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辰媽講育兒
-
2 # 使用者勿忘初心
孩子聽老師的話,不聽家長的話,這是很正常的。
孩子從小在家長身邊,已經摸透了家長的脾氣,有的家長不按正常人來對待孩子,總是把他們當成不懂事的小孩。全家人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一有風吹草動全家齊上,弄得孩子不能自己,說嚴重了甚至連呼吸都困難。孩子天性好動,可在家裡太受約束了,不能碰這兒,不能碰那兒的,不要跑會摔著!別拿凳子砸著腳!這些都是家長經常嘮叨的話題,孩子已經習慣了嘮叨,於是經常無視,這就是不聽話了。
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因為這裡有同學朋友,有老師的認可,有朋友在相知,有同學陪伴。在學校不會有不平常待遇,大家都一樣,對一切也充滿了新奇。在學校,沒有人會將飯菜送到嘴邊,沒有人會一遍又一遍叫你吃飯,沒有人會每時每刻的“監視”你的一舉一動,老師也不會在耳邊一直叨叨,雖然學校有規矩,但是孩子在這裡能找到自信與精神上的自由。
最重要的還是在學校孩子都有有集體榮譽感。都有一顆向上的心❤! -
3 # 信天游259345793
孩子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卻不願聽父母的話。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在一個家庭裡,孩子從小便處於父母百般呵護下。儘可能從各個方面去滿足他(她)的需求。
無論在物質或精神需求方面。
正是父母這種無條件的滿足及溺愛,無形中使孩子產生種依賴感。
每當孩子做錯事時便會遭到父母的呵斥、責備。
既使孩子做對了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就是在這種單調的環境下任其自由成長。
故在該子幼小的心靈裡便產生了一種潛意識:只要有所需要,就得父母無條件地去滿足。儘管應該與否。
但父母出於溺愛之心,最終還是妥協。
使孩子產生一種錯覺,哭鬧是一種達到滿足自己條件的有力武器。
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形成了一種任性、唯我獨尊的心理態勢。
家庭的環境氛圍充滿溫馨及安全感。
父母的一次次喜怒無常及原諒又會導致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感到無足輕重。
把父母所說的話便不當一回事,當作耳旁風。
家庭教育環境單調,孩子對自己所做所為無對比物件。哪些地方做對了,哪些地方又做錯了。孩子又無正確地判斷標準。
無盡無條件的去滿足孩子的需求。這也是導致孩子任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入托之後,換了生活環境,過上了群體生活。
老師在他們眼中成了帶頭人,孩子之間相互有了對比,榜樣的力量往往是無窮的。
出於自我保護意識的心理作用下,孩子一下子失去了父母寵愛的環境。
那種任性的心理及行為有所大大收斂。
在幼兒園裡,每當孩子做了件好事時,老師就立即給予表楊。帶領全班同學鼓掌加油或予以表楊。
滿足了孩子的榮譽感。
既使孩子偶爾犯了錯誤,就立刻提出批評或讓他(她)為全班同學表演小節目等。
這樣以來,孩子對自己所做所為記憶深刻。
對哪些行為規範正確與否形成了初步判斷能力的鄒形。
孩子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的生活環境裡有了集體榮譽感,有了成就感。
在幼兒園裡,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唱歌、跳舞、做遊戲等活動。
學習生活充滿了樂趣。
老師是孩子們的帶領人,老師平時經常與孩子們相處在一起,經常互動和關心照料他們。
在孩子心目中,老師就是他們的保護人,老師的形象至高無上。
在老師的引導下,服從命令聽指揮。
老師的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召喚力。
孩子們絕對聽從服從老師的指揮。
所以,孩子更聽老師的話卻不願聽父母的話也在情理之中。
瞭解了這一點,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特別要注重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及成就感。
當孩子在家吃飯時,主動擺橙子或飯後收橙子,文明語言的使用時,應及時給予表揚。
不可漠然視之。
當不小心做錯事時,給孩子講清道理,養成承認和改正錯誤的好習慣。
切忌粗暴教育及滿口髒話。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人格影響及培養起著重大的決定作用。
身教勝於言教。
這段時間的家庭教育是與孩子入托期間共同完成的。
同時也是孩子步入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二個階段一一學校教育的過渡階段。
人的一生必須接受三個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彰顯更為重要。
作為父母,瞭解這種現象並採取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
這也是我們每個家庭父母教育孩子所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
4 # 北京沐苗學習能力提升
從大環境來說,教師一直都是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經常說教孩子的話是“如果你不聽話,就要被老師打咯……”等等的話語
大家都喜歡用教師這個身份給孩子樹立一個權威作用
從小環境來說,教師的專業素養、職業道德,所需要的耐心、細心、責任心是要求很高的,教師的知識不但要專,而且要廣。自然而然就在孩子心中樹立了榜樣作用
再者距離產生美,父母給孩子是每天都接觸的,但是和老師並不是24小時在一起,這方面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是老師給不了的,所以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線
-
5 # 天媛姐姐
筆者觀點:古人云“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孩子之所以不聽父母的話,是父母在孩子心中沒有威信可言。
我的女兒是中學老師並且擔任班主任,她的學生家長經常打電話給她,總是說“老師,你幫我管管我家孩子吧,他就聽你的話,我們怎麼說他也不聽。”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不聽父母的話,主要原因還是做父母的對孩子太溺愛,太沒有原則性了。父母不知道的真相是,你越溺愛孩子,孩子越瞧不起你!
記得我們小時候,還是很怕父母,很聽父母話的。因為我們知道,不聽話做錯事是要捱揍的,尤其是對父親怕的要死,他老人家呵斥一聲,我們就嚇得發抖,哪敢不聽話。
有一天我在湖邊散步,看見一個60多歲的老爺子,他的肩膀上扛著他的孫子,孩子大概三四歲的樣子,孫子一邊走一邊用手扇爺爺的耳光,從爺爺的表情上看,他也是疼的,可就是不制止,聽之任之。
最讓人吃驚的是,在爺爺身邊走著的父母,居然笑著看孩子,不上前制止,你們說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能好嗎?
現在孩子少,個個都是心肝寶貝,疼愛他們是沒錯,但是原則性不能喪失,是非對錯要讓他明白。要不然,等他長大了,“三觀”形成了,再想糾正就難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過分溺愛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
6 # 道A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與孩子長期的共同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從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到家長的影子,這就叫做言傳身教。
孩子出現問題之後,作為家長更應該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到問題的根源,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鏡子,不斷的去修正自己,你若改變,孩子自然也會變,無聲的行動勝過不著邊際的說教。
老師一般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也是在挫折中不斷的磨練自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案,因此在孩子的眼裡更有權威性,更容易讓孩子信服並服從。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僅需要老師的諄諄教導,更需要家長的合力配合,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7 # 歲182240455
第一個原因,孩子覺得老師是文化人,是知識的權威,而父母沒什麼文化,所以他更聽老師的而不是父母的。當然,如果父母也是文化人,或在工作和生活中很成功,我覺得孩子也很聽父母的話的。這個邏輯就跟成人們之間聽不聽話是一個道理。當你是個成功人士,你說的話才會有人聽,否則你說的再有道理,也沒人聽,這叫人微言輕。你成功了,說什麼都是對的,否則,你沒有發言權。
第二個原因,他覺得不聽父母的話,父母對他也無可奈何。
-
8 # Elegant
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生大都願意聽老師的話,不願聽父母的話。有的父母戲稱:把老師的話當聖旨聽。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孩子越小,比例越高,尤其是剛剛上小學的孩子,老師佈置的事兒,回家後一定要完成,否則哭鬧不止,家長怎麼說都不行。
這就要從孩子的心理去看問題,首先是陌生的環境讓孩子緊張,行事謹慎,如果老師的話不聽,是不是會引起預測不到的結果。
二是老師的權威性,讓孩子由衷地遵從老師。孩子跟著父母到學校,在興奮、好奇中發現,萬能的父母很多問題都要請教老師,而且所有的家長都尊重老師,圍著老師問這問那,老師的權威在孩子的心裡,一下子樹立起來了。開學以後,這種權威性會越來越強。
三是想在班級得到關注,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由於都是同齡孩子,在家中的中心位置剎那間被消解,成為和大家一樣的普通人,這讓很多孩子既不適應又無可奈何,所以他們想用好的表現來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
可見,孩子聽老師話,是在極力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環境中爭取自己最好的定位。作為家長,一定要理解,並幫助孩子順利完成新環境的適應過程,當他們適應以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迴歸理性。
-
9 # 慈祥的老師
我當過教師的,談談我的體會。
老師是傳播知識的人。學生從幼兒園起就知道要尊敬老師,要聽老師的話,老師叫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價錢可講。所以唯老師旳話是聽。
對於父母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一起粘在起,是親人,隨便,沒有敬畏之心,而且因為父母的溺愛可以我行我素,甚至可撒嬌,撒氣。父母包容也就是愛多於懲,所孩了在父母面前顯得無拘促。所以家長的話不那麼管用。
老師,有規矩,一是一,二是二,違背哪條照罰不誤。
老師執行學生守則得力,一
班幾十人管教得服服貼貼,不然那班級何從教學?
當然看似老師管五十來個學生,一真麻,不好管,也是事實。
但是在我看來,也不是那多個個都管。把學生分成幾個類:一,聽話的成績好的,重視,讓他們帶動理上的正氣;二,成績一般的不調皮,可以少管,但學習上要嚴要求讓他進步;三,調皮生,一般成績差一些,是個別學生。特別關照,做了點好事,成績有點進步,多表揚鼓勵,讓之增強自信心,逐進步進入中等行例,因為差生腦子活點子多聰明,經表揚鼓勵有的衝到了班級前例的也有。
所以
學生聽老師的話天經地義。
孩子不那麼聽父母的話天性使然。
-
10 # 簡單285985430
在孩子眼裡老師是神聖的,有其他孩子作參照隨大流,不聽話也會受他們小朋友們的小社會輿論遣責而遭到另眼相看而被孤立,老師不和父母一樣嬌生慣養有彈性商量餘地,老師言行的的確確以為人師表為標杆,
-
11 # 孩子是博士
呵呵,小時候就聽說過一個俗語,老是放個P都是香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社會的共識,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古文講,師者,傳業授道解惑也!古時候人們讀書是要拜聖人的,而老師就是聖人的代言人,老師高高在上,孩子能不聽老師的話嗎?
從古到今都是這樣。很多家長教育孩子要聽老師的話,聽老師的話,學習才好,學習好長大了才有出息。而父母呢?是最親近的人,最親近的人就少了很多威嚴,接觸多了就不那麼厲害了,所以現實就是這樣。
-
12 # 語文萍
一,孩子跟父母相處久了,已經摸透了家長的脾氣。
有的家長對孩子敘敘叨叨、囉囉嗦嗦,孩子聽煩了,耳朵都長繭子了。時間長了家長的話孩子當歌聽!
家長對孩子缺乏狠心,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家長喜歡說一些做不到的事。如:你要是寫不完作業我打死你。你如果寫不寫作業不能吃飯等等。其實父母比誰都心疼孩子,你也不能不讓他吃飯;更不能打死他!
說這些做不到的話,父母下不了狠心,一次又一次,孩子早摸透了父母的脾氣,他一點也不害怕!
二,家長不能做到:要求孩子做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做什麼樣的人。以身作則很差,起不到榜樣的作用。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做得事他自己做不到。如:很多家長上班下班不分,下班回到家裡也手機不離手,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
你再要求孩子不玩手機、認真完成作業,這就是一句空話!孩子會說:“你怎麼還玩手機?你學習也不好!英語你也不會,你還說我呢!”
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沒有榜樣的力量,孩子看不到前進的方向!
學生對老師有敬畏之心老師對學生嚴格要求,做錯了是要懲戒的。老師說到做到,所以學生聽老師的話。對老師有敬畏之心。
同樣的事,老師說了管用,家長嘟囔了多少遍,孩子就像沒有聽見似的。
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是家校共育有很多東西老師給不了學生。
如:好習慣,家長必須注意用心在家裡給孩子養成,老師給不了孩子。在學校裡,一個班的孩子太多,老師要完成教學任務,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管教每一個孩子。
孩子一生下來,就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他的一言一行父母都看在眼裡。往往孩子的錯誤是從小的細節爆露出來的。如:在家裡,孩子看完書隨手一扔,這一本,那一本。這時候家長要教給孩子,東西從哪裡拿的必須放回原處,並且要整整齊齊。好習慣從小培養;好習慣從小事做起。
家長要支援老師的工作,愛孩子從尊師重教開始!
經常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校表現;孩子在家表現得不好的地方再反饋給老師,他不聽家長的,老師可以透過談心做孩子的工作。
家校共育,才能培養優秀的孩子!培養優秀的孩子是父母和老師共同的責任!
結束語:
孩子聽老師的話,是社會、家長尊師重教的結果。但是培養優秀的孩子必須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教育,缺一不可!
-
13 # 嗨大聖
教育過程中很重要 的幾個環節有以下幾種,如果家長沒有做到可能就是出現不予家長交流的原因
一反饋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應該重視對於孩子的反饋 ,教育是一個讓孩子模仿的過程,從孩子學說爸爸媽媽到孩子拿筷子吃飯再到孩子到學校學習本質上講就是一個模仿學習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反饋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家長及時的反饋孩子才能接受到她所模仿的事物的正確與否,從而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很多家長很少與孩子進行主動開放式的交流這其實就是在阻斷與孩子的資訊反饋,讓孩子接收不到家長的關懷家長對於孩子表現的評價
而學校是一個一對多的教育環境,並且學校教育就是以反饋教育為主,老師提問孩子回答是反饋,考試是反饋,孩子有疑問老師能後及時解答也是反饋,因此有的孩子不聽家長的話,不願意和家長交流,但聽老師的話也是有這種原因的
二是權威性
我們可以把權威性解釋成孩子對於大人的崇拜
孩子的世界是有很多其實妙想的,同時他們也在渴望得到答案,在學校裡很多時候孩子能從老師那裡得到他想要的解答,從而加強了對於老師權威性印象的建立。同時也反應出家長有時候不會跟孩子探討一些孩子關心的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同家長交流的興趣
三是環境、
在學校除了有老師還有同學,孩子天性中就是有很強的虛榮心的,在同學間爭搶回答的機會,他們想做出好的表現以贏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誇讚,因此孩子們也會喜歡同老師交流,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被認可被重視的家庭環境
不要在家裡搞一言堂。
-
14 # 莫莫花鬥鬥
你好,個人感覺交流並不是單純的你說我聽,你問我答。孩子之所以聽老師的話,一大部分的原因是老師懂得並且理解孩子。孩子就是這樣,別看他小,但他完全能判斷出你對他的態度。
如果孩子不願意跟家長交流,有可能是小時候陪伴不足,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依戀和信任。小孩子都是誰陪伴的時間長,就會與之親密。當他越來越大以後,就比較容易溝通。反之,就不願意溝通。再就是溝通交流的方式,是不是真正的讓孩子感覺到平等和尊重。
-
15 # 天天132832081
孩子不聽家長的話,說明家長教育失誤。所謂聽老師的話也就是一時,最終還是由著孩子的性子。真真聽家長話的孩子,才會聽老師的話,才能把學習學好。也就是在家不立規矩,將來在哪裡都不成方圓。
-
16 # 公正永生
謝你邀請。孩子一到學校他們總認為老師說的有道理,這時的孩子他們懂得正確於錯誤。學校的每個老師,每說一句話都要有根有據。父母和孩子一起也一定和老師一樣每說一句話要三思一本正經,因為你也是‘老師’。因為孩子幼小心靈不能有任何‘汙染’,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啥也不懂隨意瞎說。
-
17 # 田戈教育
關於這個問題得從孩子成長的兩個階段來看。
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孩子年齡少,世面見得少,略顯無知,他們對父母往往是熟不知禮,自然少了敬畏感。尤其一些會寵孩子的父母,孩子有的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裡,凡事還是他們說了算。如此,他們自然不怕父母了,往往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而對老師呢,那是陌生人,有種天然的敬畏感。他們不知老師底細,不知老師有什麼本事。而老師呢,卻以鐵面無私、嚴格要求著稱,原來跟父母大不一樣,於是,不敢輕舉妄動。只好對老師言聽計從。看起來似乎是怕老師,或只聽老師的話了。
孩子跟著老師幾年了,對老師熟悉了,有些孩子就不再委曲自己,本性顯現,不再怕老師。原來老師教育乃″黔驢之技”,只有說說的本事,還沒有父母的本事多呢!老師何懼之有?於是,他就不怕老師了。但他們為什麼還怕老師呢?其實,他們是怕老師有窮追不捨、誨人不倦之本事。就是有再大的脾氣也經不住老師磨,孩子只有乖乖就犯,強當老實,以博取老師同情,放他一馬。再不,老師會請家長。此時此刻,家長是火急火燎的,急火攻心,對孩子可能會下毒手的,孩子能不怕麼?
因此,孩子看似怕老師,其實骨子裡還是怕父母的。老師會對孩子客氣,大人呢,大多可是隨心所欲,看心情行事。孩子不看大人眼色,有他苦頭吃的。
因此,孩子不聽家長的話,會聽老師的話,往往僅是表面現象。一個連父母都不怕的,還會真正怕老師嗎?
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孩子在老師面前,唯唯諾諾,說什麼都答應。過後呢,依舊嘻嘻哈哈,無事似的。那是孩子已學乖了,以此以少自找麻煩而已。
-
18 # 喜205409161
"孩子為什麼不聽家長的話"?這個問題也不是所有的孩子全部"不聽",這與一個家庭的教育環境與家長素質教育方式方法"緊密結合",因為孩子的初始老師是家長,而父母的良好行為與言傳身教是孩子的"模仿替代",家長的話往往是"對錯模糊",言行不一,粗暴斥責,"野味十足"。並且對孩子的個性與特長"一票否決","極端升降",不停地嘮叨,無休止的警告。再三地叮嚀,壓抑地拘禁。其實不然,孩子的"聽與不聽"形成一種"無所謂"的模稜兩可,經常性的"惡言惡語"。所以,孩子不聽家長的話是缺乏"正面教育",教育者本身的"形象塑造",言行一致與孩子特徵的情感知識陪同。
二,"孩子為什麼叫老師的話"?這個問題也不是絕對的"千篇一律",甚至於師生"反目為仇",對抗排斥的案例深受啟發。一般情況下,孩子從家長的"一言堂"模式進入學校的群體化模式,有一種新鮮感與神秘感,特別認識了自己的老師引發了孩子更多的思索,尤其是一個老師的身影容貌,多才多藝,情感愛護的"尊嚴威信",對孩子的"靈魂伴侶"與"身位定格"極其敬佩,深信不疑。尤其面對老師的知識淵博,無所不知,"什麼都懂"的人格品味敬佩神奇,高大無比。相對於自己的父母反差異常,態度截然不同,老師的話值得信賴。所以,孩子聽老師的話是"自然流動",童心情感,尊嚴無比,知識面的寬廣,威信與信任度的"遵守"。如果家長產生敵對情緒與過分記恨是教育的失敗,職責的混亂,配合的"失效"。
-
19 # lucky134624
孩子聽老師話,而不聽家長話,我想應該有這幾個原因。
1.老師在知識上能夠滿足學生。年齡越小的孩子,越聽老師話,把老師看的很神。老師的話就是聖旨。就是因為孩子的求知慾透過老師得到了滿足。讓孩子有成功感,所以孩子聽老師的話。家長在孩子問問題時,要麼不會,要麼道理講的不專業,孩子聽不懂,所以孩子會不聽。
2.老師獎懲分明。老師通常是先立規矩,再進行獎懲。孩子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幹好了,老師的一個小紅花小獎章,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肯定,可以激勵孩子堅持下去。家長通常立規矩後,就沒了下文,孩子覺得做好做壞一個樣,就會不聽家長話。
3.老師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樹立自己的威信。老師的早來晚歸,言行一致,無形中就可以杜絕孩子遲到早退。家長往往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不能身先力行,孩子學習看書時家長看電視,玩手機,無形中就降低了威信,就會造成孩子不聽家長話。
總之,家長要想孩子聽自己的話, 就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說到做到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
20 # 莞邑小景
入學時起,就接受過爸爸、媽媽“要聽老師的話”等教育,有的還感受過社會上尊師傳統的影響,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從調查中發現,一部分家長對子女從小就過於嬌慣、溺愛,造成孩子驕橫、任性的脾氣和在家中至高無上的心理,家長的話自然不在話下;也有的家長長期以來對子女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訓斥、體罰,使孩子在精神上處於緊張、不安狀態,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因此不願聽家長的話;還有少數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著距離,不一致,使孩子對某一件事不能形成統一的價值尺度和是非標準,孩子心理上失去了平衡,行動上就會無所適從。如有的家長為了私利,誘導孩子說謊,這與老師要求孩子要誠實、不說謊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孩子在左右為難的情況下,聽了老師的話而不聽家長的話。
回覆列表
孩子聽老師話卻不聽家長的話?
老師“以身作則”老師通常能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言行一致,老師要求學生們不遲到,老師每天都會按時比學生早到學校。
而在家中,孩子不願意聽話,家長要求孩子按時睡覺、別看電視、多看書等等,家長自己卻做不到,玩手機、玩電腦、很少看書。
“身教勝於言教”家長不像老師那樣以身作則,因此教育缺乏說服力。
老師更尊重孩子在學校,孩子們也會犯錯,老師們會很尊重孩子,表現得更有耐心,會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聽孩子們講述事情經過,相比指責孩子,老師們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在家中孩子犯錯,有些家長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指責孩子,同樣是打碎一個杯子,老師第一句可能是問孩子有沒有受傷,有的家長卻是說:怎麼那麼笨?關心的是杯子或者因此而帶來的收拾打掃麻煩等問題。
老師“講原則”老師們通常很講原則,獎懲分明,因此更有威信,說話更有效力。看到學生進步,會鼓勵,會欣賞。
家長們卻通常能關注到孩子退步的問題,用起“懲罰”來不亦樂乎,而孩子們的努力、進步常被忽視,有些家長甚至認為這是應該的。
同時相比孩子在校的作息時間也相對具體,規定下課幾分鐘就是幾分鐘,而在家裡孩子卻可以透過撒嬌、哭鬧等方式延長看電視的時間,這一點家長更缺少原則性。
老師規則、界限更清晰無規矩不方圓,規則就是行為界限,有了規則孩子們就會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同時這種規則也能夠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在學校,都會有一些行為準則或是日常行為規範等,來教育、約束孩子們的行為,使得孩子們良性發展。
然而在家中,很少有家長能夠明確出幾條規則,甚至對有些事情,家長隨心而定,今天高興了,孩子可以多玩一會,明天不高興了,孩子必須乖乖去學習。久而久之,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可信度由原來的模稜兩可變成了徹底不信服。
教育孩子,不是我們把孩子培養成我們希望的那樣的人,而是我們首先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以身作則,這樣的教育才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