解。
這是語言進化所產生的的差異。
-
3 # sspicy
1.唐朝國家政權穩定,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三省六部制度到唐朝逐漸完善,有利的鞏固了國家政權的穩定,同時科舉制在唐朝歷代君主的統治下一直不斷的發展,為國家文化發展提供了動力和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4. 唐朝科舉制以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其中進士科考試內容以詩賦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人們學習詩歌的文化土壤,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
4 # 梅里一了
謝邀,這個題目有點大,三言兩語未必說得清,按個人理解說個大概吧。1,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漢賦》到魏晉之風,詩詞歌賦都佔有重要的地位,詩言志成為一種文化傳統。南北朝五胡亂華,出現一個斷層,人們在死亡線上掙扎,除了極少生命的詠歎之外,人們己沒有歌詠的閒情逸志。到了隋唐,國家重歸統一,經濟重獲發展,特別到了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國力空前,人們重獲信心,為詩歌的復興提供了土壤,可以說唐代是經歷了三百年戰亂破壞後,一個華夏文化的文藝復興時期。2,科舉制度的引導。創立於隋文帝時期的科舉制度,真正的推行是在唐代。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常科為官方每年舉行的定時考試,相當於現代的高考。制科是皇帝根據需要不定期舉辦的考試,以網路遺漏的人才。 常科的考試科目有五十多種,許多都是很專業的科目,比如明算,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應用數學,這種考試難度大,錄取後做個工科男,官職不高,青史留名的極少,所以考的人並不踴躍。考的人最踴躍的是明經和進士兩科,前者相當現在的國考,後者相當現在的藝考,一個當官快,一個來錢快,所以趨之若騖。而進士科,詩辭歌賦的能力是考試的重要內容,但不是惟一的內容,象李白,杜甫這樣讀偏科了的人才,屢試不第,最後只好透過皇帝的制科拾遺破格錄用,混個出身。科舉考試打破了門閥制度,為廣大下層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而文學才能作為考試的重要內容,極大的激活了寒門士子的文藝細胞,這是大唐進入詩歌鼎盛的根本動因。3,雕版印刷術的推動。一部《全唐詩》保留了唐代詩歌近五萬首,這麼大的量流傳千年,得益於唐代興起的雕版印刷術,如果靠手抄,錯訛遺漏會更多,所以今天得見唐詩的盛況,印刷術功不可沒。4,韻書的完善。我們今天仍能享受唐詩的韻律之美,得益於我們能夠掌握唐代文字的音韻,而韻書是古今音韻勾連的橋樑,其中隋代的《切韻》,唐代的《唐韻》和宋代的《廣韻》,可稱為中國音韻學上的豐碑。其意義起碼有三條,一是有了統一官話韻調的藍本,成為科考的韻律依據。二是打通了古今音韻變化的脈絡,使我們能夠與古人氣息相通。三是為漢語交流提供了主流依據,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方言近萬種,掃除交流障礙,需要一個共體,韻書就充當了這個共體的角色。
-
5 # 祁門小謝
最近一直在讀關於唐朝的書,我來簡單說一些我自己的認知。
1、創作群體的改變先秦的《詩經》,是採風官從民間採集而來的,換句話說是官方收集整理的。
樂府是樂府機關蒐集整理的民間詩歌。
《楚辭》,是文人士大夫的詩歌創作,屈原宋玉、淮南小山這些都是文人,都處於上層階級。
到了隋朝,科舉制度誕生了,打破了門閥制度,寒門子弟也可以讀書入仕,他們擁有了通往上流階層的道路,讀書不再是上層社會,文人階層,世家大族的獨享,絕大部分普通人擁有了機會,於是創作也不再是官方,文人士大夫所獨享的,甚至可以說進入到了一個全民創作的階段。
人人皆可創作,不再受官方的約束,也不再受階層的約束。這是前所未有的,創作群體從官方、一小撮人,變為一大群人,在數量上就有碾壓性的優勢。像是洪峰到來,衝破堤岸,洶湧而浩大。
2、流行風向與趨勢隋朝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被唐朝接替了,唐朝更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
唐朝的科舉考試內容,就是詩歌創作。比如我們很熟知的一些詩,祖詠的“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這就是他交的考卷。還有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也是考卷。
以詩歌取仕將誘發詩歌的熱潮,寫詩創作成為走仕途的必經之路,這是自上而下的。
唐朝的帝王熱愛詩歌,自己也創作詩歌,他們甚至尊重熱愛詩人。比如李隆基就曾為李白“親手調羹”。因為科舉的形式,唐朝的官員也是詩人,他們自己就是詩歌的行走的宣傳標語。而考上科舉計程車子,則曲江宴飲,雁塔題詩,這讓詩歌創作成為一種常規活動。在民間,詩歌是用來唱的,很多詩人的詩歌在街頭巷尾傳唱,甚至成為宴飲場合歌女的表演。
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使得詩歌大為流行,寫詩創作成為主流,在各個階層都很流行,成為大趨勢。就像我們現在學英語一樣,全國各地,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甚至成人,都在學英語,已經成為必修的學科。詩歌在這種趨勢下怎麼能不壯大不繁盛呢?
3、唐朝的社會環境量的變化並不能說明問題,唐詩真正的繁榮在於它質的飛躍。
魏晉六朝是一個動亂的時期,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戰亂頻繁,隋結束了這種長期分裂的局面,唐完成了統一安定。和平年代給詩人創作的溫床,讓他們可以安心搞創作,不再流離奔波,掙扎在生死線上。
因為統一的南北融合,帶來思想的衝擊和碰撞,碰撞產生靈感的火花,誕生出新的內容。
和平帶來的還有商業的發展,繁榮的商業極大的豐富人們的生活,從西域來的胡人,胡舞,外來的留學者,留學僧,極大豐富唐人的見識,他們擁有更開闊的眼界,這都是利於詩歌創作的。
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方面,人們擁有充分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儒教,都是當時所推崇的,李白就好求仙訪道,他自己也是一名道士。王維則是佛教教徒。此外官方允許外來宗教進入,如景教、襖教、摩尼教都在唐朝發展。
唐朝的君主相對比較開明,幾乎沒有出現明清那樣因為詩文而抄家滅族的文字獄。白居易敢寫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他寫的時候離事發也只隔了50年,寫《賣炭翁》,是直面宮裡的太監。這些在今天看都是不可思議的。
唐朝的邊際問題一直很反覆,與吐蕃,回紇等關係時好時壞,於是給了很多人建軍功,拓疆土的機會,唐朝湧現的不少邊塞詩人都在此列。
開明、包容、多元、繁盛的社會環境,給唐詩提供大量的題材、為詩人提供更高更廣的視野,給詩人帶來各種各樣的機會與際遇,從而迫使他們創作出同樣繁盛燦爛的詩歌。
4、傳統文化的傳承書中一行字,世上已千年。千年後的今天,唐詩依舊散發著魅力,依舊讓我們一讀再讀,沉醉其中。
我們為什麼無壓力看懂唐詩呢?因為文化的傳承是沒有割斷的,千百年來我們一脈相承,技術變了,器物變了,思想更開放了,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遇到的,從古至今都沒有變化。
唐朝人過的節日,我們現在還在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唐朝人看到的月亮,我們還在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朝人有悲歡離合,我們也有悲歡離合。明朝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走一樣的路,流一樣的血,炎黃是我們的祖先,山河是我們的命脈,我們理解他們,就像我們理解我們自己一樣。
--------丸--------
-
6 # 禪悟淨慧
為什麼唐朝的詩歌最鼎盛?
說起唐詩就好比今天的華為手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象徵。雖然它是詩歌藝術領域的龍頭老大,但其千年的光輝篇章,將永記於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間。
唐詩你是第二次登上珠峰的聖人,大明宮中有你雄健身影,長安街裡有你恢宏的漣漪。唐詩不僅是時代的烙印,更是中華文化響徹世界的品牌。
唐詩為什麼說它是最鼎盛的!為什麼令後人望塵莫及呢?
因為唐詩不論五言七言,以至臻如化,達到了神如之境界。
如壓卷之作,素有”詩家天子”之稱的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不過被世人一致公認的版本還是【涼州詞】,為王之渙所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那麼五絕能稱之為壓卷之作的還是王之渙的,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如果這樣敘述下去,恐怕是沒有完結春花秋月。除了這些個別的詩作之外,不相上下的好詩如雲如海。
唐詩之所以說是鼎盛時期,是因為它有名有姓的詩人2500多,並且每位詩人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每一首拿出來都能驚到你的眼,這主要是歸功於唐朝時代的穩定,社會祥和安寧。和平盛世時經濟發達,人民富裕,文化就繁榮昌盛。
特別古人,很是講究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的。對於文化人尊重有加,推崇哪些文人雅士。更注重的是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那時人們的口頭禪,可見古人對於知識的渴望,不次於當今社會。
好想好想為你寫一首清新的小詩
去探訪雨後的唐人街
飛過菱花窗
飄進你的書房
看看昨夜的你
用蘭亭之體
詩書幾章
案牘上的水墨丹青
仍留著洛神的幽香
你是唐詩詠者
我今在這裡為你吟唱
…………。
唐詩是中國詩歌第二次的里程碑,也是我心中的割捨不了的情緣。我多想再為你添一件溫暖的外衣,以防初秋的寒涼。也想送你,藏在我心底的花朵,去擋擋冬夜裡的星霜。
-
7 # 小話詩詞
誠邀:
導言: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姘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的確如王國維所說,在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的唐代文學中,詩歌(唐詩)是最光彩奪目的,是唐代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清朝初年,彭定求等十餘名學者編篡的《全唐詩》,其中就收錄了唐代2300多名詩人的48900多首詩,而且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衝這一點來說,就遠超了任何一個時代。
那麼,就像樓主的問題“為什麼唐朝的詩歌最鼎盛?”這個問題確實問得很好。我個人感覺,唐朝時期,詩歌出現井噴式的發展,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原因一:繼承發展詩歌並不是在唐朝才產生的,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產生於西周初期指春秋時期,可以說,中國的詩歌有著久遠的歷史,詩歌一直是發展著的,漢代的樂府詩也是很出名的,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詩人,如“兼籠前美”的建安詩歌,代表人物就有曹植等,東晉的陶淵明,南朝時期的謝靈運,鮑照,庾信等,都寫出過很多有名的詩歌。
很多的唐代詩人其實都是經過了南朝末期、隋朝才進入唐朝的,如唐初的詩人虞世南,就曾做過隋朝官員,虞世南的五言詩很出名,向我們大家熟知的《蟬》詩,他和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他們的詩歌作品中還有南朝齊梁時期的餘韻。
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就寫出過唐詩中的精品之作《滕王閣序》等詩。稍後的陳子昂又將詩歌的形式持續發展,到開元天寶年間,是唐詩最為繁榮的時期,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才華橫溢的詩人將詩歌的發展推向了高峰,唐詩進入了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
原因二: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唐朝的統一結束了南北朝和隋朝的頻繁更迭和社會動盪,經濟持續恢復,並且大力發展,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一些列發展,經濟發達,社會繁榮,也為文學和文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土壤,詩歌也以全新的面貌和形式呈現在世人的眼前,終於在開元、天寶年間,唐朝的詩歌達到了鼎盛時期。
原因三:開放包容,文化交流隨著唐朝的繁榮和強盛,很多周邊國家都派出留學生來到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知識。這時唐詩就像是國家的一張名片一樣,為文化的傳遞和交流做出了很高的貢獻。這些留學生來到唐朝後,不但被唐朝的繁榮和強大所吸引,而且愛上了唐朝的文化,尤其是詩歌,其中日本的阿倍仲麻呂不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經過刻苦的學習,還考中了進士。阿倍仲麻呂還曾寫過有名的詩歌《銜命還國作》、《望月望鄉》,他和王維、李白、儲光羲等因為詩歌而建立了友誼。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開放包容和文化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唐詩的發展和鼎盛做出了很高的貢獻。
原因四:禁忌少詩歌在唐代最鼎盛的,前面三點已經講過,有繼承和發展、有經濟發達和社會繁榮、有開放包容和文化交流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相對自由的文化環境吧,詩人的禁忌相對少一點,他們可以用詩歌的形式批評權貴階層和朝廷,如杜甫有名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紳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甚至是宮中的幽怨和官場醜聞,如曹鄴的“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等,都可以作為詩歌的題材。可以說,禁忌少也是一個原因,這樣詩人在創作的時候就少了一些思想的束縛,佳作就當然會產生的,
結語: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唐朝的詩歌最鼎盛的幾個原因,回答肯定不是很全面,希望寫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在探討中再提高自己的認識。
-
8 # 煙火蔥蘢
唐詩是世界文學寶庫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的成就和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唐代詩歌如同奼紫嫣紅的大花園,群芳競研。唐朝人在不到三百年的時間裡譜寫的詩篇,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就有五百多首,唐代詩人,至今知名的有兩千多人,獨具特色的有上百人,超過各朝代詩人的總和。在藝術風格上,李白飄逸浪漫的氣質,杜甫沉鬱厚重的格調,白居易清真廉明的風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達到了古典詩歌創作的高峰,這些詩壇巨匠歷來為後世所傾慕。
唐詩形式豐富多彩,文字精爍的藝術特色,把唐詩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詩之所以取得卓越成就,是和唐代經濟發達、政治穩定、音樂美術、工藝書法昌盛息息相關。國泰民安,唐朝才能大量湧現感情真摯和風格獨特的詩篇。
唐詩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所奏響的樂章無疑時中國詩歌的最強音。
回覆列表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座又一座的文學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共同構築了中國燦爛輝煌的文明,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式,那麼唐朝為什麼會成為中國詩歌最為繁盛的年代呢?
一、經濟繁榮 文化興盛唐朝詩歌的繁榮,首先離不開唐朝經濟的發展,為其奠定穩定的物質基礎。從唐朝建立以來貞觀之治到武則天政啟開元宏治貞觀以及安史之亂之前的開元盛世,鑄就了中國最繁榮昌盛的文化盛世。
杜詩曾雲: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充分展示了唐朝社會的富足程度,正是這樣國泰民安的時代,國富民強的背景,使人們有大量的閒暇時間去展開精神生活,這是唐朝社會詩歌繁榮的根本原因。
二、政策寬鬆 皇帝支援一個時代什麼樣的文化和當時的文化政策背景息息相關。在唐朝,皇帝時間寬鬆的政治政策,對詩歌的繁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將詩歌納入科舉考試的範圍之內更是加劇詩歌的繁榮發展。
唐代的君主大多都視野開闊,胸懷天下,廣開言路。尤其是一代大詩豪李白,在說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得罪唐玄宗的前提下,竟然得以拿千金而退。充分展現了唐代君主的開明。
太宗有《望送魏徵葬》玄宗有《送賀知章歸四明》,宣宗《吊白居易》,從頭到尾,所有的君主都對此特別重視,這也是唐詩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特有文化背景唐詩無論是市井生活還是宮廷生活,都是空前的繁榮興盛,有了之前文化的基礎,在唐朝時候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已經並存,格律也發展到了頂峰,這樣的背景給唐詩的發展提供了了絢麗多彩的空間;
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對詩歌充滿了熱愛,他們的思想自由,社會開放,鼓足了文化氛圍,並且唐朝之前也確實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文化高峰,所以唐朝詩人揮灑自如毫無顧忌創造一首又一首經典佳作。
總所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來看,唐朝的文化背景和其他時代相比都是比較特殊的,這就為詩歌的創作提供了絕佳的環境,詩人和詩歌相得益彰,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