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容容1

    歷來便有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辯。我認為,人性的善惡必須放到具體環境中考察。一句老話說的好“好的制度使壞人變成好人,壞的制度使壞人變成好人”,脫離具體的社會環境與具體生活情景,單純爭論人性善惡毫無意義。人性是複雜的、豐富的、多變的,本質上,看透了人性就看透了一切。單一的、憑空的看淡人性,一個人永遠都無法成熟,也無法適應社會。

  • 2 # 天馬行空君

    大家還記得以前都讀過《三字經》最開始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嗎?提問者發這個問題,應該是認為,“人之初”是性本善的。所以才會覺得作者威廉·戈爾丁寫《蠅王》是在故意抹黑人性。對此我是不贊同的。

    而我的觀點則認為,人之初,無所謂“善”或者“惡”,因為“善”和“惡”可以是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的,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使在左,魔鬼在右”。一個人今天可以去做善事,明天就可能行惡行,這都在一個人觀念的轉變,和引導上。所以作者威廉·戈爾丁並沒有抹黑人性,人性中是的的確確存在著“惡”的,當然也有“善”的存在。

    《蠅王》創作背景和簡介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蠅王》,《蠅王》是在1954年發行的書,作者威廉·戈爾丁之所以會寫《蠅王》是在作者經歷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後,看清了人類醜惡的一面,心裡一直有個渴望想要寫一本披露人類醜陋面目的書,於是《蠅王》才面世了。面世後在英國文壇引起了軒然大波。

    《蠅王》書中講述了作者的一個假想,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架飛機帶著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飛機被擊毀,孩子們乘坐的機艙掉落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無人煙的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指引下,孩子們組成了求生小隊,大家一開始分工協作,開始了一次勇敢的島上探險與生存遊戲。

    《蠅王》開篇給我感覺像極了人類史上的最初文明的建立。在一片荒蕪之地建立起了國家。“拉爾夫”是最初的號召者和組織者,代表的是國王的形象。“豬崽子”愛思考問題,代表了知識分子。“西蒙”喜歡自然獨處,冥思苦想,代表宗教和先知。“傑克”則是前面三個的對手,代表了人性的惡、獸性和非理性。故事就在四個主角之間展開,由一開始的協同合作到後面的分道揚鑣,變成了對立的兩組人。像極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競賽,導致最終分裂成了對立的兩大陣營。兩大陣營開始明爭暗鬥,在隨之而來的鬥爭較量中,“拉爾夫”和“豬崽子”一方被“傑克”一方打得大敗。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秩序和理性,沒有了規則綱紀,也沒有了合作互助,這群孩子完全墮落為一群嗜血的“野獸”。故事的結尾,雖然“拉爾夫”最後等到了英國皇家海軍艦艇的營救而倖免於難,但最終荒島呈現出一幅悲傷悽慘、破敗的景象,“拉爾夫”的眼淚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來,他為人性的泯滅和黑暗而悲泣。不禁讓人感嘆文明的建立之難需要百千年,將其毀滅卻只要一瞬間。

    “本善”論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寫到 “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意思是說:“水雖然不分向東流還是向西流,難道不分向上流還是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因此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本惡”論代表人物,荀子在《性惡篇》中寫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是後天人為的。人的天性,一生下來就有喜歡財利之心。”

    歷代大儒尚且對人性的“善”與“惡”爭論不休,我們就更難去定義它了。在這裡我最贊成的是告子的觀點。“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告子認為人性最初並沒有善惡之分,就像流水一樣,是善是惡全看後天引導。如果向善引導則為善,如果向惡引導則為惡。

    因此,我認為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是對人類“惡”的極致展現,並沒有故意抹黑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去開一家火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