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城觀點
-
2 # 圕小李
霸王項羽最終在垓下敗給劉邦是必然的。
項羽勇猛無敵,但無識人之力。韓信英布范增都是項羽的人,然而走的走死的死。
項羽與劉邦較量多次,每次都是項羽贏。然而劉邦只贏了一次就是項羽烏江自刎那次。這是因為項羽太順了,沒輸過也輸不起。劉邦不管怎麼輸,只要人活著蕭何都給他準備好後勤補給。項羽則不然,就那8千騎兵精銳打完完。
項羽情商低,不懂人情世故。劉邦奸滑,玩弄所有人於股掌之間。
-
3 # 挑劍論古今兩次的情況不同,第一次劉邦雖然攻下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是劉邦手下幾十萬大軍全是烏合之眾,沒有記錄沒有統一,之前沒有遇到抵抗打過硬仗,在彭城的溫柔鄉里面又泡了好幾十天,戰鬥意志薄弱,一簇擊潰。而項羽聽聞自己國都被攻破,帶領回來的三萬人都是百戰精兵,以一擋百,同時都城中也有自己的親人,國仇家恨,哀兵必勝,求戰心切,士氣旺盛,所以一交手就殺的劉邦大敗,血流成河,屍體把一條河都給堵的不流了,慘到這個地步。
第二次垓下之圍,劉邦手下都是經過常年戰爭鍛鍊的自己嫡系部下,軍令統一,戰鬥力強。反觀項羽,多年戰爭自己的精銳之師,8000江東子弟早已經戰死的差不多了,手下都是老弱病殘和補入的新兵,戰鬥力自然比不過劉邦。
-
4 # 西門不帶刀
項羽3萬人擊潰劉邦56萬人,這是在野戰中發生的,這叫擊潰戰;而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的部隊是被劉邦和韓信十面埋伏給團團圍起來的,這叫包圍戰。野戰可以擊潰敵人,但包圍戰可以全殲敵人。為什麼包圍戰能取得很大的戰果?
兵法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字面意思是:如果我方兵力是敵方的10倍左右,那就可以圍困他,如果我方兵力是敵方的5倍左右,那就可以正面對敵。就是說當我方兵力屬於優勢時,就用包圍這種戰術
歷史上:
長平之戰,秦國50萬人圍困趙國40萬人,圍了46日。把整個趙軍活活給餓垮了;
中國近代史上的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60萬人打敗80萬,也是因為在陳官莊先圍住了30萬。
這兩個例子都是以優勢兵力包圍敵人,同時運用了地勢上的優勢,打了一場漂亮的包圍殲滅戰
2.垓下之戰為什麼項羽不能翻盤?兵力對比:劉邦自己帶了20萬兵。齊王韓信帶了30萬兵,再加上彭越,英布,劉賈,五路大軍,預計總兵力超過50萬。而項羽卻只有10萬人。
當一方軍隊屬於優勢兵力的時候,就可以實行包圍殲滅戰。
那既然有項羽3萬人擊潰過劉邦56萬人的先例,為什麼垓下之戰項羽10萬人打不過劉邦的50萬人呢?
1.被人斷了糧道。古代的糧道重於泰山。而項羽的糧道一直被彭越騷擾,造成了糧食匱乏。
2.項羽手下已經沒有人才了,唯一的謀士范增被項羽逼走了,能打的大將龍且早戰死了。
3.對手強大了。彭城之戰時項羽的主要對手是劉邦。垓下之時主要對手是韓信。
4.攻心戰。四面楚歌,讓項羽計程車兵無心戰鬥。
圖
-
5 # 夢魘怪說
這時的雙方早已不是那時的雙方了,彭城畢竟是項羽的老巢,劉邦雖然佔領它,但根基尚在,且劉邦戰聚彭城後,志得意滿,整個軍隊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俗話說驕兵必敗,且項羽當時手下眾志成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出現在了劉邦的面前,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劉邦兵敗如山倒,眾諸侯又都靠向了項羽,一時間局勢逆轉,項羽盡佔上風。而亥下之戰時,天下諸侯幾乎都已被平定,項羽已是孤軍,且統帥由劉邦換成了韓信,數十萬大軍十年埋伏,又是四面楚歌,步步為營,項羽就像被一步步的逼近了沼澤地,有力無處使,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力量一步步的削弱,心態也一步步的崩潰,只留下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傳說。
-
6 # 金十七讀歷史
為何兩場戰役結局不同?這是一個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項羽實力強大,但是缺乏戰略能力,政治認知嚴重落後於現實。反觀劉邦,善於用人,戰略部署恰當,所以能逐漸扭轉局勢,最終奪得天下。
一、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5年。當時劉邦剛剛出漢中,東方各諸侯由於不滿項羽分配的利益,紛紛被劉邦收買。所以劉邦集團內部各股勢力沒有統一的政治目標,軍心並不穩定。
(彭城之戰)
對於項羽來說,剛剛定鼎天下,成為局勢的主宰者,他和他的部下仍然保持了滅秦時候的銳氣和霸氣。
在劉邦進攻彭城時,項羽正在攻打齊國的田榮。得知劉邦進攻彭城,項羽把攻打齊國的任務交給龍沮,親率三萬精銳突襲劉邦。公元前205年四月的一個清晨,劉邦的56萬大軍還不知項羽已到。項羽率軍向近20倍的敵軍發起攻擊,劉邦的軍隊根本來不及組織抵抗,只有被殺和逃命兩條路。劉邦一路狂奔向西,為了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推下車,三次被夏候嬰救起。他的老婆和父親都被項羽抓住。這就是彭城之戰。
在彭城之戰中,劉邦看似人多勢眾,實則軍心不穩;項羽雖四面環敵,但西楚霸王威名正盛,內部軍心統一,士氣高昂,故一戰克敵。
二、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2年。彭城之戰,諸侯又叛漢歸楚。劉邦開始穩紮穩打,一面派韓信攻略北方的趙國和齊國,一面在中原和南方用各種手段或征服,或挑動叛亂。到垓下之戰時,其他諸侯大部分被劉邦消滅或收買。
(相約攻楚)
項羽這邊,由於他剛愎自用,迷信武力。對於局勢發展根本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只知道哪叛亂打哪裡,以為可以so easy。誰知道叛亂越鎮壓越多,項羽的地盤越越少。項羽集團在這一過程中,銳氣和自信消耗殆盡。以至於垓下被圍之時,再也無力扭轉局。項羽也只有徒嘆奈何了。
垓下之戰中,各諸侯不是被劉邦消滅,就是被收買,有了統一政治目標;項羽連年平叛,結果越平越叛,軍心和士氣衰落,實際控制的土地和人口也大大減少。此消彼長之下,項羽的失敗就在情理之中了。
還有一個戰術的原因。在彭城之戰中,是項羽突襲劉邦,而在垓下之圍中,是劉邦、韓信突襲包圍項羽,攻守易形,結果自然也不同。
三、總結
項羽由強轉敗,塑造中國歷史經典的“失敗的英雄”的形象。項羽的失敗從根本上說是戰略的失敗。項羽只想恢復到戰國諸侯割據的局面,沒有認清統一多民族國家才是歷史大勢。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
7 # 歷史的陪伴者
項羽能用3萬兵力擊潰劉邦56萬聯軍,他為什麼在垓下之戰不能逆襲翻盤呢?
第一、兩大戰役漢軍的統帥不一樣
在彭城之戰,漢軍統帥是劉邦,劉邦依靠人多勢眾奪取了彭城。而此時,項羽卻北上討伐齊地,當項羽聽聞彭城被劉邦聯軍拿下後,他開始慌了,因為彭城是項羽的大本營,絕對不能丟失。在瞬間的慌亂之中,項羽開始鎮定,他決定做一個大膽的計劃,他要求部下全部留在齊地,自己率三萬兵力奪回彭城。劉邦的聯軍拿下彭城後開始驕縱,以為項羽失去根據地肯定支撐不了多久。沒想到項羽居然殺了一個回馬槍,而且攻勢之凌厲令聯軍心驚膽寒。結果,項羽用三萬兵力擊潰劉邦五十六萬聯軍。這次的對決劉邦敗給了項羽。
垓下之戰,漢軍的統帥是韓信。起初,劉邦聯合各路諸侯圍攻項羽,而韓信、彭越未能如約而至,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當劉邦爭取到了韓信、彭越後,並且把軍隊由韓信統領後,這才改變了局勢。原本是劉邦和項羽的對決,後來卻成了韓信與項羽的對決,統帥不一樣了,結果也是不一樣了。韓信先是用“十面埋伏”的戰略包圍逐漸消耗項羽及其將士的戰鬥力、士氣,結果在垓下項羽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最後,在項羽的將士們落荒而逃後,韓信又來一個心理戰術——四面楚歌,更是擊垮了項羽士兵的心理防線,結果項羽只好在烏江自刎。
第二、兩大戰役中,一個是攻勢,另一個是守勢
在彭城之戰,項羽擔任的角色是進攻者,採取攻勢的一方。我們都知道項羽一向攻擊很凌厲,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的兇猛,當年項羽用五萬人馬就敢和二十萬秦軍叫板,最後還打敗了秦軍。這麼凌厲的攻勢史書上都是罕見的,但是項羽的戰鬥力就是這麼強悍。如今,項羽又用同樣的凌厲攻勢方式來進攻彭城,劉邦聯軍豈能抵擋項羽的攻擊,結果只能落荒而逃。這場彭城之戰中,項羽掌握了主動權,他是進攻者。
垓下是項羽的沒落之戰,這是劉邦的聯軍對項羽進行的一次剿殺。在此戰中,項羽一直處於守勢,是被動者。在一個又一個的包圍圈中,項羽消耗了自己士兵的戰鬥力、士氣,但是始終沒能逃出韓信佈下的天羅地網。加上項羽本人殘暴,曾經屢次屠城,天下人早就對他恨之入骨。在政治孤立,軍事被包圍的情況下,項羽豈能不敗?被動的項羽的戰鬥力遠不如主動的項羽那樣強悍,因為主動權一直掌握在韓信手裡,項羽只能被動接受戰爭。如此一來,項羽很難發揮強悍的戰鬥力。
第三、一個是志得意滿,另一個是窮途末路
彭城之戰,項羽可以說是志得意滿的時候,那時的項羽可以說霸氣外露,哪個不服教訓哪一個。而且那時候的韓信對項羽還沒有形成戰略包圍,還在努力在北邊打野去。雖然劉邦靠人多勢眾奪取彭城,但是那都是烏合之眾,還沒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此時,項羽卻是鋒芒畢露,他聽說彭城被劉邦攻取後,親自率三萬兵力去教訓劉邦。在項羽“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來到彭城,然後用最凌厲攻勢拿下彭城,僅用了三萬人馬就拿下了彭城,堪稱歷史軍事罕見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垓下之戰正是項羽窮途末路之時,此時的項羽沒有盟友、沒有人心,處於英雄末路的時候。而韓信早已經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包圍之勢,再加上韓信消滅了項羽最鐵的部下——龍且,項羽更是失去了外援。可以這麼說,在垓下之戰項羽已經大勢已去,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項羽已經沒有任何的優勢。要想讓項羽像彭城一樣逆襲翻盤,那已經不太可能,因為此時的形勢與彼時的形勢完全不同,項羽已經處於非常嚴峻的處境。這就是項羽不能逆襲翻盤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項羽不能逆襲翻盤的三個原因。
-
8 # 青山綠水無名
彭城四戰之地,易攻難守。
項羽突襲,劉邦沒有防備,根本不知道項羽有多少人。
大軍一敗如山倒,所以攻心為上。
垓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彭城,不知己,不知彼,必怠。四戰之地不設防,是為不知己。
-
9 # 磨劍十年
霸王項羽憑3萬人就擊潰劉邦56萬大軍,為何垓下之戰沒能逆風翻盤?
道理有三:第一,彭城之戰,劉邦雖然有五十六萬軍隊,但是人多而心不齊,再加上實在野外作戰,人心惶惶,只顧著自己撈好處,所以無法抵擋住項羽精銳的三萬鐵騎;再說,項羽這邊都是百戰之士,各個士卒有勇有謀,皆為死士,所以打起劉邦來易如反掌。
第二, 垓下之戰進攻項羽的不知劉邦一人,還有韓信的四十萬大軍和彭越的二十萬大軍,再加上劉邦的一群人馬,幾十萬大軍圍剿項羽十萬人馬,你說他怎麼打得過,項羽就是有通天的本事,此時也難以使出來,再說項羽陣中已經缺少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只剩下一群勇將,這些人除了廝殺,可沒有化險為夷的本事,由此說來,垓下之戰項羽只能一敗。
第三,垓下之戰時,項羽部隊已經十幾天沒有吃東西了,軍隊裡糧食不夠,戰士如何打仗,再加上走走停停,士卒的體力皆被劉邦的軍隊耗盡了,還拿什麼打仗!最後再來一個四面楚歌,更是讓項羽的軍隊產生了思鄉之情,這麼一來,項羽就是有心打仗,軍隊也無力應戰了。最後,只有抹脖子等死。
-
10 # 艾萊福佑
說來說去還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劉邦離間項羽手下大將,導致上下關係貌合神離,毫無戰力。
劉邦的就是知道籠絡人心,識人性,讓自己身邊人才濟濟。反過去離間項羽身邊的人,讓項羽手下無人可用。
當年的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銳不可擋,手下也是個個狂熱追隨者。等到分完諸侯國時已是人心去了一半。再有劉邦在慢慢形成氣候。稍加助力離間項羽身邊的大臣大將就讓項羽再戰江湖時已是有心無力了。劉邦在與項羽對戰中雖然經歷了幾次失敗,但是他有野心的,越挫越勇。項羽則已權就高位,相對比較沉穩。特別是身邊有了虞姬更是無心戀戰,銳氣全無。正是美人無心自生一計。《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的場景就是現代的心理戰 ,就憑這一點讓項羽完全崩潰,喪失了戰鬥的意志。以致在烏江邊自吻而不是回江東伺機東山再起。都說哀默大於心死,沒有虞姬的陪伴活著是一種痛苦。這也是項羽的性格,性情中人註定不願接受失敗,也不願看到更多的無辜的人為自己送死。戰場上衝鋒在前,撤退時勇敢斷後。這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
回覆列表
在“垓下之戰”前的歷次征戰中,項羽確實是基本沒有輸過,這也是項羽一直被稱為戰場英雄的原因,可是,“垓下之戰”卻讓項羽自刎烏江,楚軍徹底敗亡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垓下之戰”前楚漢的幾次軍事較量,項羽表面上處於攻勢,但整體上看,楚軍其實越來越被動,而漢軍所佔的地盤卻越來越大,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一)彭城之戰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大軍向彭城進擊。劉邦將漢軍分為三路圍攻彭城,南路軍在擊破夏陽後繼續向肖縣前進;北路軍是關鍵,此路軍由曹參率領樊噲、灌嬰、酈商等部,從圍津(今東明縣境)渡黃河,然後分兵進擊,樊噲攻煮棗(今山東菏澤西南),擊敗楚將王武程;曹參、灌嬰攻定陶,打退楚將龍且、魏相項它;曹參在攻下定陶後,讓樊噲南下與中路軍會師於外黃(今河南杞縣東),而曹參自己則領著灌嬰、酈商追擊龍且、項它的逃軍,之後,在拿下了胡陵(今江蘇沛縣北、山東魚臺東南)後,與中路軍會師。中路軍以周勃為前軍,攻破曲迂(今河南中牟縣東),逼近外黃,此時,彭越率三萬軍前來會師,樊噲也由北路方面前來會師,中、北、南三路軍在肖、碭地區會師,劉邦統一指揮會師的漢軍,擊敗肖、碭地區楚軍,逼近彭城。
此時,彭城守軍已經很少了,精兵猛將大都隨項羽去攻齊,只剩老弱的數千兵將留守彭城,漢軍攻城,城中兵將開始出逃,彭城很快被漢軍攻下。
劉邦進入彭城後,做了一些部署:一是令呂后之兄周呂侯駐軍下邑(今河南夏邑);二是拜彭越為魏相使駐守梁地;三是令樊噲向北,進攻鄒魯、瑕丘(今山東磁陽西二十五里)和薛地(今山東騰縣東南),之後,令樊噲率軍在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一帶駐守,護衛彭城。
劉邦佔領了韓信的根據地之後,他興高采烈,立即進入楚宮住下,把宮中的美人佔為己有,將宮中財寶收入囊中,與將士們日日暢快飲酒,愜意極了。
劉邦(劇照)
此時,劉邦在肖、碭及彭城,約有三十萬人,劉邦以為高枕無憂了,可是,他高興太早了。
應該說,當劉邦佔領了彭城之後,項羽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一是漢軍在數量上已經大大超過了楚軍,劉邦直接指揮的漢軍有30萬,加上跟著他的諸侯聯軍,共有56萬左右,項羽在兵力對比上已處弱勢。二是項羽面臨著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征戰齊國沒有能拿下,老巢又被端了,需回師救楚,從而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中;三是項羽孤軍遠征,而後方卻淪陷了,楚地盡失,楚軍失去了大後方,這是很危險的;四是項羽原本的盟友大都背叛了,楚軍處於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無處求援;五是楚軍若是回救彭城,將必是長途奔波,而漢軍則以逸待勞,並有堅固的彭城抵抗,楚軍在疲勞狀態下很難取勝。
可是,項羽就是項羽,他是出類拔萃的猛將,他的膽識和勇猛是劉邦所想象不到的。項羽採取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術,他在兵力不多的狀況下,分兵兩路,一路是留下諸將繼續攻齊,以保證前方戰事不中斷;另一路是由他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衝過魯瑕丘,迅速擊破護衛彭城的漢軍樊噲部,之後,在胡陵至肖縣處攻擊漢軍,項羽軍夜間抵肖地,拂曉猛擊漢軍側背,早晨展開全面進攻,中午便大敗漢軍。而一直沉浸於勝利氣氛中的漢軍,根本就沒有料到楚軍會突然降臨,受到突然襲擊之後,無力抵抗,自相踐踏,軍中大亂,被楚軍於彭城近郊斬殺了10餘萬人。
此時,劉邦再也無法繼續飲酒抱美人而享樂了,當他率軍逃至谷水、泗水處時,又被殲了十餘萬;之後,他逃至彭城南呂梁山區,想借山勢抵抗,但項羽所率的楚軍攻勢太猛了,漢軍根本抵擋不住,又被殲了數萬,漢軍逃至睢水,又被斬殺了10餘萬人。楚軍將劉邦及其殘部層層包圍,或許是上天要救劉邦,此時突然颳起狂風,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楚軍隊形出現混亂,劉邦趁亂逃脫,他僅帶著10餘名騎兵突圍出去,漢軍幾乎全軍覆滅。
彭城之戰漢軍由勝轉敗,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戰爭影響了全域性,原來依附於劉邦的諸侯開始轉而投靠項羽,劉邦只好退守滎陽。楚漢的兵力對比又回到彭城之戰前的相對均衡的狀態。
(二)京索之戰
彭城之戰後,劉邦敗守滎陽,此時,醒過神來的劉邦開始佈置防衛。
首先,劉邦派遣偏師繼續在彭城一帶糾纏項羽的主力,干擾楚軍對漢軍的追擊;之後,劉邦在豐、下邑、碭一線佈置防線,令王陵守住豐,而令呂后的哥哥呂澤守三城中關鍵的下邑;再加上劉邦從虞縣西撤時安排靳歙等人領兵鎮守雍丘,對劉邦來說,這總算是有一些抵擋楚軍逼近滎陽的阻擊力量了。
此外,劉邦還採取了一項關鍵措施,他派很出色的辨士隨何去策反九江王英布,英布歸順了劉邦,並起兵反抗楚軍,項羽被逼派龍且去攻打英布。如此一來,楚軍便分散了主力,減弱了項羽攻擊滎陽的軍事力量。
不得不說,自劉邦從彭城暢飲抱美女的快樂氣氛中被打醒之後,他比較冷靜了,逃到滎陽時能及時採取各項比較穩妥的措施。
這些措施為劉邦爭取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使他在項羽率師突破漢軍防線逼近滎陽時,有充足時間整頓軍馬,並在京、索之間反擊楚軍。
值得注意的是,劉邦在潰敗而逃至滎陽時,士兵雖死了很多,但文武官員卻幾乎沒有損失,其嫡系一百四十多個列侯一個都沒有損失,張良、酈食其、陸賈等文臣毫髮無傷,武將更是一個個依然活潑亂跳的。這使得即將到來的“京索之戰”依然有很強的領導和指揮能力,“京索之戰”使劉備由被動轉向主動。
首先,英布歸順了劉邦,這對項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項羽不得不派猛將龍且攻打英布,這大大減弱了項羽對滎陽的進攻力量。
其次,劉邦於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立劉盈(即漢惠帝)為太子,並令劉盈駐守櫟陽,以提振漢軍士氣。
再次,劉邦令漢軍從水路進攻廢丘,廢丘城守將投降,雍王章邯自殺身亡。
還有,當九江王英布與楚軍猛將龍且處於拉鋸之中而不能取勝時,英布與策士隨何一起來見劉邦,劉邦根據當時的局勢,讓蕭何從關中領兵來援,以增加生力軍來抗擊楚軍的進攻。
最後,鑑於彭城之戰中所發現的楚軍騎兵的強勢狀況,劉邦退守滎陽之後,立即組建了“郎中騎兵”,即從大批善於騎射、有騎兵作戰經驗的關中秦人中選精銳騎兵組成強悍的騎兵部隊,劉邦任命灌嬰為中大夫,統帥騎兵;李必、駱甲等擔任左右校尉,高陵侯王周、杜衍侯王翳、赤泉侯楊喜、中水侯呂馬童、樂成侯丁禮等分任中下級指揮官,這支特殊的騎兵部隊由能征善戰的將士組成。
項羽率楚軍對漢軍發起攻擊,在灌嬰的指揮下,李必、駱甲兩校尉帶領“郎中騎兵”在滎陽以東與項羽率領的鐵騎展開了激烈交戰,此次以秦人為主體的漢軍特殊騎兵竟然打敗了楚軍中歷來戰無不勝的鐵騎,這一勝利對於漢軍來說意義重大,使一直沉浸在彭城失敗陰影中而萎靡不振的漢軍以很大的鼓舞,這也拉開了京索之戰的序幕。
原本,項羽從齊地帶著來進攻滎陽的三萬楚軍無疑是楚軍的精銳,是霸王項羽征戰天下的絕對主力,可是,近三個月之久的不停激戰與長途跋涉,使這支精銳之師成了一支疲憊之師,而遠地突襲漢軍,也使這一支精銳之師成了孤軍。而劉邦卻以騎兵迎擊這一讓項羽意料不到的抗擊方式擊敗了項羽的精銳騎兵。精銳之師戰敗,項羽不敢貿然進擊了,他不得不停止向西追擊,與漢軍形成相持之勢。
應該說,項羽此時頭腦是比較清醒的,他沒有盲目繼續強攻,而是轉入休整狀態,轉而率兵平定後方,並逐漸調集來援兵,直至同年八月才重新發起對滎陽一線對漢軍的進攻。
“京索之戰”規模不算大,但其影響卻很大,此次戰役標誌著楚漢戰爭從互相攻、防和突襲騷擾轉入楚、漢兩軍主力的對峙階段。
楚軍方面,開始轉入休整,不再像原來那樣凌厲進攻了,項羽暫時停止攻擊劉邦,而準備著對付九江王英布;漢軍方面,劉邦利用項羽暫停進攻的機會,抓緊時間穩定後方,為清除諸侯勢力做好準備。
隨後,劉邦派韓信、曹參平定魏國;令韓信、張耳在井陘大破陳餘;劉邦親率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絳侯周勃、廣嚴侯召歐等北渡黃河,很快攻下趙國都城邯鄲,平定趙國。之後,劉邦回到滎陽,隨後爆發了楚漢持續兩年多時間的成皋大戰。
(三)成皋之戰
劉邦守住了滎陽,其軍力不斷得到恢復,與項羽處於對峙中。而項羽不久又發起進攻,楚軍多次切斷漢軍的運糧通道,漢軍開始缺糧。此時,劉邦的得力謀士酈食建議劉邦復立六國貴族後裔為諸侯王,而建議卻被張良阻止了。之後,劉邦用陳平之計,利用離間計使項羽猜忌大謀士范增,范增憤然離開項羽。促使謀士范增離開項羽,這是劉邦、陳平在成皋之戰時期的第一個重要措施。
其二,劉邦派人襲擊楚軍的糧道,擾亂楚軍後方,這是劉邦的又一重要舉措。劉邦派灌嬰和靳歙深入楚軍後方,以騎兵突襲滎陽、陽武到襄邑的運糧通道。灌嬰、靳歙隨後又在魯下大破楚軍項冠部;彭越也在楚軍後方擊敗了項聲、薛公,攻佔了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給楚都彭城造成巨大威脅。
其三,劉放棄成皋,使項羽來回奔波騰,以疲敵之計爭取主動,這是劉邦的另一項重要措施。
在灌嬰、彭越率軍在楚軍後方擾敵時,劉邦趁機北上進軍,大破楚軍終公部,收復漢軍放棄的成皋,此時,丁復也在葉擊敗了楚軍。項羽發兵進擊漢軍,擊敗周苛等,攻破滎陽,俘虜了韓王信。
劉邦本欲回師滎陽抗擊項羽,而由於鄭忠的勸諫,劉邦避開鋒芒,駐紮在河內小修武。之後,項羽擊敗彭越,進攻成皋,劉邦見楚軍勢頭很猛,遂主動放棄成皋,渡河水向北撤兵。楚軍拿下成皋之後,乘勢西進,但被漢軍阻於鞏縣(今河南鞏義西南)一帶。
此時,劉邦再次聽從鄭忠建議,深溝高壘,堅壁不戰,並派遣盧綰、劉賈率兵2萬深入楚地,協助彭越加大對楚軍後方的攻擾。彭越等攻下睢陽(今商丘南)、外黃(今蘭考東南)等17城,這使項羽大驚失色,他擔心整個大後方都丟了,急忙領兵東歸,他留下大司馬曹咎守成皋,臨行前,他囑咐曹咎應謹慎勿戰。
劉邦本想放棄對成皋的攻擊,率兵追擊項羽,但酈食其極力諫阻,於是,劉邦採納酈食其的建議,乘楚軍無暇西顧之機,準備先奪取成皋,以控制用兵要地。漢軍面對堅守不出的曹咎,連續數日遣士兵進行辱罵,激其出戰,曹咎忍耐不住,領兵出城,渡汜水,欲與漢軍交鋒,劉邦乘楚軍渡水過半時出擊,楚軍混亂,劉邦揮軍猛攻,大破楚軍,曹咎及司馬欣、董翳皆自殺,劉邦收復了成皋。劉邦遂率漢軍駐於廣武(今榮陽北),取食於敖倉,並圍楚將鍾離眜於滎陽。
項羽離開成皋之後,迅速攻下樑地十餘城,此時,他得知成皋被劉邦奪去,急率主力西進,以解鍾離眜鎮守的榮陽之圍,然後屯軍廣武。此時,楚漢兩軍皆駐守於廣武,相互對峙。
而當劉邦與項羽於廣武對峙時,楚齊聯軍卻被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了,失去了龍且,項羽受到了很大打擊,此時,韓信滅齊而變得勢力很大,項羽派使者勸韓信反漢聯楚,以三分天下,但遭到韓信拒絕。此時,灌嬰、曹參等趕赴齊國助韓信攻破了歷城、臨淄,齊王田廣逃到高密,項羽得知灌嬰率部南下,逼近彭城,他擔心後方糧道被斷,士卒飢疲,決定暫時與劉邦講和,於是,有了“鴻溝和議”。
項羽與劉邦(劇照)
第二,“鴻溝和議”及當時的兵力對比,項羽已處弱勢
公元前203年,楚漢兩軍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兩軍在滎陽你進我退,你攻我守,糾纏了兩年多,雙方都暫時不想再戰了,當時的主要形勢是:
漢軍一方,劉邦佔領了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的全部地區,並控制了四川貴州湖北安徽等部分地區,劉邦的後方是他的封國廣袤的地域,兵員充足,補給豐富。此外,劉邦的部屬將領還在其他地區繼續攻城掠地,局勢的發展對劉邦有利,他不急於與項羽決戰。當時,劉邦下令調韓信、彭越來援,但兩將還一直沒有到,他沒有信心打敗項羽。
楚軍一方,項羽只佔領著江蘇的蘇北以及河南滎陽及東面的小部分土地。項羽遠離他的封國蘇北,而且,楚軍的退路已完全被漢軍切斷,封國被圍,糧草兵員補給完全斷絕了。楚軍經過來回攻擊元氣大傷,兵疲糧缺,項羽也感到不能再打了,於是,開始議和。
漢四年(前203年)八月,劉邦與項羽訂立了和約,決定“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語),以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為界,鴻溝之東歸項羽,西邊歸劉邦。
“鴻溝和議”時期,從雙方所具有的地盤及軍事態勢來看,項羽已經處於被動狀態。
鴻溝以西的所有區域卻歸劉邦統屬,但是,鴻溝以東卻沒有能西全楚霸王項羽所統轄。
首先,曹參、韓信率兵南渡黃河的軍事計劃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們佔領了齊國的全部土地。這包括原濟北王的都城博陽,膠東王的都城即墨,齊王的都城臨淄,以及離項羽都城彭城不到 200公里的城陽等都已被曹、韓所部佔領了。此外,位於西楚國東面的高密也已經被漢軍佔領。如此一來,從城陽至高密便連成一線,北面的土地全都被曹參、韓信所佔領。
其次,彭越佔領了西楚國西面梁地的廣闊地域。這其中包括谷城、鉅野、昌邑、定陶、虞縣、睢陽、下邑等廣大地區。而且,最近處距離彭城還不到100公里。
再次,英布以自己的封國為根據地,向外擴張。英布被劉邦封為淮南王之後,率軍回到自己的封國,和英布漢將劉賈,攻佔數個縣城,之後,英布與劉賈進入九江,策反楚大司馬周殷叛楚,率兵攻入當年楚國的都城壽春(九江城),再後來他率兵到垓下。
此外,灌嬰的表現十分出色,在與曹參、韓信平定齊國之後,灌嬰獨率一軍至魯北攻擊楚將公杲所部,大獲全勝。灌嬰揮師南下,在彭城北面160公里處,打敗了薛郡郡守所率領的軍隊,俘虜一員騎將。接著,灌嬰又佔了彭城東北面60公里處的傅陽城,之後,他揮師南下,佔領了僮城、取慮和徐城。最後來,灌嬰渡過淮河,佔領了淮南的城邑及廣陵(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最後,灌嬰北渡淮河,在下邳擊敗了項聲、郯公,斬了薛公,佔領了距離彭城東面僅70公里的下邳,擊退楚軍騎兵,逼近彭城。
當灌嬰在項羽後方攻城掠地時,曹參、韓信、彭越、劉賈和英布從外圍對項羽的西楚國形成合圍之勢。“鴻溝和議”時,鴻溝以東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已被曹參、韓信、彭越、劉賈、英布、灌嬰等所佔領,項羽所佔的的彭城成了一座孤城。
顯然,劉邦之所以同意與項羽簽訂鴻溝協議,一是因為當時他直接面對項羽,雙方都打累了,劉邦等著韓信、彭越等的援兵;二是為了換回被項羽抓去的他的父親和妻子等,是劉邦為救出家人而採取的權宜之計。
第三,“垓下之戰”使項羽再也無法翻盤,劉邦已勢不可擋
(一)劉邦廢了協議。楚漢“鴻溝和議”達成之後,項羽和劉邦各自撤軍,可是,項羽沒有按協議回到彭城(徐州),而是在離開滎陽之後,領兵向南,奔陽夏而去。劉邦也撤軍,可是,此時,張良、陳平等卻向劉邦建議說:“今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資治通鑑·漢紀·楚漢相爭》劉邦採納了張良、陳平的建議,撕毀了剛剛簽訂的“和議”,繼續對楚軍開戰。
其實,劉邦並沒有真正想與項羽停戰講和,他心裡還是想戰的,他的家人救出來了,外圍的兵力已經把楚國圍住了,在廣武兩軍對峙,他只是在等韓信、彭越的援兵,經常耍無賴的劉邦,撕毀協議他又不是第一次,所以,經張良、陳平一說,他當然接受了,他本想就是要這麼幹的。
(二)決戰前劉邦以張良之策,讓韓信、彭越率兵來援。
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毀約之後,率軍攻擊陽夏,而當漢軍進軍至固陵時,劉邦停止前進,其主要原因是彭越、韓信在接到劉邦的命令後,遲遲不率軍援劉邦。
項羽得知劉邦了毀約之後,大罵劉邦是無恥小人,他被氣得暴跳如雷,他趁韓信、彭越還沒有來援助劉邦,決定先把劉邦滅了,他領著鍾離昧、季布等人,率領十萬大軍對劉邦發起進攻。此時,劉邦也沒有料到項羽會那麼迅速地回軍反擊,楚軍在項羽的親自帶領下,發揮出極強的戰鬥力,劉邦猝不及防,被項羽打得潰不成軍。劉邦沒有辦法,只能加固堡壘,堅守不出。項羽強攻不能突破漢軍營壘,只好暫時停止進攻。可是,這卻給了劉邦以喘息的機會。
劉邦已處於固守之勢,此時,劉邦最需要的是讓韓信、彭越儘快領兵來援,張良向劉邦獻計,他建議將睢陽以北至谷城之地劃封給彭越,並封彭越為梁王;將陳縣以東至海邊之地,劃封給齊王韓信。果然如張良所料,韓、彭二王增加封地之後,立即率軍來援助劉邦。此外,為了鼓勵英布快速收復南方地區,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催促英布加快進攻。
韓信留下曹參鎮守齊國,他親率數萬軍隊,令灌嬰為先鋒,快速向彭城進發。韓信派一支部隊先向楚軍挑戰,誘楚軍誘出城,而後用伏兵將出城的楚軍牽制在城外;同時,他令先鋒灌嬰率精銳部隊,趁部分楚軍出城之際,突襲彭城,很快就佔領了彭城。彭城一破,蕭、挪、譙、苦等地也很快被韓信奪取,韓信率軍逼近項羽營寨,在後方給項羽以巨大的威脅。
此前,在韓信攻擊彭城時,項羽率兵想去解彭城之圍,可是,走到半路,彭越已經被韓信佔領了,項羽遂遭到了劉邦與項羽的兩面夾擊,項羽落敗,損失數萬楚軍,此時,項羽想再進攻已力不從心,於是,他率軍向垓下退去。
楚漢戰爭示意圖
(三)垓下決戰的全過程
十一月,項羽率軍至垓下佈陣已成,他構築營壘,整頓部隊,佈陣嚴防劉邦來攻,項羽令鍾離昧守東、北兩個方向;令季布守西、南兩個方向,項羽親率主力部署在四周靈活支援。
至十二月,劉邦的各部全都到了垓下。其中,劉邦率從廣武來的漢軍主力,韓信率從齊國帶來的部隊,彭越帶來了所屬部隊,還有從九江軍也了,漢軍匯聚至垓下的兵力共有四十萬大軍,韓信在垓下東北面,彭越在垓下西南面,彭越在垓下北部方向,將項羽駐紮的垓下地區團團包圍。
漢軍由韓信任戰役的總指揮,在整合準備之後,韓信佈置了對項羽陣營的進攻計劃。韓信將漢軍分為五路:
1、孔熙率領左路大軍,從左側翼進攻楚軍:
2、陳賀率領右路大軍,從右側翼進攻楚軍;
3、韓信統率前鋒大軍,從正面進攻楚軍;
4、劉邦親率中路大軍,列於韓信大軍後翼;
5、絳侯、柴將軍率領後軍大軍,位居劉邦大軍後翼。
戰鼓敲響之後,韓信統領的中路大軍迅速向項羽陣營猛攻,但交戰之時,漢軍中路軍失利,韓信率軍撤退,誘楚軍追擊,當楚軍追擊過來之後,遂遇到了劉邦親率的漢軍中路大軍,而漢軍孔熙率領的左路大軍和陳賀率領的右路大軍從左右兩翼同時向追過來的楚軍圍攻,至此,楚軍陷入了漢軍中、左、右的三路大軍的包圍之中,楚軍不敵,開始敗退,而韓信與劉邦的前鋒和中路兩路大軍合併一處,猛烈衝擊已顯敗勢的楚軍,項羽面對漢軍各路的猛烈衝擊,知道已抵擋不住,開始向後敗退。
漢軍各路乘楚軍敗退之時,一路窮追猛打,斬殺了八萬楚軍,大獲全勝,項羽退守營壘,堅守不出。
韓信知道困獸猶鬥的道理,為了減少漢軍的損失,他想到了一條巧妙的攻心計,他讓漢軍及諸侯軍四處都唱起了楚歌。楚歌聲音傳到了楚軍營壘,此時,無助又疲憊的楚軍士兵聽到楚歌之後,軍心渙散、鬥志頓失。就連項羽聽到了楚歌,也不覺悵然淚下,不由得感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項羽於虞姬(劇照)
此時,跟隨在項羽身邊的虞姬已感覺到楚軍毫無勝利希望,她不想拖累項羽,她希望沒有她的連累,項羽能夠逃出去,於是,她勇敢地自刎身亡。一位感情真切、能歌善舞的美女就這樣死在了營寨裡,因戰爭而香消玉殞了。
虞姬死了,項羽帶著八百騎兵趁夜突出漢軍重圍,韓信至次日凌晨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他立即派灌嬰率五千騎兵去追擊項羽。項羽在夜裡突圍是速度極快,他身邊的騎兵很多都未能跟上,直到渡過淮河時,項羽才發現自己身邊僅剩下一百餘騎。項羽繼續前行,行至陰陵,因為太慌張了,他迷失了方向,於是,他找一個農夫問路,農夫卻故意讓項羽往左邊的路走,項羽遂走入了一片沼澤地。此時,灌嬰領兵已經追上來了。經過激戰之後,項羽領兵繼續向東逃竄,至東城時,項羽身邊僅剩28騎。
項羽知道他已經走到了末路,他非常感慨地對身邊士兵說:
“吾起兵至今八載,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軍決戰,必三勝之(擊潰、斬將、砍旗)。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史記 · 項羽本紀》)
漢軍逼近了,項羽幾度衝入漢軍群中,斬殺了數名漢軍士兵,使漢軍士兵不敢靠近,項羽率軍逃至烏江邊,此時,項羽卻不想過江了,他覺得自己對不起江東父老,於是,他悲壯地自刎於烏江邊。
項羽自刎時才三十一歲,而他短暫的一生卻留下了許多精彩且輝煌的故事,令人感嘆!很多人並不在意他是失敗的自殺者,而是敬仰他是楚漢時期最勇猛的武將,最耀眼的大英雄。
(四)戰役的偉大意義
首先,“垓下之戰”是韓信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也是最能展示他的軍事韜略和指揮藝術的傑出戰例,這一戰役的勝利使韓信奠定了他成為中國古代最傑出軍事家之一的地位。
正如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所評價的:“韓信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 之 所 以 得 天 下 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資治通鑑》卷十二《漢紀》四)
其次,“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的決定性的戰役,既是楚漢激烈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進入立朝時期的起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從軍事上奠定了漢王朝統一天下的牢固根基。
再次,“垓下之戰”成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典型案例之一,兩位傑出軍事將領的正面較量,演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精彩大戲,其故事一直讓人蕩氣迴腸,韓信的指揮藝術令人拍案叫絕;而項羽的悲歌和自刎卻讓人惋惜和長嘆。而有關“垓下之戰”的成語,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長久流傳。
“垓下之戰” 古戰場遺址於一九八六年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多人到這古戰場上的遺蹟去回顧歷史,瞭解那一場驚心動魄宏大戰役的真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