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少
-
2 # 一葉Yi菩提
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自己的心!
人總是動輒指責、批評、埋怨別人和外部世界,不斷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睛先看著別人的缺點、短處,看到世事的不平也就將精力投在其中。當然還會試圖用了很多心思企圖去改變別人、改變外部,結果反倒忽視了改變自身,當然,慵懶往往就是一個最為可怕的藉口。
說到這裡,我老記得一些對我而言是最可笑但對許多人認為合情合理的臺詞,有許多關於“改變”的臺詞,很多男主角(也有女主角)都會說些經過多少努力多少年一直在為對方而改變等等的話,而也有些人總會問對方願不願意為他(她)自己而改變,在這種暗示下對方當然自會連連答應了。
這樣“一來一往”的邏輯一下子就成立了,由於非常默契地成立了,人就陷入一種莫名的感動中,可是,不是所有的感動都是於己於他人有益的,因為感動永遠是瞬間的,瞬間的僅僅只能改變自己的情緒而已,並不能改變往更深的層面前進,所以人人往往在感動中滯後了,人需要感動,因為人的血是熱的,不管善於表現還是不善於表現,但最終都會反映在自己的行為上。感動,永遠是真的,能導致感動的事和人也沒有必要究其真假,最重要的是應該懂得把握住種種感動讓自己進步和他人進步才是最重要的。太容易受感動的人也容易失去一種對人的判別力,判別力決不是一種戒心,在我眼裡,認識他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
清秋說周圍的人是自己的鏡子,這一點沒有錯,永遠都是如此。互相瞭解,互相瞭解才能互相幫助,才能共同把路行得更遠更長久。所以改變只能說是為自己所改變,不管出發點在哪裡,受益人永遠只能是自己而已!
-
3 # lisa66lisa
改變自己要先改變以下幾點
1. 改變自己的命運
小時候,爸爸媽媽讓我好好讀書,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現在時代變了,“活”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掌握新的資訊和知識。
2. 改變自己運氣
至於人的命運,命運是指運氣,實質是機遇!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沒有本領,沒有有準備的頭腦,機遇來得再多也抓不住,改變運氣,還是要不斷的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
3. 改變自己的心態
人活著是一種心態,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人和事,積極的人像太陽一樣,找到哪裡哪裡就亮,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困難,相信自己一定行,自己是最棒的。
4. 改變自己的氣質
氣質是一種內在的能量,是學不來的,需要慢慢修煉和沉澱,懂得謙讓,善良,有愛心,與一流的人交往,做真實的自己,給別人信任和關心,有困難善於像朋友求助,培養自己的自信心,保持一顆平常心,遇到困難不退縮,永不放棄,義無反顧的想自己的目標前進。
-
4 # 卡探長
多看書,少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
別以為這是個玩笑話,絕對真理。
我可以堅信也要驗證過的絕對能改變自己的有兩個,1⃣️健身;你會感覺到脫胎換骨的變化。2⃣️讀書;跟健身一樣,你的氣質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了,你別淨看些網路小說什麼的,最簡單的看著名著就行。
這兩個絕對可以改變你,無論是身體,還是氣質。加油,希望你也能享受到那種別樣的感受。
-
5 # 苦善禪根1
怎樣可以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就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價值觀也大不相同,有人吃飽就好,碌碌無為,生活在最基層。有人除吃飽外奮鬥終生,拼命賺錢,為兒孫積攢財富,雖有點目的,但終勞碌一生,沒有的真正自我價值。最後一種人,有自我明白,有理想,有抱負,有涵養,豐富自己,立足社會,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發揮極致,身後留名,永垂不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管是平民,還是官員,都分三個階層,一層活的明白,矢志不渝。二層生病了,罷官了才明白,修補餘生,也算實現價值觀。最後的就是到死沒明白,為什麼活著,為何活著,什麼價值不價值。
中華文化講究中庸之道,講究道法自然。就是不論自己是平民還是官員,都要不管文化高低,懂點知識,懂點修養,懂的有舍有得,戒制貪念淫慾,這點很重要,一念之差,改寫人生。學會關愛自己,關愛生命,提高自己的精神風貌,把自己與社會自然,周圍環境和諧融合,讓自己健康快樂的生活,同時,參預社會活動,助人為樂,盡己所能為家人親朋多幫助關照,為社會為人民的公益事業做貢獻。
回覆列表
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說是改變的集合。無論是思想層面、還是身體亦或其他方面,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改變,一次次的改變塑造了你我。
我們都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改變,但往往事與願違。我相信每個人都和題主一樣有改變失敗的經歷,也都曾在心底思量過:想按照自己想法做出一些改變,為什麼這麼困難?
改變的四個步驟
要談改變為什麼困難,我們首先要對改變本身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一次成功的改變,一般可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階段,人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沒有意識到自己哪裡存在問題,哪裡需要改變;
第二階段,在某種刺激或自我覺醒下,意識到自己需要在某方面進行改變,並且嘗試著去進行改變,建立新的行為模式。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已經開始在改變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大部分人都能到達這個階段,但同時,大部分人又都只停留在這個階段,一次次的想要改變自己,一次次的失敗,退回到原點。這樣造成的結果,其實和停留在第一階段的人是差不多的,甚至會徒增煩惱,因為你意識到自己需要在某方面改變,但你卻又不能夠成功改變;
第三階段,新的行為開始固化,已經建立起積極的反饋機制。離開舒適區帶來的痛苦開始小於建立新行為產生的愉悅,因而你做的越多,你就感覺越快樂。到達這個階段後,只要不發生大的變故,都能建立起新的行為習慣;
第四階段,改變完成,新的行為模式穩固下來,達到只要你想,就能信手拈來的地步。同時,即使一階段不做這件事,只要你想重新做,很快就能回到以前的水平,比如會騎腳踏車的人,即使幾年不碰腳踏車,只需短短數次的練習,就能重新上手。
從上面的劃分可以看出,能否成功改變的關鍵在於能否度過第二階段,進入第三階段。這個階段正是改變之所以困難的關鍵所在,是無數希望改變之人的折腰之地。很多人在進行自我改變失敗後,都會歸結於自己方法不對,自己毅力不夠,這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有沒有誰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改變這麼難,會不是因為人這個物種天生就排斥改變呢?
改變過程中的矛盾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而存在的歷史有數百萬年了,物種都是在不斷進化的,人和人最重要的器官-人腦也不例外。從人腦出現到現在,伴隨著地球環境的變化,文明的出現,文明的發展,文明的繁榮,人腦也呈現出一種演化式的進化。
我們大腦的某些區塊,例如腦幹、緣腦是遠古社會就形成了的,它們把握了對物種存在而言最為基本且重要的一些功能--條件反射、獲取食物、繁衍、趨利避害,社會互動行為、情緒控制等,它們是人這個物種能夠存在並不斷髮展壯大的生理基礎;
而另一些區塊,如新皮層,則是新近幾千年才形成的,擁有強大的計劃、認知、決策、邏輯、自控能力,它們是人類同動物區分開,進入文明社會的基礎。
這兩塊區域一塊負責人的生物性系統,一塊負責人的社會性系統,兩者相互聯絡,但卻不能完美協調和溝通。生物性系統存在時間長,且控制著人生存的基本要素,因而它對人的行為具有優先控制權。
同時其主要在潛意識層面起作用,所以平常生活中,你或許不會有這種感覺,但是在緊急狀況下,這種優先控制權就很明顯了。舉個例子,比如走在馬路上,一輛車向你高速駛來,不需要思考你也會迅速往兩旁跳開,這就是生物性系統在起作用。
與之對立的則是在主要在意識層面起作用的社會性系統,社會性系統傾向於將我們塑造成“理想中的人”,諸如自律、努力奮鬥、持續學習、控制飲食等。但是這些品質或者說道理大部分是同生物性系統相悖的,人的生物性,所渴求的是懶散、及時行樂、獲取儘可能多的食物、安全、確定性。
這就是改變過程中的矛盾,我們的社會性系統希望我們改變,但改變意味著不確定性,意味著不安全感、意味著需要努力,需要自律,因而也就違背了生物性系統,這就是為什麼在改變過程中,在踏出舒適區的時候,往往會覺得痛苦、焦慮、煩躁,因為在你的身體裡,正上演著生物性系統和社會性系統的交鋒。
而就大部分人而言,生物性系統的力量強於社會性系統,這就是為什麼你一次次想要改變,卻又失敗的生理原因。換句話說,即使在意識上覺醒了,沒有采取正確的方式來協調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在改變中也會很容易失敗。
對策與建議
那麼,認識到了這一點,對我們做出自我改變有什麼幫助呢?純粹靠生物性系統行事的是動物,純粹靠社會性系統行事的是AI,這兩個極端都脫離了人的範疇,是不現實的,我們要做的是儘可能實現生物性系統和社會性系統的和諧,下面分別從生物性系統和社會性系統出發給出一些建議。
既然生物性系統阻礙我們改變,那我們就要削弱它的力量甚至是利用它的力量:
一、進行自我改變的時候要循序漸進。通俗的說就是要溫水煮青蛙,不要一下子用力過猛。相當大一部分人都有這種毛病,今天晚上下定決心要改變,列了滿滿一堆的目標與計劃,發誓要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堆改變,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執行了一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