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容容1

    許多年前讀過,至今印象深刻。這本書是世界上唯一一位皇帝的哲學著作,非常令人欽佩。記得有句話這樣諷刺權利:權利會使人的大腦膨脹。但奧勒留卻絲毫未被權利衝昏頭腦,在權利的中心思考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其中許多觀點都帶給我們深刻的反思,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 2 # 馬貢多的奧雷良諾

    “牢牢記住吧: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灘粘液,明天也不過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塵。所以,在這短暫的有生之年,讓自己過得合乎自然吧,怡然地走向人生的終點,就像一枚熟透之後的橄欖,感謝承託它的大地,感謝生養它的枝幹”---難以想象這是一位鞍馬勞頓的皇帝親手寫下的人生感悟,這樣的思想簡直能與鼓盆而歌的莊子合二為一了,雖然他最終也沒能拯救古羅馬帝國,但卻為世人留下這不朽的哲學鉅著---這是一部寫給自己的書,是與自己的靈魂對話的一本書,那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最為樸實無華的思想。

  • 3 # 皮曉芳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 4 # 電影病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公元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古羅馬“五賢帝”中的最後一位。在治理國家方面,他採取相對寬鬆的政策;在應對叛亂方面,則採取強硬手段,發動戰爭,力圖鎮壓羅馬內外所有的不安定因素。他一生勵精圖治,兢兢業業,試圖挽救羅馬的頹勢,不過也只是讓羅馬帝國實現了迴光返照而已。作為一位“哲人王”,留給了世人《沉思錄》這本著作。

    說到馬可·奧勒留和《沉思錄》,就不得不提到古希臘古羅馬的重要哲學流派“斯多葛派”。之所以叫“斯多葛派”,是因為學派的創始人芝諾(不是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學生芝諾,也不是那個討論“阿基里斯與烏龜”的哲學家),喜歡在雅典集會廣場的走廊講學。斯多葛的英文是stoic,來自希臘文的stoa(走廊、門廊),後世便以此作為這個哲學流派的稱呼。

    斯多葛學派有很多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人物,其中以塞內加(Seneca,約公元前4年-65年)、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約55—約135年)、馬可·奧勒留等最為著名。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塞內加的《道德書簡》,愛比克泰德的《談話錄》或《手冊》。

    介紹完了斯多葛學派,來講講這個學派的哲學理念到底是什麼?這個哲學流派的理念,一句話總結:想要你幸福。

    好像不太具體,那簡要來說斯多葛學派的起源和主張:

    斯多葛派來是由犬儒派發展而來的,但跟犬儒派不太一樣。

    犬儒派對哲學理論不是很感興趣,他們主張採取極端的哲學生活方式,是堅定的禁慾者,主張捨棄想要得到什麼的衝動;還要求不能有任何過激的情緒,甚至不能有憐憫之心;對美貌的女子、宣告和財富,都要主動棄絕;必須主動過著一種勉強度日、得過且過的日子。此外,犬儒派特別智慧,還喜歡用自己的智慧嘴貧,流傳很廣的第歐根尼要求亞歷山大大帝不要擋住自己的Sunny的傳說,正是犬儒派的真實寫照。簡而言之,犬儒派就是聰明、嘴貧、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的丐幫哲學家,他們相信只有接受這樣的價值觀,才能控制慾望,獲得幸福。

    斯多葛派,拋棄了犬儒派的禁慾主義;他們雖然喜歡簡單樸素的生活,可並不意味著要放棄物質享受;他們追求有限度、不過分的物質生活;相較於犬儒學派,他們對於個人道德品質、精神平和、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面,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在融入世俗生活的過程中,保持著個人的獨立思考和自我約束,不斷反省,進行哲學實踐,是知行合一的派別。

    斯多葛哲學,由倫理學、物理學和邏輯學組成。他們相信,邏輯學是人類獨有的理性創造,認為懂得邏輯學,能讓一個人識別他人的謬誤,在辯論中更好地擊敗對手。在沒有科學的時代,探討物理學,觀察並試圖理解周遭世界,對自然、神靈和人之間的關係提供解釋。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倫理學(Eudaimon)。斯多葛學派關注的倫理學,跟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倫理學還有些不同,它來自於希臘語eu(好)和daimon(精神),代表的是一種試圖過上幸福生活的智慧。這也是今天絕大多數仍然在閱讀斯多葛學派的著作的人關心的部分,因為他們相信,能從書中找到指導生活、消除困惑、獲得平和與幸福的方式。著名的投資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巴菲特好友、合作伙伴)就是斯多葛學派的忠實信徒,智慧而務實,堅定地實踐著自己的投資理念。

    回到我們的問題:看過馬可·奧勒留寫的《沉思錄》嗎?可以說說你的體會嗎?

    看過這本書,最近在重讀。體會很難說。找一個對標的作品,可能會更好聊。以《論語》為例,這本書裡面,也講了很多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求知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的很多觀念早已經融入了華人的日常生活。但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古人,是不太喜歡討論個人的內心世界、精神狀態的,更多的是一種群體智慧和集體體驗。

    《沉思錄》則不然,作者是帝王,也是哲學家,視野開闊,內容繁多;講述的是個人的體驗,從親朋好友的關係,到戎馬倥傯的戰爭,到死亡、財富等的探討,無不涵蓋。這本書本來就是在他鞍馬勞頓之際,寫給自己來看的,用以審視自己的生活,幫助自己踐行斯多葛學派的哲學理念。

    簡單來說,《論語》裡說的,大家都明白,可卻很難做到,可操作性相對差一些。但《沉思錄》裡的,每天讀一讀,更像是在照鏡子,能迅速幫助自己找到平靜的心態,讓你以更好的精神狀態,應對生活中的挫折。

    當然這樣比較,可能也不太確切。這裡只是一家之言。畢竟有些書,喜歡的覺得愛不釋手,不喜歡的則棄如敝履。哪怕是“雞湯讀物”,受用的物件也不一樣。不能因為有人因為雞湯文而感動,就應該遭受批評。

    另外,最近正在讀一本小書,叫《每日斯多葛:對智慧,堅韌和生活藝術的366次沉思》(The Daily Stoic:366 Meditations on Wisdom, Perseverance, and the Art of Living)。國內目前還沒有中文版,不過應該很快就會出來。

    任何哲學書籍,有耐心讀下來的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斯多葛學派的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活在當下,珍惜擁有,不作奢求,尋求平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加坡的孩子父母給帶嗎?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