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刺蝟歷史

    公元223年,劉備病重,託孤於諸葛亮。在重慶奉節的白帝城逝世,劉備死後,遺體被從奉節運回成都,葬在了惠陵。但是對於劉備墓,歷來都是眾說紛紜,有人甚至說,劉備墓比秦始皇墓更加神秘,還有人說,劉備墓幾千年無人敢盜。

    一、劉備墓在成都

    局史料記載,223年四月,劉備病逝白帝城永安宮,今重慶奉節縣白帝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劉備死後,屍體由奉節運回成都,與吳夫人合葬於惠陵,就是今天的武侯祠內。而且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所以,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劉備墓在成都。

    二、劉備墓在奉節

    1961年,郭沫若在奉節考察,從當地的氣候,地形來看,劉備死後,屍體決不能長久保留,並且當時運輸技術不發達,所以,從此有人認為劉備墓在奉節。

    三、彭山蓮花壩

    還有人認為劉備墓在彭山腳下的蓮花村,成都的武侯祠只不顧是劉備的“衣冠冢”,傳說,蓮花村自古就有皇墳,佔地一百多畝,附近村裡有 80%的人家都姓劉,且一代傳一代。

    所以,綜上所述,劉備墓大致有這三種說法,真正的劉備墓到底在哪,這還得等後人考證發掘,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 2 # 嚀靜

    據史書記載,劉備於舊曆四月病逝於奉節,一個月後,也就是五月靈柩就運到了成都,八月葬在了成都武侯祠內正殿的西側,史稱惠陵。後來,繼位的後主劉禪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先後將甘夫人、吳夫人合葬於惠陵。惠陵也就成了劉備死後的葬身地。

  • 3 # 魂舞大漠

    劉備是屬龍的,死在兔年,只活了六十三歲,死時又羞又辱,竟敗於一個比它小20歲的東吳大將陸遜之手,實在是一口惡氣難嚥,章武皇帝沒臉回到國都成都,死在白帝城,時在公元223年的4月,天氣正熱,因此他的墳成為現在議論熱點,有人以之奉節,有人傳說彭山,當時身為蜀國觀閣令使的《三國志》作者陳壽,如實記錄道,“夏四月癸已,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諡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此事當是正史,確鑿無疑,以為不用懷疑。

    劉備的口碑。傳說歸傳說,其死在四月,不會有虛,四月的川蜀天,挺熱的,奉節去成都的路啊,怎麼說也得一個月,不是山就是水,路挺難走的,一個月的熱,人還不得臭了?所以當代人們有理由懷疑,死葬成都的可能性不高。可是你得問,劉備不會惦記這個,他要回成都,死而為兒子坐鎮,每逢祭日當有兒孫朝臣去祭奠,以其生前威望,以攏臣民之心。於大臣沒有問題,劉備挺會為人的,但在民間不一定,他說過,“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什麼意思?任有功將士去搶奪而已,因是蜀中一日三驚,何為三驚?激起了民變唄,一處不了一處,這說明劉備的政治道德一般般。因是蜀中人物大多不喜劉備,而奉執法嚴明的孔明為長尊,世世紀念,對劉備之事,流於傳說不少,甚至連其葬地都成了謎。

    葬在奉節的理由。只為熱,運回不宜,都臭了,劉備梟雄一世會顧忌嗎?一生精明的他,知道人死如燈滅,他不會為迷信為誤,死還成都為子鎮守,是其宿願,因此,他不會呆在奉節,於史毫無隻言片語的遺囑,再說了三峽水庫淹沒此地,史學界發掘考古,毫無發現劉備遺蹟,不是明證嗎?他不願死後呆在奉節的,之所以生前最後一刻留此,那是沒辦法,沒臉回國都。所以葬在奉節於史無據,更無理由。

    歸葬彭山蓮花壩。傳說也有年,“要見劉備墳,新津出東門;離城30裡,金陵埂上尋”,當地諺語流傳,又有“九龍回頭望”一說,此為寶地,周遭九片蓮花,絕然好風水,沒錯的,現在這,眉山市的文物保護單位,還沒有進行考古發掘,因此不能證明如何。可是,不知大家想過沒得,此處與成都近在咫尺,身後風雨飄搖的他,不去成都坐鎮,哦,為的一時好風水,選墓址於此,這個可能性又有多高?傳說畢竟為傳說,不足為憑。

    凡此種種,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死葬成都昭烈之廟,錯不了。到過武侯祠諸君,一定知道,此墓森森,好大規格,從未被盜過,長眠於此,也不無萬幸,他死亡的40年後,蜀亡,晉國為了收買人心,對死後的他沒有動惡念。儲存到現在,怎麼說呢,算是幸運了吧。本身他生前就挺幸運的。

  • 4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白帝城託孤只是交代後事,墳塋不在白帝城是很正常的事,首先要明確蜀漢的都城是在哪裡,劉備的墳塋就會在哪裡,君不見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死在巡遊的途中,結果秦始皇的皇陵在哪裡呢?最後不也埋在了秦國帝都附近麼?劉備自然也不例外。

    一般帝王登基之後都會考慮自己百年之後的身後事,都會為自己選擇合適的陵墓,劉備登基之後自然也要考慮這個問題,所以雖然他最終死在了外地,但作為一代帝王,一朝開國之祖,他死後的屍體必然會運回到當時的首都成都,舉行盛大的安葬儀式,這一點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可以佐證。

    當然另外一些人根據劉備屍體運回成都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屍體不易儲存,所以有就地埋葬的說法,比如一種說法是埋在奉節,一種說法是埋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這兩種說法看似合理,但沒有考慮當時的法理和劉備所代表的身份,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 5 # I八零印記I

    劉備死後遺體葬於何處?四川成都還是重慶奉節?這是若干年來眾多“三國迷”關心的一個問題,也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之一。

    有人認為,劉備死後遺體葬於奉節,因為當時劉備兵敗退回白帝城,奉節距離成都幾千千米,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把劉備的遺體運回成都是極不現實的,加上當時的戰況對蜀國極為不利,蜀國也沒有精力來處理這件事。

    只是三國時沒有把墓地建在城裡的習慣,諸葛亮也不會把劉備的遺體安放在人群集中的縣城裡。劉備墓有很大可能在奉節,但肯定不在奉節縣城裡。

    據說,60年代郭沫若路過奉節城時,也說過劉備真墓不在成都,而是在奉節。

    劉備葬於奉節的理由主要有:

    第一,奉節四月份後天氣炎熱,屍體最易腐爛發臭,要將它送到千里之遙的成都,實在不易;

    第二,據宋元以來典籍和地方誌記載,甘皇后是葬於奉節。而據《三國志》,甘皇后是在奉節白帝城入口與劉備合葬的,卻沒有葬在惠陵,可見劉備也是葬在奉節的;

    第三,劉備墓在奉節,在歷史上多有傳說,近年奉節城裡多處出現人工隧道口,很像墓道,而且其走向均指向原府署(現縣人民政府大院)。

    近年來,奉節白帝城入口物探測隊曾使用超聲波開展物探,發現在大院所在地底深處,埋藏有兩個建築結構,分別為18米和15米長,高5米,有專家認為它很可能不是劉備和甘夫人的真正墓葬。

    當然,也有人持有不同觀點,認為劉備葬於惠陵。理由主要為:

    第一,陳壽的《三國志》及一些正史記載甚明,況且陳壽生長在蜀地,曾在蜀國為官,豈能將國君的墓地錯記?

    第二,所謂天熱屍體難運之說,站不住腳。秦始皇比劉備早死400多年,仍不顧路遙,葬於咸陽,到劉備時,防腐技術大有發展,何不可運回成都?

    他們認為中國早發明屍體防腐術;至於甘皇后葬處,《三國志-先主甘皇后傳》有詳細記載:“後卒,葬於南郡(湖北江陵),章武二年,追諡皇思夫人,遷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隕。丞相亮上言:會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甘皇后)神柩以至,又梓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期。故昭烈皇后(甘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

    按劉備是公元233年四月死於白帝城永安宮的。成都武侯祠的劉備墓翌月,他的梓宮自永安宮護運到成過日子,八月安葬於惠陵,此處稱“梓宮在道,園陵將成”,是指劉備之柩正在由永安運往成都的途中,成都的惠陵正在加速修建中。

    這份奏章是在白帝城(或正在途中)的諸葛亮寫給成都的後主劉禪的,可見劉備和甘皇后確是合葬於惠陵的。

    這兩種說法,支持者都有一定的道理,而關於帝王陵墓因防百年後盜挖之災,從來就是虛虛實實,假假真真,即使當時的人也未必知道真相,所謂劉備的真墓假墓,那都是本本或傳之於口碑之說。

    究竟真相如何,目前來說還是一個謎,只能靜待歷史的不斷考證了。

  • 6 # 一號專家說

    劉備埋葬之處有眾多說法,據說葬在白帝城。

    史書記載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皇帝,著名的政治家,章武三年,病逝於白帝城,享年63歲,溢號昭烈帝。

    章武二年秋,劉備為給二弟關羽報仇親率十萬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兩軍在夷陵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戰爭。

    劉備率大軍一路過關斬將,風頭正勁,攻進秭歸過枝江、夷道,相持在夷陵的琥亭一線。東吳陸遜為避開劉備大軍鋒芒,以退為進,詳裝敗退,果斷實施了戰略退卻,集中兵力在琥亭防禦,截致蜀軍繼續進攻,伺機決戰。劉備大軍攻至吳國境內一時間無法前進轉至街亭一帶駐兵紮寨,此時已是深秋時節,天氣燥熱,屬軍長途跋涉深入敵區,蜀軍又是依山紮營,木質營寨,營寨周圍樹木繁多、雜草叢生,陸遜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趁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快遞防火,署軍大亂,陸遜乘勢全力反攻,劉備大敗逃回永安城(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西川。

    劉備逃回後氣急敗壞,鬱鬱而終 ,臨終白帝城託孤與諸葛亮。

  • 7 # 國史春秋

    劉備的名氣在中國歷史可以說是響徹雲霄,雖然沒有建立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千古功業,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卻不可小覷。因為劉皇叔仁義、善良、愛民如子,關鍵時刻也能向個女人哭的稀里嘩啦。桃國三結義的故事更是世代相傳,受後人讚頌,劉備為了兄弟復仇傾全國之力討伐東吳。這樣義薄雲天的壯舉堪稱一絕。

    然而以奸詐著稱的曹操死後墓葬不知所蹤,七十二疑冢更是攪得世人撲朔迷離。但是以齋心仁厚、仁義無雙立世的劉備也搞起了老曹那一套。他的魂歸之處也成了千古之謎,難怪曹操曾和劉備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惟曹某與使君耳!連死後都之麼心有靈犀,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倆的惺惺相惜啊!

    那麼,劉備神秘的墓葬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是早已被盜墓賊洗劫一空,還是靜靜地沉埋地下?為此後人給瞭如下幾種猜測:

    一、惠陵就是劉備的真墓

    夷陵之戰,劉備敗回白帝城,在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靈柩回到成都,八月下葬。這說明劉備的墓就在成都的武侯祠,時至今日還存有陵墓建築。陳壽《三國志》明確記載,劉備死後,屍體由奉節運回成都,後與甘夫人合葬在惠陵。而陳壽曾認蜀漢的觀閣令史,他的記載有很高的可靠信。但據後世考證,惠陵只不過是紀念劉備的衣冠冢。

    二、就地葬於奉節

    理由是,當初天氣炎熱,屍體容易在高溫下腐爛發臭。白帝城距成都千里迢迢,又是逆水行舟,路上所需最少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是走陸路,扶靈柩前行則需要三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的長途跋涉,所以在不具備為屍體保鮮的條件下,只能就地埋葬。最重要的是,惠陵中並沒有甘皇帝。另外,近代的考古工作者在奉節城內地下勘測到了疑似墓葬的兩個大型建築,不排除就是劉備與甘皇后的墓葬。

    三、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地處牧馬山、彭山腳下的蓮花依山傍水,向來被看作風水寶地,是古人墓葬的最佳選擇之地。並且,牧馬山是當年劉備的養馬場,劉備手下有四名心腹都是當地人,因此說,劉備有葬在蓮花村的可能。此外,當地自古就有皇墳的傳說。附近的村民以劉姓居多,都說墓裡躺的就是劉備。但是白帝城與蓮花村同樣千里之遙,既然無法運送到成都,自然也就到不了蓮花村。所以劉備葬蓮花壩的說法只能當作傳一種說。

    總結:劉備應該就葬在白帝城,因為三國時期正是歷史上的亂世,亂世最遭殃的是老百姓,就倒黴的就是有錢人的墓葬,這點曹操就可以現身說法。所以,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他們都要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破壞以及被後世盜墓者損毀。出自這樣的心裡,在劉備出殯時便多路出行,以求死後安生。或許,安葬劉備的地方就是一個不起眼而且一貧如洗的小墓。

  • 8 # 99歷史

    劉備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之後,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韓曙的開國皇帝,史稱漢昭烈皇帝。劉備在年輕時勵志征服房間,拯救世界,也是因為普林錯位,極其困難,劉備早除了黃毛巾起義勝利,幾乎全部被打敗,直到桑姑請諸葛亮出山,才被打敗。諸葛亮協助劉氏準備赤壁、荊州和伊敏三州,並建立了韓曙政權。

    後來荊州失守,關羽被吳棟·呂蒙殺死,劉備被仇恨衝昏頭腦,率領國民兵70多萬,在夷陵地區遭到吳瓊的瘋狂反擊,魯迅·特卡燒燬劉備公司營地400多英里,劉備戰敗,死傷無數。夷陵打敗劉備垮了,撤退了白蒂城,從此臥床不起,拓跋諸葛亮、李煜最終死於白蒂城,劉備死後如何被轉移到蜀都,劉備的墓地到底在哪裡,為什麼很詭異,下面筆者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劉備死後被諸葛亮送回成都,安葬在武侯祠。據史料記載,劉備於彰武三年( 223年)死於永安宮(重慶奉節縣),五月被運往成都,劉備葬在成都西南郊區武侯祠正殿西側的惠玲。後來,劉禪也按照諸葛亮的意願,把甘太太和吳太太葬在了這裡。 劉備的墓地呈圓錐形,看起來像一座小山,佔地3畝,高12米,周長180米。周圍的樹木鬱鬱蔥蔥,古樹參天,安靜而安靜。

    據相關史料記載: 陵墓建築由昭比、城門、神道和臥室大廳組成,佈置在南北軸線上,自成一體:昭比長10米,高5米,中央鑲嵌鑽石石雕,兩條龍周圍雕刻有珠子,四角雕刻有蝙蝠。大門寬12米,深7米,寬3個海灣,中央懸掛著“韓昭烈陵墓”牌匾。神道兩側是柏樹、綠樹和高低不平的平地。

    據《三國演義》作者陳壽稱,劉備葬在成都。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在劉備死後護送他的靈柩回到成都,並在八月埋葬了劉備。世界認為這一說法最可信,因為陳壽是韓曙關格嶺(負責檔案和記錄歷史)的歷史,而陳壽已經在韓曙生活了近30年,以此推測陳壽必然會知道劉備的葬身之處,最為真實的是武侯祠內,確實有劉備墓,因此世人都相信陳壽所言極是。

  • 9 # 一個張逗比

    劉備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之後,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聽聞死後後人也不知道在哪裡 。可能是諸葛亮的謀略。

  • 10 # 史無止境

    惠陵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的武侯祠內,在諸葛亮殿的西邊。這座陵園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與著名的成都武侯祠結為一體依舊是一處聲名遠播的古今名勝,千百年來一直受到重視。

    惠陵中埋葬著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昭烈皇帝劉備,以及他的甘夫人和吳夫人。劉備曾與關羽、張飛結為兄弟,並在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輔助下,南征北戰,最後建立了蜀漢政權,與曹魏和吳國鼎立。

    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公元222年,劉備不顧群臣的勸且,在政權尚未完全鞏固、社會經濟也還沒有得到較大發展的形勢下,興兵伐吳,遭到了慘敗,退守白帝城。白帝城,在今天重慶市的奉節縣。據《三國志》記載,在第二年的四月,劉備向諸葛亮託囑了後事病故於白帝城。五月,他的遺體被運回成都,八月葬入惠陵。

    關於成都蜀漢惠陵的最初情況,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現已無法確知。但限於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限於蜀漢政權的財力、物力,惠陵的規模恐怕不會很大,地面建築也不會非常豪華。現今的惠陵,封土之高也僅有十二米,環繞陵墓磚牆的周長,也只有一百八十米。陵前沒有寢殿,也沒有門闕,顯得非常簡陋。但是,墳堆之上,草木清秀。陵墓之前,有一座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立的石碑,上面寫著“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個大字。在陵牆之上,還鑲嵌著一塊清康熙七年(1669年)的石刻橫額,上書“漢昭烈之陵”五個大字。這樣的環境和這些石刻,使蜀漢惠陵具有了古樸、典雅而又肅穆的氣氛。惠陵之旁,就是規模宏大、佈局嚴謹的紀念劉備的古建築群昭烈廟。昭烈廟的初建時間和規模、佈局、建築情況,現在均不清楚。但從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建築規制來看,一般說來,昭烈廟或者說劉備廟的初建時間,當與惠陵同時,即便稍晚,也不會拖得很久。後來人們把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也遷到了昭烈廟和惠陵的旁邊。唐代大詩人杜甫在上元元年遊覽了武侯祠,並寫下了著名的詩篇《蜀相》。詩中說:“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錦官城就是成都,可見那時的成都武侯祠早已是一處令人嚮往的遊覽勝地而且祠內古柏參天,蔚然成林。此時的武侯祠其名聲並不亞於劉備廟和惠陵。

    由於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本來就很密切,再加上劉備廟、惠陵和武侯祠離得又是那麼近,到了明代初期,蜀獻王朱椿乾脆把諸葛亮的像移到了劉備廟中,這就形成了君臣合祀的局面。儘管諸葛亮在民間的影響力很大,武侯祠的名望也很高,但因為劉備是君,諸葛亮是臣的關係,在劉備廟中的諸葛亮殿,不但規模小於劉備殿,位置安排在劉備殿後,而且連廟門上的大也寫上了“漢昭烈廟”四個大字。但是,不管廟門之前有沒有武侯祠的橫廈,從這時開始,昭烈廟就是武侯祠,武侯祠也就是昭烈廟了。而且,人們般還是把它叫做武侯祠。

    漢昭烈廟佔地面積五十六畝,全廟建築分左路、中路和右路三大部分,其主體建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和諸葛亮殿,從前往後,依次排列在中路的中軸線上。

    劉備殿是昭烈廟中的主體建築,體量最為高大殿中供奉著高達三米的劉備塑像,劉備頭戴王冠,身穿金龍袍,手執玉圭儼然是一副帝王的模樣。在他的旁邊,有孫子劉湛的塑像。

    在劉備殿的兩側,還有東偏殿和西偏殿、東廊和西廊。在東偏殿中,有關羽、吳平、關興、趙累和周倉的塑像。在西偏殿中,有張飛、張苞等祖孫三代的塑像。東廊和西廊,人稱文臣武將廊。廊中有蜀漢政權重要文臣和武將的塑像。文臣中,有龐統、蔣琬、費禕、董允等。武將中,有趙雲、馬超、黃忠、姜維等。

    由此可見,劉備殿、東西偏殿和東西廊廡佈局和人物塑像,就是蜀漢政權宮廷的縮影。

  • 11 # 濱城老王

    回答正題之前,先簡單回顧一下劉備是怎麼死的,死在哪裡。自打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念念不忘報仇,他不聽勸諫,置聯吳抗曹大計於不顧,親率大軍,順流而下,討伐東吳。東吳求和,劉備不許。劉備沒有想到,此戰被東吳火燒連營,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到了白帝城後,一股火把他送上了西天。

    劉備死後,被葬在成都,與二位夫人合葬在一起,史稱惠陵,距今1700多年了。陵墓有一聯,讀來挺有味道:

    一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林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一千多年過去了,劉備的陵墓還完好無損地儲存著,沒有哪個盜墓賊去盜挖。這似乎說明了一個問題,也是人心向背,那就是後世的人們對劉備既敬仰愛戴又充滿了憐憫和同情。

    而與劉備相反,當年橫槊賦詩的曹操,已成過眼雲煙,被歷史的風沙所湮滅,沒有了蹤跡。曹操生前的銅雀臺如今何在?他為防止死後被人盜墓而造的七十二疑冢何在?這些統統化為了烏有。劉備的墓雖然看上去只是一抔黃土,卻留存於世,更留存於民心之中。

    當然,在上面這副墓中,我們會明顯感受到作者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大,有著強烈的尊劉抑曹思想。這不能不讓我們佩服文學對人的影響力之巨大,其實,曹操也有很多值得欽佩的地方。

    後來,在裡面建起了武侯祠,專門祭祀諸葛亮。這樣就形成了君臣合祀,久而久之,人們就稱這裡為武侯祠了。所以,如果要去看劉備墓,到武侯祠就可以了。這又是一個怪現象,臣子和君王合祀,臣子的名聲卻蓋過了君王,值得我們細細思量一番。

  • 12 # 實史求是

    1961年,郭沫若先生路過重慶時,曾提出劉備可能葬在奉節。

    他的理由是:劉備死在氣溫高的夏天,當時交通又相當不便,從奉節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要三十天時間,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而言,屍體肯定會腐壞,因此諸葛亮有可能會將劉備的遺體就近安葬於奉節,並未運回成都。

    由於郭沫若的身份特殊,又是歷史學家,影響力較大。他的觀點得到不少人的支援,使得劉備葬在何處出現了爭論。

    爭論的關鍵問題是:

    諸葛亮能否將劉備的遺體就近安葬?

    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完好地將劉備的遺體運回成都?

    蜀漢政權上繼兩漢,並以“漢”作為正式國號,其皇帝的喪葬制度定然要承襲祖宗朝的漢家制度。

    劉備的遺體如果不運回成都,根據當時的禮制,會出現以下問題:

    1、不能依法確定具體操辦治喪大事的人選,整個治喪活動根本無法進行。

    按照規定,皇帝死後,必須由皇后下達正式詔書來確定治喪活動的具體操辦人。當時劉備的皇后吳氏留在成都,並未前往劉備病逝的永安縣。沒有皇后的詔命,一生謹慎、依法治國的諸葛亮絕不可能無視禮法,擅自將劉備安葬在奉節。

    2、無法完成向劉備奉上諡號之禮。

    漢代皇帝死後上諡號時,要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而南郊、北郊必須修建在皇朝的京城,其他地方不能違制新建。

    劉備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閏六月猇亭之戰敗退永安後,當年“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

    3、劉禪繼位的合法性會受到質疑

    按照禮制,皇太子須站在先皇帝的靈柩前繼位,表明新皇帝的權位是由先皇帝直接傳續,以實現皇權的正式交接,並且受到先皇的庇佑。

    從史書記載看,當時劉禪一直呆在成都,為了他合法繼位,諸葛亮也必須將劉備遺體運回成都。

    相關記載表明,當時已經具備將劉備遺體完好地運回成都的條件

    根據文獻記載,漢昭帝遺體儲存了49天,漢元帝遺體儲存了55天,漢成帝遺體儲存了54天。其中,昭帝死在夏曆四月,與劉備的死亡月份相同。

    當時從永安到成都,走水路節省人力,載重量大,中途更換船工兼程前進,一個月左右完全能夠到達。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夏曆四月二十四日死亡,五月諸葛亮護送靈柩從永安回到成都。所花的時間不會超過40天。

    可見,劉備的遺體並沒有就地葬在奉節,而是運回成都安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防撞梁到底給你帶來了什麼?