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平1424

    首先,作品裡人物形象舉手投足的古人風範。一舉一動,語言風格,與今迥異。

    其次,作品裡人物形象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符合中國古代禮儀,適德規範。

    其次,作品裡描繪的人物所處環境是一副副典型生動的古代社會生活畫面。

  • 2 # 愛閱讀的小紅

    所謂的古典風格,我想大概是古時候的那個時代的一種文風和語言表達的方式吧!

    就像我們現代的散文,詩歌,小說一樣,我們現在熟悉了用普通話寫文章,崇尚簡單樸實,真實的語言來描述事情,一些詞句稍稍冷門一些,可能就需要查詢資料了,這種現象也不是說現代人的文學素養過低了,而是時代的變化,就是這樣子而已。

    那像古代時期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等,他們那個時候的文風和我們現代那就是完全不同,可能現代除了專門研究古文的學者,以及一些對古文的愛好者之外,大部分人都需要藉助工具書或查詢資料才能理解古籍裡的內容了吧!

  • 3 # 舜禧sx

    我覺得文學作品的古典韻味主要表現在意境。比如:戴望舒的詩歌《雨巷》就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既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

    說到文學作品古典韻味的表現意境,主要有以下元素特徵:

    一:情景交融。這是意境創作的表現形式。比如毛澤東的詞巜沁園春.長沙》,就是運用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創造意境的典範。詞的上闋記今遊重在寫景,景中有情;下闋記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見景。

    二:虛實相生。這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徵。如《陌上桑》,詩人透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詩人分別之時淒涼的心境。“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琵聲的美妙動人,引人入勝的效果。“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獨悲傷的心境。景是實的,而透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的。這與中國繪畫中的渲染烘托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韻味無窮。這是意境的審美特徵。如李商隱的《錦瑟》一詩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己惘然”。境外有境,雖有而又飄渺難尋。這樣的意境如霧裡看花,更能讓人回味,引發人們的無限審美想象空間。

    意境美亦韻味美,古詩、詞、歌、賦尤甚,不勝列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服裝裁剪,服裝設計的書或教材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